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邓群力  莫逸  石峰 《现代肿瘤医学》2011,19(8):1532-1533
目的:探讨大剂量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后131I-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3月本院221例次术后分化型甲状腺癌大剂量131I治疗后4-7天行131 I全身扫描和病灶部位的131I-SPECT断层加同机CT融合显像,探讨断层融合显像的特点和临床价值。结果:断层融合显像能够获得直观的断层融合显像和三维立体图像,发现颈部转移淋巴节部位更准确、直观,更容易区分术后残余甲状腺与转移淋巴结;发现更多的病灶及更准确的判断病变部位;准确鉴别病灶和生理显影或污染;定位CT可以发现无摄碘功能的病灶。结论:大剂量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后行131I-SPET/CT断层融合显像检测131I在体内的分布,从而进行特异性诊断及疗效检测,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用131I-SPECT/CT融合显像方法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患者是否有转移病灶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156例DTC术后患者在随诊的不同阶段行常规核医学全身131I平面显像,对所见的异常摄取灶再进行131I-SPECT/CT融合显像,比较这两种显像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及特异性.结果:全身131I平面显像发现DTC术后异常摄取灶的阳性率为57.05%(89/156),其中61例有颈部摄取患者中, 131I-SPECT/CT融合显像提高了对该区域复发和转移的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和特异性,在其余颈部以外区域有摄取灶的28例患者中,131I-SPECT/CT融合显像亦可对颈部以外区域可疑摄取灶做出准确定位及定性诊断.结论:131I-SPECT/CT融合显像与常规核医学平面显像相比,在对DTC术后患者随访时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对DTC术后患者的诊疗决策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用131I—SPECT/CT融合显像方法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患者是否有转移病灶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156例DTC术后患者在随诊的不同阶段行常规核医学全身131I平面显像,对所见的异常摄取灶再进行131I—SPECT/CT融合显像,比较这两种显像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及特异性。结果:全身131I平面显像发现DTC术后异常摄取灶的阳性率为57.05%(89/156),其中61例有颈部摄取患者中,131I—SPECT/CT融合显像提高了对该区域复发和转移的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和特异性,在其余颈部以外区域有摄取灶的28例患者中,131I—SPECT/CT融合显像亦可对颈部以外区域可疑摄取灶做出准确定位及定性诊断。结论:131I—SPECT/CT融合显像与常规核医学平面显像相比,在对DTC术后患者随访时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对DTC术后患者的诊疗决策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夏亮  陆涤宇  周俊 《肿瘤学杂志》2017,23(4):278-281
摘 要:[目的] 探讨SPECT/CT多模态显像联合颈部超声及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131I治疗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68例DTC术后患者,131I治疗前行血清Tg 及颈部超声检查,131I治疗后5d分别行WBS及SPECT/CT多模态显像,联合颈部超声及Tg,以病理及随访结果为诊断标准,采用χ2检验对两种显像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68例DTC患者,颈部病灶共180个,SPECT/CT多模态显像检出率96.67%(174/180),WBS检出率90.56%(163/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P=0.018)。单独联合超声或Tg,以及同时联合超声和Tg时,131I-SPECT/CT多模态显像对DTC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灶的诊断价值与131I-WB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4.065,P<0.001;χ2=38.246,P<0.001;χ2=19.431,P<0.001)。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方面,131I-SPECT/CT多模态显像联合超声分别为94.57%、94.31%、94.44%,131I-WBS联合超声分别为78.26%、60.23%、69.44%;131I-SPECT/CT多模态显像联合Tg分别为94.57%、92.05%、93.33%,131I-WBS联合Tg分别为64.13%、67.05%、65.56%;131I-SPECT/CT多模态显像联合超声及Tg分别为94.57%、97.73%、96.11%,131I-WBS联合超声及Tg分别为66.30%、93.18%、79.44%。[结论] SPECT/CT多模态显像联合超声及血清Tg能提高DTC患者131I治疗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病灶的检出率,明显提高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患者131I治疗后扫描头颈部显像特点。[方法]收集2002年7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419例DTC术后患者131I治疗后头颈部扫描图像,结合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131I-SPECT/CT及其他影像学检查进行分析。[结果]419例DTC术后患者131I治疗后扫描诊断头颈部转移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70.6%和87.6%。317个头颈部转移灶131I扫描检出率为75.4%;284个阳性显像灶中假阳性显像占15.8%;78个(24.6%)转移灶为假阴性显像,其中34.6%为不摄碘转移灶。[结论]DTC术后患者131I治疗后扫描头颈部除转移灶阳性显像外,假阳性与假阴性显像并不少见,临床上应注意鉴别,避免131I使用不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31I全身平面显像与131I-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病人术后残留甲状腺和转移灶的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8例DTC术后病人,口服131I 74-185 MBq 48h后分别行全身平面显像和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所得影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证实133处病灶中 131I SPECT/CT同机融合影像发现131I异常摄取灶124处,阳性率为93.2%(124/133),有9处转移灶显示为阴性,假阴性率为6.8%(9/133),无假阳性病例.131I全身平面显像发现131I异常摄取灶105处,阳性率为80.2%(105/131),有26处转移灶显示为阴性,假阴性率为19.8%(26/131).有19处假阳性转移灶,假阳性率为14.5%(19/131),两组在阳性率,假阴性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别. 结论: 131I-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与131I全身平面显像相比,能提高DTC转移灶检出率,明显降低假阳性率,有益于DCT术后病人转移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31I一全身显像(^131I—WBS)、甲状腺球蛋白(Tg)测定及颈部B超检查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随访中的意义。方法:31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中行甲状腺吸^131I率、颈部B超、^131I显像及甲状腺球蛋白测定。结果:治疗剂量^131I—WBS较诊断剂量^131I—WBS多发现3例转移灶;64人次Tg与^131I—WBS检查结果:Tg与^131I—WBS均阳性者19/64,均阴性者35/64,Tg阳性而^131I—WBS阴性者5/64,Tg阴性而^131I—WBS阳性者5/64;B超发现颈部淋巴结增大者为80.6%。结论:^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效果突出,^131I—WBS、Tg测定与颈部B超在其随访中联合应用可以相互补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99Tc^m—MIBI显像结果的意义。方法:300例DTC术后患者中随机选取69例行^99Tc^m-MIBI显像。2名有经验核医学医师盲法阅片。将^99Tc^mMIBI显像结果与治疗后^131I显像结果比较。另对经高分辨CT或治疗后^131 I显像诊断肺转移和无肺转移患者行半定量分析,比较靶本底比值(T/B)。结果:排除1例死于血管肉瘤者,余按照手术方式及^131 I治疗情况分为3组(A组:44例甲状腺癌术后拟^131I治疗组;B组:22例有再次^131I治疗指征组;C组:2例甲状腺大部切除组)。A组^99 Tc^m-MIBI显示残余甲状腺34.1%(15/44),转移灶30.0%(6/20)。B组^9^Tc ^m-MIBI显示复发及转移灶63.6%(7/11)。C组^99Tc^mMI—BI显示残余甲状腺100.0%(2/2),并为唯一一种发现颈部转移显像方法。5例患者同时存在多种性质转移灶:MI—BI+I-,MIBI-I+及MIBI+I+。肺转移与无肺转移患者T/B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99Tc^m -MIBI可发现分化好及失分化病灶,联合^131 I显像为DTC术后患者选择治疗方式提供重要信息,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PECT显像对^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价值。方法:对63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及^131I治疗后分别进行SPECT显像。结果:63例患者术后SPECT扫描全部显示残留甲状腺。结论:甲状腺癌患者术后要辅以^131I治疗,且需SPECT显像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PECT显像对^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价值。方法:对63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及^131I治疗后分别进行SPECT显像。结果:63例患者术后SPECT扫描全部显示残留甲状腺。结论:甲状腺癌患者术后要辅以^131I治疗,且需SPECT显像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 DTC)术后99Tcm-MIBI显像结果的意义.方法:300例DTC术后患者中随机选取69例行99Tcm-MIBI显像.2名有经验核医学医师盲法阅片.将99Tcm-MIBI显像结果与治疗后131 I显像结果比较.另对经高分辨CT或治疗后131I显像诊断肺转移和无肺转移患者行半定量分析,比较靶本底比值(T/B).结果:排除1例死于血管肉瘤者,余按照手术方式及131I治疗情况分为3组(A组:44例甲状腺癌术后拟131I治疗组;B组:22例有再次131I治疗指征组;C组:2例甲状腺大部切除组).A组99Tcm-MIBI显示残余甲状腺34.1% (15/44),转移灶30.0%(6/20).B组99Tcm-MIBI显示复发及转移灶63.6%(7/11).C组99Tcm-MIBI显示残余甲状腺100.0%(2/2),并为唯一一种发现颈部转移显像方法.5例患者同时存在多种性质转移灶:MIBI+I-,MIBI-I+及MIBI+I+.肺转移与无肺转移患者T/B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99Tcm-MIBI可发现分化好及失分化病灶,联合131I显像为DTC术后患者选择治疗方式提供重要信息,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99 Tcm-MIBI显像结果的意义。方法:300例DTC术后患者中随机选取69例行99 Tcm-MIBI显像。2名有经验核医学医师盲法阅片。将99 Tcm-MIBI显像结果与治疗后131I显像结果比较。另对经高分辨CT或治疗后131I显像诊断肺转移和无肺转移患者行半定量分析,比较靶本底比值(T/B)。结果:排除1例死于血管肉瘤者,余按照手术方式及131I治疗情况分为3组(A组:44例甲状腺癌术后拟131I治疗组;B组:22例有再次131I治疗指征组;C组:2例甲状腺大部切除组)。A组99 Tcm-MIBI显示残余甲状腺34.1%(15/44),转移灶30.0%(6/20)。B组99 Tcm-MIBI显示复发及转移灶63.6%(7/11)。C组99 Tcm-MI-BI显示残余甲状腺100.0%(2/2),并为唯一一种发现颈部转移显像方法。5例患者同时存在多种性质转移灶:MI-BI+I-,MIBI-I+及MIBI+I+。肺转移与无肺转移患者T/B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99 Tcm-MIBI可发现分化好及失分化病灶,联合131I显像为DTC术后患者选择治疗方式提供重要信息,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放射性碘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16例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患者,131I治疗中转移灶不摄取或轻度摄取131I,服ATRA2个月后再行131I治疗,7天后SPECT显像,对转移灶部位进行感兴趣区(ROI)计数,并和ATRA治疗前SPECT显像进行比较,评价ATRA治疗前后131I摄取变化情况。结果:16例患者服用ATRA后,其中7例131I摄取增加,治疗有效率43.7%。结论:ATRA治疗能促进部分失分化DTC细胞的再分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31I-全身显像(131I-WBS)、甲状腺球蛋白(Tg)测定及颈部B超检查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随访中的意义.方法:31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中行甲状腺吸131I率、颈部B超、131I显像及甲状腺球蛋白测定.结果:治疗剂量131I-WBS较诊断剂量131I-WBS多发现3例转移灶;64人次Tg与131I-WBS检查结果:Tg与131I-WBS均阳性者19/64,均阴性者35/64,Tg阳性而131I-WBS阴性者5/64,Tg阴性而131I-WBS阳性者5/64;B超发现颈部淋巴结增大者为80.6%.结论: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效果突出,131I-WBS、Tg测定与颈部B超在其随访中联合应用可以相互补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清甲疗效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清甲治疗患者128例临床资料,总结包括年龄、性别、病理分型、手术切除方式、肿瘤转移、肿瘤转移部位、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及131I治疗时间等临床特征对疗效的影响。结果:对不同性别、年龄、病理分型及肿瘤转移有无进行分组比较,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131I治疗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行甲状腺全切、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血清TSH水平20~40mIU/L及131I治疗时间≤6个月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131I清甲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其他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除方式、血清TSH水平及131I治疗时间是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效果独立因素。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清甲疗效与手术切除方式、血清TSH水平及131I治疗时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功能性转移灶具有吸收和浓聚^131 I的能力,利用^131 I的β射线有效破坏转移性癌灶,达到治疗目的.方法 和外科合作,采用先行手术,术后恢复后口服大剂量^131I,治疗后采用甲状腺激素替代疗法的综合治疗方案。按照病理类型、服碘次数、转移情况、毒副反应、显像情况等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131I治疗甲状腺癌与患者一般情况、病理、转移、术式及病灶吸碘情况有关。结论 ^131 I内照射治疗具有一定靶向性,利用^131 Iβ射线有效破坏转移癌灶,疗效肯定,但需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王荣福 《肿瘤学杂志》2012,18(10):742-745
术后应用碘131 (131I)治疗适用于所有直径>1cm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应首先考虑,大多数情况下,术后131I治疗标准固定剂量为1~3GBq.术后应用131I治疗有如下几点的作用:①降低局部病灶的复发;②降低死亡率;③通过131I的全身扫描发现以前未知的转移灶等;④提高甲状腺球蛋白的敏感性.对于甲状腺癌转移灶的治疗,其结果与肿瘤的体积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131I全身扫描中消化系统131I摄取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1002例,其中乳头状癌743例,滤泡状癌253例,混合型106例。按卫生部核医学临床诊疗指南进行131I治疗前后处理,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血清Tg水平和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片、CT、MRI、超声等),对131I全身扫描结果进行判读和分析。[结果]甲状腺肿瘤转移灶摄取131I16例(2.0%);病理性(非肿瘤转移)摄取2例(0.2%);生理性代谢显像鼻—口腔—唾液腺887例(88.52%),食管—胃—肠道771例(76.95%),弥漫性肝摄取689例(68.76%)。[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全身扫描其消化系统显像图的准确读片可避免误诊和不恰当的131I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放射性碘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16例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患者,131I治疗中转移灶不摄取或轻度摄取131I,服ATRA 2个月后再行131I治疗,7天后SPECT显像,对转移灶部位进行感兴趣区(ROI)计数,并和ATRA治疗前SPECT显像进行比较,评价ATRA治疗前后131I摄取变化情况.结果:16例患者服用ATRA后,其中7例131I摄取增加,治疗有效率43.7%.结论:ATRA治疗能促进部分失分化DTC细胞的再分化.  相似文献   

20.
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再分化治疗甲状腺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利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再分化甲状腺癌、提高摄碘功能的作用。方法32例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病例(24例分化型,8例失分化型)。全反式维甲酸剂量(1.0~1.5)mg/(kg·d),治疗时间6周。131I口服72小时后进行全身显像。使用美国pho/gammaHP型γ照相机,通过ROI半定量方法测定转移灶每像素的放射性计数,比较ATRA诱导前后转移灶摄取放射性变化;采用超声、X线或CT判定转移灶大小;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TG。结果131I治疗后不同部位转移灶平均可测摄碘计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32例经ATRA诱导后,14例(43.8%)病灶131I摄取增高,7例(20.8%)无明显变化;6例(25%)131I摄取降低。8/27例诱导后转移灶缩小,12例无变化,7例增大。病灶摄131I的变化与病理类型无关。诱导后血清TG测定降低12例(40%),增高11例(36.7%),无变化7例(23.3%)。血清TG水平与摄碘能力改变无关。具有两项指标(病灶摄碘增高、病灶缩小和血清TG降低)及以上改变12例,占37.5%。结论初步表明ATRA治疗能够在诱导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再分化以及失分化甲状腺癌细胞的转化中产生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