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相关受体γ(estrogen receptor-related receptorsγ,ERRγ)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4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及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ERRγ和ERα蛋白的表达。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4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ERRγ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ER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RγmRN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无关(P>0.05)。然而ERRγmRNA在ERα阳性的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水平与肌层浸润程度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Rγ子宫内膜癌中呈现高表达,且表达水平与肌层浸润程度有关,提示ERRγ对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浩  杨慧  宋宁  马晓欣 《现代肿瘤医学》2017,(13):2108-2112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辅激活因子1α(PGC-1α)及雌激素受体相关受体γ(ERRγ)在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技术(streptavidin biotin-peroxidase complex method,SABC)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8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5例、子宫内膜增生症25例中的PGC-1 α和ERRγ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GC-1α的阳性表达率为53.75%,ERRγ的阳性表达率为56.25%,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及子宫内膜增生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GC-1α和ERRγ的阳性表达率Ⅲ+ ⅣV期组高于Ⅰ+Ⅱ期组、肌层浸润深度≥1/2组高于<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Rγ的阳性表达率在ER(+)组高于E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3).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GC-1α和ERRγ表达呈正相关(rs=0.243,P<0.05).结论:PGC-1α和ERRγ在子宫内膜癌中常呈阳性表达,且与恶性程度相关,二者表达具有相关性,PGC-1α和ERRγ有望成为预测子宫内膜癌恶性程度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基因的突变、蛋白表达及雌激素受体亚型(ERα、ERβ)mRNA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检测36例子宫内膜癌、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TEN基因第5和第8外显子的突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TEN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ERα和ERβ片段检测其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基因突变率和蛋白缺失率分别为30.6%和61.1%,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0)(P<0.05)。PTEN蛋白表达完全缺失在G2、G3级肿瘤高于G1级(P<0.05),PTEN基因突变率和蛋白缺失率均与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及手术-病理分期无明显关系(P>0.05)。ERαmRNA、ERβmRNA在PTEN表达缺失的肿瘤中低于PTEN表达阳性者(P<0.05)。结论:PTEN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参数无关,蛋白表达缺失常发生细胞分化较差的子宫内膜癌。PTEN蛋白表达缺失与ERαmRNA、ERβmRNA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促凋亡蛋白Bid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子宫内膜病变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法(SP法)检测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和4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Bid mRNA及蛋白的表达,并分析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结果:Bid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253±2.984和21.361±3.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d蛋白mRN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09±0.195和0.642±0.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临床分期、不同组织学分级和肌层浸润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Bid蛋白的表达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id蛋白可能参与子宫内膜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PARγ、ERα和ERβ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情况,分析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及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及高中低分化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PARγ、ERα和ERβ的表达。   结果  PPARγ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量明显降低,且随病理分级的进展,呈递减趋势;ERα在正常子宫内膜及高分化子宫内膜癌中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中、低分化子宫内膜癌中表达量降低(P < 0.05);ERβ表达量仅在低分化子宫内膜癌降低,在正常子宫内膜及高中分化子宫内膜癌中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ERα与PPARγ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量呈正相关(P < 0.05),而ERα与ERβ、ERβ与PPARγ间无相关性。   结论  PPARγ及ERα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相关,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膜细胞骨架连接蛋白ezr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flt-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9例子宫内膜癌和12例转移灶组织中ezrin和flt-1蛋白的表达,选择不典型增生14例,单纯、复合性增生20例和正常子宫内膜增生期15例作为对照.结果 ezrin蛋白在正常内膜,单纯、复合性增生, 不典型增生和内膜癌四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典型增生组ezrin的表达高于单纯、复合性增生,内膜癌高于不典型增生.多数正常和增生腺上皮细胞不表达ezrin,而大多数不典型增生和内膜癌细胞表达ezrin,且为细胞浆和细胞膜弥散着色,差异有显著性.内膜癌中,深肌层浸润组ezrin的表达高于浅肌层或无肌层浸润组(P<0.05).flt-1在不典型增生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内膜,内膜癌中flt-1的表达强度随组织学分级升高而降低(P<0.05).内膜癌中ezrin与flt-1的表达间无明显相关性,ezrin与雌激素受体(ER)间存在负相关.结论 ezrin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ACC1与c-met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5例子宫内膜癌组织、38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MACC1与c-met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在不同子宫内膜中的表达率及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并分析两指标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MACC1与c-met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增生子宫内膜组织、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5)。MACC1与c-met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肌层浸润深度、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分化级别显著相关,而与年龄、肿瘤大小等无关。MACC1与c-met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MACC1与c-met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增高,肌层浸润较深、手术病理分期越晚、组织分化程度较低者表达率更高,两者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Survivin、ER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子宫内膜癌、34例癌旁组织和20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中Survivin、ER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Survivin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65.0%,显著高于正常内膜组织(5.0%)及癌旁组织(8.8%)(P<0.001).②ER在正常子宫内膜及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94.1%,均高于其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50.0%)(P<0.001).③Survivin随着晚临床分期、组织低分化、深肌层浸润及发生淋巴结转移表达增高(P<0.05),ER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程度有关(P<0.05).④Survivin与ER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γ=﹣0.314,P=0.014).结论 Survivin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ER随细胞恶变发生改变.对Survivin、ER表达水平的联合检测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侯锐  姜罗  曹薇  赵福杰 《陕西肿瘤医学》2010,18(8):1608-1611
目的:研究Fas相关磷酸酯酶-1(FAP-1)和Fas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63例子宫内膜癌中FAP-1、Fas的表达,同时检测13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结果:FAP-1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率为71.4%,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率25%(P〈0.05)。Fas在子宫内膜癌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52.4%和85%(P〈0.05)。Fas蛋白表达阳性、阴性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FAP-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1.5%、93.3%,两者间呈明显负相关(P〈0.05)。FAP-1的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组织分级有关(P〈0.05),与年龄、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Fas的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年龄、临床分期及肌层浸润无关(P〉0.05)。结论:FAP-1抵抗Fas介导的细胞凋亡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FAP-1与Fas可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癌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为子宫内膜癌的基因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孕激素膜受体1(PGRMC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GRMC1的表达,分析PGRMC1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PGRMC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最高(98.61%),明显高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62.07%)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4.17%),P均<0.05。PGRMC1在Ⅰ型(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中的强阳性表达率(76.5%)明显高于Ⅱ型(非雌激素依赖型)(50.0%),P<0.05。PGRMC1的强阳性表达还与子宫内膜癌中ER、PR表达水平相关(P均<0.05)。PGRMC1的表达与FIGO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均未见明显相关性(P均>0.05)。PGRMC1表达虽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时间无明显相关,但在透明细胞癌中,PGRMC1强阳性表达的患者预后不良。Cox分析结果显示,FIGO分期晚、浸润深度≥1/2肌层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GRMC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最高,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相关。PGRMC1的强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病类型及ER、PR表达水平相关。PGRMC1强阳性表达的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患者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TβRⅠ)及其Ⅱ型受体(TβRⅡ)mRNA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及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差异,以探讨TβRⅠ及TβRⅡ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RT-PCR方法检测15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及5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TβRⅠ及TβRⅡ的mRNA表达水平,比较这两种受体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及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并分析这两种受体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TβRⅠ及TβRⅡmRNA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5),且TβRⅠ及TβRⅡmRNA的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而与组织学分级未见明显相关(P>0.05).结论:TβRⅠ及TβRⅡ基因转录水平表达的异常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检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TβRⅠ及TβRⅡmRNA的表达水平对评价子宫内膜癌的预后有重要价值,可能为将来子宫内膜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从而寻找出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iRNA-302d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4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及4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miRNA-302d的相对表达量,并分析miRNA-302d在不同临床病理参数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性。结果:miRNA-302d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低于其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0.020<0.05)。手术分期为Ⅰ期与Ⅱ、Ⅲ、Ⅳ期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RNA-302d的表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4<0.05);在不同的肌层浸润深度(深度<1/2肌层、深度≥1/2肌层)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RNA-302d的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6<0.05);而miRNA-302d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组织学分化程度、淋巴转移及脉管浸润等临床病理参数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关系(P>0.05)。结论:miRNA-302d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其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并且与不同手术病理分期(Ⅰ、Ⅱ、Ⅲ、Ⅳ期)、肌层浸润深度(深度<1/2肌层、深度≥1/2肌层)有关;提示其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ERα(+)子宫内膜癌细胞株Ishikawa为研究对象,建立子宫内膜癌细胞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进一步研究在子宫内膜癌细胞移植瘤中ERK、p-ERK、Akt、p-Akt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利用转染前后的Ishikawa细胞建立子宫内膜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ABC法)检测裸鼠移植瘤中ERRγ蛋白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Akt、p-Akt、ERK、p-ERK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检测Ishikawa 细胞移植瘤组与no-silence Ishikawa细胞移植瘤组(空载体组)ERRγ蛋白表达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Ishikawa 细胞移植瘤组与ERRγ-shRNA Ishikawa细胞移植瘤组阳性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Western blot方法检测3组组织的活化情况:ERRγ-shRNA Ishikawa细胞移殖瘤组中Akt、p-Akt、ERK、p-ERK表达量均低于Ishikawa 细胞移殖瘤及no-silence Ishikawa细胞移殖瘤组(P<0.05)。结论:沉默ERRγ基因的瘤组织的ERK及Akt的表达呈现低表达,从而可以推测:通过ERRγ的表达来调节ERK及Akt信号通路的表达,进一步抑制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STAT3、ER、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26例子宫内膜癌(Ⅰ型114例,Ⅱ型12例)和50例癌旁组织中STAT3、ER、PR的表达。结果:STAT3、ER、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癌旁子宫内膜组织(P〈0.05);在子宫内膜癌中STAT3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ER、PR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AT3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和浸润的新靶点。ER、PR水平的高低对于评估预后和临床选择内分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与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30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取30例健康体检妇女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2组子宫内膜标本中ER、PR、STAT3表达情况,并分析三者相关性。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STAT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中STAT3、ER表达均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而PR则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有关(均P〈0.05)。经相关性分析可知,STAT3与ER激素呈正相关(γ=0.452,P=0.000),与PR激素无关(γ=0.1378,P=0.071)。结论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ER、PR、STAT3过度表达有关,而STAT3的表达与雌激素调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端粒酶hTERT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端粒酶hTERT基因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对内膜癌诊断、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 33例子宫内膜癌、36例绝经期子宫内膜及 36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标本进行端粒酶hTERT、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检测 ,同时与正常增殖期 ,分泌期子宫内膜进行对照。结果 hTERT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内膜病变 ,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hTERT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肌层浸润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 ;与病理分级及雌、孕激素受体ER ,PR呈负相关。结论 上述结果提示端粒酶hTERT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端粒酶hTERT与ER ,PR的联合检测可能成为子宫内膜癌判断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类固醇激素受体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6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并评价其与患者年龄、临床手术分期、组织学分级和生存率的关系。结果:62例中,34例(54.84%)PR阳性,30例(48.39%)ER性。PR的阳性表达与临床手术分期(P<0.01),组织学分级(P<0.05)、肌层浸润深度(P<0.01)及生存率(P<0.05)相关;ER的阳性表达只与肌层的浸润深度明显相关(P<0.05)。结论:PR的阳性表达可能是独立于其他临床学参数的重要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8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pa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Hpa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症(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浸润不超过内1/2肌层者的Hpa蛋白阳性率显著低于浸润达到外1/2肌层者(P>0.05).有淋巴转移组的Hpa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无淋巴转移组(P>0.05).Ⅰ-Ⅱ期组的Hpa蛋白阳性率显著低于Ⅲ-Ⅳ期组(P>0.05).弥漫型内膜癌中Hpa蛋白阳性率高于局限性(P>0.05).中、低分化内膜癌中Hpa表达与细胞分化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Hpa蛋白表达只与淋巴转移、临床分级及肌层浸润显著相关(P<0.05).结论:Hpa在子宫内膜癌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症.Hpa表达与转移、临床分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内膜癌中雌激素受体β(estrogenreceptor—β,ER—β)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状态及ER—β蛋白的表达,同时分析ER—β启动子甲基化与ER—β的表达间的关系,以探讨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ON二步法检测40例正常子宫内膜、40例子宫内膜息肉及2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β蛋白的表达,同时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上述组织中ER—β的甲基化情况。结果正常子宫内膜中ER—β的表达较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内膜癌显著增高(均P〈0.01),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癌则无显著差异(P〉0.05)。正常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ER-β基因甲基化率较子宫内膜癌显著降低(均P〈0.05)。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β的阳性表达与ER—β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均呈负相关。结论子宫内膜组织中ER-β的基因甲基化可能与子宫内膜息肉乃至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复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 miR-10a 及 let-7i 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子宫内膜癌组织40 例、子宫内膜不 典型增生组织20例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30例,采用多聚腺苷酸加尾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oly(A)-RT-qPCR] 测定miR-10a 及 let-7i 在三种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并将结果与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miR-10a 在子宫内膜癌 组织中高表达(高于正常及不典型增生的子宫内膜组织,P<0.01);在病理分级为3级的患者中高表达(高于1+2级者); 在Ⅲ+Ⅳ期患者中高表达(高于Ⅰ+Ⅱ期者);在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高表达,在深肌层浸润(浸润深度≥1/2)的患者 中高表达;差异显著(P < 0.05)。在不同年龄、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是否阳性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其 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let-7i 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低表达(低于正常和不典型增生的子宫内膜组织,P < 0.01)。结论 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R-10a 表达上调,let-7i 表达下调,miR-10a 可能参与并促进了子宫内膜癌的侵袭 和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