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房深度(ACD)和晶状体悬韧带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10/2022-12我院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45例60眼,均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植入组和未植组,植入组术中联合囊袋张力环(CTR)植入,未植组术中未植入CTR。比较所有患者手术前后ACD和晶状体悬韧带长度变化,并行相关性分析。观察两组手术前后ACD和晶状体悬韧带长度变化的差异。结果: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1、3mo ACD均高于术前(均P<0.05)。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白内障术后1、3mo 3∶00位、6∶00位、9∶00位、12∶00位及平均晶状体悬韧带长度均低于术前(均P<0.05);术后3mo 3∶00位、6∶00位、9∶00位、12∶00位及平均晶状体悬韧带长度与术后1mo比较无差异(均P>0.05)。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术前平均晶状体悬韧带长度与眼轴和术前ACD均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植入组和未植组术前,术后1、3mo ACD组间比较均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王洪涛  丁宁  宋旭东 《眼科》2014,23(4):267-271
目的 观察囊袋张力环(CTR)植入对于合并高度近视的晶状体半脱位患者术后屈光预测的影响。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3年1-12月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白内障中心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及CTR植入的合并高度近视的晶状体半脱位患者20例(20眼)。同时期连续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未植入CTR的患者20例(20眼)作为对照组。方法 回顾患者病历中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内皮细胞计数、屈光状态资料,记录预期屈光度,并计算术后屈光度偏差(术后验光值与术前预留度数的差值)。主要指标 预期屈光度、屈光度偏差。 结果 CTR植入组和对照组预期屈光度数分别为(-1.29±0.34)D、(-1.16±0.39)D (P=0.31);术后3个月的屈光偏差值分别为(1.38±0.43)D、(1.71±0.32)D(P=0.06)。两组均无术后远视偏差发生。结论 囊袋张力环植入对于合并高度近视的晶状体半脱位患者的术后屈光状态无显著性影响,无需调整IOL计算公式和预期度数。(眼科, 2014, 23: 267-271)  相似文献   

3.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数量日益增长,复明性白内障手术逐渐向屈光性白内障手术转变,良好的术后视力是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的目标。由于眼轴长度测量误差、术后有效晶状体位置变化和人工晶状体(IOL)计算公式选择不当等因素,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屈光预测准确性欠佳,严重影响患者视觉质量和满意度。随着IOL计算公式的不断发展,SRK...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晶状体囊袋张力环(CTR)在高度近视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827例(1081只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27例(549只眼),B组400例(532只眼),其中A组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和CTR植入,B组患者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 A组术后一过性高眼压179只眼,其中1例取出CTR;随访18个月中有2例2只眼发生视网膜脱离,5例5只眼因发生后发障而行激光治疗.B组术后随访18个月中有9例9只眼发生视网膜脱离、35例35只眼因发生后发障而行激光治疗.两组的视网膜脱离发生率及后发障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在高度近视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能防止晶状体悬韧带离断,使人工晶体居中,并进而能有效防止后发障和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李雪江  李静 《国际眼科杂志》2008,8(5):1018-1019
目的:评价晶状体囊袋张力环(capsular tension ring,CTR)在晶状体半脱位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3例(13眼)合并晶状体半脱位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手术,术中连续环形撕囊后植入CTR,然后行超声乳化及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结果:13眼的人工晶状体均处于正位,无明显偏位及倾斜。术后矫正视力>0.8者4眼;0.4~0.7者8眼;0.1者1眼,为老年性白内障合并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未见由CTR引起的并发症。结论:在超声乳化治疗晶状体脱位的白内障手术中运用CTR,能提高手术安全性,防止人工晶状体偏位,减少手术并发症,是一种良好的白内障手术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6.
李静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169-170
目的:评价囊袋张力环(capsular tension ring,CTR)在晶状体半脱位的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15例15眼合并白内障的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连续环形撕囊(continues curvilinear capsulorhexis,CCC)后植入CTR,然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所有15眼IOL正位,无倾斜及偏位,术后10~12mo观察矫正视力满意,未发现CTR引起的并发症。结论:CTR植入是治疗合并晶状体半脱位的白内障超声乳化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防止人工晶状体偏位,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数量日益增长, 复明性白内障手术逐渐向屈光性白内障手术转变, 良好的术后视力是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的目标。由于眼轴长度测量误差、术后有效晶状体位置变化和人工晶状体(IOL)计算公式选择不当等因素, 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屈光预测准确性欠佳, 严重影响患者视觉质量和满意度。随着IOL计算公式的不断发展, SRK/T和Holladay1等薄晶状体会聚公式中眼轴长度、角膜曲率等不断优化, 以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为代表的厚晶状体会聚公式应用逐渐广泛, 基于人工智能的Hill-RBF公式、基于光线追踪的Olsen公式和OKULIX软件以及结合多种理论的Kane公式和EVO公式等新型IOL计算公式陆续问世, 白内障术后屈光预测有了更多的选择和保障。本文总结不同种类IOL计算公式的优化与进展, 为提高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IOL度数计算的准确性提供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伴有悬韧带松弛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Phaco)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中囊袋张力环(CTR)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04/2021-08于我院行Phaco联合IOL植入术的伴有悬韧带松弛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TR组(40例40眼,行Phaco联合CTR及IOL植入术)和对照组(40例40眼,行Phaco联合IOL植入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前囊口面积、IOL总倾斜度、主观视觉质量。结果:术后1、3、6mo,两组患者BCDVA均较术前改善(P<0.05),眼压均较术前降低(P<0.05),CTR组患者前囊口面积大于对照组,IOL总倾斜度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患者主观视觉质量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0.05),且CTR组主观视觉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术后随访6mo内,CTR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5%vs 25.0%,P<0.05)。结论:对伴有悬韧带松弛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Phaco联合I...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50例(83只眼)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人手术前、手术后3个月进行眼部检查并使用25项改良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视觉功能问卷调查,了解患者手术前后视觉功能、日常生活和总体情况.结果 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在远视力,暗视力,社交能力,精神状况,自信力和色觉状况等六个方面明显改善,但在近视力方面满意度明显下降.总体满意度从术前的29.37±4.58提高到术后3个月的64.54±3.57(t =-39.63,P=0.00).结论 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满意度高,手术能极大地提高生存质量,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是否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目前存在争议。本文从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所面临的问题、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应关注的细节进行阐述,提出鉴于高度近视眼患者眼底病变情况复杂、生物测量准确性欠佳、人工晶状体适配性差,术中、术后并发症多发以及屈光矫正术后患者的日益增多,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切勿操之过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荟萃分析评价术中联合植入囊袋张力环(CTR)对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全面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7个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1990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20日,收集CTR在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和非随机对照试验。2名研究人员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检索文献、提取数据及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4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8篇文献,共涉及1292例(1630眼)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在改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方面,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CTR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组患者的BCVA均显著优于IOL植入组(均为P<0.05);在IOL倾斜角、偏心量方面,术后6个月时CTR联合IOL植入组患者较IOL植入组均显著降低(均为P<0.05);晶状体前囊口面积方面,术后3个月时CTR联合IOL植入组患者大于IOL植入组(P=0.048);术后PCO发生率方面,CTR联合IOL植入组患...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在高度近视白内障联合低度数人工晶状体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7例549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和囊袋张力环植入,术后随访3~18mo,测视力、眼压、散大瞳孔进行眼前节裂隙灯观察照像。结果:所有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均位于正位,术后3mo矫正视力>0.8者43眼,0.6~0.8者118眼,0.5者89眼,0.4者101眼,0.3者66眼,0.2者80眼,<0.2者52眼;术后1d眼压为3~47mmHg,一过性高眼压179眼,其中有1例患眼因术后高眼压无法药物控制而不得不取出CTR;随访18mo中有2例患眼发生视网膜脱离、5例患眼因发生后发性白内障而行激光治疗。结论: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在高度近视白内障联合低度数人工晶状体手术中的应用能防止晶状体悬韧带离断,使人工晶状体居中性更佳,并进而能有效防止后发性白内障和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6年4月~2010年5月期间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的23例(28眼)高度近视(眼轴〉26mm)并发性白内障患者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3眼晶状体后囊膜破裂,1眼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术后3d最佳矫正视力达0.3以上者21眼(75%),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达0.3以上者23眼(82%)。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术后视力恢复好,对手术设备要求不高,是基层医院治疗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4.
柳维艳  王星力  赵洋  张勇 《国际眼科杂志》2022,22(11):1788-1793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02/2019-01我院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42例42眼,并按1∶1比例选取同期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不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42例42眼作为对照组。检查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wk, 1、3mo最佳矫正视力(BCVA);记录术前和术后3mo眼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前房深度、前房角、房角开放距离、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六角细胞比例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wk, 1、3mo BCVA比较有差异(均P<0.001);术前、术后3mo,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组CMT、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前房角均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手术前后眼压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3mo,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后表面鼻上角膜曲率较术前增大(P<0.001),对照组后表面中心、颞下角膜曲率较术前大(P<0.001),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后表面中心、后表面颞下角膜曲率低于对照组(均P&l...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手术后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发生率,并探讨影响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 076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手术患者13 625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眼轴≥26.0 mm或植入晶状体度数≤15.0 D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1228例1853只眼.所有患者手术前常规行裂隙灯显微镜、检眼镜及A或B型超声检查等检查.采用透明角膜切口或巩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手术.手术后随访12~12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8.2±31.1)个月.通过散瞳检查眼底和B型超声、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是否发生MHRD,并对发生MHRD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中,共有9例10只眼发生MHRD,占本组手术眼的0.073%.其中,6例7只眼为高度近视眼患者,高度近视眼MHRD的发生率为0.378%.MHRD的发生时间为手术后9~74个月,平均时间为38.5个月.累计风险度估计为0.16%(95%可信区间为0.05%~0.27%).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手术后MHRD的发生率为0.073%,高度近视眼MHRD的发生率为0.378%.手术前合并高度近视可能是影响MHRD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中,近视可能与MHRD紧密相关.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ncidence and related factors of macula hole retinal detachment (MHRD)after phacoemulsification cataract extraction and intraocular lens(IOL) implantatio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0 076 patients (13 625 eyes) who underwent phacoemulsification cataract extraction and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re are 1228 patients (1853 eyes) with high myopia. All the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routine slit-lamp microscopy, ophthalmoscopy as well as A-or B-scan ultrasonography. The phacoemulsification cataract extraction with transparent cornea incision or scleral tunnel incision, combined with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was performed in all the patients. The follow-up was ranged from 12 to 126 months, with a mean of (48.2±31.1) months. The MHRD was confirmed by the examinations of the fundus, B-scan ultrasonography an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MHRD and the risk factors were analyzed. Results 10/13 625 eyes (0.073%) with MHRD were observed. 7/1853 high myopia eyes (0.378%) with MHRD were observed.The occurrence time of MHRD was ranged from 9 to 74 months after surgery, with a mean of 38.5 months.The cumulative risk was estimated at 0.16%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05%-0.27%). Conclusions The incidence of MHRD after phacoemulsification cataract extraction combined with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is 0.073%. The MHRD incidence of high myopia eyes is 0.378%. High myopia may be the risk factor for MHRD.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前检查中的优势与价值。方法:屈光度>-8.00D,尚可看见眼底的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98例患者于术前进行三面镜、眼底造影及OCT检查并进行对比。结果:OCT检查发现视网膜玻璃体牵拉2例,黄斑区出血4例,黄斑区全层裂孔4例,巩膜葡萄肿并黄斑萎缩3例,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撕裂4例。眼底造影发现黄斑区全层裂孔3例,黄斑区出血3例,神经上皮层撕裂1例。三面镜发现黄斑区全层裂孔1例,黄斑区出血2例,神经上皮层撕裂1例。结论:OCT在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前检查中对眼底疾病的检出率高于眼底造影和三面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LECs)的凋亡情况及其与Fas蛋白(CD95)的关系。方法:取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糖尿病性白内障及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手术中取下的前囊膜标本共73例。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及TUNEL标记法观察LECs的凋亡情况。同时应用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分别定性、定量检测Fas蛋白(CD95)在LECs中的表达。结果:光镜下3种白内障患者的LECs都呈透明样变性,细胞内有空泡。电镜下可见正常以及变性、坏死的LECs。部分LECs细胞内染色质凝集并边缘化,呈早期细胞凋亡改变。TUNEL检测发现3种白内障患者的LECs中均有TUNEL阳性细胞存在,LECs的凋亡率分别为(32.20±7.91)%、(31.00±9.43)%、(28.20±8.04)%,3种白内障间未见统计学差异。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在3种白内障患者的LECs中均有Fas蛋白(CD95)表达。流式细胞定量检测年龄相关性、糖尿病性及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LECs中Fas蛋白(CD95)的表达量分别为(65.72±9.95)%、(63.46±13.30)%、(31.46±17.25)%,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LECs中Fas蛋白(CD95)的表达与其他两种白内障间存在统计学差异(t检验,P<0.05)。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糖尿病性白内障及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的LECs均出现凋亡,LECs的凋亡很可能是非先天性白内障发病的细胞病理学基础。Fas蛋白(CD95)介导的LECs的凋亡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及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而在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LECs凋亡中可能存在其他通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白内障患者术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发生率。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7-2008年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同一医师施行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2069眼。其中,单纯老年性白内障1574眼、糖尿病性白内障305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165眼,陈旧性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25眼。方法 于术后2年进行视力、裂隙灯、眼底检查,观察记录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程度,并根据Hayashi方法进行混浊分级。主要指标 晶状体后囊膜混浊发生率。结果 单纯老年性白内障组后囊膜混浊128眼(8.13%),糖尿病性白内障组39眼(12.79 %),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组4眼(16.00%),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组36眼(21.82%)。4个组比较,后囊膜混浊发生率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377,P=0.000)。1级后囊膜混浊发生率各组相近:单纯老年组60眼(3.81%),糖尿病组6眼(1.97%),葡萄膜炎组1眼(4.00%),高度近视组5眼(3.03%);2级后囊膜混浊发生率糖尿病组较高,20眼(6.56%);3级后囊膜混浊发生率高度近视组较高,24眼(14.55%)。4组患者后囊膜混浊程度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χ2=105.55,P=0.000)。结论 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发生率较低,高度近视组后囊膜混浊发生率较高,混浊程度较重。(眼科, 2014, 23: 91-9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