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分析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的心理体验,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目的性抽样选择17名在某市指定地点接受医学隔离观察的密切接触者,对访谈对象进行全覆盖的结构性电话访谈。通过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主题,发现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期间的心理状况可归纳为3个主题:负性情绪明显、心理问题的躯体化、寻求社会支持。疫情防控期间,当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作为高危人群被集中隔离时常有复杂而艰难的心理体验,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线上指导渠道及线下知识普及对密接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并协助其制定生活计划丰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的生活,同时做好后勤生活保障服务,创造舒适的隔离生活环境,通过多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缓解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在集中隔离期间的负性情绪,保障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期间的行为、感受及生活压力事件对其隔离解除后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 以问卷星网络调查方式对济宁、菏泽2地5县/市约9500名符合纳入标准的9~17岁中小学生进行整群抽样调查,采用PHQ-9量表筛查抑郁情绪,回收5331份问卷(应答率为56.1%),有效问卷5175份(有效率为97.1%).结果 1658名(32.0%)儿童青少年报告在疫情隔离结束后有抑郁情绪.初中生、高中生、女生、居家隔离期间曾有过自杀意念、失眠、与父母吵架、感到烦躁、注意力不能集中及过去一年生活压力事件等因素与隔离结束后儿童青少年抑郁情绪相关联.结论 居家隔离解除后儿童青少年的抑郁情绪仍处于较高水平,需要及时对居家隔离期的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筛查和随访并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发热留观患者的心理体验,为进一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供优质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方法,对2020年2月10日至17日在发热门诊留观的10名患者进行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运用Colaizzi法进行分析。[结果]提炼出两个主题,主题一为隔离留观期间的积极体验包括自信、乐观的心态,理性、客观的疫情认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个人和社会的反思、肯定现有医疗服务;主题二为隔离留观期间的负性体验包括无奈、矛盾,担心、恐惧,对后续医疗服务的不确定感,对相关政策的不理解。[结论]隔离留观患者主要存在恐惧、担心、矛盾等负性心理,医院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同时做好患者个性化健康教育,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相似文献   

4.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护理本科生护理心理学线上课程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使用潜意识投射工具“OH卡”为主要工具,开展主题为“‘疫’路心旅”的网络团体心理辅导。学生在体验网络团体心理辅导中,可以疏解负性情绪、认识自己、关注当下、反思成长、感知同伴支持,同时学习团体心理辅导相关知识,提升对团体心理辅导和护理心理学课程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特别是重症患者除了要经历疾病本身如发热、气短和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所带来的身体上的不适,还要经历该传染病所带来的绝望、害怕、自责、孤独、焦虑等系列负面情绪体验,同时经历此次新冠疫情,他们的一些观念和看法也发生了变化。全面了解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经历此次疫情的身心体验,一方面可为护理人员更好地了解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护理需求,做好护理救治工作,通过给予针对性地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入了解疫情期间的医患关系和医疗卫生系统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为后续开展相关工作带来更多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显现出特殊作用。艾灸对多种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历史悠久,疗效确切。研究发现艾灸有消毒抗菌、免疫调节、抗病毒、调节负性情绪等作用,能够用于空间消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防止COVID-19患者愈后复阳。收集整理疫情期间临床研究报道后发现艾灸对新冠肺炎患者居家隔离期的"未病先防"、临床症状的缓解以及恢复期患者的"瘥后防复"均有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甘肃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于2021年11月1日至9日,随机抽取甘肃省2 002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年龄、专业、学历、年级、城市的大学生正负性情绪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专业、学历、城市的大学生焦虑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校大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均高于2015年中国常模(P<0.05)。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下,甘肃省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政府、学校可根据各自职责制订和完善相关疫情防控措施,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护理,以期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保障校园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 疫情隔离期间学龄期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现状,为未来公共卫生事件中儿童心理干预提供指导。  方法  通过简单随机抽样选取上海某区4所小学按照班级进行整群抽样,对学生家长进行一般问卷调查及长处与困难量表调查。对过去6个月新冠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的孩子及家庭的基本状况进行信息收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单亲家庭儿童的情绪症状[2.50(1.00, 5.25)分]、直系家庭儿童的品行问题[2.00(1.00, 3.00)分]以及联合家庭孩子亲社会行为[8.00(7.00, 10.00)分]得分较高。疫情隔离期间学龄期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有所变化,与上海常模相比,发现7~9岁年龄段的女孩的行为问题得分增加(均P<0.05),而6~9岁年龄段的男孩多动注意不能得分是降低的(均P<0.05);与SH2018相比,各年龄段儿童行为问题得分增加(均P<0.05),而7~9岁年龄段儿童亲社会行为得分降低。  结论  研究发现单亲家庭、直系家庭中儿童的情绪问题,直系家庭中儿童的品行问题要多加关注。COVID-19疫情期间学龄儿童情绪和行为发生变化,未来发生类似公共卫生事件时,须对不同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进行分层分类干预,相关政府、社会、学校等心理援助机构等应当给予重点关心和支持。   相似文献   

9.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暴发给社会公众带来负面情绪,围孕期女性则受到日常应激事件和疫情应激事件的双重影响。通过对90项症状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伯恩斯抑郁症清单(BDC)、GAD-7焦虑症筛查量表5个标准化问卷的项目抽取,编制疫情期间围孕期女性心理状况调查问卷,对549名处于围孕期的女性进行网络数据调查,以期了解围孕期女性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发现围孕期女性在量表总分上出现49.9%的阳性筛查率,自评状况弱于家人;围孕期女性在居住地、身体状况、经济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用心理健康量表总分作为因变量,三个因素加上自评状况进入逐步回归模型;三成以上围孕期女性需要得到医疗、经济、心理援助。研究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围孕期女性的敌对情绪和抑郁情绪明显;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改善围孕期女性的心理健康状况;疫情期间,围孕期女性需要自我觉察和加强心理免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下基层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和应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参与重庆市南岸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在线问卷调查,探索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基层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学历、职称以及疫情期间家庭关系是影响一线临床医务人员焦虑和抑郁水平的主要因素,硕士学历、副高职称和疫情期间家庭关系不满意的医务人员的焦虑/抑郁水平高于其他医护人员。结论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形势下,基层一线医务人员出现焦虑抑郁症状的比例较高,需要加强对其心理状况的关注,针对影响因素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应激预防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张琳琳  施安心  姚晓丽 《黑龙江医学》2022,46(19):2358-2362
目的:调查新冠肺炎康复期患者死亡焦虑与生命意义感现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患者心理状况的改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死亡焦虑量表对样本医院收治的76例新冠肺炎康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rso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 (双侧)。结果:新冠肺炎康复期患者死亡焦虑得分为(44.70±8.93)分,生命意义感得分为(47.57±14.02)分;隔离期间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是影响其死亡焦虑的重要因素,死亡焦虑得分与隔离时间呈正相关,隔离期间每天运动的时间是影响其生命意义感的重要因素。结论:新冠肺炎康复期患者普遍存在高死亡焦虑,与隔离期间每天手机使用时长与隔离时长密切相关。此外,新冠肺炎康复期患者的生命意义感处于中等水平,运动是新冠肺炎康复期患者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对新冠肺炎康复期患者的心理护理不仅可以从正确认识新冠病毒、正确认识死亡等方面转移注意力,也可以借助运动等方式,调节患者情绪。  相似文献   

12.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的实施产生了较大影响,交通管制和居家隔离等疫情防控措施,在客观上导致了一些临床试验无法正常进行,在肿瘤药物临床试验中保护受试者因此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以欧美国家和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管理临床试验的政策和指南为基础,阐述新冠肺炎疫情对肿瘤患者和肿瘤临床试验的影响,分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肿瘤受试者保护面临的具体挑战,进而从优化卫生资源分配、完善非面对面的知情同意程序、加强受试者访视管理和加大临床试验安全评估力度等方面保护肿瘤受试者。希望这些优化措施能够面向未来,在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或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依旧起到保护受试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SARS流行期间被隔离的发热病人的负性情绪并采用相应的心理治疗措施 ,帮助发热病人顺利度过隔离期。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表SAS和抑郁自评表对 32例被迫隔离的发热查因病人进行测评。结果 :被隔离的发热查因患者评分高于常模 (P <0 .0 1) ;有负性情绪患者与无负性情绪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但在热程方面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SARS流行期间发热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心理 ,其负性情绪与年龄、性别无关 ,与热程呈正相关。在诊疗护理过程中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治疗措施可帮助病人顺利度过隔离期。  相似文献   

14.
情绪是指对现实事物所抱态度的一种主观体验,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儿童在生长过程中环境因素、亲身经历等原因,可以间接或直接地影响其情绪变化。正性情绪如乐观、开朗、心情舒畅等能使小儿心理、生理保持健康,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悲哀等则会损害小儿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反应,形成情绪障碍,造成心理创伤,也给家庭带来压力。2006年11月我科收治1名儿童因被绑架后受惊吓而致情绪障碍,我们针对病因给其心理支持,并取得良好效果:缓解了患儿的心理危机,阻止了负性情绪的延续。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期间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医院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纳入2020年2月1日—2020年4月30日疫情期间309例医务人员,采用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以网络调查形式展开调查,统计医务人员抑郁、焦虑、压力等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医务人员抑郁、焦虑、压力的危险因素。 结果309例医务人员中,80例有抑郁情绪(25.89%),98例有焦虑情绪(31.72%),55例存在压力(17.80%)。独生子女、月收入<5000元、治疗护理新冠肺炎是医务人员抑郁的危险因素(P<0.05);已生育、独生子女、学历大专及以下、疫情一线工作、治疗护理新冠肺炎是医务人员焦虑的危险因素(P<0.05),感染科工作经历是医务人员焦虑的保护性因素(P<0.05);独生子女、治疗护理新冠肺炎、进行外院支援是医务人员压力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医务人员抑郁、焦虑、压力等负性情绪均有一定发生率,医院可结合医务人员家庭状况、专业、工作经验等情况合理安排工作,并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以促进医务人员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6.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新冠疫情)下,扬州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超声专业基地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做了重新安排,并对学员状况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对象与方法:针对超声科的规培学员,组织新冠疫情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测试、日常带教和学习安排的重新部署、调查新冠肺炎下规培学员行为及心理情绪。结果:规培学员对新冠疫情相关知识掌握较好,主要外出行为明显减少,各种居家等行为明显增多,学习兴趣有所下降。当疫情(可能)发生在自己所处小区或村镇时,紧张、恐惧、悲观、郁闷等负面情绪明显表达出来。结论:在新冠疫情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超声专业基地应及时了解掌握学员状况,继续组织学习新冠疫情,针对性的调整规培教学计划和方式,做好疫情期间规培学员的心理和学习辅导。  相似文献   

17.
对邛崃市某医院的护理实习生进行访谈,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护理实习生的真实心理体验,为开展相关心理干预奠定基础,为医院或学校开展相关培训或开设相关课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隔离治疗期间的照护需求,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15例住院隔离治疗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运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共提炼出如下主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隔离治疗期间的内心感受经历从恐惧、被歧视到感谢和感恩的动态变化过程,需求主要包括生理、安全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并建议关注慢性疾病的治疗。因此,对新冠肺炎隔离治疗患者,应加强疾病知识宣教、心理护理和慢病的管理。  相似文献   

19.
张蒙  刘争  朱红  黄浩  刘坤  王垭  高敏  张雪梅 《西部医学》2020,32(5):633-637
【摘要】 目的 调查民众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期间居家隔离防护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情况,为针对性强化疫情防控提供科学数据依据。 方法 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从2020年2月16日~2月20日,使用问卷星编制调查表,通过网络对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民众就COVID-19和居家隔离的相关知识、居家隔离防护态度、行为及心理状态进行调查。〖HTH〗结果 调查回复1121人纳入研究对象。新冠肺炎的相关知识得分平均(60.59±17.79)分,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的人群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82.07%的民众了解居家隔离防护的相关知识,获得途径主要为微信(78.59%)、电视(58.07%)和网页(48.8%)。72.70%的民众希望医务工作者为其提供照护指导,形式主要为微信(73.86%)和电话指导(61.73%)。1121人心理量表得分平均(15.63±5.53)分,心理状态维持较好的有969例(86.4%),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通过政府和社会对居家隔离防护的宣传和指导,绝大多数民众对疫情能高度关注,疾病和防护的认知度高,态度端正,对采取的防护措施能积极配合,且心理状态维持较好;但仍有少数民众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和实施差异化、个体化指导,不留死角,促进抗击新冠肺炎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高校医学生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及疫情期间心理行为反应与焦虑水平状况,为今后疫情防控宣教及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及参考.方法 通过网络问卷平台,对739名医学生进行了疫情认知自评、心理行为调查以及焦虑水平测试并进行分析.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721份.被调查的医学生总体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