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0 毫秒
1.
【摘要】 目的 评估依奇珠单抗在真实世界中治疗银屑病患者的短期疗效,探讨影响依奇珠单抗短期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1月至2021年9月湘雅医院皮肤科收治接受依奇珠单抗治疗银屑病患者的基线特征和短期疗效评估结果。患者基线特征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连续变量以M(Q1,Q3)描述,分类变量以百分比描述。依奇珠单抗治疗前后疾病严重程度的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或配对McNemar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依奇珠单抗治疗4周的疗效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18例银屑病患者,男94例、女24例,年龄M(Q1,Q3)为43.4(32.5,53.0)岁,以斑块状寻常型银屑病(99/118,83.9%)和重度银屑病(72/105,68.6%)为主,皮损主要位于头皮(59/116,50.9%)。49例接受依奇珠单抗治疗2周后,27例(55.1%)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改善50%(PASI50);治疗4周后,分别有44例(89.8%)、30例(61.2%)、13例(26.5%)、10例(20.4%)达PASI50/75/90/100,且PASI评分[2.1(1.1,7.1)]、体表皮损面积[3.9%(0.5%,14.5%)]、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1.0(0.0,2.0)]和医生整体评估(PGA)评分[1.0(1.0,3.0)]均显著低于基线各项评分[12.4(8.8,23.2)、22.0%(11.3%,43.4%)、6.0(3.0,11.0)、4.0(3.0,5.0),均P <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身体质量指数显著影响依奇珠单抗治疗4周后PASI75应答率(OR = 0.814,95% CI:0.659 ~ 0.958,P = 0.029)及PGA0/1的患者比例(OR = 0.743,95% CI: 0.562 ~ 0.917,P = 0.017),且基线BSA评分与依奇珠单抗治疗4周后PGA0/1的患者比例显著相关(OR = 0.924,95% CI:0.870 ~ 0.968,P = 0.003)。结论 依奇珠单抗治疗4周可显著改善银屑病严重程度,且在基线疾病严重程度较轻和体质指数较低的患者中依奇珠单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对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RPR/TRUST)转阴率的疗效。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关于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的病例对照研究。使用Newcastle-Ottawa量表(NOS)评估纳入研究文献的质量,使用RevMan5.3软件分析患者RPR/TRUST转阴率。结果 共纳入14个病例对照研究1 160例梅毒患者,联合组585例,单用组575例。结果显示,联合组血清RPR/TRUST转阴率明显高于单用组[OR = 3.70,95% CI(2.71,5.06),P < 0.001]。按随访时间进行亚组分析,联合治疗组在治疗后3个月[OR = 3.68,95% CI(2.26,5.98),P < 0.001]、6个月[OR = 3.11,95% CI(2.26,4.27),P < 0.001]及12个月时[OR = 4.35,95% CI(2.81,6.73),P < 0.001]RPR/TRUST转阴率均高于单用组。结论 与苄星青霉素相比,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能更有效地促进血清RPR/TRUST转阴。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分析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原发肿瘤切除后皮肤黏膜发生感染的情况及危险因素,总结相关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确诊并接受原发肿瘤切除的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术后皮肤黏膜感染情况,分析常见的感染病原体,并通过逻辑回归分析确定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共44例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纳入本研究,男25例(56.8%),女19例(43.2%),年龄(33.8 ± 15.4)岁。术后21例(47.73%)发生皮肤黏膜感染;感染患者术后住院时间M(Q1,Q3)为38(25,60) d,显著长于无皮肤黏膜感染的患者[21(12,23) d,Z = -4.08,P < 0.001]。最常见的病原体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5例(34.09%)]。患者单位体重糖皮质激素剂量(OR = 1.21,95% CI:1.00 ~ 1.46,P = 0.047)、接受辅助通气治疗(OR = 9.20,95% CI:2.01 ~ 42.13,P = 0.004)是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经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出院时37例(84.1%)恢复良好。结论 皮肤黏膜感染是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病原体多为耐药菌,且可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需关注术后皮肤护理;术后糖皮质激素单位体重剂量高及接受呼吸机支持可能与患者术后的皮肤黏膜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评价银屑病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检索198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数据库、Cohrane Library数据库,筛查纳入1980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公开发表的关于银屑病与妊娠结局之间关系的文献。使用MOOSE清单评价纳入文献质量,采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纳入1篇队列研究,4篇病例对照研究,2篇横断面研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检验结果显示,银屑病患者中剖宫产[OR = 1.17(95% CI:1.01 ~ 1.37)]、子痫或先兆子痫[OR = 1.34(95% CI:1.00 ~ 1.79)]、早产[OR = 1.09(95% CI:1.00 ~ 1.19)]风险较非银屑病患者发病风险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自然流产、低出生体重、高出生体重、死胎、先天畸形、胎盘早剥、过期产、Apgar评分 < 7、羊水过多、羊水过少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银屑病患者中剖宫产、子痫或先兆子痫、早产的风险较非银屑病患者发病风险高。  相似文献   

5.
对2019年10月30日至2019年11月25日我院确诊的4例海分枝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例患者(男1例,女3例),发病年龄39~60岁,均被海鲈鱼刺伤后发病,表现为手部和上肢的浸润性结节,病理呈感染性肉芽肿改变,皮损组织培养出非典型分枝杆菌,克拉霉素联合利福平、乙胺丁醇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分析白癜风共病糖尿病危险因素,并构建、验证预测模型。方法 110例白癜风共病糖尿病患者(共病组)及4 505例白癜风未共病糖尿病患者(对照组)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10年1月至2021年9月的病历数据库,按照性别、年龄进行1∶4倾向性得分匹配。匹配完成后,按照4∶1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训练集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筛选差异因素,构建预测模型,使用五折交叉验证进行内部验证,并通过测试集进行区分度(曲线下面积,AUC)、校准度(Hosmer-Lemeshow检验)和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评价。结果 共病组107例与对照组428例成功匹配,训练集430例,测试集105例。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预测模型纳入白癜风病程[比值比(OR) = 1.04,95%可信区间(CI):1.02~1.07,P<0.001]、高糖/高脂/高盐饮食(OR = 3.19,95% CI:1.38~7.38,P = 0.007)、糖尿病家族史(OR = 23.23,95% CI:9.72~55.50,P<0.001)、代谢性合并症(OR = 12.53,95% CI:5.60~28.07,P<0.001)、自身免疫性合并症(OR = 5.89,95% CI:2.52~13.76,P<0.001)及肢端型白癜风(OR = 3.84,95% CI:1.45~10.19,P = 0.007)6个预测指标。五折交叉验证显示该模型预测效果良好,训练集AUC为 0.902(95% CI:0.864~0.940),验证集AUC为 0.895(95% CI:0.815~0.974)。在测试集上应用构建的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其具有良好的区分度(AUC = 0.814,95% CI:0.715~0.913)、校准度(Hosmer-Lemeshow检验P = 0.068)及准确性(灵敏度 = 0.810,95% CI:0.574~0.937;特异度 = 0.786,95% CI:0.680~0.865;阳性预测值 = 0.486,95% CI:0.317~0.657;阴性预测值 = 0.943,95% CI:0.853~0.982)。结论 基于白癜风病程、肢端型白癜风、高糖/高脂/高盐饮食、糖尿病家族史、代谢性合并症和自身免疫性合并症6个预测指标构建的白癜风共病糖尿病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及准确性,能够为筛查高危人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深入了解神经梅毒在男女性之间以及有无神经症状患者之间的特征差异,为神经梅毒的防控、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131例神经梅毒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性别以及神经/精神症状分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双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不同组别之间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差异。结果 131例患者中,无症状神经梅毒72例(无症状组),有症状神经梅毒59例(有症状组)。有症状组的既往驱梅治疗比例(10.17%)显著低于无症状组(98.61%)(OR = 0.002,P < 0.001)。男性患者和有症状患者的首诊误诊率分别为50.00%和89.83%,分别高于女性患者(24.49%,OR = 3.08,P = 0.004)和无症状患者(0,OR = 13.00,P < 0.001)。男性有症状患者比例(57.32%)显著高于女性患者(14.64%)(OR = 4.14,P = 0.003),脑脊液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阳性率(52.44%)显著高于女性患者(26.54%)(OR = 3.05,P = 0.004),脑脊液总蛋白含量升高(> 0.5 g/L)者的比例(79.27%)高于女性(59.18%)(OR = 2.64,P = 0.01),脑脊液总蛋白含量[(0.76 ± 0.41) g/L]高于女性[(0.56 ± 0.25) g/L,P = 0.002],并且男性脑部核磁共振成像异常检出率(72.22%)高于女性(44.90%)(OR = 2.13,P = 0.039)。有症状女性患者的确诊年龄[(50.82 ± 9.31)岁]大于无症状女性患者[(42.30 ± 12.18)岁](P?=?0.038)。有症状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TRUST阳性率(55.93%)高于无症状患者(31.94%)(OR = 2.70,P = 0.006),脑脊液总蛋白水平[(0.79 ± 0.46) g/L]显著高于无症状患者[(0.60 ± 0.24) g/L,P = 0.003]。结论 神经梅毒首诊误诊率高;男性患者病情较女性患者严重;既往驱梅治疗史、性别和年龄因素在神经梅毒病程发展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播散性带状疱疹53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播散性带状疱疹的诱因、临床特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2-2015年收治的53例播散性带状疱疹患者和809例普通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播散性带状疱疹的发生、疼痛程度、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因素。结果 播散性带状疱疹患者年龄(56.66 ± 17.24)岁,普通带状疱疹患者组(56.50 ± 15.51)岁,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071,P > 0.05),但两组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16,P = 0.004)。播散性带状疱疹组出现大疱(15.09%)、脓疱(47.17%)、发热(30.19%)的比例显著高于普通带状疱疹组(3.58%、26.82%、8.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16.04、10.20、28.68,均P < 0.01)。播散性带状疱疹组入院时疼痛评分中位数(P25 ~ P75)为6(4 ~ 7.5)分,也高于普通带状疱疹组[5(3 ~ 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3.460,P = 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劳累、HIV感染与带状疱疹皮疹播散有关(P < 0.05),尤其是HIV感染(OR = 5.570,95% CI:1.196 ~ 25.939,P = 0.029)、性别(OR = 0.166,95% CI:0.029 ~ 0.945,P = 0.043)、年龄(OR = 1.064,95% CI:1.010 ~ 1.119,P = 0.019)及抗病毒治疗天数(OR = 0.669,95% CI:0.505 ~ 0.885,P = 0.005)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因素。结论 男性、老年、劳累、HIV感染是皮疹播散的影响因素,尤其是HIV感染是播散性带状疱疹的高危因素。男性、老年及抗病毒治疗天数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检测寻常型天疱疮患者血清中几丁质酶3样蛋白1(YKL-40)水平,并分析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采集38例寻常型天疱疮患者血清,同时收集14例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血清,采用多功能流式点阵仪测定血清中YKL-40以及Th1/Th2/Th17相关细胞因子浓度。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患者组与对照组细胞因子差异;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与病情严重程度独立相关的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采用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及特异性评价YKL-40预测天疱疮严重程度的能力。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寻常型天疱疮患者血清中YKL-40水平[M(Q1,Q3)][15.22(14.19,15.93)比13.64(13.21,14.63) μg/L,z = -3.88]以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2.05(1.49,4.21)比1.57(1.38,1.75) ng/L,z = -2.44]、IL-7[7.45(5.63,11.63)比3.77(2.21,5.97) ng/L,z = -3.26]、IL-8[6.59(3.60,14.73)比4.36(2.96,6.53) ng/L,z = -1.96]、IL-2R-α[509.08(386.36,757.67)比336.44(309.86,458.71) ng/L,z = -2.35]和C5a水平[100.35(78.31,140.84)比72.08(37.23,82.08) ng/L,z = -3.04]均显著升高(P < 0.05)。天疱疮患者YKL-40血清浓度随着皮损面积的减少而逐渐降低(r = 0.63,P < 0.001),且YKL-40与病情严重程度独立相关[P = 0.025,优势比:46.54(95% CI:1.61 ~ 1 347.19)]。YKL-40区分重度和极重度患者与轻中度患者的AUC为0.783(95% CI:0.613 ~ 0.953)]。结论 血清YKL-40水平与寻常型天疱疮严重程度相关性强,具有预测寻常型天疱疮病情严重程度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报道2例海分枝杆菌感染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1,男,25岁.右侧拇指红肿破溃伴疼痛1个月.患者2,女,54岁.左侧大拇指及手背手腕红斑结节伴疼痛2个月.2例患者均有鱼扎伤病史,常规抗感染治疗无效,最终诊断为游泳池肉芽肿,给予抗分枝杆菌感染治疗3个月后痊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微波和黄金微针治疗腋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皮肤科门诊收集不同程度的腋臭患者116例,分别用miraDry微波仪(56例)和黄金微针(60例)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并发症和复发率.结果 经12个月随访,微波组有效率为94.64%(53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甲损害情况及其与银屑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1年9月1日至2014年4月1日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门诊的315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甲损害情况和特点,甲损害发生与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代谢综合征的关系。结果 315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中,156例(49.5%)有甲损害,其中甲凹点(57.7%)最常见,甲床角化过度(37.8%)、甲纵脊(34.0%)、甲剥离(28.2%)较为常见,而油甲(12.8%)及甲营养不良(3.8%)则相对较少。与无甲损害的患者相比,有甲损害的患者病程长(> 10年)且病情重(PASI > 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234、14.200,均P < 0.01),且有甲损害者PASI评分(中位数为9.10,P25、P75为3.88、18.38)明显高于无甲损害者[4.35(2.50,11.28)](W = 21350.50,P < 0.001)。有甲损害者头皮、上肢、躯干及下肢皮损面积大于无甲损害者(W = 21744.0、23135.0、22743.5、22797.0,均P < 0.01),且甲损害与头皮皮损面积有相关性(Pearson列联系数rc c = 0.224,P = 0.01)。有甲损害者中代谢综合征的伴发比例(9.0%,13/145)与无甲损害者(6.5%,10/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643,P = 0.423)。但银屑病甲损害与性别、银屑病家族史、发病早晚及实验室指标、代谢指标、BMI等无明显关联。结论 寻常性银屑病甲损害常见,与病程长短、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天疱疮和类天疱疮患者糖皮质激素诱导性糖尿病(GDM)的发生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11年12月至2013年1月接受糖皮质激素(激素)治疗的天疱疮和类天疱疮住院患者,比较发生GDM和未发生GDM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病理类型、糖皮质激素的起始剂量、日激素最大剂量、糖尿病家族史、免疫抑制剂治疗等因素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应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计数资料进行分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 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68例天疱疮和类天疱疮患者中,26例(38.2%)发生了GDM。在发生和未发生糖尿病两组患者间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激素起始量(P < 0.05;OR 1.023;95% CI 1.002 ~ 1.044)、日激素最大剂量(P < 0.01;OR 1.037;95% CI 1.013 ~ 1.062)、激素治疗时间(P < 0.05;OR 1.143;95% CI 1.028 ~ 1.271)、BMI(P < 0.01;OR 1.265;95% CI 1.080 ~ 1.481)、地塞米松使用(P < 0.01;OR 6.0;95% CI 1.887 ~ 19.076)是天疱疮和类天疱疮患者发生GDM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P < 0.05;OR 1.223;95% CI 1.017 ~ 1.471)和日激素最大剂量(P < 0.05;OR 1.037;95% CI 1.009 ~ 1.065)是G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38.2%的天疱疮和类天疱疮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发生了GDM,BMI和日激素最大剂量可能是G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用不同的判愈标准评估米诺环素治疗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感染的临床确切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6-2010年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性病门诊通过病史、临床症状和病原学检测确诊的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经米诺环素治疗后完成3次规则随访。比较以症状消失为主要判愈标准的临床治愈率与3次随访病原学检查阴性的病原学判愈率之间的差异,并分析两者的关联。结果 5年期间诊断为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系统服用米诺环素治疗的患者2 638例,924例完成3次随访。924例患者临床治愈率为84.85%(784例),并显著高于第1、2、3次病原学判愈率[分别为69.16%(639例)、63.53%(587例)、62.88%(581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配对χ2值分别为58.565、111.841、109.308,均P < 0.001),且第1次病原学判愈率显著高于第2次病原学判愈率(χ2 = 6.553,P < 0.05),而第2次病原学判愈率与第3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84,P > 0.05)。第1、2、3次病原学判愈与临床判愈的关联性均不大(均rc c < 0.1)。结论 以临床症状消失为判愈依据高估了米诺环素治疗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效果,应以病原学检测为主,且应治疗后每月复查1次,至少复查2次。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分析78例婴儿疥疮的临床特征和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郑州儿童医院、江苏省靖江市人民医院、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苏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且最后确诊的婴儿(年龄 < 6个月)疥疮,分析婴儿疥疮的流行病学特点、皮损特征、治疗情况和误诊原因。结果 共收集78例婴儿疥疮,发病年龄和发病至确诊时间[M(P25,P75)]分别为8.5(7,12)周和4(3.5,5)周。确诊时,45例(57.7%)患儿体重低于正常同性别、同龄儿平均体重的第25百分位水平,40例(47.4%)出现易激怒、急躁变化,68例(87.2%)夜间哭闹及易醒次数增多。秋、冬季发病患儿最多,分别为30例(38.5%)、22例(28.2%),夏季最少[8例(10.3%)]。58例患儿家庭内同时有长期居住人员感染疥疮;12例是既往临时居住成员曾患有疥疮。皮损分布以胸腹部(80.8%)和四肢(76.9%)最常见;皮疹呈多形性,不同时期皮疹同时存在,表现为水肿性红色和非水肿性棕褐色丘疹、水疱、丘疱疹和结节,隧道可呈特征性卵圆形、逗点、线状、匍形和J形。患儿平均诊疗2.48次,48例(61.5%)患儿首诊医疗机构为非皮肤科专科门诊,30例(38.5%)为皮肤专科门诊,曾被误诊为婴儿湿疹、丘疹性荨麻疹、脓疱疮、痱、痒疹、色素性荨麻疹、婴儿肢端脓疱病、单纯疱疹和水痘。给予患儿外用5%硫磺软膏治疗,9例(11.5%)出现皮疹突然加重,20例(25.6%)需要多次治疗。20例(25.6%)需要治疗2 ~ 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2、4、8周随访,所有患儿无复发。结论 婴儿疥疮皮疹呈多形性,分布广泛,容易误诊;诊断时需要认真询问病史,仔细体检,同时要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