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易明  丰贵文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5):2703-2707
目的探讨对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儿行抢先肾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1月至2019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进行了202例儿童肾移植手术,其中12例为抢先移植。通过收集12例肾脏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对ESRD儿童抢先移植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供肾中亲属活体(LD)与公民死亡捐献(DD)比例为11∶1,供受者男女比例均为8∶4,供者平均年龄为(13.89±4.52)岁,供者平均体质量为(39.33±8.75)kg,受者平均年龄为(13.61±1.70)岁,受者平均体质量为(39.00±4.67)kg。12例供肾动静脉均为单支,手术顺利,术前及术后1 d、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12~83个月血肌酐水平分别为(660.11±104.03)、(219.78±22.45)、(90.67±18.01)、(80.56±12.77)、(74.00±11.82)、(88.33±9.54)、(84.54±13.68)mol·L~(-1)。1例亲属活体供肾者最近1次随访肾功能为109 mol·L~(-1),肾功能良好。所有受者均未发生肾功能延迟恢复(DGF)。1例LD受体术后4周发生移植肾感染,充分引流,接受敏感抗生素等治疗后恢复;1例DD受者术后8个月发生急性T细胞介导排斥反应(穿刺活检证实),接受甲强龙激素冲击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时间中位数为16.5(5~83)个月,随访至今人肾存活率100%,所有受者术后12个月肾功能及1例亲属供者术后肾功能均稳定。结论抢先肾移植可使ESRD患儿获益,避免透析相关并发症是其主要优势,在较大的移植中心可开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亲属活体供肾移植及同期19例尸体供肾移植的临床资料,分析对比两组热缺血时间及冷缺血时间、受者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及肾功能.结果 两组手术过程均顺利,亲属活体供肾组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较对照组短(P<0.01);术后6个月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亲属活体供肾组和尸体供肾组分别为0.0%和15.8%(P<0.05);术后6个月内的肾功能,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组明显优于尸体供肾移植组(P<0.01).结论 亲属活体供肾移植效果明显优于同期尸体供肾移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ceased,DCD)肾移植受者近期预后供受体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2016年10月31日本中心来源于DCD供肾肾移植手术的供受体临床资料,探讨影响肾移植受者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的发生率及术后1年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情况的相关因素。结果:DCD供肾移植术后受者DGF发生率为28.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DGF发生的供受体危险因素有供体为女性(P=0.019)、体重指数(P=0.027)、热缺血时间(P=0.044)、有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史(P=0.042)。而多因素分析结果也表明,供体年龄(P=0.027)及热缺血时间(P=0.042)为肾移植受者DGF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此外,与未发生DGF的受者相比,发生DGF者其术后住院时间延长(P=0.020),住院费用增加(P=0.012),且术后1年内急性排异未发生率较低(P<0.001)。对于肾移植术后1年受者eGFR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供体年龄和受体术后1年内急性排异反应发生是术后1年受者eGFR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分别为0.005和0.034)。结论:在DCD供肾移植中供体年龄和供肾热缺血时间是术后受者DGF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而供体年龄及术后1年内急性排异反应发生是术后1年受者eGFR的独立影响因素。在评估潜在供体的各项指标时应将这类指标作为重点评估项目。  相似文献   

4.
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119例临床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总结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119例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对照同期234例尸体肾移植受者,比较两组供肾热、冷缺血时间、供肾血管长度、植肾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供受者HLA错配率、术后3 d血肌酐下降速度、DGF发生率、急排发生率、1年人/肾存活率.结果 亲属活体肾移植组供肾血管长度、供肾热、冷缺血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HLA六位点法错配率、DGF、急排发生率均明显小于尸体肾移植组(P<0.01),而手术时间、术后3 d血清肌酐下降速度、1年人/肾存活率亲属活体肾移植组均明显大于尸体肾移植组(P<0.01).结论 亲属活体肾移植的近期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尸体肾移植,远期(>1年)的临床效果比较有待进一步追踪观察.在有条件、技术成熟的移植中心亲属活体肾移植是患者家族内自救互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50岁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移植效果。方法 1993年4月~2007年12月施行亲属活体供肾移植107例,按照供者年龄分为两组,其中50岁为研究组,45例,≤50岁为对照组,62例。随访时间12~180个月,平均49个月。比较两组受者术后肾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及近、远期移植肾功能、人/肾存活率等。结果移植手术均获成功。两组受者在年龄、术前透析时间、配型、肾缺血时间、抗排斥方案应用等方面比较显示均衡性良好,术后1周、1月、1年、3年Scr水平及1、3、5、8年人/肾存活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供者年龄50岁亲属活体供肾移植效果,满意年龄非亲属活体供肾绝对禁忌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的肾移植供者术前肾小球滤过率(GFR)对受者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1月在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移植中心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的94例受者和57例供者为研究对象。检测DCD供者器官获取手术当天的血肌酐(Scr)水平,根据供者总GFR将受体分为两组,A组为供肾总GFR <80 ml/min;B组GFR≥80 ml/min。比较两组受者术后1周,1、3、6个月及1、3年的Scr及GFR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两组肾移植受者和移植肾存活情况。结果 与A组相比,B组受者术后各时间点Scr均较低,且术后1周、1年、3年Sc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受者术后各时间点eGFR均高于A组,且术后1周、3年eGF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肾移植术后受者的恢复受到供体GFR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活体供肾亲属肾移植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腹腔镜取肾活体亲属供肾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结果经术后2-50月随访,8例供者均无并发症出现,术后7~10d出院.8例受者肾移植术后恢复迅速,移植肾功能稳定.结论腹腔镜活体取肾安全可行,活体亲属肾移植的存活率要高于尸体肾移植.活体供肾是一较好的供肾来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加深针对扩大标准供肾的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DCD) 肾移植手术供肾质量术前评估以及术中术后管理的认识。方法:2 例供肾均来自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同一例行肝移植手术术后5 年的供者。供者因移植肝功能恶化, 依次出现肝昏迷、脑死亡、肝肾综合征和心脏死亡。供肾评分系统(deceaseddonor score, DDS) 以及“零点”双肾肾穿刺活检被用以评估供肾功能, 综合评估后2 例受者接受了肾移植手术。结果:术后随访6 个月, 2 例受者移植肾功能基本正常。2 例受者出现肺部感染, 在给予相应治疗后出院, 未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结论:采用肝移植术后供者DCD 肾移植手术, 术前需对供肾做出详细评估;手术后短期效果满意, 有助于扩大供体池, 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亲属活体供肾来源对肾移植临床疗效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优势供体。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2004年4月至2008年3月完成的104例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临床资料,按供肾来源分为夫妻间供肾组(10例)、父母供肾组(59例)、兄弟姐妹间供肾组(25例)和表兄弟姐妹间供肾组(10例),通过观察各组的术后平均住院天数、血肌酐恢复正常时间、各时间点血肌酐水平、主要并发症(感染、排斥、DGF等)发生率及人/肾存活情况等指标,比较分析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随访1~48月,兄弟姐妹间供肾组无受者死亡或移植物丢失,而夫妻供肾组、父母供肾组和表兄弟姐妹供肾组受者死亡例数分别为1例、2例和1例,移植物丢失例数分别为1例、3例和1例。兄弟姐妹间供肾组受者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13.72 ± 4.15)d,有较其他组短的趋势,但有较高的感染发生趋势(20%)。夫妻间供肾组显示了较低的感染(0%)和排斥(10%)发生趋势。父母供肾组的排斥发生率(18.64%)高于其他组(P<0.05)。血肌酐恢复正常时间和各时间点血肌酐水平在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兄弟姐妹间供肾移植疗效相对较佳,无血缘关系的夫妻间供肾移植亦具有较理想的疗效,短期的人/肾存活情况类似于父母和表兄弟姐妹供肾移植。良好的肾移植疗效不能简单地归因于组织配型(血缘关系),供肾质量、手术优势及术后管理可能也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夫妻供肾活体肾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6年4月至2008年10月,我院共实施11例夫妻供肾活体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方案采用低剂量环孢素或他克莫司三联免疫抑制剂治疗.供、受者术后进行随访.结果 11例供者术后均无并发症出现,术后8~10 d出院.10例受者术后3 d内血清肌酐降至正常,其中1例术后第8 d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给予冲击治疗后血清肌酐恢复正常.1例受者术后两周血清肌酐逐渐下降至正常.随访时间2~20月,中位时间8.2月,供、受者肾功能显示良好.结论 夫妻供肾活体肾移植安全可行,是解决供肾来源不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夫妻间供肾移植1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总结夫妻间供肾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我院2004年4月至2006年4月10例夫妻间供肾移植的临床资料。供者男5例,女5例。年龄32~62岁(42.0±10.0)岁。5例行手助腹腔镜取肾,5例行小切口开放取肾。受者年龄32~61岁(43. 3±9.13)岁,术后采用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环抱素A/FK506+骁悉/硫唑嘌呤+泼尼松预防徘斥反应。10例患者随访3~40月。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供受者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10例供者术后1周内血肌酐较术前升高15%~25%,但均维持正常水平。随访超过1年的7例供者,肾功能均维持正常。受者术后发生急性徘斥反应1例,主要归因于未遵医嘱服用免疫抑制剂,术后3月并发肺部感染死亡。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1例,治疗2周后肾功能恢复正常。其余8例患者肾功能完全恢复正常的平均时间为3.61天。10例受者术后血肌酐恢复正常的时间、急性徘斥和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率与同期的亲属肾移植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夫妻间供肾移植安全可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 live donor nephrectomy offers an intrinsic advantage over conventional transperitoneal laparoscopic nephrectomy because of the potentially lower risk for early and late donor intraperitoneal complications.Herein we presented our experience performing 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 live donor nephrectomy in 105 donors.All donor nephrectomy was successful.There were no donor deaths and no conversion to open surgery.Mean operation time was 112 min(range,70-200 min).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as 10-150 mL with an average of 30 mL.Warm ischemia time was 1.3 to 6 min with an average of 3.1 min.Postoperative retroperitoneal hematoma occurred in only one case and there were no other surgical complications.Donors were discharged from the hospital 5 to 10 days postoperation.Average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was 6.4 days.One graft was removed due to acute rejection.Delayed graft function occurred in two recipients but renal function returned to normal within four weeks.The other recipients had normal renal function in two weeks except three recipients in four weeks.We believe that 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 live donor nephrectomy is safe,reliable,and less invasive.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后腹腔镜下活体供肾切取术193例的经验,优化改进操作技术,使其更加标准化.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3年12月至2016年2月行后腹腔镜下活体供肾切取术共193例,全身麻醉下,取腰部3个通道操作,彻底游离肾后,在肾下极7~8 cm处切断输尿管,用endo-cut或hem-o-lok分别夹闭切断肾动静脉,迅速取出肾用4℃肾保存液进行灌注,然后将离体肾保存在冰盐水中准备移植,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供者和受者肾功能情况.结朵:193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85 min(55 ~135 min),1例因出血手术中转开放.术中出血量60 mL(20 ~200 mL),所有供者均不需输血.供肾热缺血时间2.2 min(2~5 min).发生供者并发症3例,均为术后肾区血肿,保守治疗均自行吸收,未见不良影响,其余供者均未见异常.供者术后住院5.7 d(4~9d).193例供者中162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42个月(1~58个月),均未见异常.2例受者发生移植肾输尿管吻合口漏尿,经手术修补后痊愈;3例受者发生移植肾被膜下血肿.1例受者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其余受者肾功能恢复良好.供、受者随访期间肾功能均未见异常.结论:后腹腔镜下活体供肾切取术安全可靠,经不断技术改良后已经成熟和标准化,其应用前景广泛,但应由有经验的医生操作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14例亲属肾移植的经验,探讨活体供肾的临床效果。方法13例为血缘亲属供肾,1例为非血缘亲属供肾,血型相同,淋巴毒试验阴性,4例HLA配型中,全配1例,单配体相同3例。4例取供者右肾,10例取供者左肾,13例经开放手术取肾,1例经腹腔镜取肾。术后采用环孢素、霉酚酸酯或硫唑嘌呤及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结果供者术后1周出院,随访1个月-1年肾功能正常。受者14例中13例至今存活,肾功能良好,1例肾失功。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例,经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冲击治疗逆转。2例发生肾功延迟恢复,分别于1周及3周肾功能恢复正常,其余12例术后3天肾功能正常,无外科并发症。结论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组织配型好,缺血时间短,排斥反应发生率低,免疫抑制剂用量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 年1 月-2015 年7 月该院42 例肾肿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开放手术组(开放肾部分切除术)和腹腔镜手术组(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每组各21 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Scr 水平、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根据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腹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及手术前后Scr 水平与开放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开放手术组比较,腹腔镜手术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缩 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1 周VAS 降低;与开放手术组比较,腹腔镜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结论对于肾肿瘤患者,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活体亲属供肾移植临床经验 ,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 自 1972年 12月至 2 0 0 4年 5月 ,我院有 12例肾移植患者为活体亲属供肾 ,对此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术后随访 14d~ 8 5年 (平均 4 2年 ) ,供者恢复好 ,未见并发症发生。受者 1998年前后分为A ,B两组 :A组 7例患者中 ,并发肝炎死亡 1例 ,脑疝死亡 1例 ,急排 3例 ,急性肾小管坏死 (ATN) 2例 ;B组 5例患者中 ,1例发生ATN后并发肺部感染 ;1例移植肾动脉狭窄 ,放置血管内支架扩张 ,术后肾功能恢复好 ;其余 3例无并发症 ,肾功能恢复好。结论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MRA)作为一种精确的无创性成像技术 ,用于供肾血管的术前检查效果较好。活体肾移植缺血时间短、组织配型好、免疫抑制剂用量低 ,近期效果好 ,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亲属活体肾脏移植117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117例亲属活体肾移植临床经验.方法 全部供、受者为3代以内血缘关系;供肾均采用开放式手术取肾;全部受者术后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或硫唑嘌呤或咪唑立宾或雷帕霉素)及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结果 术后2例发生肾功能延迟恢复;18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甲泼尼龙或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后逆转.术后随访1~44个月.所有受者人肾存活率100%.117名供者术后安返社会;生活、工作未受明显影响,肾脏功能正常;2名供者术后2年内出现高血压,1名出现隐性糖尿病,目前病情平稳.结论 术前对供者身、心健康充分评估和积极调节受者身体状况是亲属活体肾脏移植成功的保障.减少移植肾受损、术后早期足量应用免疫抑制剂是减少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后腹腔镜下行离断性肾盂成形术及传统开放性手术应用于小儿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PJ)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方便选取该院2012年3月-2016年4月期间经腹膜后径路实施腹腔镜下离断性肾盂成形术治疗小儿UPJ梗阻38例为实验组,设同期实施开放性离断性肾盂成形术治疗小儿UPJ梗阻3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及肾积水复发状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6.4±1.6)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2.4±3.4)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后腹腔镜手术组患者在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均明显好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腹腔镜离断性肾盂成形术应用小儿UPJ梗阻临床疗效确切,且具有安全性高、手术恢复快等优势,是UPJ梗阻患者的首选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活体肾移植供肾肾小球滤过率(GFR)对受体中远期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5年至2010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移植中心接受活体肾移植治疗的无急性排斥反应、无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167例供受体为研究对象,其中亲属关系161例(97.0%)、夫妻关系5例(2.4%),帮扶关系1例(0.6%)。术前应用放射性核素99m TC-DTPA肾动态显像测定供体左右肾GFR。供体的双肾GFR为60.5~147.6 ml/min,将对象分为供肾GFR46ml/min 82例和供肾GFR≥46 ml/min 85例。两组受体的术前透析情况、HLA错配率,移植肾冷、热缺血时间、抗体诱导及免疫抑制方案等基本资料相似,评价患者术后中远期肾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与供肾GFR46 ml/min组比较,供肾GFR≥46 ml/min组的血肌酐(Scr)在术后3年,4年较低,5年较高,术后3年、4年、5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显示术后3~5年两组受体Scr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法显示供者术前肾小球滤过率与受者术后3年、4年、5年Scr之间无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023,-0.042,0.005,P0.05)。结论活体肾移植供肾GFR高低对受体术后中远期(3~5年)的Scr整体水平及变化趋势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