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构建针对大鼠opticin表达基因(OPTC)的特异性小发夹RNA(shRNA)真核表达质粒。方法 用DNA重组技术将针对大鼠OPTC基因不同位点所设计的4个shRNA序列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中。根据构建的4对质粒设置shRNA-1组、shRNA-2组、shRNA-3组、shRNA-4组,同时只加转染试剂不加质粒的细胞设为正常对照组,转染阴性质粒的细胞为阴性对照组。用脂质体lipofectimine 2000将4个shRNA质粒分别转染至体外培养的原代大鼠睫状体非色素上皮(NPE)细胞,转染后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OPTC基因的mRNA及optici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和抑制率。结果 各组质粒转染大鼠NPE细胞后,shRNA-1、shRNA-2、shRNA-3、shRNA-4组细胞OPTC mRNA相对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下调(F=10.239,P=0.000),各组OPTC mRNA抑制率为85.7%、62.87%、54.87%、48.77%。各质粒干扰组细胞opticin蛋白表达较正常组均有不同程度下降(F=17.870,P=0.000),各组opticin蛋白抑制率为78.7%、34.6%、31.1%、16.8%。结论 OPTC基因干扰质粒shRNA-1可以有效抑制大鼠睫状体NPE细胞opticin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糖尿病早期视网膜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特征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损害的关系。方法 20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采用链脲佐菌霉素腹腔注射方法制作糖尿病动物模型,分为糖尿病1、3个月组及相应正常对照组,每组5只大鼠。对所有大鼠行上丘定位注射逆行标记RGC,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标记视网膜铺片、冰冻切片小胶质细胞和RGC,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小胶质细胞细胞形态及分布特征。结果 糖尿病组视网膜铺片小胶质细胞胞体增粗,形态不规则。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3个月组RGC层发生吞噬的小胶质细胞密度显著增加(t=3.83,P<0.01)。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大鼠1、3月个组RGC层小胶质细胞平均密度均显著增加(t=2.71,4.22;P<0.05);糖尿病大鼠3个月组RGC层小胶质细胞平均密度较糖尿病1个月组显著增加(t=7.45,P<0.0001)。糖尿病早期小胶质细胞与RGC数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r=0.9,P<0.05)。结论 糖尿病早期小胶质细胞活化与RGC损伤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 用蛋白质组学方法观察αA-晶体蛋白在早期2型糖尿病大鼠神经视网膜的异常表达。方法 28 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每组14只。糖尿病组大鼠采用高脂饮食饲养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注射诱导2型糖尿病模型(T2DM),以随机血糖持续高于16.7 mmol/L为模型建立成功标准。对照组用常规饲料喂养,腹腔注射相同剂量枸橼酸钠缓冲液。成模56 d 后断颈处死所有大鼠,剥离留存神经视网膜组织。从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各取3只大鼠的神经视网膜组织,提取总蛋白,用二维凝胶电泳(2-DE)方法分别进行分离。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串联质谱 (MALDI-TOF-MS/MS) 和肽质量指纹图谱 (PMF) 技术对部分差异表达蛋白进行鉴定,并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IMF)方法对在糖尿病组表达上调的αA-晶体蛋白进行验证。结果 平均每块凝胶检测到的蛋白斑点,对照组为(3122±37),糖尿病组为(2702±21)个。二者比较,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斑点约150个(t值均>2.57,P值均<0.05)。在糖尿病组表达上调68个,表达下调82个。质谱分析和数据库检索鉴定出 20个差异表达蛋白斑点。其中二维凝胶中2369和1048斑点在糖尿病组呈现高表达。经质谱PMF鉴定为αA-晶体蛋白。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显示,αA-晶体蛋白在糖尿病组大鼠神经视网膜表达明显增高。IMF 结果显示 αA-晶体蛋白在糖尿病组高表达,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视网膜的内外核层,在细胞的核周细胞浆区域有强荧光聚集。结论 αA-晶体蛋白在早期2型糖尿病大鼠神经视网膜表达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在激光诱导的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中的表达,探讨STAT3在CNV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建立激光诱导的大鼠CNV模型,免疫荧光法观察CNV生成早期磷酸化STAT3的表达。建立细胞缺氧模型,细胞培养液中加入Janus激酶2(JAK2)特异性阻断剂AG490后培养1、3、6、12、24 h。流式细胞仪检测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增生指数,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VEGF的mRNA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HIF-1α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结果 激光光凝后3 d,磷酸化STAT3高表达于大鼠CNV区域。阻断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后,缺氧条件下人RPE细胞随时间增生指数明显降低(t=1.472,3.566,2.391,6.420;P=0.054,0.038,0.042,0.016)。随缺氧时间增加,HIF-1α和VEGF mRNA表达逐渐增强。采用AG490阻断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后,缺氧条件下人RPE细胞HIF-1α mRNA和VEGF mRNA的表达、HIF-1α蛋白的活化均受明显抑制(t=0.07,0.02,0.01, P<0.05);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含量显著降低(t=1.330,1.106,2.828,7.742,5.610,6.894,P=0.082,0.063,0.014,0.002,0.016,0.011)。结论 STAT3可能参与了CNV的发生,这一过程部分是通过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调控RPE细胞HIF-1α和VEGF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功能变化及脱盲率。方法 回顾分析临床确诊为PDR并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300例患者384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256例患者332只眼符合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盲目标准。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进行了最佳矫正视力、眼底检查。治疗后随访3~20个月。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同分期,对比分析手术前后视力变化情况及脱盲率。结果 384只患眼中,手术后视力较手术前提高者271只眼,占70.6% 。Ⅳ~V期及Ⅵ期患眼视力改善率分别为85.5%和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8,P<0.05);其中Ⅵ期早、中晚期治疗组手术后视力>0.05患眼所占比例分别为82.8%和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1,P<0.05)。332只盲眼中,手术后脱盲201只眼,占60.5%;未脱盲131只眼,占39.5%。结论 玻璃体切割手术能有效改善PDR患者视力,使部分糖尿病性盲目患者脱盲。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谷氨酰胺合成酶(GS)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模型组、模型对照组、PEDF干预组(干预组)、干预对照组,每组均为8只大鼠。模型组、干预组、干预对照组大鼠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模型组大鼠不作任何干预,模型对照组为相同月龄的正常大鼠,干预组大鼠左眼玻璃体腔注射0.1 μg/μl的PEDF 10 μl,干预对照组大鼠左眼玻璃体腔注射相同容积的磷酸盐缓冲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视网膜GS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变化。将视网膜Müller细胞置于高糖环境下培养,实验干预组中加入100 ng/ml PEDF,空白对照组加入相同容积的培养液,24 h后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和实时荧光PCR法检测PEDF对Müller细胞GS和IL-1β表达的改变。流式细胞仪锚定蛋白-异硫氰酸荧光素和碘化丙啶(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检测100ng/mlPEDF对高糖状态下Müller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实时荧光PCR法从基因水平和免疫组织化学法从蛋白质水平检测均显示,相对于模型对照组大鼠,模型组大鼠视网膜GS表达降低,而IL-1β的表达升高,实时荧光PCR法:GS: t=4.23, P<0.01;IL-1β: t=16.73,P<0.01;免疫组织化学法:GS:t=5.13,P<0.01;IL-1β: t=9.32, P<0.01;干预组大鼠玻璃体腔注射PEDF 48 h后,IL-1β的表达下降,GS的表达升高,与干预对照组比较,实时荧光PCR法:GS: t=3.87,P<0.01;IL-1β: t=3.61,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GS:t=3.32, P<0.05;IL-1β: t=2.63, P<0.05。在高糖环境下,通过实时荧光PCR法和Western bot 法检测均显示PEDF可以下调IL-1β的表达,而上调GS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实时荧光PCR法:GS: t=2.89, P<0.05;IL-1β: t=3.37, P<0.05;Western blot:GS: t=2.66, P<0.05;IL-1β: t=3.23, 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PEDF可以抑制高糖环境下Müller细胞的凋亡,实验组凋亡率与空白对照组凋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P<0.05)。结论 对于糖尿病大鼠,PEDF可能通过下调视网膜Müller细胞中IL-1β的表达来上调GS的表达,从而改善谷氨酸循环,抑制神经节细胞的死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DCE-MRI)定量检测实验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血视网膜屏障(BRB)破坏程度,并探讨其可行性。方法 40只鼠龄3周的健康Sprague-Dawley (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注射48、72 h后检测大鼠空腹血糖及尿糖,血糖浓度在16.65 mmol/L、尿糖(+++)以上者视为建模成功,并按病程再分为糖尿病2、4、6、8个月,组每组各5只大鼠。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缓冲液,并根据与实验组大鼠年龄匹配原则再平均分为4组,每组大鼠5只。分别在注射后2、4、6、8个月时利用DCE MRI扫描眼球,计算BRB渗漏速度;戊巴比妥过量麻醉后摘除眼球观察视网膜组织形态。采用SPSS 12.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大鼠成模率100%,正常对照组、糖尿病2、4个月组大鼠BRB未见明显渗漏,糖尿病6、8个月组大鼠BRB渗漏速度分别为(0.1399±0.0065)、(0.1816±0.2756) mm3/min,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21,P<0.05)。实验组大鼠病程4个月时出现明显视网膜组织水肿,细胞排列紊乱,随病程延长逐渐加重,出现血管扩张,出血。结论 DCE MRI能够较精确地检测实验性DR的BRB渗漏速度,定量化评价BRB的破坏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DTRD)患者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接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86例DTRD患者102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散瞳后经间接检眼镜及B型超声检查确诊。手术后随访12~56个月,平均随访23个月。随访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及手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情况。采用t检验、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视力提高组及未提高组间疾病自然因素及手术后并发症与视力预后的关系。结果 87只眼视网膜首次解剖复位成功,占85.29%;15只眼视网膜首次未完全解剖复位,占14.71%。49只眼手术后视力提高且最佳矫正视力(BCVA)大于0.05,占48.04%;53只眼手术后视力降低或BCVA较手术前有所提高但仍低于0.05,占51.96%。两组间疾病自然因素比较,是否一期行白内障手术及是否合并视神经萎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6,9.274;P=0.022,0.002)。两组手术后并发症比较,视网膜脱离(RD)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59,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复发、视神经萎缩是影响DTRD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视力的独立危险因素(OR=33.518,4.079;P=0.003,0.041);手术前完成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是手术后视力的保护性因素(OR=0.270,P=0.034)。结论 RD复发、视神经萎缩是影响DTRD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视力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对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中激活核转录因子(NF-κB)和其抑制性信号蛋白IκB激酶的降解调控作用,及其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凋亡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0只,用数字随机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DR安慰剂组(B组)、DR+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低浓度干预组(C组),DR+MG132高浓度干预组(D组),每组10只大鼠。给药后6、8周,检测每组大鼠体重、血糖,并制备视网膜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NF-κB及其抑制性信号蛋白IκB在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采用原位凋亡检测(TUNEL)法分析RGC的凋亡情况。结果 NF-κB在B组表达较A组明显增强,D组表达强度较B组减弱;IκB在B组表达较A组明显减少,D组表达强度较B组增强;RGC凋亡在B组的表达较A组明显增多,D组表达强度较B组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NF-κB和IκB的表达强度及RGC凋亡与B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通过抑制 IκB泛素化降解,阻断NF-κB激活,抑制RGC的凋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阻断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对糖尿病早期Wistar大鼠血视网膜屏障(BRB)和视网膜节细胞(RGC)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60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及糖尿病组,每组各30只大鼠。对糖尿病组大鼠进行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模型,血糖值>16.7 mmol/L为模型建立成功的判断标准。正常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的枸橼酸钠溶液作为对照。采用IgG渗漏法量化BRB功能破坏和血管渗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上caspase-3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荧光表达。糖尿病鼠建模后2周,对实验组行玻璃体腔注射p38 MAPK抑制剂 SB203580,注射后6周检测caspase-3和 VEGF的荧光表达,caspase-3免疫荧光染色法计数RGC凋亡数量。采用SPSS 13.0应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大鼠中,IgG 染色局限于血管腔内,几乎没有渗漏的迹象。糖尿病鼠建模后8周,IgG渗漏明显增加。SB203580璃体腔注射6周后的糖尿病鼠IgG 渗漏减少明显。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及相对定量分析结果显示,SB203580玻璃体腔注射6周后的糖尿病鼠视网膜上VEGF荧光表达呈下降趋势,VEGF相对荧光量从糖尿病鼠8周时较正常对照组高2.9倍减少到仅高于正常对照组1.8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03,P<0.01)。caspase-3免疫荧光染色法RGC凋亡计数结果显示,SB203580玻璃体腔注射6周后,caspase-3阳性节细胞凋亡数与未注射SB203580相比明显减少,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31,P<0.01)。结论 p38 MAPK抑制剂 SB203580能够减轻糖尿病早期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和视网膜节细胞的调亡,提示p38 MAPK信号通路在糖尿病早期对DR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激光多普勒视网膜血流分析在槠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海德堡视网膜血流分析仪(HRF)对糖尿病患者108例216只眼及正常对照组32例64只眼进行检查,检测视盘旁视网膜的血流量、血流速度、红细胞移动速率。将糖尿病患者分为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NDR)组和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其中NDR组27例54只眼;NPDR组共81例162只眼,NPDR组又分为轻度NPDR组26例52只眼、中度NPDR组24例48只眼、重度NPDR组31例62只眼。同时对糖尿病患者及对照组部分人员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测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NDR组、NPDR组患者颞侧及鼻侧视盘旁视网膜血流参数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加重,NDR组及轻度NPDR组鼻侧及颞侧视盘旁视网膜的血流速度及红细胞移动速率呈上升趋势,至中度NPDR组达顶峰,随后下降,这种变化趋势以视网膜的血流速度表现更明显。中度NPDR组的颞侧和鼻侧视盘旁视网膜的血流量均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度NPDR组的颞侧和鼻侧视盘旁视网膜的血流速度、红细胞移动速率高于轻度NPDR组、N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NPDR组的颞侧视盘旁视网膜的血流速度、红细胞移动速率均高于N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糖值与视网膜病变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172,P=0.046)。糖尿病患者FAZ面积与颞侧视盘旁视网膜的血流速度及红细胞移动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268,P=0.000;r=0.275,P=0.000)。糖尿病患者FAZ面积与黄斑病变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559,P=0.000)。结论:HRF作为非侵入性的血流测量技术,对于揭示病变的机制、病变的程度及治疗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重组腺相关病毒-色素上皮衍生因子(rAAV2-PEDF)对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RNV)的作用.方法 选择3日龄C57/BL6小鼠22只,左眼为实验服,右眼为对照眼,微量注射器玻璃体腔分别注射rAAV2-PEDF和rAAV2-绿色荧光蛋白1μl.注射后立即将小鼠放入氧箱,建立氧诱导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模型.取13日龄小鼠4只提取视网膜总蛋白,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蛋白表达.17日龄小鼠12只,荧光素心脏灌注视网膜铺片观察血管形态和分布.17日龄小鼠6只,视网膜冰冻切片外源凝集素标记后染色观察血管形态和分布.Image-Pro Plus5.1软件测量分析无荧光素灌注区和RNV的绝对面积和相对面积.结果 实验眼PEDF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眼.视网膜铺片定量结果显示,实验眼和对照跟绝对无灌注区面积分别为(0.96±0.22)、(1.96±0.34)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54,P<0.01);相对无灌注区面积分别为(8.64±1.52)%、(17.27±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7,P<0.01).实验眼和对照眼绝对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0.37±0.11)、(1.26±0.38)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P<0.01);相对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3.96±0.66)%、(11.45±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1,P<0.01).外源凝集素标记定量结果显示,实验眼和对照眼RNV面积分别为(0.11±0.003)、(0.41 4-0.02)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4,P<0.01).结论 rAAV2-PEDF可成功转染小鼠视网膜组织并稳定表达PEDF蛋白,不仅可以减少氧诱导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无灌注面积,而且可显著抑制RNV生成.  相似文献   

13.
王雪  高军  颜华 《眼科研究》2011,29(5):464-467
背景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包括所有眼内过度增生性病变,许多细胞因子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参与多种缺血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但是否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发病中起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检测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玻璃体中HIF-1α的质量浓度,探讨HIF-1α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在常规玻璃体切割术中收集玻璃体标本,实验组共69例71眼,其中包括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37例39眼,PVR患者32例32眼;病例对照组16例16眼,其中包括黄斑裂孔(MH)14例14眼,黄斑前膜(ERM)2例2眼;正常对照组8例8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受检眼玻璃体中HIF-1α的质量浓度。结果实验组、病例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玻璃体中HIF-1α质量浓度分别为(294.08±2.97)、(260.41±8.29)、(16.38±3.56)mg/L,3组玻璃体中HIF-1α质量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8.77,P=0.00),其中实验组玻璃体中HIF-1α质量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及病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5,P=0.00;t=2.70,P=0.00),病例对照组玻璃体中HIF-1α质量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1,P=0.00),PVR患者玻璃体中HIF-1α质量浓度与眼病史之间关联性较弱。结论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玻璃体中HIF-1α质量浓度增高,但与眼病史关联性较弱,HIF-1α可能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定量评估高度近视眼玻璃体容积改变与屈光度、眼轴长度之间的关系能够为高度近视的临床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直接进行活体眼球容积测量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目的应用MRI测量正视者及高度近视患者眼球内各部分空间容积,比较2组间眼球内各部分容积的差异并明确与眼球容积变化相关的因素。方法采用MRI系统(1.5-T系统)对屈光度为-0.25~+0.50D的60例正常眼和〉-6.00D的60例高度近视眼进行眼前节、晶状体、玻璃体腔容积测量并进行定量比较,采用A型超声对眼轴长度进行测量,采用线性回归法分析高度近视眼玻璃体容积及球内总容积随眼轴长度和屈光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结果高度近视组的平均屈光度为(-15.62±8.27)D,A型超声测得眼轴前后径均值为(28.68~2.68)mm,二者呈明显正相关(R^2=0.830,P=0.000)。高度近视组的球内总容积(7.46±0.89)ml^3和玻璃体腔容积(6.90±0.89)ml^3明显大于正视组的球内总容积(6.00±0.35)ml^3和玻璃体腔容积(5.41±0.32)ml^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846,P=0.000;t=-12.100,P=0.000);而2组之间眼前节容积和晶状体容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30,P=0.220,t=-0.483,P=0.630)。高度近视组的玻璃体腔容积与屈光度、眼轴长度均呈高度正相关(R^20.750,P=0.000;R^2=0.850,P=0.000);高度近视组的球内总容积与屈光度、眼轴长度均呈高度正相关(R。=0.754,P=0.000;R^2=0.841,P=0.000)。结论玻璃体腔容积的差异是导致不同屈光度眼球内容积差异的主要原因,高度近视眼的玻璃体腔容积与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呈线性关系,对玻璃体手术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Importance of the vitreous in young diabetics with macular edem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F P Nasrallah  F Van de Velde  A E Jalkh  C L Trempe  J W McMeel  C L Schepens 《Ophthalmology》1989,96(10):1511-6; discussion 1516-7
The authors assessed retrospectively the clinical records of 80 patients (137 eyes) with diabetic retinopathy who were 50 years of age or younger and who had undergone a vitreous examination. The group comprised 53 patients (91 eyes) with macular edema and 27 patients (46 eyes) without macular edema. Vitreous studies using the El Bayadi-Kajiura lens determined whether the posterior vitreous was attached to the retina in the macula. Forty (42.1%) of 91 eyes in the edema group and none (0%) of the 46 eyes in the nonedema group had a detached posterior vitreous. This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dicating that young diabetic patients with macular edema have a significantly higher rate of 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 than those without macular edema.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再出血病因,观察再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302例PDR患者315只患眼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后32只眼再出血并再次治疗后随访3~4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的临床资料。 结果 PDR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为10%,再出血发生时间为手术后1~210 d,平均时间为51 d。再出血的主要原因中,28%为巩膜切口纤维血管向内生长,19%为视盘表面残存新生血管膜或血管残端处理不当,22%为视网膜激光光凝不足,9%为视网膜表面新生血管膜剥除不彻底,6%为视网膜静脉阻塞,16%为外力作用。通过冷凝巩膜切口处纤维血管、剥离视盘和视网膜表面残存新生血管膜并电凝视盘表面血管残端、补充视网膜激光光凝、 包扎双眼等治疗,再出血眼视力提高者占91%,视力下降者占9%。再次手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再次出血、虹膜后粘连、晶状体混浊加重、角膜上皮愈合延迟等。 结论 PDR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后再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巩膜切口纤维血管向内生长、视盘表面和(或)视网膜表面新生血管膜剥除不彻底、血管残端处理不当、视网膜激光光凝不足和外力作用。处理好巩膜切口、彻底剥离视盘和视网膜表面新生血管膜、电凝血管残端以及足够的视网膜激光光凝是预防和治疗PDR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再出血的有效方法。(中华眼底病杂志,2007,23:238-240) 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NOD小鼠早期糖尿病视网膜VEGF表达和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以及二者间的关系。方法:NOD小鼠分为对照组(非糖尿病小鼠)(2,4,6,8,12wk组,n=30)和糖尿病组(2,4,6,8,12wk组,n=30)。每组小鼠在规定时间处死,提取血液标本,摘除眼球,分离视网膜备用。ELISA法检测视网膜VEGF和血液VEGF。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小鼠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糖尿病组血液和视网膜VEGF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12wk,血液标本:4.9±0.4μg/gvs0.19±0.1μg/g,P<0.01;视网膜,165.0±9.0μg/gvs18.0±4.0μg/g,P<0.01)。NOD小鼠早期糖尿病视网膜VEGF表达和血液VEGF表达呈正相关(γ=0.9902,P=0.001)。糖尿病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1。结论:视网膜VEGF表达增加可能与视网膜凋亡增多有关。早期糖尿病NOD小鼠视网膜VEGF表达增加是多因素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新糖蛋白opticin特异性抗体并探讨opticin在人眼中的分布。方法先合成一段多肽链(CLPRLPIGRFT),将该多肽链免疫兔以获得opticin抗体,通过对人玻璃体提取物进行免疫印迹检测以验证该抗体的有效性,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opticin在人眼中的分布。结果人眼玻璃体提取物免疫印迹检测,在相对分子质量45 ×103~50×103处可看到一个宽范围的条带。人眼免疫组织化学发现opticin存在于人眼视网膜、玻璃体和睫状体无色素上皮中。在玻璃体内opticin沿着胶原纤维而分布。结论人眼玻璃体提取物免疫印迹检测证实了opticin抗体的有效性。opticin主要存在于视网膜、睫状体无色素上皮及玻璃体中。沿着胶原纤维分布的opticin可能与玻璃体结构的稳定有关。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8,24:286-288)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建立C57 BL/6小鼠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探究Smad1在近视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3周龄C57 BL/6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NC),包括形觉剥夺3wk组(FDM 3W,n=20),形觉剥夺4wk组(FDM 4W,n=20),FDM3W正常对照组(FDM 3W-NC,n=10)和FDM4W正常对照组(FDM 4W-NC,n=10),实验组右眼遮盖,左眼自然暴露作为自身对照,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在实验3 wk及4 wk时检测所有小鼠屈光状态,HE染色观察巩膜及视网膜组织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观察Smad1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自身对照眼和正常对照组呈生理性远视化发展,FDM3W、FDM4W实验眼均呈相对近视化发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自身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FDM3W、FDM4W实验眼巩膜及视网膜明显变薄;实验眼视网膜中Smad1表达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眼视网膜(尤其是内核层及内丛状层)中Smad1的表达呈下调趋势, Smad1极有可能通过转导视网膜信号参与了近视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背景眼球伸长过程伴随着巩膜的广泛重塑,而这种重塑受多种生长因子的调控。以往的研究证实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近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属于TGF-β超家族,其在近视的发生中是否发挥作用及如何发挥作用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FDM)眼后巩膜中BMPs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近视后巩膜重塑中的作用。方法1~2周龄花色豚鼠30只,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5只。任意选择实验组豚鼠的一侧眼作为实验眼,应用半透明眼罩连续遮盖14d以建立FDM动物模型,另一侧眼作为对照眼。形觉剥夺前后所有动物眼经检影验光获得屈光度,用A型超声法测量眼轴长度。造模后第15天取豚鼠后巩膜组织,分别用逆转录PCR(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豚鼠后巩膜中BMPs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14d后,豚鼠遮盖眼的屈光度为(一0.48±0.51)D,与对侧眼的(3.22±0.34)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14,P=0.000),与正常对照眼的(2.97±0.70)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78,P=0.000)。豚鼠遮盖眼的眼轴长度为(8.30±0.05)mm,明显长于对侧眼的(8.11±0.06)mm和正常对照组(8.06±0.0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30、9.084,均P=0.000)。正常豚鼠后巩膜可表达BMP-2、BMP-4、BMP-5mRNA,豚鼠遮盖眼后巩膜中BMP-2mRNA和BMP-5mRNA的相对表达值分别为0.41-±0.11和0.65±0.06,较对侧眼的0.62-±0.07和0.84±0.03分别下降了34.48%和23.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38,P=0.017;t=2.524,P=0.028);豚鼠遮盖眼后巩膜中BMP-2和BMP-5蛋白表达的相对值分别为0.44±0.06和0.70-±0.05,较对侧眼的0.61±0.05和0.824-0.03分别下降了23.42%和15.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65,P=0.030;t=2.445,P=0.031),而形觉剥夺眼与对侧眼后巩膜中BMP-4mRNA及其蛋白相对表达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RNA:t=0.704,P=0.460;蛋白:t=0.987,P=0.365)。结论FDM眼后巩膜中BMP-2和BMP-5的表达下调,提示BMPs在实验性近视后巩膜重塑中可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