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检测,掌握临产孕妇的高凝状态,预防分娩过量中出现产后大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血栓栓塞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正常临产孕妇(产后无大出血、无DIC)血浆中PT、APTT、Fib和D-Dimer含量和50例妇科一般炎症非妊娠妇女作对照。结果临产孕妇的PT、APTT明显低于非妊娠妇女对照组(P<0.05),Fib和D-Dimer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临产孕妇监测PT、APTT、Fib和D-Dimer,了解其凝血状态,预防产后大出血、DIC和血栓栓塞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凝血、抗凝、纤溶功能指标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凝固法、发色底物法和免疫法检测85例妊高征患者、50例晚期妊娠者及50名正常非孕妇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PLG)、α2-抗纤溶酶(α2-AP)、D-二聚体(D-dimer)。所有测定均在SysmexCA-7000全自动血凝仪上完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晚孕组及妊高征各组PT、APTT、Fbg、AT-Ⅲ、PLG、α2-PI、D-dime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晚孕组比较,妊高征及各组PT、APTT、Fbg、AT-Ⅲ、PLG、α2-PI、D-dimer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随病情加重差异有增高趋势。结论正常晚孕妇女处于高凝状态,而妊高征患者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且有血栓形成倾向。产前进行凝血与纤溶功能的检查对妊高征的监测和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秀华 《临床医学》2013,33(5):31-32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36例临产孕妇(临产组)和40例正常非孕妇女(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进行检测。结果临产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T、APTT、TT时间明显缩短,FIB、D-D、PDW、MPV水平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LT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前、产中进行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的监测,对防止产妇血栓形成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确保母婴的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和凝血四项(FIB、PT、TT、APTT)检测在临产期孕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36例临产期孕妇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36例健康非孕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浆D-D、凝血四项指标水平;同时,根据临产期孕妇产后出血情况分为产后出血组、产后未出血组,比较两组产前、产后血浆D-D、凝血四项指标水平。结果 研究组血浆D-D、FIB水平较对照组高,PT、TT及APTT较对照组短(P<0.05)。产后出血组产后血浆D-D水平高于产前,FIB水平低于产前,PT、APTT长于产前(P<0.05);产后出血组产后血浆D-D水平高于产后未出血组,FIB水平低于产后未出血组,PT、APTT长于产后未出血组(P<0.05)。结论 对临产期孕妇进行D-D、凝血四项监测可及时发现其凝血功能变化,有助于预估产后出血等不良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李庆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2):7861-7861
目的 探讨临产孕妇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ACL TPO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189例临产孕妇(实验组)和158例健康育龄非孕妇女(对照组)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 实验组PT、APTT值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Fib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T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孕妇临产前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对预防和早期治疗产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健康非孕女性60例、正常临产孕妇80例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孕妇60例AT-Ⅲ、D-二聚体和Fib水平。结果正常临产孕妇组、妊高征孕妇组D-二聚体、Fib水平高于健康非孕组,AT-Ⅲ活性则低于健康非孕组(P<0.05)。妊高征孕妇组与正常临产孕妇组比较,AT-Ⅲ、D-二聚体、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孕妇AT-Ⅲ、D-二聚体、Fib联合检测对预防产后出血、血栓性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晚期孕妇凝血和纤溶功能变化与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梧州市人民医院82例待产孕妇,检测其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水平,以75例非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组。结果晚期孕妇组APTT、PT明显低于非妊娠组,FIB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妊娠组与妊高征组APTT、PT、FIB和D-二聚体比较,妊高征组APTT、PT明显缩短,FIB和D-二聚体明显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间监测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对预防血栓形成,指导抗凝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孕妇分娩前的凝血功能,探讨临产孕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20例临产孕妇和130例健康非孕妇女的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临产孕妇与健康非孕妇女比较,PT、APTT、TT显著降低,Fib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晚期孕妇凝血和纤溶功能变化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79例待产孕妇,检测其血浆凝血三项(APTT、PT、FIB)和D-二聚体水平,以71例非妊娠妇女作对照.结果 待产孕妇组APTT和PT明显低于非妊娠组,FIB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妊娠组(P〈0.01).而正常妊娠组与妊高征组PT、APTT、FIB和D-D比较,妊高征组PT、APTT时间明显缩短,FIB和D-D明显增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晚期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产前凝血功能和纤溶指标的检测对预防产科并发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孕期妇女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四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日本SYSMEX(希森美康)CA7000血凝仪检测152例正常妊娠中期、妊娠晚期、临产期孕妇和70例非孕的正常妇女PT、AFTT、Fib和TT,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妊娠晚期组和临产组PT、APTT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而Fib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妊娠中期组PT、APTT、Fib和TT四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妊娠晚期和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定期动态检测凝血指标,可及时了解妊娠产妇体内凝血功能状况,对于预防和治疗产中、产后异常出血及防治产科并发症(如:DIC)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凝血功能检测在临产孕妇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181例临产孕妇和83例非孕健康妇女进行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指标检测和分析。结果临产孕妇的Fib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TT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及T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临产前进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对预防临产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可能出现的大出血以及预防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和诊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对围术期产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DIC 产妇40例(DIC 组),选取在我院体检正常的健康孕妇40例(健康孕妇组),同时选取40例健康非孕妇(健康非孕妇组)为研究对象,对三组凝血与纤溶指标进行检测并比较分析。结果健康孕妇组与健康非孕妇组比较显示,PLT、FIB 明显升高,PT、TT、APTT 及 D-D 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IC 组与健康孕妇组比较发现,PLT、FIB 明显降低,而 PT、TT 和 APTT 明显延长,D-D 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DIC 组与健康非孕妇组比较,PLT、FIB 降低,而 PT、APTT 及 D-D 二聚体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除 APTT 与 PT 之间无关外,DIC 组组内其他的凝血与纤溶指标都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P <0.05)。结论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对于围术期产妇 DIC 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APTT、PT 和 TT 水平的升高提示患者凝血功能下降,而 D-D 的升高则说明纤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正常孕妇妊娠各期及产科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FIB)、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单体(FM)水平的变化。方法分别检测30例正常对照组妇女、90例正常妊娠妇女(妊娠早期30例、妊娠中期30例、妊娠晚期30例)及10例产科早期DIC患者的PT、APTT、TT、FIB、D-D及FM水平。结果正常孕妇组妊娠早期的PT及妊娠中、晚期的APTT、TT、FIB、FM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孕妇组妊娠各期D-D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产科早期DIC组与正常孕妇组妊娠各期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有差异(P<0.001)。正常孕妇组妊娠中、晚期PT、APTT较妊娠早期明显缩短(P<0.001),FM水平明显升高(P<0.001);TT、FIB、D-D水平在正常孕妇组妊娠各期中均有差异(P<0.05、P<0.001)。结论妊娠不同期,正常孕妇凝血机制会发生改变。一旦有早期DIC的发生FM水平会有较明显的升高,因此,FM指标的检测相对于D-D检测在确定早期DIC有着较明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正常孕妇妊娠各期及产科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FIB)、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单体(FM)水平的变化。方法分别检测30例正常对照组妇女、90例正常妊娠妇女(妊娠早期30例、妊娠中期30例、妊娠晚期30例)及10例产科早期DIC患者的PT、APTT、TT、FIB、D-D及FM水平。结果正常孕妇组妊娠早期的PT及妊娠中、晚期的APTT、TT、FIB、FM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孕妇组妊娠各期D-D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产科早期DIC组与正常孕妇组妊娠各期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有差异(P〈0.001)。正常孕妇组妊娠中、晚期PT、APTT较妊娠早期明显缩短(P〈0.001),FM水平明显升高(P〈0.001);TT、FIB、D-D水平在正常孕妇组妊娠各期中均有差异(P〈0.05、P〈0.001)。结论妊娠不同期,正常孕妇凝血机制会发生改变。一旦有早期DIC的发生FM水平会有较明显的升高,因此,FM指标的检测相对于D-D检测在确定早期DIC有着较明确的标识。对发现早期凝血异常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肝病患者多项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将军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9):2337-2338,2340
目的探讨146例不同肝病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PLT)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146例不同肝病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的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利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组间t检验分析。结果肝病各组PT、APTT、TT、D-D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Fib、PLT水平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肝病各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轻度慢性肝炎组与急性肝炎组比较差异不显著;中、重度慢性肝炎组与急性肝炎组比较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轻度慢性肝炎组比较,除PT水平差异不明显外,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肝硬化组分别与其他肝病组比较,除TT水平与中、重度慢性肝炎组差异不明显外,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病各组PT、APTT、TT、D-D与肝细胞的受损程度呈正相关,Fib、PLT呈负相关。PT、APTT、TT、Fib、D-D及PLT的检测对评价肝脏的受损程度和了解肝病患者不同病程时期的凝血功能状况,对临床诊治及其病情预后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萍  曹春鸾  唐吉斌  焦瑞宝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22):1917-1917,1920
目的研究消化性溃疡(PU)患者血浆中凝血功能指标和D-二聚体(D-D)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2例PU患者和50例PU合并出血患者及21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D的检测和分析。结果PU组的PT、APTT、Fib、TT及I)ID的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U合并出血组的PT、APTT、Fib、TT及DID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U组和PU合并出血组之间上述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U患者合并出血者因出血可使机体内处于血栓前状态,并可能会出现继发性纤溶亢进。  相似文献   

17.
CD_(62P)和TpP对严重脓毒症高凝状态的早期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140(CD62P)和血栓前体蛋白(TpP)对严重脓毒症高凝状态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4月~2008年3月本院急诊监护病房(EICU)收治的严重脓毒症的患者入选严重脓毒症组(Ⅲ组),存在感染但未发生脓毒症同期患者设为一般感染组(Ⅱ组),同期门诊体检者或健康自愿者设为正常对照组(Ⅰ组),病例的选取均遵循随机的原则,3组的年龄、性别具有可比性;3组均在入院第1天清晨空腹取外周静脉血测定CD62P、TpP、PT、APTT、Fib、TT、D-D聚体。结果入院第1天,PT、TT在3组中的表达均无显著意义,APTT在严重脓毒症组和一般感染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b、D-D、CD62P和TpP在严重脓毒症组中的表达均较一般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且在一般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中无明显差异(P>0.05);早期诊断高凝状态的敏感指标依次为CD62P、TpP、Fib、D-D、APTT、PT、TT,而特异指标依次为TpP、CD62P、Fib、APTT、D-D、TT、PT;相关性分析显示:CD62P、与TpP呈明显正相关(r=0.931,P<0.001)。结论严重脓毒症的早期就存在血小板活化和微血栓形成,2者共同参与了早期的高凝状态;CD62P和TpP均能较常规凝血指标更具早期诊断价值,联合试验有助于提高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18.
叶萍  董雪梅  张翀  杜晓钟 《检验医学》2020,35(4):334-337
目的分析兰州地区不同孕期健康孕妇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DD)检测结果,为临床准确评估孕妇出凝血状态提供参考。方法对7 802名健康孕妇及168名非孕女性(非孕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孕周将7 802名孕妇分为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分析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Fib)浓度、DD的检测结果。结果随着妊娠的进展,孕妇PT、APTT、TT逐渐缩短,而Fib和DD逐渐升高。非孕对照组与妊娠期各组比较、妊娠期各组之间比较,Fib与D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初步确定了兰州地区不同孕期健康孕妇凝血四项及DD的评估标准,提高了出凝血功能检测在孕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琳  唐沪强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166-167,169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128例胃癌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和抗凝血酶-Ⅲ(AT-Ⅲ),并与67例胃溃疡患者、84例胃炎患者及65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 胃癌患者PT、APTT、TT较胃溃疡、胃炎患者和健康人明显延长(P<0.05),Fib、D-D明显增高(P<0.05),AT-Ⅲ则明显减低(P<0.05).结论 PT、APTT、TT′结果延长,提示胃癌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Fib、D-D结果增高可致胃癌患者血栓形成和癌细胞远处转移.因此,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对胃癌患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