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灌注后大鼠肾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表达的改变及其意义。 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AngⅡ灌注组(400 ng&#8226;kg-1&#8226;min-1)、生理盐水灌注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6只。测定28 天内大鼠血压及尿蛋白量变化。于第28天处死动物取肾,观察组织学改变,并用免疫组化、RT-PCR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ACE2表达及分布变化;凝胶电泳迁移率分析法(EMSA)检测核因子(NF)-κB的DNA结合活性变化。 结果 (1) AngⅡ灌注组大鼠血压升高,并出现明显蛋白尿。AngⅡ灌注后第28天,部分肾小球出现轻中度系膜增生,少数有节段性硬化;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或萎缩,间质灶性炎性细胞浸润。(2) 健康大鼠肾脏ACE2主要分布于肾小管,以近端肾小管刷状缘分布最多。AngⅡ灌注后第28天,肾皮质ACE2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P均< 0.05),NF-κB结合活性显著增加(P < 0.05)。相关分析表明,ACE2表达与NF-κB结合活性之间呈负相关(r = -0.64,P < 0.01)。 结论 AngⅡ灌注可致大鼠肾脏ACE2表达明显下降,后者与肾损害的程度密切相关。肾脏ACE2表达下降可能是AngⅡ引起肾损害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建立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输注大鼠模型及体外足细胞培养,观察AngⅡ刺激对足细胞nephrin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 30只SPF级Wistar大鼠皮下埋置渗透性微泵,随机分为AngⅡ组(AngⅡ400 ng· kg-1·min-1,n=12)、替米沙坦(Tel)组(AngⅡ+Tel 3 mg· kg-1·d-1,n=12)和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代替AngⅡ,n=6),于实验0、7、14、21、28 d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收集24 h尿液,检测尿白蛋白.分别在14、28 d处死动物,收集血液标本,检测血肌酐;收集肾脏标本,透射电镜观察肾小球足细胞形态,放免法检测血浆及肾组织AngⅡ水平;Western印迹检测nephrin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体外培养小鼠永生化足细胞,AngⅡ (10-6 mol/L)刺激不同时间,并行洛沙坦(10-5 mol/L)干预,Western印迹法检测足细胞nephrin 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异硫氰酸荧光素( FITC)-鬼笔毒环肽(phalloidin)染色标记足细胞F-actin,用外周F-actin环评分系统(CFS)半定量分析足细胞骨架运动.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同时间点相比,AngⅡ组大鼠自7d起尾动脉收缩压开始升高(P<0.05),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血压持续升高.AngⅡ输注7d大鼠开始出现蛋白尿,并持续增加.各组大鼠血肌酐、尿肌酐及内生肌酐清除率无明显变化.AngⅡ输注大鼠血浆及肾组织AngⅡ浓度明显增高(均P<0.05).(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ngⅡ输注组大鼠肾小球足细胞nephrin表达明显减少,其磷酸化水平亦显著下降(P<0.05).(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ngⅡ刺激早期(3~6 h),足细胞nephrin磷酸化表达即明显下调(P<0.05),刺激12~24 h维持低水平表达.(4)AngⅡ刺激后,F-actin排列紊乱,逐渐向细胞外周分布形成F-actin环,CFS评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正常状态下足细胞nephrin维持一定水平磷酸化状态,AngⅡ可以诱导足细胞nephrin磷酸化水平下调.nephrin磷酸化水平改变可能是AngⅡ诱导足细胞骨架重排、足突融合的重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柴芩肾安方对IgA肾病(IgAN)大鼠肾小球足细胞nephrin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切除单侧肾并反复静脉注射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复制大鼠IgAN模型,分为正常组、切肾组、IgAN组、柴芩肾安方组和氯沙坦组。第12周末,检测各组大鼠24h尿蛋白量(Upr),观察肾小球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变化,并采用免疫组化和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肾小球足细胞nephrin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IgAN组大鼠Upr显著升高(P〈0.01),肾小球系膜增生,足突融合明显,足细胞nephrin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下调(P〈0.01)。经柴芩肾安方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与IgA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柴芩肾安方能减轻IgAN大鼠蛋白尿及肾小球病变,这可能与其恢复肾小球足细胞nephrin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nephrin通过PI3K-Akt途径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足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nephrin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足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以及可能的分子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永生化小鼠足细胞(MPC),以不同浓度AngⅡ处理MPC和10-8 mol/L AngⅡ刺激不同时间,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实时定量PCR、免疫荧光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nephrin的表达和分布;Western印迹法检测Akt磷酸化水平。脂质体法转染pcDNA3.1-mNPHS1质粒,G418筛选稳定转染细胞系。用Akt抑制剂LY294002或与AngⅡ共孵育刺激MPC和pcDNA3.1-mNPHS1转染细胞,检测Akt磷酸化水平和细胞凋亡率。 结果 (1)AngⅡ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方式诱导MPC凋亡。AngⅡ受体拮抗药氯沙坦与AngⅡ共孵育18 h,显著降低AngⅡ单独刺激的足细胞凋亡率(P < 0.05)。(2)10-8 mol/L AngⅡ刺激12 h后,nephrin mRNA和蛋白较对照组显著降低,24 h nephrin mRNA约为正常对照的50%(P < 0.05)。正常足细胞nephrin主要分布于核膜周围的胞质和细胞膜,随刺激时间延长,胞膜和胞质nephrin表达逐渐降低。(3)10-8 mol/L AngⅡ刺激15 min后,Akt磷酸化显著降低,约为正常对照细胞的50%(P < 0.01)。(4)AngⅡ与LY294002共孵育12 h后,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AngⅡ和LY294002单独刺激(均P < 0.05)。(5)pcDNA3.1-mNPHS1稳定转染显著上调足细胞Akt磷酸化水平(P < 0.05),抑制 AngⅡ诱导的细胞凋亡(P < 0.05)。 结论 AngⅡ通过AngⅡ受体诱导小鼠足细胞凋亡,抑制足细胞nephrin表达。nephrin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节足细胞存活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醛固酮(ALD)对肾小球足细胞的损伤作用并探讨醛固酮拮抗剂依普利酮(EPL)、氨氯地平(CCB)和替米沙坦(ARB)对ALD所致损伤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30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CTL组)、ALD输注组以及ALD输注并用EPL、CCB或ARB治疗组。以1.5 μg/h输注ALD造模,用EPL(100 mg·kg-1·d-1)、CCB(10 mg·kg-1·d-1) 和ARB(3 mg·kg-1·d-1)分别灌胃治疗。检测28 d内血压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于28 d处死动物,检测血浆ALD、AngⅡ、血钾、钠、Scr;观察肾脏光镜和电镜病理改变;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和RT-PCR法检测nephrin表达。 结果 (1)与CTL组相比,ALD组大鼠7 d时血压开始升高,28 d达高峰(P < 0.01);EPL组血压和UAER均显著低于同时间点ALD组(P < 0.01);CCB组UAER显著高于同时间点EPL组,但与AL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RB组血浆AngⅡ水平显著高于ALD组、CCB组和EPL组(P < 0.01)。(3)ALD组肾小球出现系膜细胞增殖、系膜外基质增多、足突融合和微绒毛化等病理改变。EPL组肾小球损伤评分和凋亡率显著低于ALD组、CCB组和ARB组(分别P < 0.05,P < 0.01)。(4)ALD组nephrin m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CTL组,EPL组nephrin蛋白和mRNA表达低于ALD组(P < 0.01)。 结论 ALD输注可诱导肾小球足细胞损伤。CCB和ARB能显著降低血压,但不能减轻ALD所致损伤。EPL可通过非血流动力学作用部分阻断ALD的损伤效应。  相似文献   

6.
1,25(OH)2D3抑制嘌呤霉素氨基核苷酸肾病大鼠足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1,25(OH)2D3对嘌呤霉素氨基核苷酸(PAN)肾病大鼠足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 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NC)、PAN组和1,25(OH)2D3治疗组 [1,25(OH)2D3 0.2 μg·kg-1·d-1灌胃]。一次性尾静脉注射PAN 100 mg/kg体质量建立足细胞损伤的PAN肾病动物模型。于3、7、14、21 d分批处死动物,分别检测不同时间点尿蛋白量(24 h)和肾功能。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肾组织学改变。TUNEL法检测足细胞凋亡。RT-PCR、免疫荧光、免疫组化分别检测nephrin、TGF-β1 mRNA和蛋白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磷酸化(p)-Smad2/3的表达。 结果 (1)PAN组各时间点BUN、Scr、尿蛋白量(24 h)[7 d时,(20.26±4.87) mg比(1.01±0.41) mg,P < 0.01]均高于同期的NC组,而肾小球足细胞显著减少[14 d时,(10.9±4.2) 个/肾小球切面比(31.9±6.2)个/肾小球切面,P < 0.01],且足突增宽融合。1,25(OH)2D3治疗组各时间点尿蛋白量(24 h)[7 d时(9.95±3.82) mg]和BUN、Scr显著低于PAN组(P < 0.05),且肾脏病理改变减轻。(2)PAN组7 d时nephr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nephrin由正常的沿毛细血管襻线状分布向颗粒状、团快状改变,足细胞凋亡数显著增加[14 d时,(37.4±7.9)个/肾小球切面]。与PAN组相比,1,25(OH)2D3治疗组各时间段nephr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且保持着正常的沿毛细血管襻线状分布,足细胞凋亡数显著减少[14 d时,(21.9±6.2) 个/肾小球切面,P < 0.01]。(3)PAN组TGF-β1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及p-Smad2/3蛋白的表达均高于NC组(P < 0.01),1,25(OH)2D3治疗组TGF-β1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及p-Smad2/3蛋白的表达低于PAN组(P < 0.01)。 结论 1,25(OH)2D3能有效地抑制PAN诱导的足细胞凋亡,减少尿蛋白,其对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TGF-β1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糖肾平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足细胞裂孔隔膜蛋白分子nephrin和CD2AP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防治DN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74只,按体重随机分组为正常组10只,造模组64只.造模组大鼠腹腔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STZ)(45 mg/kg),72 h后检测大鼠血糖和尿糖,以血糖≥16.7 mmol/L、尿糖(++++)者为DN大鼠造模成功.模型成功的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模型组、厄贝沙坦组、糖肾平小、大剂量组,各组分别干预14周.于第14周处死大鼠,无菌取肾,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肾组织足细胞裂孔隔膜蛋白nephrin和CD2AP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nephrin和CD2AP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1);与模型组相比,厄贝沙坦、糖肾平干预后糖尿病大鼠肾小球足细胞nephrin和CD2AP蛋白及mRNA水平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糖肾平可能通过维持足细胞裂孔隔膜蛋白nephrin和CD2AP的稳定性,从而发挥对DN肾脏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足细胞损伤后,肾小球内血管生成素(Ang)1和Ang-2的表达改变与肾小球毛细血管丧失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10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30只、单侧肾切除(UNX)组30只和单侧肾切除+柔红霉素(DRB)组加只。DRB组大鼠,切除左肾后的第7、14天,从尾静脉各注射柔红霉素5mg/kg 1次。Sham组和UNX组亦同时以等量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完成上述处理后的第1、2、4、6、8周,随机取各组大鼠6只,采血和24h尿液检测Ccr。用PAS染色、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进行肾组织学分析,并用TUNEL法和透射电镜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与Sham组及UNX组比较,DRB组的Ang-1 mRNA和蛋白表达量呈显著下降的趋势;Ang-2 mRNA和蛋白表达量呈逐渐增高的趋势;Fas、FasL和caspase-3蛋白在肾小球内的表达也呈逐渐增高的趋势;肾小球凋亡指数(GAI)和肾小球硬化指数(GSI)呈逐步增高的趋势,而肾小球毛细血管密度(GCD)和Ccr呈逐步下降的趋势;透射电镜下可见到凋亡的内皮细胞。相关分析显示,Ang-1 mRNA和蛋白分别与Fas、FasL和caspase-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与GCD、Ccr呈正相关,与GAI、GSI呈负相关。Ang-2 mRNA和蛋白分别与Fas、FasL和caspase-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与GCD、Ccr呈负相关,与GAI、GSI呈正相关。结论 肾小球足细胞损伤后,局部Ang-1和Ang-2表达的平衡发生改变。这种变化与Fas/FasL及caspase-3凋亡途径的活化相关,并可能通过促进肾小球内皮细胞的凋亡,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减损,进而促进肾小球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足细胞分子高表达致阿霉素肾病大鼠发生蛋白尿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目的 动态观察足细胞裂孔隔膜复合体分子nephrin、podocin、CD2AP及α-actinin-4在阿霉素肾病大鼠蛋白尿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蛋白尿发生发展中的分子行为及其机制。方法 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建立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3、7、14、28 d每组处死6只大鼠留取肾脏标本。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实时定量PCR、Western 印迹分别检测各个时间点nephrin、podocin、CD2AP、α-actinin-4的分布、mRNA和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1)14 d肾病组大鼠24 h尿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增高持续到28 d。(2)透射电镜显示14 d肾病组足突不同程度变宽,28 d足突弥漫性融合。(3)与对照组相比,从第7天开始肾病组nephrin和podocin染色从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线样分布向不连续粗颗粒样的分布模式转变;CD2AP节段染色增强区逐渐扩大,有的区域呈斑片状和连续线状增强;α-actinin-4从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均匀的点线样分布向不均匀粗颗粒的分布转变,而且随时间进展这种转变逐渐加重。(4)与对照组相比,肾病组于7 d时nephrin mRNA表达显著增高(P < 0.01);podocin mRNA表达14 d时显著增高(P < 0.05),直至28 d(P < 0.05);CD2AP mRNA表达28 d时显著增高(P < 0.05)。(5)与对照组相比,肾病组nephrin蛋白表达28 d时显著增高(P < 0.05);podocin蛋白表达于7 d时显著增高(P < 0.05),而28 d时又显著降低(P < 0.05);CD2AP蛋白表达于14 d时显著增高(P < 0.05),直至28 d (P < 0.05)。(6)α-actinin-4 mRNA与蛋白表达在实验过程中未出现明显变化。结论 nephrin、podocin和CD2AP的表达增加及分布异常是导致阿霉素肾病大鼠蛋白尿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而分子表达的增加是足细胞抵抗损伤的一种代偿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高脂诱导的大鼠肾小球足细胞损害及肾组织整合素连接激酶(ILK)的表达。 方法 36只Wistar大鼠分3组:高脂饮食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辛伐他汀组在高脂饲料喂养同时,予辛伐他汀10 mg&#8226;kg-1&#8226;d-1干预;正常对照组予正常饮食。于实验第4、10周各处死6只鼠,留取血清及肾组织,采用酶法测定血清三酰甘油(TG)及总胆固醇(TC)水平;电镜观察足细胞结构变化;Western 印迹法检测肾组织ILK及结蛋白(desmin)的蛋白表达; RT-PCR检测ILK mRNA表达;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肾组织ILK的阳性分布。 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脂饮食组及辛伐他汀组大鼠血脂水平升高,足细胞足突明显融合,结蛋白表达显著上调;辛伐他汀组上述指标均显著轻于高脂饮食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脂饮食组和辛伐他汀组大鼠肾组织ILK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加;辛伐他汀组肾组织ILK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低于高脂饮食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ILK主要表达在足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各组ILK阳性染色与Western 印迹结果一致。(3)直线回归结果显示,肾组织结蛋白表达与ILK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 = 0.93107,R2=0.8669,P < 0.01)。 结论 高脂饮食导致大鼠肾小球足细胞损害,该损害与ILK表达增高有关。辛伐他汀可抑制ILK表达,减轻高脂饮食大鼠足细胞的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醛固酮(Ald)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C)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 方法 24只SPF级SD大鼠,腹腔埋置渗透性微泵,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生理盐水代替Ald处理28 d;n=8)、Ald输注组(Ald组,1.5 μg/h,28 d;n=8)、依普利酮干预组(Epl组,Ald 1.5 μg/h+依普利酮 100 mg&#8226;kg-1&#8226;d-1,28 d;n=8)。药物处理0 d、7 d、14 d、21 d、28 d时,分别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并收集24 h尿液,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于28 d时心脏采血并分离大鼠双侧肾脏,检测血肌酐、血钾及血Ald水平;PAS染色观察肾小球病理改变;TUNEL法检测MC凋亡。体外培养大鼠MC,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MC凋亡;实时定量PCR检测Bcl-2、Bax mRNA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Bad磷酸化水平。 结果 Ald组大鼠血压及UAER自7 d时起显著高于同期Con组(P < 0.05),28 d时Ald组大鼠血浆Ald水平约为Con组的6倍(P < 0.05),血钾显著低于Con组(P < 0.05),血肌酐与Co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AS染色显示Ald组大鼠肾小球系膜区增宽,基质增多,部分出现节段硬化。TUNEL检测发现,Ald组大鼠MC凋亡显著高于Con组及Epl组(均P < 0.05)。体外实验发现,随着Ald作用时间的延长,MC凋亡数明显增加(P < 0.05);Ald组Bcl-2 mRNA表达下降(P < 0.05),Bax mRNA表达升高(P < 0.05);Ald组Bad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低于Con组(P < 0.05)。依普利酮能显著逆转Ald诱导的上述作用。 结论 Ald能促进大鼠MC凋亡,依普利酮干预可以明显降低Ald的促凋亡效应。Bad蛋白的去磷酸化作用可能是Ald致MC凋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肾素抑制剂阿利吉仑对2型糖尿病db/db小鼠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8周龄db/db和db/m小鼠行单侧肾切除,16周进入实验,分为4组:db/m小鼠对照组(db/m组)、db/db糖尿病小鼠对照组(db/db组)、db/db糖尿病小鼠阿利吉仑3 mg&#8226;kg-1&#8226;d-1治疗组(db/db+A3组)和db/db糖尿病小鼠阿利吉仑25 mg&#8226;kg-1&#8226;d-1治疗组(db/db+A25组)。阿利吉仑溶于磷酸盐缓冲液(PBS,350 mg/L)皮下泵入(0.25 μl/h)给药,疗程4周。治疗前后检测体质量、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蛋白量、血压水平;PAS染色观察肾脏组织学变化;ELISA法检测肾皮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因子1(PAI-1)含量;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肾小球Ⅳ型胶原(ColⅣ)和纤连蛋白(FN)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TGF-β1、PAI-1、ColⅣ、FN和肾素mRNA表达;放射免疫法检测肾皮质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 结果 与db/m组小鼠比较,db/db组小鼠有大量蛋白尿,肾小球细胞外基质沉积增加,TGF-β1、PAI-1、ColⅣ和FN蛋白及mRNA表达增加,同时肾皮质肾素mRNA、肾素活性和AngⅡ水平增高(均P < 0.05)。阿利吉仑25 mg&#8226;kg-1&#8226;d-1治疗在没有影响血压情况下,显著减少db/db小鼠24 h尿蛋白量,减少肾小球细胞外基质沉积,减少TGF-β1、PAI-1、ColⅣ、FN蛋白和mRNA表达,同时降低肾皮质肾素活性和AngⅡ水平(均P < 0.05)。 结论 阿利吉仑对2型糖尿病db/db小鼠肾脏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罗格列酮对实验性慢性环孢素肾病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RSG)对慢性环孢素肾病(CCN)大鼠模型的肾保护作用。 方法 低盐饮食基础上建立CCN大鼠模型,其中1组模型鼠用RSG同时灌胃。分别在实验开始后第14天和第35天处死动物,检测血浆和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AngⅡ1型受体(AT1R)、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α-SMA和纤连蛋白(FN)的表达。在体外用不同浓度的CsA和RSG孵育NRK细胞。RT-PCR检测肾皮质TGF-β1,Western印迹分析检测FN、AT1R、p-ERK水平。 结果 RSG可改善环孢素A导致的大鼠肌酐清除率的下降[(0.586±0.094)比(1.072±0.105)ml&#8226;min-1&#8226;kg-1,P < 0.01]、血浆和肾组织AngⅡ水平增加(P < 0.01)、肾间质单核细胞浸润(P < 0.01)、肾间质纤维化(1.707±0.019 比 2.335±0.022,P < 0.01)、肾组织α-SMA表达增加(P < 0.01)、肾皮质TGF-β1 mRNA水平增加(P < 0.01)、NRK细胞FN、AT1R和p-ERK蛋白水平增加(P < 0.05)。 结论 RSG可能通过减轻炎细胞浸润、影响AngⅡ作用和下调TGF-β1等途径减轻CsA所致的肾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缬沙坦联合苯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足细胞损伤的影响及肾脏保护机制的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糖尿病对照组(B组),糖尿病苯那普利治疗组(C组),糖尿病缬沙坦治疗组(D组),缬沙坦联合苯那普利(E组)。分别于实验第4、6周末各组随机取8只测定大鼠平均动脉压、血糖、血肌酐、尿肌酐、肾重/体重、尿白蛋白排泄率,对肾脏标本进行光镜、电镜观察,用图像分析仪测量各组大鼠的平均肾小球横截面积、平均肾小球体积,并于6周末用逆转录-PCR(RT-PCR)方法检测各组肾皮质TGF-β1 mRNA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足细胞特异标记物nephrin、desmin,对足细胞进行准确的定位及其密度定量观察,同时结合临床和肾组织病理有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苯那普利、缬沙坦、缬沙坦联合苯那普利治疗均使Ccr、肾重/体重、尿白蛋白排泄率、TGF-β1mRNA表达降低,而缬沙坦联合苯那普利组对TGF-β1mRNA抑制程度最大,同时肾脏病理变化亦最轻。B组、E组均伴肾小球足细胞数目及密度的减少,其中以B组最为显著,C组、D组次之,E最轻。足细胞数目及其密度与尿蛋白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nephrin、desmin在A组沿肾小球基底膜呈连续、线形分布。C组、D组、E组nephrin、desmin的表达量降低,与正常组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B组nephrin、desmin的表达呈点状、短线条状,与正常组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大鼠足细胞数目的减少还与肾小球病理改变相关,足细胞融合、微绒毛化改变较多,肾小球硬化数明显增多。结论:糖尿病大鼠表现出肾小球足细胞数目及其密度的减少,肾小球足细胞中nephrin、desmin的表达和分布的减少,足细胞病变不仅导致大量白蛋白尿的发生,而且还与肾小球硬化和肾功?  相似文献   

15.
nephrin是特异的表达于足细胞的一种蛋白,定位于足突细胞裂隙隔膜,是维持肾小球滤过屏障完整性的关键分子。糖尿病肾病患者存在该基因的异常或是mRNA表达的变化。使肾滤过膜结构与屏障功能完整性破坏,最终导致大量蛋白尿的产生。阻滞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可减轻nephrin表达的减少。  相似文献   

16.
尿足细胞及其相关分子在肾小球疾病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尿液检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足细胞损伤与其他足细胞病之间的特点和差异。方法:入选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KSGS)患者54例,膜性肾病(MN)23例及微小病变(MCD)12例,正常对照20例。免疫荧光法计数尿足细胞,荧光实时定量PCR法定量尿沉渣足细胞相关分子nephrin、podocin、synaptopodin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尿液WilmsTumor1(WT1)蛋白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肾脏组织podocalyxin的表达及分布。结果:(1)FSGS组、MN组、MCD组和对照组尿足细胞阳性率分别是63%、34.8%、33.3%和0,FSGS组与其余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SGS组足细胞脱落数目显著高于MCD组、MN组和对照组(P〈0.05),伴足细胞尿FSGS患者与不伴足细胞尿FS—GS患者相比,24h尿蛋白和血清白蛋白(Al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FSGS组尿沉渣足细胞nephrin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MCD和MN组(P〈0.05);FSGS组尿沉渣足细胞podocinmRNA表达显著高于MCD组(P〈0.05),与MN组相比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沉渣足细胞synaptopodin mRNA表达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沉渣足细胞nephrin、podocin.synaptopodin mRNA的表达与24h蛋白尿无相关性。(3)FSGS组尿WT1蛋白量显著高于MCD和MN组。部分足细胞阴性患者尿液检测到WT1分子。(4)FSC-S患者肾组织podocalyxin较对照组、MCD和MN有明显的节段缺失。结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病患者足细胞损伤严重,尿足细胞与FSGS疾病活动相关。尿沉渣足细胞nephrin mRNA表达可以把FSGS与MCD和MN区分开来,尿WT1蛋白可能是足细胞早期损伤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细胞增殖与凋亡在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中的意义。方法 动态观察5/6肾切除大鼠模型第1~40周中不同时段肾脏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和细胞凋亡(TUNEL)情况并计算增殖和凋亡指数、检测肾组织Bax、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5/6肾切除大鼠残肾组织增殖和凋亡指数均升高;肾小球、肾小管的增殖和凋亡指数先升高后下降;肾间质的增殖和凋亡指数一直高居不下。Pax蛋白(促凋亡基因)在病变过程中呈波浪式变化,高峰分别在第4周和第40周。而Bcl-2(抑制凋亡因子)表达轻度增加。结论 增殖和凋亡的平衡紊乱在5/6肾切除大鼠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肾小球、肾小管实质细胞的凋亡持续增加,肾间质的过度增殖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肾皮质大部分切除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大鼠肾干、祖细胞的影响,探讨肾干、祖细胞在肾脏损伤修复中的意义及急性肾衰竭(AFR)和慢性肾衰竭(CRF)预后不同的可能机制。 方法 肾动脉结扎再灌注和5/6肾皮质切除术(假手术为对照)分别制作SD大鼠ARF和CRF模型,定期监测血肌酐、尿素氮及24 h尿蛋白量。于设定时间采集肾脏标本,HE染色检查病理改变,免疫荧光检测肾鲍曼囊区CD24、CD133及肾小球podocin表达;RT-PCR检测大鼠肾皮质区podocin mRNA表达和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Notch2、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成骨蛋白7(BMP7)和Pax-2 mRNA表达。分析5/6肾皮质切除术后Pax-2 mRNA表达量与podocin mRNA表达量及肾小球硬化指数(GSI)的相关性。 结果 两种模型大鼠分别出现急、慢性肾衰竭的典型肾脏病理及功能变化。CRF组随时间延长肾小球硬化指数逐渐升高,于术后第14、30、60、90天分别为(2.34±0.28)%、(25.12±5.67)%、(89.42±12.28)%和(171.23±32.28)%。与假手术组比较,ARF组不同时间点大鼠鲍曼囊区CD24+CD133+表达细胞分布无显著变化,而CRF组大鼠鲍曼囊区CD24+CD133+表达细胞逐渐减弱;ARF组肾小球podocin表达有短暂减少后迅速恢复,而CRF组肾小球podocin表达则进行性减少。与假手术组相比,ARF组HGF、BMP7 mRNA表达升高(P < 0.05),而CRF组TGF-β1、Notch2 mRNA表达升高(P < 0.05),Pax-2和podocin mRNA表达均进行性减少(P < 0.05)。后两者呈正相关(r = 0.872),且均与GSI呈负相关(r = -0.906、-0.872,均P < 0.05)。 结论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大鼠肾干、祖细胞无明显损伤,足细胞修复迅速,肾脏结构及功能完全恢复。肾皮质大部分切除引起大鼠肾干、祖细胞所处环境中生长抑制因子水平上调,促生长因子降低,导致肾干、祖细胞逐渐减损,足细胞修复缺陷,肾小球硬化及肾功能进行性衰竭。两种肾损伤对肾脏干、祖细胞的不同影响及由此产生肾脏再生修复功能的差异可能是其预后不同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百令胶囊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组织足细胞nephrin表达的影响。方法:制作DN实验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DN组、百令胶囊组及贝那普利组。百令胶囊组及贝那普利组按100 mg·kg^-1·d^-1分别给予百令胶囊及贝那普利灌胃,实验周期12周。12周后观察各组血糖(BS)、肾重/体重(KW/BW)、24 h尿蛋白定量、肌酐清除率(Ccr)等,同时还观察肾脏病理形态学变化。并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观察肾组织nephrin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N组大鼠BS、KW/BW、24 h尿蛋白定量、肾小球硬化指数和肾小管损伤指数均显著上升(P〈0.05),Ccr显著下降(P〈0.05),经过12周治疗后观察百令胶囊组上述指标除血糖外均明显改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N组大鼠肾组织足细胞nephrin表达明显下调(P〈0.05),百令胶囊治疗后观察nephrin表达明显增加,与D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令胶囊对DN大鼠具有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恢复肾组织足细胞nephrin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抑制Rho—kinase对柔红霉素诱导的肾小球硬化的调控作用,并探讨Rho—kinase抑制剂法舒地尔改善肾小球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Sham)组,单侧肾脏切除+柔红霉素(模型)组,单侧肾脏切除+柔红霉素+法舒地尔(干预)组,每组各12只。模型组和干预组大鼠在切除左肾后第7、14天,从尾静脉各注射柔红霉素5mg/kg 1次,同时Sham组大鼠以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干预组在第2次注射柔红霉素后从腹腔每天注射法舒地尔3mg/kg,完成上述处理后的第2、4周,随机取各组大鼠6只处死留取肾标本,处死前收集24h尿液检测尿蛋白排泄,用HE,PAS染色,免疫组化,透射电镜进行肾组织病理学分析,应用RT-PCR检测Rho—kinase,P27的核酸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组较Sham组24h尿蛋白明显升高(P〈0.01),而法舒地尔干预后,干预组24h尿蛋白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2)模型组大鼠足细胞第4周时出现了弥漫性足突融合,系膜基质增殖明显,出现典型的肾小球节段性硬化,免疫组化PCNA表达升高,P27表达下降;而干预组可以改善柔红霉素诱导的肾小球硬化大鼠足细胞的病理改变,系膜细胞增生受抑制,系膜基质蓄积减少,较模型组PCNA表达下降,P27升高。(3)模型组较Sham组Rho—kinase的mRNA表达升高,细胞周期抑制蛋白P27 mRNA的表达下降,而干预组较模型组Rho—kinase的mRNA表达显著降低,P27 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结论:(1)抑制Rho—kinase的表达能明显改善柔红霉素诱导的大鼠的肾小球硬化。(2)法舒地尔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足细胞的病理改变,减少蛋白尿,升高细胞周期抑制蛋白P27的表达,从而抑制系膜基质增殖,延缓肾小球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