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安玲 《河南中医》2003,23(2):47-49
在脾胃病的证治过程中,风药的应用相当普遍,这是由于脾胃病机的复杂性所决定的。风药适用于脾胃受寒、湿浊、湿热困阻中焦、实热壅滞、中焦气滞、胃络滞窒、脾胃气、中气下陷、中阳不振所致的多种病证。由于风药多辛燥,故胃阴不足证非其所宜。  相似文献   

2.
祛风药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纪鹏  张新 《中国中药杂志》2003,28(10):992-993
祛风药是指具有发散风邪,祛风胜湿功能的一类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邪及风湿类疾病。但是根据风类药物的作用特点,结合脾胃病的病理表现,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临证治疗脾胃病时,常酌加风类药物,每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兹介绍如下。1 风药益气健脾,升阳举陷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水谷,经过脾胃的运化吸收,在脾气升清的作用下,将精微物质布散全身,故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则阴土始运,中气不升,必  相似文献   

3.
祛风药是指具有发散风邪,祛风胜湿功能的一类药物,此类药物辛温通达,能疏达肝气,并助脾气升腾,在泄泻、痞满、便秘、口疮、痢疾等脾胃病治疗中,配伍祛风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祛风药多辛香走窜,易于耗气伤阴,因此在临床应用时,祛风药的药味要少,药物用量要轻。  相似文献   

4.
祛风药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燕东 《河北中医》2011,33(7):1023-1023,1026
"金元四家"之李东垣最早提出了"风药"一词,并论述了祛风药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多种功效,以柴胡、升麻、葛根、防风、羌活、独活、藁本等药为代表。祛风药大多味薄气厚,其性辛散走窜,轻清升浮,根据其作用特点,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笔者临证治疗脾胃病时,  相似文献   

5.
祛风药是指具有发散风邪、祛风胜湿功能的一类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邪及风湿类疾病.风药属木,辛温通达,能疏达肝气;风药其性升浮,能助脾气升腾,调节脾胃的气机升降,鼓舞阳气,升清举陷,阳升则有利于脾健,所以,祛风药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李东垣《脾胃论》载方63首,所用风燥升阳药者达31方,堪称在脾胃病中应用祛风药之典范.笔者根据祛风类药物的作用特点,结合脾胃病的生理、病理及其与相关脏腑的联系,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治疗脾胃病时适当加入祛风类药物,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张晓峰 《四川中医》2002,20(6):30-31
风药治脾,始于东垣,后世医家多有发挥。本文从升发脾阳,散化湿邪,疏肝解郁,发散郁火,调理气机五个方面阐述了风药在治疗脾胃病中的配伍应用,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7.
甘味药在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它“能补,能和,能缓”,尤其和其它性味的药物配伍后,它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正如缪仲淳所言“气味互兼,性质各异,参合多少,制用全殊,所以穷五味之变,明药物之能”。在跟随导师临床过程中,体会到甘味药在治疗脾胃病时应用也非常广泛。现就甘味药的补、和、缓等方面在脾胃病中的临床应用来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8.
吴新欲主任医师业医执教四十余载,对脾胃学说颇有研究。认为五脏相关,应当重视脾胃。论治脾胃疾病强调健脾益气、甘寒养阴、燥湿运脾、理气和胃、辛开苦降、苦寒泻火六法。同时要求运用补泻,勿伤脾胃。  相似文献   

9.
刘友章应用风药治疗脾胃病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友章教授悬壶杏林30余年,融汇古今,汇通中西,笔者有幸跟师学习,亲聆教诲,收获良多。风药,是指柴胡、升麻、防风、葛根、桂枝、羌活、白芷、薄荷、荷叶等一类气味辛薄,药性升浮,具有发散表邪,宣通表气,治疗表证作用,多用于治疗外感风邪的一类药物。而刘友章教授认为,风药一方面用于治疗外感风邪,另外因风药具有辛散之力,可起醒脾散滞、疏肝解郁、升阳除湿、升阳举陷之效,临床用于治疗肝胆脾胃病,疗效明显。现将刘教授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王熙国  吴明富 《陕西中医》2004,25(9):842-843
目的 :探讨辛味药在脾胃病中的应用。分析历代医家在脾胃病中应用辛味药的经验。结果 :辛味药在治疗脾胃病中具有辛香化湿理气滞、辛味宣通散郁火、辛开苦泄和脾胃、辛热止痛散里寒、辛温助运导积滞等功效。  相似文献   

11.
祛风升阳药在下焦疾病中的应用于义哉甘肃省酒泉市人民医院(735000)祛风升阳药是指具有发散风邪,祛风止痛的一类药物,如白芷、防风、羌活等,一般常用于风邪袭表及风湿阻络之证。笔者在临床上根据祛风药能胜湿和善行上达之特点,常在治疗泄泻、便血、带证、水肿...  相似文献   

12.
我国当代名医朱良春说:“中医药的生命在于疗效,而疗效则来自明确的辨证和精当的用药。只有熟谙药物的性能,掌握药物的特点,灵活地加以配伍应用,才能提高疗效。”已故近代名医施今墨先生云:“临证如临阵。用药如用兵,必须明辨证候,详慎组方,灵活用药。不知医章,即难辨证;辨证不明,无从立法;逐致堆砌药味,杂乱无章。”现就脾胃病对药运用,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祛风药在慢性泄泻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佩林 《河南中医》2001,21(2):52-52
慢性泄泻 ,又称久泻 ,是临床常见疾病。具有病程长 ,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的特点。在临床治疗慢性泄泻中 ,选用祛风药 ,往往取得较好疗效 ,兹介绍如下。1 脾虚湿盛 升阳益胃李士材说 :“又如地上淖泽 ,风之即干。故风药多燥 ,且湿为土病 ,风为木病 ,木可胜土 ,风亦胜湿 ,所谓下者举之是也”。盖清阳下陷而泄泻者 ,其症见腹胀肠鸣 ,食欲不振 ,倦怠乏力而泄泻频作。李东垣创升阳益胃汤即为此等症而设。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阳除湿 ,六君子汤补脾益气 ,助阳化湿。凡属脾虚湿盛 ,升举之气下陷之病症 ,无论病程久暂 ,若用补脾药不效 ,便当佐…  相似文献   

14.
该文通过气机升降理论浅析风药在脾胃病治疗中的临床运用。利用风药升散、开郁、胜湿等特性调节脾胃功能,助人体气机运转,在治疗脾胃内伤杂病中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正> 祛风解表药大多味辛质轻气薄,主要用于治疗外感表证。笔者受《内经》“风气通于肝”“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的启示和学习古人治肝用祛风药的经验,如《千金方》之补肝汤、补肝散;《太平圣惠方》之补肝防风散、补肝菊花散;《和剂局方》之逍遥散;陈无择《三因极-病方》之泻肝汤、补肝汤;严用和《济生方》之柏子仁汤及酸枣仁汤等等,均是或补气养血、或疏肝理气、或健脾燥湿等不同治法的基础上伍用少量祛风药。近世唐容川引滑氏补肝散,即是大剂养血补肝药中加少量独活。注曰:“加独活者,假风药以张其气也。欲其气之鼓荡者,则用独活。”王旭高著《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搜肝风一法所列之药均为祛风药。肝喜疏达,其气机既不可抑郁,又不宜亢旺。若情志怫郁,肝不能遂其条达之性,便可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的病变。根据祖国医学“取象比类”的方法,祛风药辛散外达,可使抑郁的肝脏恢复条达之性。肝藏血,血虚则肝生内风,亦易致外风乘  相似文献   

16.
童永超 《陕西中医》2011,32(9):1249-1249
<正>理中汤功能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方中人参补中益气,白术健脾补气,干姜温中祛寒,甘草和中补脾。药仅四味,配伍周到,疗效显著。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经脉未盛,适应能力不足,寒热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乳食所伤,容易引起一系列脾胃  相似文献   

17.
张彩云 《中医杂志》1991,32(9):17-18
在临床治疗泄泻中,常需选用祛风药,其作用大致有如下三种:一.风能胜湿,解表助运风为百病之长,外邪致病,首先犯表,令人恶寒发热,汗出头痛,身重肢疼。风邪内客脾胃,胃阳不振,脾失健运,湿浊不化,分清  相似文献   

18.
脾胃是后天之本,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有病则百病由生.治疗时健脾应不忘祛湿,养胃阴应不忘通降.  相似文献   

19.
角药,是在中医学基础理论指导下,基于中药气味、性能、归经、七情等配伍原则,通过辨证论治,采用相互促进、相反相成等作用的三味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的方药组合模式[1]。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马伟明主任中医师认为,角药是介于中药和方剂之间的单元结构,三味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引经等方面类似或不同,产生的功效亦类似或不同,可形成以下3种效应:三味中药功效类似,互联成面,叠加疗效;三味中药功效相反,互为掣肘,相制提效;三味中药功效无关,互成犄角,激发新效。  相似文献   

20.
该文系统整理了苏娟萍教授治疗脾胃病特色对药及组方思维,包括化湿和胃类、调理气机类、健脾降糖类、开胃助食类及其他内科杂病类,从单药到复合,从复合至成方,临床积累对药对组方结构合理性、内容丰富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