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家族性心脏异常的特发性心肌病,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为特征,左心室充盈受阻,左心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疾病。好发于中青年,老年人并不多见,由于肥厚型心肌病多种多样的临床特点,临床护理需个体化。在2004年5月-2007年5月收治的30例老年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经积极的治疗护理,不仅能延缓疾病的进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其病理改变主要在心肌,尤其是左心室形态学改变。其特征为不均等的心室间隔增厚,但心尖部肥厚心肌病尚少见,现将我院1996-2004年收治的5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临床情况进行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特征的心肌病.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又可分为梗阻性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梗阻性病例主动脉瓣下部室间隔肥厚明显,过去称为特发性肥厚型主动脉瓣下狭窄.本病常为青年猝死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姜明凤 《中外医疗》2009,28(22):172-172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组以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心室腔变小,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主要症状的心肌病。但伴随高血压的肥厚型心肌病,因其与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及高血压性心肌肥厚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有其特珠性,肥厚型心肌病易出现误诊,所以诊断时要提高警惕,针对心电图及心脏杂音的特点,提出预见性诊断,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可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5.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肥厚为特征.典型者左心室肥厚,以室间隔为甚,偶尔可呈同心性肥厚.左心室腔容积正常或减小.偶尔病变发生于右心室.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可分为梗阻性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家族性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发生心律失常及早年猝死肥厚型心肌病,一个家族中可有多人发病.  相似文献   

6.
徐济民 《求医问药》2008,(11):17-17
肥厚型心肌病是原发性心肌病的一种类型。该病是以心肌的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的血液充盈受阻以及舒张期的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根据患者的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可将肥厚型心肌病分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临床实践证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多有明确的患过该病的家族史(约占1/3)。大多数该病患者都在30岁以前发病,其中10%左右的人在婴儿期即被确诊患有该病。该病患者的男女比例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组织向量成像技术定量评价肥厚型心肌病左心室心肌舒张顺序。方法:选择16例健康志愿者及临床确诊肥厚型心肌病患者15例,应用超声诊断仪,在VVI模式下,评价心内膜及心外膜的舒张顺序。结果:肥厚型心肌病组心内膜及心外膜左室各节段纵向应变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肥厚型心肌病组心内膜峰值应变的达峰时间等于或早于心外膜。达峰时间的差值与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速度向量技术能够定量评价左心室心肌心内膜及心外膜心肌机械做功和舒张运动的顺序,为早期发现舒张功能异常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表现,提高超声心动图对诊断肥厚型心肌病重要性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表现。结果:肥厚型心肌病二维超声心动图主要表现为室间隔增厚,左室后壁正常或轻度增厚,左心室腔减小,心肌回声紊乱、粗糙,SAM征阳性;多普勒超声表现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左室流出道狭窄。结论:超声心动图对诊断肥厚型心肌病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以左心室肥厚为临床表征而非肥厚型心肌病的诊疗经验.方法 分析临床上遇到的4例初步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最终考虑为其他相对少见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辅助检查结果和诊断方法.结果 4例均为由超声心动图检查出的不可解释的心肌肥厚患者.1例17岁男性,心肌极度肥厚合并预激的心电图图形、伴有近端肌肉萎缩和智力发育迟缓,肌酶升高,骨骼肌病理为边缘存在肌膜蛋白的自噬空泡性肌病,诊断为Danon病.1例老年女性,表现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其姐姐明确诊断为Fabry病,诊断为晚发的轻型Fabry病.1例青年男性,表现为心肌肥厚和A型预激,但无其他异常,有明确的家族史,考虑为编码AMP激活蛋白激酶y2亚单位(PRKAG2)心脏综合征可能.1例44岁男性,心肌肥厚程度与心电图电压不匹配,肾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发现淀粉样变性,诊断为原发性淀粉样变浸润心肌.结论 除原发性遗传性的肥厚型心肌病外,尚有少见的代谢性遗传性肥厚型心肌病和系统疾病浸润心肌导致的心肌肥厚,值得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吴鸿谊  钱菊英  崔洁  聂振宁  彭娟  葛均波 《上海医学》2012,35(3):220-223,166
目的探讨以左心室肥厚为临床表征而非肥厚型心肌病的诊疗经验。方法分析临床上遇到的4例初步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最终考虑为其他相对少见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辅助检查结果和诊断方法。结果 4例均为由超声心动图检查出的不可解释的心肌肥厚患者。1例17岁男性,心肌极度肥厚合并预激的心电图图形、伴有近端肌肉萎缩和智力发育迟缓,肌酶升高,骨骼肌病理为边缘存在肌膜蛋白的自噬空泡性肌病,诊断为Danon病。1例老年女性,表现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其姐姐明确诊断为Fabry病,诊断为晚发的轻型Fabry病。1例青年男性,表现为心肌肥厚和A型预激,但无其他异常,有明确的家族史,考虑为编码AMP激活蛋白激酶γ2亚单位(PRKAG2)心脏综合征可能。1例44岁男性,心肌肥厚程度与心电图电压不匹配,肾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发现淀粉样变性,诊断为原发性淀粉样变浸润心肌。结论除原发性遗传性的肥厚型心肌病外,尚有少见的代谢性遗传性肥厚型心肌病和系统疾病浸润心肌导致的心肌肥厚,值得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心尖肥厚性心肌病是肥厚性心肌病的特殊类型,以左心室乳头肌水平以下的心尖部心肌肥厚为病理特征,属于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亚型,常不伴有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和压力阶差。因其在临床、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方面有特殊的表现,而有别于其他肥厚型心肌病。本文现就本院确诊为心尖肥厚性心肌病的42例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心电图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对比检查结果和相关临床资料,探讨诊断AHCM准确性的相关因素,研究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冰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0):624-625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变,原因不明的心肌病。根据临床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可分为两类:伴有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者,称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不伴有流出道梗阻者,称为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目前多认为本病与遗传有关,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由于本病的病死率在年轻患者中较高,且死亡率往往是猝发而无法预料,故特别强调尽可能较早地确认本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肥厚型心肌病中心肌肥厚的病变部位主要局限于左室乳头肌以下的心尖部时,临床上称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此病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部分病人客观检查阳性率低,易和系统性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及其它可引起左心室肥厚的疾病相混淆,造成误诊和漏诊。我院从1987年3月-2003年12月11例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早期心动图、心电图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郭晓琳  王爱玲 《安徽医学》2015,36(7):837-840
目的:分析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4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有胸闷气短、心悸、胸痛、呼吸困难、头晕黑曚、前兆晕厥或晕厥。常见的合并疾病有高血压病、冠心病和心律失常,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为房颤和各种传导阻滞。95.2%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有异常表现,最常见的异常表现为左心室肥厚和(或) ST-T改变。80例患者接受β受体阻滞剂和(或)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治疗,11例患者接受起搏器置入治疗,22例接受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PTS-MA),2例患者接受外科心肌切除手术。院内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恶性心律失常。余82例患者住院期间患者症状均有缓解。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表现多样,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选择合理的药物或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实时三维成像,其中7例为非梗阻型肥厚型心肌病,4例为梗阻型肥厚型心肌病,其中2例左心室流出道梗阻,1例左心室中部梗阻,1例左、右心室流出道均梗阻。结果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能清晰显示肥厚型心肌病的肥厚部位、肥厚肌束、室壁运动状况及收缩期前向运动(SAM)现象。结论与二维超声心动图相比,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够反映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脏的立体空间结构,能够确定二尖瓣前叶运动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经临床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后3~15年间超声随访的结果,发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室隔、心肌厚度逐渐变薄,心腔扩大,类似扩张型心肌病的表现。为探讨肥厚型心肌病能否变为扩张型心肌病,现将肥厚型心肌病超声首次检查与复查所见的主要测值对照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是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的特殊类型,肥厚的心肌主要位于前侧壁心尖处.而室问隔基底部多无肥厚,常不伴有左心室流出道动力性梗阻和压力阶差此病临床少见.笔收集9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有学者报道了肥厚型心肌病发展为左室扩张,临床表现为扩张型心肌病样的典型征象。但国际上对此病症命名尚未统一,如扩张型心肌病样的肥厚型心肌病、扩张性肥厚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扩张期等,笔者较认同后者。因为此类报道极少,现将我科2004年12月发现的1例肥厚型心肌病进展为左心室扩张和心力衰竭的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董敏莉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5):1941-1941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在临床上常有发现,因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导致动态性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为临床特征,易发生心脏性猝死。近年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将1例HOCM化学消融治疗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显像及左心室造影等方法诊断29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结果提示心电图胸导联T波深倒伴有ST段压低和R波电压增高者,除外高血压病后,应高度怀疑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检查可确诊本病。对诊断困难者应进一步检查核素心肌显像、心脏核磁共振或冠状动脉与左室造影以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