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各种成像技术(传统消化道钡餐,CT,血管造影)诊断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价值,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3例经手术证实的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影像资料,结果:病变包括腺癌17例,平滑肌肉瘤6例,淋巴瘤20例,消化道钡餐主要X线表现为肠腔狭窄,肠脸内充盈缺损,管壁僵硬,粘膜破坏,环状皱壁消失,肠梗阻或肠套叠,肠管扩张及溃疡形成,CT检查11例,均确诊为小肠恶性肿瘤,血管  相似文献   

2.
肝脏转移癌是肝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几乎所有的恶性肿瘤均可以发生肝脏转移。在CT应用到临床以前.对肝脏转移性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B超检查.尽管B超是目前最常用的肝脏病变的检查方法之一.但由于受操作者水平的影响以及标准化欠佳这两个因素而略逊于CT。并且仅依靠B超的检查远远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所以自从CT检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8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的11例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资料。结果均经手术和(或)病理检查证实诊断,术前误诊率达81.8%。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肠梗阻、低热消瘦、消化道出血等。结论小肠肿瘤缺乏特异性体征,术前误诊率高。对存在长期腹部隐痛,反复便血,腹部游走性肿块,不明原因发热腹痛,消瘦,慢性不全肠梗阻者要警惕可能存在小肠肿瘤,一经诊断,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小肠X线检查的价值是提供小肠形态和粘膜异常的资料,正确诊断取决于好的检查技术,传统的钡餐追随检查法对于小肠病变容易忽视,因其钡剂到达小肠时水份吸收一部分,只能呈现部分小肠粘膜影像,加之钡剂通过小肠下段时,上段小肠钡剂易堆积,这样就使小肠一些早期微小病变容易疏漏。如果采用上消化道插管法检查小肠,由于繁锁,费时,手续复杂,又使一些病人难于接受。所以,我们根据上述原因,从1993年元月至1994年6月改用双向低张小肠钡餐双对比造影,观察50例,提高了小肠病变的早期诊断,给病人提供了早期治疗的机会。现将临床操作方法及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X线钡餐与多层螺旋CT(MSCT)小肠造影对小肠Crohn病的各自临床价值。方法对照观察8例小肠Crohn病的X线钡餐与MSCT小肠造影资料,分析其影像特点及临床价值。结果X线钡餐与MSCT小肠造影发现节段性狭窄分别为7例和5例,卵石征分别为5例和4例。X线显示裂隙状、尖刺状溃疡7例,系膜对侧“假憩室样”改变3例,小肠运动力减弱5例;MSCT显示肠壁增厚且明显强化6例,小肠间隔增宽4例,腹腔脓肿、肠瘘及肿块各1例,肠系膜动脉分支小同程度迂曲、扩张4例。结论X线钡餐对小肠Crohn病早期的病灶和小肠功能改变的观察优于MSCT,而MSCT小肠造影则对小肠管壁增厚、肠管外病变和临床活动性更具优势,它们足相互补充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发病率低,缺乏特异性症状,早期诊断比较困难。现对我院1995~2008经手术、内镜和病理证实的38例小肠恶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16~78岁,平均54.6岁,60.2%病人50岁以上。所有病例均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小肠肿瘤恶性肿瘤16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肿瘤 ,早期诊断极其困难 ,晚期又容易误诊 ,预后多不良。本文总结 1981~ 1998年期间的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 16例 ,所有病例在手术前均误诊 ,教训深刻。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6例 ,男 12例 ,女 4例 ;年龄 39~ 6 5岁。1.2 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以腹痛为主 15例 (93.7% ) ,腹胀伴恶心、呕吐者 10例 (6 2 .5% ) ;大便习惯改变伴持续稀便 6例 ,柏油样便 4例 ,粪便持续隐血阳性 13例。1.3 辅助检查  B超检查 6例 ,其中 2例疑为腹腔肿块 ,4例无特殊发现 ;CT检查 3例 ,无阳性发现 ;消化道钡餐造…  相似文献   

8.
王宝德  林明陶  王建彪 《临床医学》2005,25(9):F0002-F0002
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发病率低,临床不多见,早期不易发现,诊断较困难,一经确诊多属晚期。本文主要探讨其临床特点与诊断,旨在提高诊断率。现将我院1997年~2004年收治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3~72岁,平均年龄42·  相似文献   

9.
吗丁啉作为新一代胃动力药广泛应用于消化内科,尤其对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病人有显著疗效。而该药在消化道钡餐造影中应用尚未见报道。我们自1992年10月至1993年5月应用口服吗丁啉辅助全消化道钡餐造影90例,并与常规口服法及胃复安法比较,发现前者效果明显优于后二者。现报道如下: 1 检查方法 按病人予约顺序随机分为常规组、胃复安组、吗丁啉组。三组病例数、性别、年龄及病种基本相同。 造影前准备同常规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时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超声诊断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较少见。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其诊断比较困难。我院自1993年以来采用B超加胃肠道声学造影法诊断该病4例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仪器采用GE-RT4600型及惠普HF2410A型超声显像仪,凸型探头,频率3.5MHz。检查方法:患者空腹时常规扫查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在小肠钡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门诊及住院需小肠钡餐检查患者120例,其中男62例,女58例,随机分为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组(63例)和对照组957(例),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组,小肠钡餐30min前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5mg,比较两组的检查时间,所受X线辐射时间,及两组的阳性率。结果两组患者分别平均45min、120min完成小肠钡餐,受X线辐射时间平均分别为6min、7min,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肠钡餐前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可缩短检查时间,减少了X线的照射剂量,适用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小肠胃肠道间质瘤DSA表现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肠胃肠道间质瘤血管造影(DSA)表现与病理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小肠胃肠道间质瘤血管造影资料,并与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做对照。结果:肿瘤发生于空肠6例,回肠5例,其中良性6例,潜在恶性2例,恶性3例。DSA造影表现11例肿瘤供血动脉增粗,2例可见静脉提前显影。良性肿瘤周围血管呈抱球状;恶性间质瘤:可见异常血管、呈乱发状,失去正常的血管分布规则,周围部分血管边缘模糊。病理及免疫组化:肿瘤多为梭形和上皮细胞,CD117(+)100%,CD34(+)72.7%。结论:小肠间质瘤的血管造影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DSA定位较准确,对肿块诊断及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其中ⅠE期10例、ⅡE期4例、ⅢE期3例、Ⅳ期7例。结果:术前确诊仅6例(25%),手术切除率87%(20/23),随访23例(95.8%),随访期1-21年,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48.6%和39.2%。手术切除20例的术后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65.7%和50.3%。结论: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术前诊断困难。主要原因是其X线征象与大肠癌酷似和内镜下病理活检阳性率较低。治疗上选择以根治性手术切除为主联合术后化疗和(或)放疗的方案最为合理。  相似文献   

14.
小肠血管瘤病:病例报导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瘤是肠道的良性肿瘤,很少见,发病率为1/14,000。小肠钡餐检查可见到类似息肉样病变的粘膜下充盈缺损,与小肠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不易区别。本文报导我院遇到的1例小肠血管瘤病并提供这方面的文献复习资料。  相似文献   

15.
刘玲  唐艳隆  杜伟 《华西医学》2011,(5):698-701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螺旋CT(multi-detector row spiral computeel Tomography,MSCT)表现,评价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2010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GIS...  相似文献   

16.
17.
魏民 《中国临床医学》2007,14(3):428-43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用CD117、CD34、SMA、Desmin、S-100蛋白质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原发性GIST进行研究。结果:本组GIST主要发生在胃(65.6%),常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肿瘤基本组织形态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免疫组化染色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0.6%和81.3%。结论:GIST好发生在中老年,肿瘤细胞形态多变和排列方式多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CD117、CD34阳性、Desmin阴性,S- 100蛋白和SMA不表达或者呈灶状阳性,肿瘤细胞直径≥5 cm,核分裂像大于5个/50 HP可作为恶性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原发性小肠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大多数小肠腺癌原发于十二指肠(24例,占66.7%),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黄疸、腹部肿块及黑便。术前明确诊断率为36.1%(13/36),行根治性手术28例(77.8%),姑息性手术8例(22.2%)。结论原发性小肠腺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内窥镜检查、X线钡餐造影、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有助于原发性小肠腺癌的诊断,手术仍然是治疗原发性小肠腺癌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恶性胸膜间皮瘤的X线胸片和CT征象,并比较两种方法对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组织学证实的恶性胸膜间皮瘤的X线胸片和CT图像。结果恶性胸膜间皮瘤的X线和CT征象包括结节状胸膜增厚、环状胸膜增厚以及纵隔、胸壁侵犯等。X线和CT诊断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准确率分别为9/18和14/18。结论CT在确定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病变部位、范围及分期方面较X线胸片有其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CT对钝性外伤性小肠穿孔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经手术证实的钝性外伤性小肠穿孔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11例CT上腹部见游离气体,术前正确诊断小肠穿孔11例,诊断正确率为73.3%;4例漏诊患者因腹腔内均未见明确游离气体,且由于合并其他损伤,忽略了小肠周围渗出情况,导致漏诊。结论 CT对于钝性外伤性小肠穿孔具有较高的术前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