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对胰瘘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实施的106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06例PD患者中发生胰瘘24例(22.6%),其中A级18例、B级4例、C级2例。单因素分析发现,PD患者的年龄、肿瘤直径、胰腺质地及主胰管直径与PD后发生胰瘘有关(P0.0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主胰管直径≤3 mm是PD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4.856,P=0.004)。PD后第5、7、10天时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对胰瘘(A+B+C级)的诊断效能较好,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910、0.951、0.948;术后第10天时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对B+C级胰瘘的诊断效能较好,其AUC值为0.938。结论 PD后第5、7、10天时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对胰瘘的诊断效能较好,尤其是术后第10天时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对B+C级胰瘘的诊断效能较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早期胰瘘的影响及预测因素,以指导术后更早拔除腹腔引流管,促进患者康复。方法:回顾西南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430例PD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单因素与多因素统计法分析以及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分析术后早期胰瘘的影响因素及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430例患者中发生术后早期胰瘘116例(26.9%),此外,在未发生术后早期胰瘘的患者中,术后5d内拔除腹腔引流管患者术后胰瘘、腹腔感染以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5d后拔管患者(3.1%vs.12.1%、9.2%vs.20.3%、24.5%vs.42.0%,均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第1天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DFA_1)与术后第1天血清淀粉酶水平(SA_1)为术后早期胰瘘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00、1.004,95%CI=1.000~1.001、1.001~1.006,均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DFA_1预测PD术后早期胰瘘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6,明显大于SA_1(0.745),DFA_1≥494.75IU/L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7%、80.8%、62.7%、96.5%。结论:DFA1是PD后早期胰瘘重要的影响与预测因素,对于DFA_1494.75IU/L的患者,可于术后第3天安全拔除腹腔引流管,并对患者实施快速康复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胃吻合术(PG)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50例PD后行PG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胰瘘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术中、术后情况及术后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浓度与胰瘘发生的关系。结果:5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胰瘘发生率36.0%(18/50),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为20.0%(10/50)。全组3例死亡,余患者治愈出院。统计分析显示,胰瘘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无关(P>0.05),B, C级胰瘘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A级胰瘘或无胰瘘患者(均P<0.05),术中出血量越大或术后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浓度高,胰瘘的发生几率或级别越高(均P<0.05)。结论:PG是PD后消化道重建的安全有效方式,可降低胰瘘的发生率;胰瘘并发腹腔出血、腹腔脓肿等可考虑外科干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胰腺手术技术日趋成熟,相关围手术期病死率已降至5%以下,但术后并发症仍高达50%,胰瘘最为常见,也是胰腺术后“三联征”(胰瘘、腹腔感染和大出血)的始动因素,不仅延长了住院时间,更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 由于国内外学者对胰瘘诊断标准不一,文献报道的术后胰瘘发病率差异很大(2%~29%).2005年,国际胰瘘研究组(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f Pancreatic Fistula,ISGPF)制定了新的统一术后胰瘘诊断标准[1],即术后超过3d,任何引流量,引流液淀粉酶浓度超过血浆淀粉酶水平上限的3倍.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严重腹腔内并发症发生及引流留置时间的相关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施行的11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腹腔内严重并发症发生与术后炎症反应持续时间、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无并发症组及A级胰瘘组患者中,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值出现平稳降低,且经历较短时间的术后炎症反应(1.7±2.4)d;而在严重并发症组患者中,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值自术后第3天开始出现持续性升高,并且经历较长时间的术后炎症反应(4.5±4.4)d.结论 通过结合患者引流液淀粉酶值变化趋势及术后炎症反应天数等指标可以早期预测腹腔内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确定引流管拔除时机及制定相应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治疗胰头致密钙化占位的预后,总结手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胰腺外科于2016年5月收治的1例罕见的胰头占位伴致密钙化的中年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07 min,术中出血量约为130 mL,术后住院时间为12 d。患者于术后3 d拔除胃管并下床活动;术后每日腹腔引流量约为30 mL,至术后7 d引流量减至10 mL,拔除腹腔引流管。术后每2天复查血清学淀粉酶及体液淀粉酶浓度,指标均正常。患者术后未诉特殊不适,术后无明显胰瘘、十二指肠瘘、胆汁漏、胃排空延迟、腹腔积液、胸腔积液、腹腔感染及腹腔出血发生。术后随访18个月,预后良好,无复发征象,无特殊不适。结论针对罕见的胰头占位伴致密钙化,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可取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捆绑式胰胃重建(binding pancreaticogastrostomy,BPG)手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科室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施行PD并胰腺残端与胃行BPG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出现胰腺残端出血1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无胰瘘、胆瘘、胃排空延迟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腹腔引流液及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逐渐减少或降低,胃肠功能恢复较好。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在PD术中,BPG有其自身独特优点,合理应用胰胃吻合术有可能降低术后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逆行性经肝胆管引流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胰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62例行逆行性经肝胆管引流PD术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逆行性经肝胆管引流的引流量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62例PD术患者术中均行逆行性经肝胆管引流术,所有患者均无出血、胆漏等手术并发症;胆管引流量:术后1~4 d(343.17±36.97)ml/d高于术后5~8 d的引流量(183.68±74.94) ml/d,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胰瘘7例,其中A级胰瘘(生化漏)2例;B级胰瘘7例(11.3%);无C级胰瘘。术后胰瘘患者均经保守治疗痊愈出院。 结论逆行性经肝胆管引流可以减少PD术后早期胰肠吻合空肠袢淤滞的消化液,降低肠腔压力,降低PD术后胰瘘的发生率,是预防PD术后胰瘘的一种安全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如何有效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胰瘘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加以比较分析,对导致PD术后胰瘘的最常见原因以及预防措施进行探讨。结果64例PD有7例发生术后胰瘘,其中5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1例死于严重的腹腔感染和随后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胰瘘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35.8(18~93)天。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根据胰腺本身及周围情况选择适当的术式,胰肠吻合口的充分减压,术后通畅的腹腔引流以及术中生物蛋白胶和术后奥曲肽的应用对预防PD术后胰瘘有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完全性胰液外引流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机理。方法3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Child术式基础上附加完全性胰液外引流,再分别对胃管、腹腔引流管、胰液引流管内的引流液进行淀粉酶定量测定分析。结果各引流管引流液淀粉酶平均测定结果为:胃管引流液412.3(254~626)U/L,腹腔引流液23.5(15—46)U/L,胰液引流管为128196.1(16474—295640)U/L。全组无胰瘘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完全性胰液外引流可以使胰肠吻合口处于相对“无胰酶”状态,对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胰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6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改良胰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术(改良组),32例行传统胰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术(传统组)。选用SPSS 20.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围术期相关指标和术后第1、3、5、7、9 d的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用(±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改良组出血量明显小于传统组(P<0.05),其余相关围术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发生1例胰瘘明显小于传统组9例(P<0.05),其中改良组B级胰瘘发生率明显小于传统组(P<0.05),生化瘘、C级胰瘘发生率、淋巴瘘、胃排空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含量在术后第1、3、5、7、9 d的检测期间内,传统组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含量小于改良组(P<0.05)。结论改良胰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术相比于传统胰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术在PD中能有效降低胰瘘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胰胃吻合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的临床疗效,分析引起胃排空障碍(DGE)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60例接受LPD的资料,根据术中消化道重建方式不同分为胰胃吻合(PG)和胰肠吻合(PJ)两组。PG组28例,PJ组32例。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围手术指标、营养指标等采用( ±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利用单/多因素进行分析,探究影响胃排空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PG组近期并发症6例(21.4%),远期1例(3.6%);PJ组近期并发症12例(37.5%),远期4例(12.5%);PG组近、远期并发症少于PJ组(P<0.05); 60例PD患者术后共8例(13.3%)发生胃排空障碍,单因素分析发现,吻合方式、术后出血、胰瘘是引发胃排空障碍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胰瘘是引发胃排空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吻合方式是减少胃排空障碍的保护因素(P<0.05)。 结论LPD术后PG较PJ对降低术后胰瘘、胃排空障碍更有优势,吻合方式及胰瘘与DGE的发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悬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吻合术式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的实用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对165例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分别采用端端或端侧套入式吻合(A组),端侧黏膜-黏膜吻合(B组)或悬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C组),比较各组胰瘘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总胰瘘发生率13.9%(23/165);A,B,C组的胰瘘发生率分别是23.1%(12/52),18.8%(9/48),3.1%(2/65),C组明显低于A,B组(均P<0.05);此外,C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血浆管引流量上亦明显优于A,B两组(均P<0.05),其他并发症3组间无明显差异(均P>0.05);A,B两组间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悬吊式胰管-空肠断侧连续吻合术能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胰瘘发生率;该术式安全、实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探讨国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运用Meta分析方法对我国自1980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公开发表的有关胰十二指肠术后胰漏危险因素的16篇文献资料进行合并分析.结果 年龄、性别、有无糖尿病与胰漏发生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黄疸水平大于171 ...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改良胰肠吻合方式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患者并发症的影响,分析胰瘘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行PD的62例患者资料,按照胰肠吻合方式分为两组,改良组27例患者采用水平褥式捆绑吻合法,传统组35例患者采用挂线吻合法。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术中各项指标采用( ±s)描述,采用独立t检验;单因素分析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改良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传统组少(P<0.05);改良组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率(7.41%),明显小于传统组(P<0.05);单因素结果显示:病变部位为十二指肠、胰管直径≤3 mm、胰腺质地较软和胰肠吻合采用挂线吻合是PD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P<0.05)。经多因素分析发现,胰管直径(<3 mm)、病变部位(十二指肠)是PD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改良胰肠吻合方式能有效减少PD术后患者胰瘘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肠吻合术后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升高的发生时间及变化规律。方法前瞻性收集2008年2月至2011年12月泰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8例胰腺疾病病人临床资料,胰腺切除手术由同一医疗组完成,采用相同胰肠吻合方法。术后分别连续采集胰肠、胆肠吻合口旁引流液,进行淀粉酶测定。同时测定血清、T管内胆汁淀粉酶。采用国际国内认可的胰瘘定义对结果进行评估。结果 28例病人中,术后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异常升高85.7%(24/28),其中早期升高型42.9%(12/28),迟发性升高型7.1%(2/28),再次升高型(M型)28.6%(8/28),持续升高型7.1%(2/28)。术后发生胰瘘(ISGPF)12例(42.9%),均为A级胰瘘。经吻合口造影证实无胰肠吻合口瘘。结论胰肠吻合术后腹腔引流液中淀粉酶升高比较常见,且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与术后胰实质胰液渗漏有关,仅少数病人可发展为具有临床意义的胰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改良的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对黏膜胰管空肠套入式吻合方式预防胰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残胰重建方式为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套入式端侧精确吻合(改良胰管空肠吻合)者41例(改良组),胰空肠端端常规套入吻合手术者70例(常规组),比较两种胰肠吻合方法对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改良组41例术后恢复顺利,无一例发生胰瘘;常规组发生胰瘘13例(18.57%)。两种术式间胰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如消化道出血、胃排空障碍、胆瘘、腹腔感染、肺感染和切口感染以及生存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对黏膜套入式吻合在预防胰瘘发生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1月在80例行PD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9例行改良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改良组),41例行传统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组(传统组),比较两组相关临床指标及术后胰瘘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胰肠吻合时间,腹腔内出血、淋巴漏、胃排空障碍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组较传统组胰瘘总发生率明显减少[5.12%(2/39)vs.24.4%(10/41),P0.05],其中,改良组2例均为生化漏,无B/C级胰瘘,传统组生化漏2例,B/C级胰瘘8例。结论:改良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术较传统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术能明显降低PD术后胰瘘的发生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两种胰肠吻合方式对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探讨胰管空肠黏膜接触式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6月56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资料。根据胰肠吻合方式分为胰管空肠黏膜接触式吻合组和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组,每组28例。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术中、术后计量资料的描述用x珋±s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术后并发症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胰管空肠黏膜接触式吻合组胰瘘发生1例(3.57%)明显低于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组4例(14.28%);两组术后肠功能恢复平均时间分别为(5.3±2.2)d及(7.5±1.8)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17.35±1.52)d及(24.64±1.3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89及8.92,P均0.05)。结论胰管空肠黏膜接触式吻合加胰肠端侧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可以降低胰瘘的发生,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可以作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肠吻合的一种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PCD)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SAP)胰腺周围组织坏死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对113例手术治疗的SAP合并胰腺周围组织坏死感染(胰腺坏死范围30%)患者资料,其中采用PCD治疗54例(PCD组),采取直接开腹手术引流治疗的有59例(开腹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白细胞、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血糖值、血钙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以上实验室指标均较各自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后比较,PCD组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血糖值均明显低于开腹组患者(均P0.05);PCD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死亡或放弃治疗率均明显的低于开腹组(均P0.05);两组治疗有效率(79.6%vs.81.4%)、引流液体细菌培养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CD治疗SAP合并胰腺周围组织坏死感染(胰腺坏死范围30%)的效果确切,同时具有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