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目的 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与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2年3月—2015年3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88例行TKA或UKA治疗单间室骨关节炎并获得随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TKA组48例(48膝)和UKA组40例(40膝)。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评价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第1天、3天、1周血红蛋白水平和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较术前的下降量,以及末次随访时关节活动度和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顺利,88例患者获随访6~36个月,平均20.25个月。TKA组手术时间(85.77±7.61)min多于UKA组的(80.50±6.82)min,术中出血量(103.54±17.68)mL多于UKA组的(74.75±11.82)mL,术后引流量(420.21±68.80)mL多于UKA组的(241.75±53.0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89、t'=8.787、t'=13.411,P值均<0.01)。两组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KA组术后第1天、3天、1周血红蛋白均低于UKA组,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较术前的下降量高于UK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UKA组术后膝关节屈曲至90°所需时间为(7.33±3.02)d,短于TKA组的(12.63±3.10)d(t=8.086,P<0.01);末次随访UKA组患者膝关节屈曲角度为116.98°±13.71°,大于TKA组的125.13°±15.95°(t=2.576,P<0.01)。TKA组和UKA组HSS评分优、良、可、差者分别为25、19、3、1例和23、15、2、0例,其优良率分别为91.67%(44/48)和95.00%(38/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03,P>0.05)。两组患者中仅TKA组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经介入治疗后痊愈;其余患者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UKA与TKA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UKA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镇痛方法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84例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法,对照组术后应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两组术后均进行康复锻炼。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程度、康复计划的完成情况、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患者对于康复情况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静息状态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术后24、48、72h膝关节活动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观察组术后24h、48h、72h、1w、2w、4w膝关节的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0.01)。观察组术后4w康复方案的完成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0.05),患者对于康复效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0.05)。结论多模式镇痛方法应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术期疼痛的镇痛效果满意,能够促进术后康复计划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牛津双柱单髁置换术(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炎的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6年10月—2019年1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50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牛津双柱UKA治疗的25例(25膝)为UKA组,男7例、女18例,年龄54~81岁;采...  相似文献   

4.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疼痛处理一直为临床所关注,部分国内医院已经开展多模式镇痛治疗和其他综合围手术期镇痛措施,并报道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但仍缺乏系统化的围手术期疼痛控制方案。 目的:通过比较多模式与非多模式两种镇痛方案在围手术期疼痛控制方面的短期临床效果,探索较为有效、规范的围手术期镇痛方案。 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接受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患者40例。并按照镇痛方案的不同分为多模式镇痛组20例及非多模式镇痛组20例。非多模式镇痛组采取常规的持续硬膜外镇痛,并在置换后给予非类固醇类消炎镇痛药物。多模式镇痛组则进行超前镇痛,置换后留置股神经阻滞管进行初期持续、后期负荷剂量镇痛。 结果与结论:多模式镇痛组患者置换后6,12,24 h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均值小于非多模式镇痛组,然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第2天多模式镇痛组活动痛要明显小于非多模式镇痛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置换后第3-7天多模式镇痛组患者静息痛及活动痛均小于非多模式镇痛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置换后第2-7天多模式镇痛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均值大于非多模式镇痛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可见采用多模式疼痛控制方案能够在置换后短期内减少疼痛,加快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背景:加速康复外科是一种新的外科模式,已成功应用于普外科、胸心外科等领域,但在骨科领域尚未推广应用。 目的:评价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膝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康复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择45例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的患者作为实验组,进行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置换前后康复治疗,选择30例按传统方法进行置换前后康复治疗的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作为对照。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比较,实验组置换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减少,置换后随访时HSS评分高。提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加速了患者的康复速度,提高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合快速康复理念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选取赤峰市医院骨关节科2016年4月至2017年9月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快速康复组46例,遵循围手术期循证医学证据,严格执行快速康复程序;对照组44例,沿袭传统手术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早期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RS)评分,术后输血率,恶心、呕吐发生率,口渴、饥饿、腹胀发生率,住院时间,术后2周的满意度评分,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对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结果术后12、24、48 h,快速康复组患者早期疼痛NRS评分分别为(3.23±1.32)、(2.42±1.51)、(1.53±1.12)分,低于对照组[ (4.40±1.52)、(3.62±1.41)、(2.43±1.2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3.9039、3.8924、3.6481,P= 0.0002、0.0002、0.0004);快速康复组患者术后输血率15.2%(5/46),低于对照组[47.7%(2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251,P=0.0019);快速康复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0.9%(5/46),低于对照组[34.1%(1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370,P=0.0166);快速康复组术后口渴、饥饿、腹胀发生率为13.0%(6/46),低于对照组[40.9%(1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616,P=0.0060);快速康复组患者住院时间为(4.3±1.1) d,少于对照组[(6.8±1.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191,P<0.05);快速康复组患者术后2周的满意度评分为(9.6±1.2)分,高于对照组[(8.8±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12,P=0.0085);快速康复组、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分别为(89.2±12.3)、(88.5±11.6)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75,P=0.7821);快速康复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1/46),低于对照组[18.2%(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80,P=0.0293)。 结论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合快速康复理念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使患者快速恢复日常活动,提高患者满意度,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下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能否提高手术的精准性,以及其安全性和短期疗效。方法 对2016年9—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关节外科接受机器人辅助下UKA治疗的2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诊断均为膝关节骨关节炎,每家医院各10例患者;男3例,女17例;年龄51~79岁,平均65岁;BMI(26.9±3.4) kg/m2。均采用MAKO RIO机器人手术系统和RESTORIS MCK单髁膝关节假体(STRYKER MAKO Surgical,美国)进行手术,其中有5例患者同时接受双侧UKA。记录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术后疼痛情况,测量术前及术后下肢力线、术后胫骨假体植入角度,术前和术后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单侧UKA手术术中止血带使用时间平均为(27±10) min。15例单侧单髁置换患者术后第2天时总失血量平均为(476±290)mL,无一例患者需要接受输血治疗。术后8、16和24 h VAS评分平均分别为(3.2±1.2)分、(1.8±0.8)分和(1.1±0.3)分。20例(25膝)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20周,平均14.1周。末次随访时,患侧膝关节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临床评分由术前的(57±13)分提高至(90±6)分,功能评分由术前的(48±18)分提高至(79±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941、10.014,P值均<0.01);胫骨假体冠状位的植入角度为内翻0°~3.9°,平均1.7°±1.2°,与术前计划的目标角度(内翻1°)偏差0°~3°,平均为1.1°±0.9°。2家医院两组病例胫骨假体冠状位角度与目标位置的偏差分别为1.2°±1.1°和1.0°±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1, P>0.05)。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未观察到手术部位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血管神经损伤等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机器人辅助下UKA能够实现微创条件下的精准手术,并具有优异的安全性;其远期临床效果及对膝关节功能改善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的对照研究和长期随访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智能可穿戴康复系统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患者康复训练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研究。纳入2017年10月—2018年4月在北京博爱医院接受TKA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其中男51例、女69例,年龄55~78岁,体质量指数(BMI)19.7~32.6 kg/m2,术前膝关节活动度(ROM)84°~117°,K-L分级Ⅲ级42例、Ⅳ级78例。采用随机数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和康复组60例。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遵医嘱、按时复查方式训练,康复组使用NEO-SMART智能可穿戴康复系统辅助进行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在各随访时间点的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OM、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K-L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20例患者中4例失访,其余均获随访6个月。对照组和康复组患者的VAS比较,术后48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和1个月时康复组VAS分别为(2.2±0.61)和(1.2±0.37)分,对照组分别为(2.5±0.82)和(1.7±0.53)分,康复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组患者膝关节ROM比较,术后48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2周、1个月、3个月时分别为88.7°±3.60°和93.1°±3.07°、96.8°±3.76°和103.5°±3.47°、99.8°±4.05°和107.3°±4.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组患者HSS评分比较,术后1、3、6个月康复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值均<0.01)。结论 使用智能可穿戴康复系统可显著提高TKA患者的术后康复训练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CL)损伤的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687例(714膝)行初次TKA术中10例(10膝)MCL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1例为MCL股骨侧止点撕脱,另9例为MCL体部断裂。MCL股骨侧止点撕脱患者采用带缝线锚钉方法进行止点重建,体部损伤患者均采用断端直接缝合方法进行修复。除2例体部断裂的患者因修复后仍无法恢复内侧稳定性而使用限制性衬垫之外,其余8例患者均使用非限制性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术后康复过程中有5例患者使用膝关节支具进行保护。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和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10例患者随访3—15个月(平均9个月)。患者均无膝关节不稳定的主诉,末次随访时,膝关节伸直位及屈膝30°位外翻应力试验未发现内侧松弛。患者KSS由术前平均76.8分(37—100分)改善到153.3分(126~170分),膝关节平均活动度由术前的92°(70°~110°)改善到108°(90°-120°)。结论 对TKA中的MCL损伤应当进行积极的手术修复。在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MCL修复、重建并且获得良好下肢力线的前提下,非限制性膝关节假体能够获得理想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严重膝内翻畸形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颗粒性与结构性植骨处理内侧平台骨缺损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2年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13例13侧膝内翻(>25°)畸形伴内侧平台严重缺损(AORI Ⅱ型9例、Ⅲ型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彻底松解获得内外侧间隙平衡的前提下,外侧截骨厚度为9~11 mm,截骨后遗留骨缺损6~19 mm,利用外侧平台截下骨板为结构性植骨、股骨和平台剩余骨修剪松质骨粒,移植处理内侧平台缺损,常规或延长胫骨柄假体置换。结果术中内侧平台缺损处理良好,有效地承载平台假体,术后假体位置良好,力线偏离<2°,骨缺损消失。平均随访63个月,随访时未见骨吸收和假体松动现象。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由术前平均42.3分恢复至末次随访时平均92.1分。结论在严重膝内翻畸形内侧平台骨缺损的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在内外侧韧带获得平衡的前提下,利用截骨获得的结构性和颗粒性植骨材料打压植骨处理内侧平台缺损,避免过多截骨而保留平台骨量,能获得良好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人工单髁关节置换(UKA)在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适应证选择、临床疗效及假体生存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7年4月应用UKA治疗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共500例患者的随访结果。其中,男176例,女324例;年龄43~91岁,平均61.12岁。根据年龄分组:中龄组133例,老龄组295例,高龄组72例。根据Iwano髌股关节影像学分级分组:0-1级组104例,2级组179例,3级组182例,4级组35例。通过膝关节活动度(ROM)、KSS评分与OK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记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对单髁关节假体生存率、不同年龄与髌股关节退变程度对假体生存率的影响进行评估。结果50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末次随访时间2018年11月,共随访1.59~11.60年,平均5.27年。膝关节ROM:术前111°,术后117°(=-2.334,0.05); KSS评分:术前59分,术后93分(=-2.586,0.05); OKS评分:术前24分,术后45分(=-2.056,0.05)500例患者中共有20例术后并发症发生,人工单髁关节10年假体生存率为96.0%。年龄分组:中龄组10年假体生存率为89.8%,老龄组为99.0%,高龄组为97.2%,三组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37,=0.02);对于术后KSS及OKS评分而言,不同年龄组在整体比较以及组间比较并无明显差异,但老龄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ROM显著高于高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42)。Iwano影像学分级分组:0-1级组假体生存率为98.9%,2级组为92.7%,3级组为97.8%,4级组为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62,=0.244); Iwano各期患者术后ROM及KSS评分均未发现显著不同,4级组对术后OKS评分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627,=0.00)。结论 UKA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传统单髁置换手术适应证可能已不再适应现代单髁置换手术,可通过准确的适应证选择以及精确的手术操作,以保证UKA获得良好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创切口与传统切口对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面积大小及其转归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观察2011年7—12月拟行TKA患者术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情况,按入院时间顺序前40膝纳入微创切口组,后80膝纳入传统切口组。微创切口组采用微创髌旁内侧切口,传统切口组采用传统膝前正中切口。记录患者术前相关信息,包括体质量、身高、年龄、性别、手术方式、膝关节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 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术中患者止血带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切口下极距胫骨结节上缘距离、切口上极距髌骨上缘距离。分别于术后6周、6个月、1年和2年对患者进行随访,测量患者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面积、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对切口长度、切口位置与术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面积及其转归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微创切口组有38例39膝,传统切口组有73例78膝完成随访,两组患者性别例数、患膝侧别、年龄、身高及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术后均出现了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但微创切口组患者的触觉和痛觉障碍面积在各随访时间点均小于传统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术后2年微创切口组有30膝切口外侧皮肤感觉功能得到完全恢复,传统切口组为23膝。两组感觉障碍面积与切口长度在术后6周、6个月、1年和2年时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小。传统切口组感觉障碍面积与切口下极距胫骨结节上缘距离在术后6周、6个月、1年和2年时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值均<0.05),与切口上极距髌骨上缘的距离在术后6周、6个月和1年时具有相关性(P值均<0.05)。 TKA术后患者的感觉障碍面积与止血带时间、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无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 TKA术中对膝前皮神经的切断可造成术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功能障碍,与传统切口相比,微创术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面积更小,恢复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髌骨外侧关节面截骨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膝前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5年3月-2018年6月528例接受TK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6例、女432例,年龄54~83(68.27±7.29)岁。术中行单纯髌骨周围骨赘清除274例(骨赘清除组),行髌骨外侧关节面截骨254例(关节面截骨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手术时间及髋膝踝角等基线资料,比较术前与术后髌骨倾斜角、Blackburen-Peel(BP)指数、外侧髌骨角、髌股指数,以及术后6个月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前痛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骨赘清除组和关节面截骨组比较,术前髌骨倾斜角、BP指数、外侧髌骨角及髌股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个月髌骨倾斜角(15.00°±1.70°与13.88°±2.87°)、外侧髌股角(6.80°±4.94°与10.72°±4.37°)、髌股指数(2.02±0.43与1.56±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24、9.672、11.995, P值均<0.01)。术前与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BP指数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赘清除组术前与术后1个月髌骨倾斜角、外侧髌股角及髌股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17、4.861、12.244, P值均<0.05),关节面截骨组外侧髌骨角(8.02°±3.88°和10.72°±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28, 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KSS及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关节面截骨组患者术后6个月膝前痛的发生率为0.8%(2/254),低于骨赘清除组(5.5%,15/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95,P<0.05)。结论 TKA术中髌骨外侧关节面截骨可以在影像学上有效减少髌骨的倾斜角度,改善膝关节术后功能,减少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joint arthroplasty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evaluate the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and is affected by patients and many kinds of outside factors.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The greatest risk of osteoporosis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s perioperative and long-term periprosthetic fractures. However, limited by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osteoarthritis patients who usually not associated with osteoporosis, domestic clinical trials have not given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osteoporosis before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对原发性髋关节骨关节炎(HOA)患者腰椎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6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行单侧HOA的29例患者(HOA组)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40~66(51.6±5.4)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2017年7月—2018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常规行腰椎正侧位X线平片检查的45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42~68(49.2 ± 6.8)岁。术后采用 Harris髋关节评分(HHS)评定髋关节功能。在腰椎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并比较HOA组术前、术后1年和正常对照组的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骶骨骨盆角(SPI)、骶骨骨盆后角(SPPA)。结果 HOA组2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9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6个月。HOA组术前、术后1年PT分别为6.0°±10.6°、6.3°±10.8°,SS分别为38.8°±8.6°、38.4°±7.1°,正常对照组PT为 12.4°±8.4°,SS为31.2°±7.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OA组术前、术后1年PT减小、SS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PT=4.092、2.732, tSS=2.902、4.225, P值均<0.01);而PI、LL、SPI、SPPA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HOA组内比较,术后1年HHS评分(86.5±4.1)分,与术前(32.6±6.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44, P<0.01);而PI、PT、SS、LL、SPI、SPPA HOA术前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排除了下腰痛对HOA矢状面参数的影响,THA在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不会改变无下腰痛单纯原发性HOA患者腰椎骨盆矢状面平衡,为HOA患者维持矢状面平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多模式血液管理策略在初次单侧膝、髋关节置换术(TKA/THA)围手术期应用对减少患者围手术期输血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纳入2015年11月—2016年10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关节外科行初次单侧TKA/THA,应用多模式血液管理策略的403例患者资料为观察组(TKA 285例、THA 118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收集2014年6月—2015年10月行初次单侧TKA/THA的582例患者资料为对照组(TKA 393例、THA 189例)进行对照研究,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术前血常规检验结果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均接受TKA或THA,术中均取1 g氨甲环酸行关节内注射;观察组患者另在围术期行多模式血液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输血率、Hb最大下降值、手术失血量、引流量,以及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及其他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输血率分别为1.2%(5/403)和8.2%(48/582),两组中TKA患者输血率分别为0.7%(2/285)和6.9%(27/393)、THA患者输血率分别为2.5%(3/118)和11.8%(21/1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962、15.353、7.402, P值均<0.01)。TKA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Hb最大下降值分别为(29.62±11.36)g/L和(34.37±12.88)g/L,THA患者分别为(33.29±11.56)g/L和(37.14±9.42)g/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78、3.042, P值均<0.01);两组TKA患者手术失血量分别为(91.35±58.79) mL和(157.90±71.35) mL,THA患者手术失血量分别为(172.42±65.64) mL和 (246.12±87.89)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271、8.378, P值均<0.01)。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观察组为0.74%(3/403)、对照组为0.85%(5/5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9, P>0.05)。结论 采用多模式血液管理策略可明显降低初次膝、髋置换患者的术后异体输血率,提高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并且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非负重位局部膝关节X线片评估患者下肢力线的可靠性及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84例TKA术后患者的资料。其中男31例,女53例;年龄46~82(66.96±7.54)岁。所有患者于术后1个月拍摄站立位下肢全长X线片及非负重位局部膝关节X线片,由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