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征象演变规律,进一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搜集91例核酸检测阳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普通型69例,重症型17例,危重型5例。年龄17~90岁,平均年龄50岁,男40例,女51例。回顾分析其CT征象发展与转归。结果:普通型患者经过3~26d(平均14d)进入消散期,其演变过程表现为早期→消散期(3例),早期→进展期→消散期(56例),早期→进展期→重症期→消散期(10例);重型患者经过8~27d(平均15d)进入消散期,其演变过程表现为早期→进展期→消散期(6例),早期→进展期→重症期→消散期(11例);危重型患者经过14~22d(平均18d)发展进入消散期,其演变过程均表现为早期→进展期→重症期→消散期(5例)。演变过程出现磨玻璃密度影(48例),实性/亚实性结节(13例),斑片实变影(75例),铺路石征(34例),纤维条索影(46例),胸膜下线(12例),支气管气象征(14例),支气管扩张(9例),血管增粗征(15例),淋巴结肿大(2例),胸膜增厚(17例)、胸腔积液(6例)12种CT征象。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演变过程表现为3种:①早期→消散期;②早期→进展期→消散期;③早期→进展期→重症期→消散期。CT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首次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3日至25日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确诊的106例COVID-19患者的首次胸部HRCT图像,对病灶分布、形态及周围受累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106例COVID-19患者首次肺部HRCT均发现病灶,单侧肺分布11例(10.4%),双侧肺分布95例(89.6%);肺外周分布65例(61.3%),肺外周及中心同时分布41例(38.7%);1个病灶8例(7.5%),2个病灶5例(4.7%),多发病灶93例(87.8%);结节状病灶12例(11.3%),磨玻璃状病灶94例(88.7%),条索状病灶7例(6.6%),2种及以上形态共存病灶15例(14.2%);累及一个肺叶10例(9.4%),累及2个及以上肺叶96例(90.6%);纵隔淋巴结增大24例(22.6%)(>60岁患者19例,占79.2%),胸腔积液3例(2.8%),心包积液1例(0.9%),胸膜受累/增厚2例(1.9%)。>60岁患者多表现为多病灶,多形态,肺外周及中心同时分布,累及多个肺叶,纵隔淋巴结增大。结论 COVID-19患者首次胸部HRCT检查能发现肺部病灶,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胸部HRCT扫描检查在NCP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胸部CT特征评估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转归情况的价值。方法:搜集入院时为普通型COVID-19的患者158例,根据入院后2~7天内是否发展为重症肺炎分为普通型组和转重症组;记录其临床资料、血清学指标以及胸部CT表现。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普通型COVID-19转重症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利用列线图预测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预后。结果:淋巴细胞计数减少(P=0.032)、病灶累及右肺中叶(P=0.020)、病灶累及肺叶数(P=0.021)以及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P=0.013)是影响普通型COVID-19转重症的独立影响因素。列线图模型拟合度为0.85,提示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一致性较好。结论:胸部CT的特征表现对普通型COVID-19患者临床分型的转变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列线图可以方便地预测出每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转为重症肺炎的概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初诊临床特征及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搜集2020年1月20日至28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经临床及核酸检测确诊的141例COVID-19患者,男77例,女64例,中位年龄49(9, 87)岁。分析141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胸部HRCT影像学表现。结果 141例COVID-19患者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降低38例(26.95%)、淋巴细胞比率降低71例(50.35%)。141例COVID-19患者中发热(>37.5 ℃) 139例(98.58%)、咳嗽106例(75.18%)、头痛11例(7.80%)、咳痰41例(29.08%)、胸闷93例(65.96%)、呼吸道以外症状主要有腹泻等4例(2.84%)。141例COVID-19患者HRCT均有异常,52例(36.88%)胸部HRCT图像表现为磨玻璃影(GGO)和斑片影,以胸膜下分布为主;23例(16.31%)GGO合并局灶实变影;27例(19.15%)小片状模糊影;20例(14.18%)大片状实变影;48例(34.04%)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和血管穿行征;5例(3.55%)有空气支气管征象;7例(4.96%)小结节影;5例(3.55%)纤维化、网格影或条索影;7例(4.96%)双侧胸腔积液,4例(2.84%)纵隔或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 COVID-19的临床特征及HRCT影像表现多样,在COVID-19特定的流行病学背景下,应及时开展胸部HRCT扫描,对疾病做出早期预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亚临床期高分辨率CT(HRCT)特征及短期演变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5日至31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及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确诊的17例亚临床期COVID-19患者的HRCT影像资料,男4例,女13例,年龄25.0~51.0(39.8±7.5)岁,均为与确诊COVID-19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所有患者首次CT检查后3~6 d再次行CT复查,其中6例患者复查前接受抗炎抗病毒及对症治疗,11例患者未进行任何治疗。分析亚临床期和短期随访的CT影像学征象,总结其短期随访CT图像演变规律。结果 17例COVID-19患者亚临床期及短期随访CT病变主要位于双肺下叶,亚临床期左肺下叶9例,右肺下叶10例;短期随访左肺下叶9例,右肺下叶11例;病变累及肺段由亚临床期的46个增加至90个肺段。亚临床期病变以多发为主(13例),短期复查多发病例减少(7例),局灶性(6例)及弥漫分布(4例)增多。病变主要分布于胸膜下(13例)和沿支气管血管束走行(10例),短期随访1例病变分布由胸膜下进展为胸膜下及沿支气管血管束走行。病变主要有3种形态:磨玻璃密度结节影、斑片状/片状/团片状磨玻璃影和铺路石征。亚临床期及短期复查均可见磨玻璃影,随访复查显示磨玻璃结节减少4例,铺路石征增加4例。6例患者治疗后短期复查,3例由多发磨玻璃结节变为单发磨玻璃结节,3例多发磨玻璃影部分范围变小。11例未治疗患者病变范围增大。结论 亚临床期COVID-19患者肺部CT具有一定特征,多为胸膜下或沿支气管血管束走行的小磨玻璃密度结节或磨玻璃影,短期随访病变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50例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检测结果及胸部CT表现,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至4月于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对咽拭子标本检查结果为阳性的50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38.2±19.6)岁]的临床数据和CT资料;同时对患者行薄层胸部CT扫描多平面重建以观察患者的肺部改变,对各肺区受累情况进行评分。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50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中,40例患者(80%)曾到过武汉或与确诊患者有过接触史,17例(34%)无明显症状,38例(76%)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乏力。实验室检查结果多数在正常范围内,部分患者出现淋巴细胞计数下降、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典型CT表现主要为磨玻璃影、铺路石征、实变,且肺组织病变以周围型为主,双侧多叶分布。肺前区CT评分明显低于后区(H=−4.096,P=0.003),中、上区CT评分低于下区(H=6.917,P=0.031)。 结论 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不明显,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能无明显异常,而胸部CT的改变比较明显,因此临床诊治过程中应充分结合患者胸部CT的表现,密切关注胸部CT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的CT和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确诊的103例COVID-19患者的胸部CT平扫图像和临床资料,根据COVID-19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将所有患者分为普通型(58例)、重型(36例)和危重型(9例),并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CT表现。CT特征参数包括病灶分布、位置、大小、形态、边缘、数目、密度、肺炎病灶占整肺百分比和肺外表现。不同临床分型的CT特征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年龄、从发病到CT检查时间及肺炎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正态分布)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结果 临床表现方面,危重型COVID-19患者更常见于老年男性,中位年龄65岁。58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有49例(84%)以发热为首发症状,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均以发热为首发症状,重型(25/36, 69%)及危重型(6/9, 67%)COVID-19患者的咳嗽发生率高于普通型(20/58, 34%)。所有危重型患者存在呼吸困难。CT表现中,普通型COVID-19表现为双肺(41/58, 71%)、多发(40/58, 69%)、磨玻璃(31/58, 52%)或混合型(25/58, 43%)、斑片(56/58, 97%)灶;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均表现为双肺病灶,重型COVID-19以多发(34/36, 96%)、斑片(33/36, 92%)、混合密度灶(26/36, 72%)为主;9例危重型COVID-19病灶均为大于3 cm的多发混合密度病灶。肺炎病灶占整肺体积的百分比:普通型(12.5%±6.1%)明显低于重型(25.9%±10.7%)及危重型(47.2%±19.2%) COVID-19,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2),重型COVID-19也显著低于危重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 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的CT和临床表现存在差异,胸部CT表现具有特征性,不仅能早期诊断,还能对其临床病程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影像资料,探讨胸部CT检查在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武汉某方舱医院56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胸部CT影像资料,分析其病灶位置、分布以及影像特征.结果 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病灶多见于双肺(69.4%),大多数位于肺外周(63.3%),常累及2个以上肺叶(73.5%),病灶主要表现为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及高分辨率CT(HRCT)表现,以提高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新冠肺炎和支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和胸部HRCT资料.结果:2组的刺激性干咳症状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冠肺炎多沿胸膜下分布,多累及双侧、多个肺叶,与支原体肺炎...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出院后胸部CT表现。方法:对治愈67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前最后一次胸部CT残留病灶进行随访分析。结果:67例患者15~73d内随访发现CT影像转归正常39例(39/67),异常残留有28例(28/67),28例均见磨玻璃影或/和局灶纤维化,合并胸膜增厚较少见。青年组(37/67)恢复正常比例较中年组(22/67)明显增高,且恢复正常平均时间(26±15d)较短,老年组无一恢复正常;无基础疾病组恢复正常比例较有基础疾病组更高,且恢复正常平均时间(35.7±14d)更短;青中年分组及有无基础疾病在是否恢复正常上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普通型恢复正常比例较重症型略高且恢复正常平均时间(25.7±15.5d)更短;男性恢复正常比例较女性略高,但恢复正常时间(29.8±19.1d)较长;临床分型及性别在是否恢复正常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与胸部CT恢复正常时间具有正相关(P<0.05),但年龄影响有限。结论:大部分治愈出院患者在随访期(15~73d)内胸部CT恢复正常,少数患者残留少许磨玻璃影或/和纤维灶。年龄、有无基础疾病对胸部CT恢复正常比例及时间有影响;年龄与恢复正常时间呈正相关性,但年龄不是主要影响因素,它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2.
笔者报道了1例以乏力、发热为首发症状,流行病学史不明确、实验室检查倾向于细菌性感染,发病第8天经胸部CT影像学检查结果考虑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疑似病例,并最终经核酸检测结果而确诊.该病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播性强,部分患者累及多个脏器,病情进展迅速.该病例为区域内聚集性发病的首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转阴性前后胸部CT的征象,以指导临床更精准地判断病情.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2月20日湖南省益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的15例有咽拭子阳性转阴性前后两次CT检查的患者资料,包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胸部CT图像.评估胸部CT图像上双肺病灶数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5日至2月5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22例经临床及核酸检测确诊为COVID-19患儿的胸部HRCT表现。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2个月~14岁,中位年龄4岁,5岁以下患儿14例。由2名放射科医师共同观察肺部病变分布、形态、密度等特征及有无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胸膜改变。结果 22例患儿中,3例(3/22)肺部CT正常,19例(19/22)肺部HRCT见病灶浸润,其中单侧肺病变7例,双侧肺病变12例。HRCT表现为:磨玻璃影6例,其中淡磨玻璃影4例、典型铺路石征磨玻璃影2例;4例呈肺实变改变,表现为局限性条索影、斑片状高密度影;6例表现为实变影与磨玻璃影共存,呈斑片状致密影夹杂周围磨玻璃影改变,其中1例呈右侧白肺表现;3例呈类支气管肺炎改变,表现为肺叶内散在点状或斑片状密度不均高密度影。下叶病灶较上叶为重,肺外后带较肺尖部、中央区多见。全部患儿均未见肺门淋巴结增大和胸腔积液,1例见叶间胸膜增厚。结论 儿童COVID-19的HRCT表现多样化,需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综合判断,但肺部CT表现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和防控干预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治愈后近期肺部CT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1日-3月14日云南省各定点医院收治的确诊并治愈的130例COVID-19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在出院时均行肺部CT检查并在出院后2周返院复查。对比分析患者的两次肺部CT图像,观察病灶的数目、分布、形态及密度等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8例患者在出院时肺部CT无明显病灶,其余122例治愈患者肺部CT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病灶存留,其中普通型104例、重型18例。出院时,普通型患者肺部病灶特点主要有多发89例(85.6%)、磨玻璃密度影(GGO)31例(29.8%)、实变影73例(70.2%)、小叶间隔增厚79例(76.0%)、纤维条索影98例(94.2%)、胸膜下线74例(71.2%)、病变内血管增粗19例(18.3%)和空气支气管征9例(8.7%);重型患者肺部病灶均为多发,磨玻璃密度影(GGO)17例(94.4%)、实变影10例(55.6%)、小叶间隔增厚15例(83.3%)、纤维条索影14例(77.8%)、胸膜下线6例(33.3%)、病变内血管增粗10例(55.6%)、空气支气管征4例(22.2%)。返院复查时,普通型患者肺部GGO 15例(14.4%)、实变影52例(50.0%)、小叶间隔增厚44例(42.3%)、纤维条索影77例(74.0%)、胸膜下线37例(35.6%)、病变内血管增粗9例(8.7%),较前均明显减少(all P<0.05);空气支气管征5例(4.8%),较前无明显改变(χ2=1.583,P>0.05)。返院复查时,重型患者肺部病灶较前不同程度吸收、减少,但病灶性质较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COVID-19患者治愈后肺部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及变化规律,能为临床评估患者疗效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初步探讨广州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及首诊高分辨率CT(HRCT)影像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至30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确诊的91例COVID-19患者,其中男39例、女52例,中位年龄50(33, 62)岁,分析91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HRCT特点。结果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70例,咳嗽57例,以干咳为主(39例)。首次HRCT有24例COVID-19患者呈阴性表现,67例HRCT有异常病灶,主要表现为肺内磨玻璃影65例、病灶内合并血管束增粗64例、病灶邻近胸膜增厚50例、间质间隔增厚47例、斑片影42例。所有患者均未见肿大淋巴结。病灶分布:双肺弥漫分布的2例,多发57例,单肺叶出现8例;病灶主要分布于胸膜下46例,肺下叶分布为著39例,上叶为著7例,在肺内无明显分布特征的有13例。结论 广州地区COVID-19早期影像主要表现为多发磨玻璃影,以胸膜下及下肺野多见,多有肺间质间隔的增厚,广州地区COVID- 19轻型及普通型患者比例较高,部分确诊患者首次HRCT呈阴性表现,对于HRCT呈阴性的患者,应及时复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源CT 70 kV低管电压扫描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新冠肺炎患者首次及复查的胸部CT资料,体质量指数(BMI)平均(22.58±2.70)kg/m2.采用Siemens双源CT Flash模式行胸部扫描,首次检查管电压为100 kV,复查管电压为70 kV...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CT多期相病变征象识别对临床疗效预判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核酸检测证实96例(52/44,男/女;10~83岁)符合入组标准患者影像和临床资料,比较进展组和缓解组CT多期相病变各期相分布差异。结果:进展组CT表现以Ⅰ、Ⅱ期病变为主,分别为72/76和74/76,Ⅲ、Ⅳ期病变较少分别为4/76和3/76;缓解组CT表现Ⅰ期病变比例减少,为10/20,Ⅲ、Ⅳ期病变比例增加,分别为12/20和15/2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Ⅰ期病变和Ⅳ期病变复查变化比较,Ⅰ期病变表现为进展较多(72/82),Ⅳ期病变表现为缓解较多(15/18),两种期相病变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结论:影像表现为进展患者CT以Ⅰ、Ⅱ期病变比例较高,而表现为缓解患者CT以Ⅲ、Ⅳ期病变比例增高。Ⅰ期病变预示病变进展可能性较大,Ⅳ期病变预示病变缓解可能性较大。认识CT多期相病变特点可以为临床疗效预判提供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