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游离亚铁血红素(FH)检测在恶性肿瘤筛查中表现出较好的筛查效果,然而,目前针对结直肠癌FH检测的研究较少,且样本量小,代表性较差。因此,本研究以较大的样本量进一步评价直肠黏膜渗液FH检测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为分析FH检测对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效能以及其普适性或特殊性,将2019年4月—2020年8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胃肠外科行直肠黏膜渗液FH检测的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疑似胃肠恶性肿瘤的住院患者均纳入研究,收集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将患者区分为胃肠组(所有疑似胃癌与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组(疑似结直肠癌患者)、右半结肠组(疑似右半结肠癌患者)、左半结肠组(疑似左半结肠癌患者)、直肠组(疑似直肠癌患者),比较FH检测以及粪便隐血试验(FOBT)、癌胚抗原(CEA)、糖抗原19-9(CA19-9)单独或与FH联合检测对各组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 共将34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疑似结直肠癌291例,疑似胃癌54例。FH检测结果显示,除右半结肠组外,FH检测的阳性率在胃肠组、结直肠组、左半结肠组、直肠组的恶性肿瘤中均高于同组的良性疾病(均P<0.05)。以病检结果为金标准,FH检测对胃肠癌、结直肠癌、右半结肠癌、左半结肠癌、直肠癌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40.72%、47.49%、17.39%、57.89%、7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度分别为80.65%、78.57%、84.62%、73.33%、71.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右半结肠组后,FOBT、CEA、CA19-9单独检测的阳性率在胃肠组、结直肠组、左半结肠组、直肠组的恶性肿瘤中均高于各自组的良性疾病(均P<0.05),但它们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种不同的联合检测中,结合敏感度与经济性考虑,FH+FOBT为最佳联合检测,其对胃肠癌、结直肠癌、左半结肠癌、直肠癌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74.86%、85.42%、92.45%、97.22%,特异度分别为64.91%、57.78%、57.14%、60.00%。结论 FH的检测结果具有肿瘤发生位置的特异度,可用于左半结肠癌,尤其是直肠癌的早期诊断,而对胃癌于右半结肠癌的价值不大。FH联合FOBT检测具有经济、简易、高敏感度等优点,为较好的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童仕伦  王琦 《腹部外科》2011,24(4):232-234
目的 探讨应用局部切除术治疗早期低位直肠癌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总结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应用局部切除术治疗早期低位直肠癌的27例的临床资料,并结合近年来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Tis期5例,T1期18例,T2期4例;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4%(2/27);平均随访时...  相似文献   

3.
直肠肿瘤局部切除术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肠癌局部切除适用于肿瘤直径≤3cm,高中分化腺癌,浸润深度为黏膜或黏膜下,无淋巴结转移。直肠癌分期明显影响着直肠癌局部切除术后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直肠指检和肠镜检查在普通人群直肠癌和大肠癌筛查中的效果,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和免疫法大便隐血试验(FOBT)检查为初筛,直肠指检和肠镜检查为复筛,作为大肠癌筛查方案,以海宁市普通人群7831例初筛人群中1015例高危人群的直肠指检和肠镜检查结果为样本,定义距肛门≤10cm且直径≥1.0cm的肿块为直肠指检能够发现,距肛门〉10cm的肿块和肿块虽距肛门≤10cm但直径〈1.0cm,为直肠指检所不能发现。分析直肠指检和肠镜检查对直肠肿瘤和大肠肿瘤的检出效果。结果显示,距肛门≤10cm肿瘤占筛查发现的大肠肿瘤总例数的31.3%(56/179);经直肠指检筛查,直肠肿瘤和大肠肿瘤的检出率分别为2.6%(3/115)和1.7%(3/179),直肠癌和大肠癌的检出率分别为50.0%(2/4)和25.0%(114),进展性直肠肿瘤和大肠肿瘤的检出率分别为40.0%(4/10)和14.8%(4/27)。结果表明,直肠指检在普通人群的直肠癌检查中至关重要,对大肠癌的筛查需进行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5.
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低位直肠癌的侧方淋巴结清扫难度较高,副损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充分掌握直肠周围的神经解剖,并具备良好的侧方淋巴结清扫思路和清扫技巧,是保留自主神经的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的关键,对降低手术难度、减少术中副损伤和术后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直肠病变的并发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肛肠医疗中心2004年10月至2007年10月共进行EMR术84例94枚结直肠病变,对可能影响EMR术后并发症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84例患者,男性56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57±13)岁(30—85岁),术前病理检查诊断为结肠腺瘤69枚(73.4%)、绒毛状腺瘤4枚(4.3%)、管状绒毛状腺瘤17枚(18.1%)、结肠腺瘤癌变2枚(2.1%)、结直肠类癌2枚(2.1%),息肉平均大小(15±7)mm(10~40mm)。平均随访时间(254-7)个月(3~36个月)。4例(4.3%)患者发生术中或术后出血、3例(3.2%)发生息肉复发,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4%,并发症的发生与病变的大小、是否需要分次切除及是否为绒毛状腺瘤有关,多因素分析提示病变大于20mm是EMR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结肠病变大于20mm是EMR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对于大于20mm的结肠病变、特别不能整块切除的病变在进行EMR切除时需要慎重,术后要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治疗中晚期直肠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6年6月65例中晚期直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开腹组(34例)和腹腔镜组(31例),均行TME手术治疗。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围术期指标等以( ±s)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存率等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初次下床时间均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初次排气时间、远切端距离、淋巴结清扫数量和系膜完整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2%(1/31),低于开腹组的20.6%(7/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下TME在中晚期直肠癌患者临床治疗中疗效显著,其保障治疗效果的同时更具有微创性,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利于患者术后尽早恢复,值得积极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直肠癌患者远端直肠系膜癌胚抗原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肿瘤免疫学角度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totalmesorectalexcision ,TME)治疗直肠癌的科学性。方法应用微粒子酶联免疫荧光检测法 ,对 2 6例直肠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直肠系膜的远端部分 (距癌灶下缘 3cm以下 )进行癌胚抗原 (carcinoembryonicantigen ,CEA)含量检测 ,同时测定其癌组织和正常结肠系膜的CEA含量。结果正常结肠系膜CEA含量为 (1 6± 1 0 )ng/g,2 5例患者 (96 2 % )的癌组织CEA呈高表达 (>10 0 0ng/g) ,该组的远端直肠系膜的CEA含量为 (6 2 5± 85 2 )ng/g,与正常结肠系膜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0 5 )。结论直肠癌患者远端直肠系膜的CE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 ,提示有远端直肠系膜播散的可能。因此中、下段直肠癌患者外科治疗时常规行TME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近5~7年,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aTME)手术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手术开展例数快速增长,《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专家共识及手术操作指南》于2017年9月发布,多项TaTME相关的多中心研究正在开展。基于《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专家共识及手术操作指南》,结直肠外科医生能够规范地开展TaTME手术操作,合理掌握手术技巧。基于规范化开展的手术以及临床研究,才能获得TaTME手术疗效相关的研究结果,合理评价TaTME手术的近期和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近远期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2011年5月至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64例直肠癌患者分成传统术式组和系膜切除术组(每组各32例患者),其中传统术式组患者的手术方案为传统术式治疗直肠癌,系膜切除术组患者的手术方案为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癌症复发率及3年生存率的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0.05。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方面传统术式组患者分别为(175.5±57.6)min、(134.7±40.5)ml、(15.1±4.8)d、(87.1±23.5)h;系膜切除术组分别为(125.6±40.1)min、(91.2±34.9)ml、(9.4±4.1)d、(50.6±18.3)h,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术式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8/32),系膜切除术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2/3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7,P0.05);传统术式组患者的癌症复发率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18.75%、65.63%,系膜切除术组患者的癌症复发率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3.13%、93.75%,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1、7.81,P0.05)。结论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具有良好的近远期临床疗效,可以减少手术、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癌症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的原因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对局部复发的治疗方法,分为根治手术组(A组)34例,姑息手术加放疗组(B组)28例,单纯放疗组(C组)21例。结果中位生存期A、B、C组分别为28、18和10个月。A、B、C组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8%、28.5%、19.0%和35.3%、3.6%、0%。结论直肠癌术后应密切随访,以便早期诊断局部复发,及时给予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比较腹腔镜与开腹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科收治的82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40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范围、肿块距下切缘距离、切除肠管长度、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肿块距下切缘距离、切除肠管长度、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中低位直肠癌切除术是可行和安全有效的,与开腹手术对比有较多优点,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临床特点,探讨再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4年1月间收治的33例复发性直肠癌的临床资料,初次手术行Miles12例,Dixon17例:Hartmann3例,局部切除1例,手术后平均26.5个月复发。再次手术方式包括:Miles9例,Dixon6例,Hartmann 4例,阴道子宫或双附件切除12例,局部切除2例;其中根治性切除15例,姑息性切除18例。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术中损伤输尿管1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4例,伤口感染6例,吻合口漏1例,均痊愈出院。根治性手术组和姑息性手术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0.2和8.5个月。结论对适宜的局部复发性直肠癌病人行再次手术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并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RT-PCR检测直肠癌在直肠系膜的播散范围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以CEAmRNA为标记物 ,应用RT PCR技术检测直肠癌在直肠系膜的播散范围 ,以探讨直肠癌根治术直肠系膜的合理切除范围。方法  4 0例直肠癌全系膜切除的手术标本 ,取不同距离的直肠系膜以CEAmRNA为标记物 ,应用RT PCR技术检测其有无癌转移。结果 在 4 0例病例中发现直肠系膜有癌播散者 9例 (2 2 .5 % ) ,播散最远距离在肿瘤下缘下 4cm。直肠癌在直肠系膜的播散与Dukes分期、肿瘤浸润肠壁深度、肿瘤分化程度及肿瘤分型相关 (P<0 .0 5 ) ,与肿瘤大小及CEA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P>0 .0 5 )。结论 直肠癌根治术中距肿瘤下缘 5cm范围是直肠系膜的安全切缘。  相似文献   

16.
直肠末端系膜解剖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了解直肠末端系膜附着缘的解剖标志及其形态分布对全直肠系膜切除 (TME)手术的影响。方法 收集由同一组医师连续手术切除的 2 2 0例中、低位直肠癌大体标本 ,分为两组。Ⅰ组 (保肛组 ) :又分为Ⅰa组 ,低位直肠前切除术 (LAR术 ) ,81例 ,限直肠癌下缘距肛缘 5~ 6cm者 ;Ⅰb组 ,直肠前切除术 (AR术 ) ,68例 ,限直肠癌下缘距肛缘 7~ 8cm者。Ⅱ组 (切肛组 ) :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 (APR术 ) ,71例 ,限直肠癌下缘距肛缘<5cm者。结果 ①直肠末端系膜环形附着缘位于肛提肌的肛缝以上 1 .0cm肠壁上 ,但该水平恰好与低位直肠癌下缘齐平。因此 ,为了满足 2~ 3cm下切端 ,在肛缝以下分离直肠肌性管道行LAR术时 ,要小心避免损伤肠壁。②直肠末端系膜附着于肠壁上呈环形片状 ,而非环形线状 ,与直肠后壁间仅有少量脂肪组织 ,其纵向附着长度约为 (1 .2 69± 0 .1 71 )cm(LAR组 81例 +APR组 71例 ) ,当行AR术时 ,其下切缘恰好位于系膜的片状附着区内 ,在裸化直肠时 ,要小心谨慎 ,以免损伤肠壁。结论 直肠末端系膜呈环形片状附着于肛提肌的肛缝上 1 .0cm处 ,在行低位或超低位直肠前切除 ,裸化直肠壁时要仔细分离 ,以免损伤肠壁 ,导致术后肠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PCNA与p53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46例正常直肠黏膜组织、149例直肠癌组织中PCNA与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比较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PCNA和p53在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直肠黏膜组织,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NA和p53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PCNA和p53在直肠癌组织表达存在正相关(r=2.18,P<0.05)。结论联合检测,PCNA和p53表达可作为评估直肠癌恶性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行结直肠吻合的方式及其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11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130例,其中行手工缝合者28例,单吻合器吻合49例,双吻合器吻合53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三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三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单吻合器组和双吻合器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上优于手工缝合组(P<0.05),但单、双吻合器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吻合器组的住院费用远高于手工缝合组(P<0.05),但与单吻合器组比较无差异(P>0.05),手工缝合与单吻合器比较亦无差异(P>0.05)。而在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方面,三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吻合器的使用能提高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时结直肠吻合的吻合效率,应首选使用;而手工缝合的并发症发生率也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肛门直肠内压力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患者肛门直肠内压力的变化,探讨其与吻合口瘘发生的关系。方法42例直肠癌前切除患者,术中将1根乳胶引流管和2根分别为10号、6号的吸痰管固定在一起,通过肛门置于肠腔,达吻合口上方约5 cm处,并将这3根引流管缝合固定在肛周皮肤上,分别接引流袋,术后采用中心静脉压测压系统,以静止测压法测定术后1~6 d内肛门直肠内压力的变化。结果术后2例发生吻合口瘘,未瘘组患者术后肛门直肠内压力变化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第4 d压力最高;而吻合瘘组患者的肛门直肠内压基本呈持续增高的趋势。吻合口瘘组第4、5、6 d的压力均高于未瘘组。结论术后肛门直肠内压力的变化与吻合口瘘的发生有关,可能是导致术后吻合口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替加氟局部肛栓对直肠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54例直肠癌患者,30例(试验组)手术前行替加氟局部肛栓化疗,500 mg/次,2次/d,共14 d。24例(对照组)术前未行化疗。结果试验组化疗结束及术后1周的CD 4/CD 8较化疗前明显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手术后1周与手术前比较各项指标均较手术前无显著性差异;手术后组间比较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术前替加氟栓局部肛栓化疗能改善免疫状态,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给药途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