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360°关节囊松解术治疗原发性冻结肩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苏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患者23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5例,所有患者术前排除颈椎病、胸廓出口综合症、肩部肿瘤等病变,排除肩部手术、创伤、外固定等继发性肩关节僵硬。手术方法为肩关节镜下360°关节囊松解,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采用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疗效评估,并且评估患侧及健侧术前术后关节活动度。计量资料术前术后各不同时间点结果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中获得随访20例,平均年龄(58±10)岁,随访率86.7%。随访时间为24~79个月,平均(46±18)个月。术前患者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为(52.1±5.5),术前VAS评分为9(8,9)。术后3个月患者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为(90.2±1.3),VAS评分为1(1,2),二者与术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统计值分别为(t=38,P<0.05)(t=-4.0,P<0.01)。术后12个月患者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为(92.2±1.1)分,VAS评分为0(0,1),二者与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5.2,P < 0.05;t =-3.7,P < 0.01)。术后24个月患者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为(92.4±0.9)分,VAS评分为0(0,1),二者与术后12个月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统计值分别为(t=0.8,P>0.05)(t=-1.4,P > 0.05)。术后肩关节活动度较术前亦明显改善。 结论关节镜下360°关节囊松解术治疗原发性冻结肩具有良好的中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肩关节镜双后入路结合前方入路盂肱关节囊松解治疗重度原发性冻结肩的临床效果。 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对16例重度原发性冻结肩患者行关节镜下双后入路结合前方入路盂肱关节囊松解术,男2例、女14例,平均年龄46.6岁,左肩4例、右肩1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拍摄肩关节正位片、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和肩关节MRI检查,全部患者均行双后入路关节镜下盂肱关节囊松解术,所有病例均同时行肩峰下滑囊清理术,分别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nstant-Murley评分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结果随访时间10~37个月,平均26个月。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平均UCLA评分分别为(10.3±3.2)分、(28.2±3.3)分和(31.2±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Constant-Murley评分为(38.3±4.2)分、(89.2±4.5)分和(95.2±3.3)分;VAS评分平均为(6.3±1.9)分、(1.3±0.3)分和(1.0±0.2)分(P<0.01)。所有患者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 结论关节镜下双后入路结合前方入路盂肱关节囊松解治疗重度原发性冻结肩,便于术中操作,可以显著地缓解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关节镜下双后入路结合前方入路盂肱关节囊松解为治疗重度原发性冻结肩提供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治疗盂肱关节骨关节炎合并巨大肩袖撕裂的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初次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5例盂肱关节骨关节炎合并巨大肩袖撕裂患者,均有肩关节持续性疼痛、功能障碍,且三角肌无损伤具有功能;排除有臂丛或腋神经损伤以及有肩关节手术史的患者。评估其术前、术后1年的肩关节主动活动度,使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肩关节评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最终结果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分析X线及CT并发症出现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对术前及术后的活动度和评分差异进行性分析。 结果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个月(范围12~36个月)。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后1年肩关节主动前屈(124±11)°较术前(58±18)°提高(t=14.316,P<0.01),外展(120±12)°较术前(58±20)°提高(t=9.959,P<0.01),内旋较术前改善,外旋(26±8)°较术前(25±9)°无明显变化(t=1.598,P>0.05),术后1年ASES评分(78±7)显著高于术前(33±8)(t=16.487,P<0.01);术后1年UCLA评分(31±4)显著高于术前(15±3)(t=12.826,P<0.01)。 结论RTSA能够有效治疗盂肱关节骨关节炎合并巨大肩袖撕裂,取得了良好的早期临床效果,但术后肩关节外旋无明显改善,术前需评价小圆肌情况以确定相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线桥固定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随访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骨折移位大于5 mm、骨折块面积小于3 × 3 cm,无其他损伤(如:肩袖损伤、SLAP损伤、Bankart损伤)的单纯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的且接受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线桥固定技术治疗的患者23例。收集患者末次随访的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等数据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术前术后关节活动度、VAS评分、ASES评分进行比较。 结果所有患者均在3个月内实现骨性愈合。肩关节前屈活动度由术前(92.4±15.3)°提高至术后(148.7±15.3)°(t=9.956,P<0.01),外展活动度由术前(85.0±12.6)°提高至术后(147.3±14.4)°(t=15.502,P<0.01);外旋活动度由术前(21.5±10.2)°提高至术后(30.7±11.8)°(t=12.058,P<0.01); VAS评分比术前降低(Z=4.107,P<0.01); ASES评分由术前(29.7±6.1)分提高至术后(91.8±4.1)分(t=41.879,P<0.01)。 结论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治疗单纯性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效果确切,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关节镜下双滑轮(double-pulley)缝合技术固定肩胛盂前缘骨折(Ideberg Ⅰa型)临床结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关节镜手术治疗的Ideberg Ⅰa型肩胛盂骨折患者10例。术前拍摄患肩X光片及CT三维重建明确诊断及分型。10例患者均在关节镜下使用double-pulley缝合技术固定肩胛盂骨折。术后3~6个月行CT三维重建评估复位及愈合情况。采用秩和检验和t检验比较术前及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Rowe评分;测定肩关节活动范围;并评估术后肩关节脱位复发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均实现骨性愈合。术后平均随访(21.0±2.1)个月。VAS评分由术前1(1,2)改善至最后随访时的0.5(0,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83,P>0.05);Rowe评分由术前(58±16)改善至最后随访时的(92±6)(t=6.344,P<0.001)。术后所有患者均无肩关节复发脱位。最后随访时患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角度为(171±7)°,体侧外旋角度为(73±6)°,体侧内旋可触及胸椎T10~T7,与对侧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所有患者手术切口无感染,无神经血管损伤。 结论关节镜下Double-pulley缝合固定Ideberg Ⅰa型肩胛盂骨折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鲑鱼降钙素喷鼻剂配合常规方案治疗冻结肩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门诊就诊的原发性冻结肩患者。入组患者需经止痛药物及功能康复锻炼治疗6周以上,无明显改善但未行关节腔内注射治疗;拍摄X线片排除钙化性肌腱炎、肩关节骨关节炎,并根据体查选择性拍摄MR排除肩袖损伤。满足以上基本条件且无影像学异常的患者,可以自主选择进入降钙素组或对照组治疗。对照组予以功能锻炼、口服塞来昔布及单次肩关节注射治疗,降钙素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鲑鱼降钙素喷鼻剂治疗3个月。评估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3、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肩关节活动度,并定期评估Constant评分及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使用独立t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在各个时间点的临床数值差异。 结果降钙素组有39人、对照组有37人完成试验。在治疗后的第1个月,降钙素组的VAS评分(2.9±0.7)明显低于对照组(4.5±1.0)(t =-8.120,P <0.01)。到治疗的第2个月,前屈上举、外展、体侧外旋、后伸内旋的活动度在降钙素组分别为(121.7±18.5)°,(105.8±9.6)°,(30.6±7.7)°,(11.6±3.2)°;而对照组则分别为(104.9±19.0)°,(91.5±9.2)°,(21.5±6.4)°,(13.9±2.8)°;4个方向活动范围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屈上举F=38.855,外展F=41.204,体侧外旋F=55.341,后伸内旋F=7.963,均为P <0.05)。治疗后,降钙素组的Constant评分及ASES评分已接近正常,优于对照组(Constant评分F=55.161,ASES评分F=70.576,均为P <0.05 )。 结论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使用鲑鱼降钙素喷鼻剂可以更快地缓解冻结肩患者疼痛及更好地恢复患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Endobutton带襻钢板技术治疗Rockwood Ⅲ型以上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共23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在关节镜辅助下行双Endobutton带襻钢板重建喙锁韧带术。术后定期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肩关节疼痛,Constant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Karlsson评分评价肩关节疗效。组内比较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与配对t检验。 结果23例患者术后平均获得(13±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无臂丛神经及周围血管损伤,X线检查显示所有患者肩锁关节解剖复位。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随访时患者的VAS评分分别为(7.5±0.9)、(2.1±0.8)、(1.6±0.7)(F=196.25,P<0.001);术前与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50,P>0.05)。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随访时患者Constant评分分别为(44.5±3.8)、(81.4±3.1)、(93.9±2.0)(F=735.25,P<0.001);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末次随访时Karlsson评分优21例(91.3%),良2例(8.7%)。 结论关节镜辅助双Endobutton带襻钢板重建喙锁韧带治疗Rockwood Ⅲ型以上肩锁关节脱位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地改善肩关节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全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合并严重肩盂骨缺损的早中期疗效。 方法对2015年4月至2017年2月在佛山中医院收治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合并严重骨缺损行全镜下Latarjet手术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随访资料完整的共12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2例,左侧7例、右侧5例,平均年龄31.89岁(19~69岁),术前前方恐惧试验均为阳性, 平均脱位14.5次(9~30次)。所有患者均是根据术前双侧肩关节三维CT扫描对比测量计算其肩盂骨缺损程度>健侧肩盂宽度的25%,术中肩关节镜下对肩盂前缘骨缺损的范围和程度二次评估,所有患者肩盂呈倒梨形,且均合并Off-track Hill-Sachs损伤,所有病例均采用全关节镜下Latarjet术式加Bankart修补术进行重建,随访时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 (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肩关节功能评定法 (constant-murley-score,CMS)、Rowe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关节主动活动度评估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并且通过术后CT平扫和三维重建评估喙突植骨块的位置和吸收情况。 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平均随访16.6个月(13~24个月),12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再脱位,术前与末次随访时前屈上举(142.00±4.88)°和(169.50±5.56)°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0,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时内旋至T8和T9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9,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时平均体侧外旋(59.00±4.20)°和(52.57±2.99)°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97,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时平均外展90°外旋(87.29±4.72)°和(79.00±7.53)°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5,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时ASES评分(69.20±3.42)分和(97.90±3.51)分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79.24,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90.86±1.57和(96.57±2.99)分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40,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时Rowe评分(39.29±7.32)分和(92.86±2.67)分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68,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时VAS评分(7.21±1.54)分和(4.31±2.34)分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68,P<0.05),术后CT检查见有2例骨块有劈裂,但位置尚好,1例骨块位置较低,最后随访时7例患者骨块上端出现I级吸收,2例出现II级骨吸收。 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对于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合并严重骨缺损的患者,采用全镜下Latarjet手术加Bankart修补术,能较好地恢复肩关节的稳定性,且创伤小,早中期疗效好,然而由于此种手术学习曲线较长,肩关节周围结构破坏较大,远期对肩关节的影响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医护技一体化加速康复综合管理模式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患者康复影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2014年9月到2015年6月期间因外伤导致急性ACL损伤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运动医学科就诊,经关节镜检确认需行ACL重建手术的120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合并骨性损伤、慢性ACL损伤等情况不予纳入。患者被随机分为实验组(60人)和对照组(60人)。实验组采用一体化加速康复措施,对照组采用传统围手术期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术前术后膝关节活动度(ROM)及Lysholm评分,ROM恢复到90°及120°所需时间,SF-36生存质量评分。随访至术后12个月。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检验。 结果共111例患者完成随访,实验组54例,对照组5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身体质量指数BMI、术前Lysholm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并发症发生更少(14.8% vs 27.3%,χ2=8.33,P<0.01)。与对照组相比,术后2周、1月及3月实验组膝关节ROM更大[(73±17)° vs (51±23)°,t=5.64,P<0.01;(94±23)° vs (78±25)°,t=3.51,P<0.01;(130±18)° vs (118±21)°,t=3.23,P<0.01]、Lysholm评分更高(t=3.29,P<0.01;t=2.69,P=0.01;t=5.23,P<0.01)。实验组膝关节ROM达到90°及120°所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90°,(23±4)d vs (35±4)d,t=15.53,P<0.01;120°,(37±15)d vs (54±13)d,t=6.16,P<0.01]。术后3月,实验组SF-36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F,t=3.55,P<0.01;RP, t=5.88,P<0.01;BP,t=2.86,P=0.01;GH,t=2.07,P=0.04;VT,t=2.86,P<0.01;SF,t=2.69,P<0.01;RE,t=2.29,P=0.02;MH,t=2.42,P=0.01)。 结论医护技一体化加速康复模式能够加快ACL损伤患者的术后早期功能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早期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360°松解治疗原发性冻结肩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就诊的原发性冻结肩患者86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60.5±8.0)岁(45~78岁),核磁共振均未见肩袖、盂唇等肩关节损伤。经过正规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86例患者均在关节镜下行360°松解,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采用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86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6.6±6.7)个月(24~48个月)。术后12个月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为(92.7±2.7)分,与术前(55.9±5.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522,P0.01)。术后12个月肩关节疼痛VAS评分为(0.4±0.7)分,与术前(8.3±1.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928,P0.01)。术后未出现继发性肩关节不稳。结论关节镜下360°松解术治疗冻结肩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该疗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在关节镜下"三角布钉"结合改良Mason-Aallen技术在临床中治疗巨大"L"或"U"型肩袖损伤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86例巨大"L"或"U"型肩袖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6例、女30例;年龄40 ~ 65岁,平均(52.5±2.5)岁。根据DeOrio和Cofield分型巨大肩袖损伤,且为"L"或"U"型。应用关节镜下"三角布钉"结合改良Mason-Allen技术治疗,记录肩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手术前后采用Constant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肩关节功能。 结果术前症状持续时间1 ~ 23个月,平均(6.2±2.5)个月;86例患者均获24 ~ 72个月随访,平均(29.3±4.5)个月;均无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随访时超声检查,75例肩袖完整,8例部分损伤,3例出现全层撕裂后再次行关节镜手术治疗;末次随访肩关节活动度:前屈(170.7±3.5)°,外展(155.8±3.8)°,外旋(39.4±3.4)°,内旋(40.5±3.3)°;Constant评分由术前(31.2±1.2)分提高至术后(82.5±3.2)分(P<0.05);VAS由术前(7.8±3.2)分减少至术后(1.3±0.5)分(P<0.05)。 结论关节镜下"三角布钉"结合改良Mason-Allen技术治疗巨大肩袖损伤有效,便于操作,可以减轻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对于治疗巨大"L"或"U"型肩袖损伤是一种新的选择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内翻畸形与胫骨旋转角的关系。 方法随机选取80例(107膝)罹患膝关节炎内翻患者和50例(100膝)膝关节正常者,分为KOA组和对照组。测量胫股角(FTA)和胫骨旋转角(TTA),对比两组间胫股角和胫骨旋转角的差异及相关性。 结果KOA组FTA为(182.6±2.5)°,对照组FTA为(174.8±2.9)°,KOA组的FTA大于对照组(t=41.598,P<0.01);KOA组TTA为(20±8)°,对照组TTA为(25±8)°,KOA组的TTA小于对照组(t=6.360,P<0.01),对照组和KOA组男性[(174.3±2.2)° vs(181.9±2.2)°,t=24.319,P<0.01],女性[(175.0±2.4)° vs(184.8±3.3)°,t=17.490,P<0.01],40~59岁组[(173.1±2.0)° vs(177.0±2.2)°,t=63.808,P<0.01],60~69岁组[(174.7±2.0)° vs(179.2±2.2)°,t=76.181,P<0.01],>70岁组[(176.7±2.6)° vs(188.5±3.1)°,t=49.259,P<0.01],左侧[(175.3±2.2)° vs(183.9±3.3)°,t=29.871,P<0.01],右侧[(175.0±3.2)° vs(182.3±2.8)°,t=28.658,P<0.01]亚组间F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KOA组男性[(25±8)° vs(21±8)°,t=3.198,P<0.01],女性[(26±7)° vs(20±10)°,t=4.719,P<0.01],>70岁组[(23±10)° vs(18±8)°,t=6.651,P<0.01],左侧[(25±9)° vs(20±8)°,t=4.512,P<0.01],右侧[(25±9)° vs(21±8)°,t=2.973,P<0.01]亚组间T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OA组40~59岁组(r=-0.317,P<0.05),60~69岁组(r=-0.429,P<0.05),>70岁组(r=-0.810,P<0.01),K-L分级Ⅱ级(r=-0.387,P<0.05),Ⅲ级(r=-0.442,P<0.05),Ⅳ级(r=-0.834,P<0.01)各亚组内胫股角和胫骨旋转角有相关性。 结论KOA患者膝关节内翻畸形与胫骨旋转角呈负相关,其相关程度受年龄和K-L分级的影响,KOA患者年龄越大,胫骨旋转角越小;K-L分级越高,胫骨旋转角越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肩峰下间隙注射长效激素、盂肱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结合物理疗的方法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期间在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因肩袖撕裂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予以肩峰下间隙注射长效激素(复方倍他米松)+利多卡因、盂肱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以及物理治疗方法,包括热疗、拉伸训练、主被动的关节活动度练习和肌肉力量练习。所有患者至少经过6个月的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前后使用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功能评分(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保守治疗前及随访时的肩关节进行评估。保守治疗前和随访时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 结果共有75例患者经过14~20个月随访,患者的平均年龄(62±11)岁。40%的患者疼痛消失,30%的患者疼痛减轻不需要口服止疼药治疗。70%的患者的日常生活没有影响。保守治疗前UCLA评分(22.1±1.5)、Constant评分(59.2±5.9)、VAS评分(3.9±0.3),最后一次随访时UCLA评分(35.5±1.3)、Constant评分(87.4±1.3)、VAS评分(1.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36、-8.935、-4.136,均为P<0.01)。 结论肩峰下间隙注射长效激素、盂肱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结合物理疗治疗肩袖撕裂的方法对于早期肩袖全层撕裂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切开复位联合Latarjet手术治疗陈旧性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共14例陈旧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16个肩关节)纳入本研究,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30~70岁,平均51.2岁;脱位时间为8~22周,平均10.2周。受伤原因为:摔伤10例,车祸伤4例。合并Hill-Sachs损伤12例,缺损占肱骨头的比例平均为32%。合并骨性Bankart损伤11例,缺损占肩胛盂的比例平均为13%。合并肩袖损伤9例,合并肱骨近端骨折6例,无一例合并神经血管损伤。术前检查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外展、内旋、外旋)并记录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肩肘外科(American shoulder elbow surgeons’form,ASE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系统(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评分。术中均采用胸大肌三角肌间沟入路,彻底松解挛缩的关节囊和周围软组织,清除盂窝内的瘢痕组织后复位,再行Latarjet术重建肩胛盂弧度维持复位,同时依据损伤情况处理伴随的Hill-Sachs损伤、肩袖损伤和肱骨近端骨折等。 结果1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2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期间肩关节均未出现再脱位。1例患者术后出现肩部麻木,考虑腋神经损伤,1个月后恢复正常。无感染、医源性骨折及其他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平均前屈角度由(65.9±10.4)°升至(112.1±13.3)°(P=0.000),平均外展角度由(41.1±9.7)°升至(63.3±13.6)°(P=0.000),平均内收位外旋角度由(10.7±4.3)°升至(22.1±5.1)°(P=0.000),平均内收位内旋角度由(52.6±5.3)°升至(54.0±6.0)°(P=0.081),VAS评分由(5.4±1.4)分降至(1.7±1.1)分(P=0.000),ASES评分由(34.1±10.6)分升至(70.8±12.3)分(P=0.000),UCLA评分由(10.1±3.2)分升至(22.6±4.6)分(P=0.000)。除内旋外,手术前后肩关节活动度和功能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陈旧性肩关节前脱位,切开复位联合Latarjet手术可有效重建肩关节前方稳定性。同时术中正确处理伴随损伤及术后早期规范康复锻炼也是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总结射频消融技术在肩峰撞击症关节镜下治疗中的作 用。 方法50 例应用肩关节镜治疗的肩峰撞击症患者, 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为5.3±1.8;肩关节前屈上举(forward elevation, FE)为127.4°±40.1°, 体侧外旋(external rotation, ER) 为34.4°±23.1°, 内旋(internal rotation, IR)平均达L1 水平。Constant-Murley 评分为65.6±16.2, 加州大学 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UCLA)评分为15.8±4.2, 肩关节简单评分(Simple Shoulder Test, SST)评分为6.5±3.3。治疗前随机将患者分为接受关节镜下肩峰下减压并射频消融辅助治 疗组(26例)和仅行关节镜下肩峰下减压的对照组(24 例)。术后不同时间段评估VAS、UCLA、ConstantMurley、SST 评分以及FE、ER 和IR 活动度, 并进行两组间及手术前后比较。 结果 末次随访时VAS 为 0.4±1.1, FE 为161.5°±13.7°, ER 为52. 2°±10.9°, IR 平均达T7 水平。Constant-Murley 评分为96.4±5.1, UCLA评分为32.9±3.0, SST 评分为11.3±1.2;与术前相比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射频消 融辅助治疗组与对照组各指标在不同时间段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于经保守治疗无效的 肩峰撞击症患者, 应用肩峰成形术结合广泛的肩峰下滑囊清理术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是否使 用Topaz 射频消融技术对临床结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