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横向跨区头皮瓣修复头部严重电烧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跨区供血形成反流轴型皮瓣的研究理论,设计横向跨区头皮瓣修复头部严重电烧伤。方法对16例头部严重电烧伤颅骨大范围外露创面的患者,将一侧颞浅动脉为蒂通过吻合支向对侧颞浅动脉或耳后动脉反流供血,以此走行的血管为轴线,采用扩张和不扩张两种方式形成横向跨区头皮瓣,修复外露创面。结果16例患者中,2例置入扩张器术后伤口感染,造成扩张囊外露1cm×2cm~2cm×3cm,住院时间延长,对手术效果有一定影响,但所有皮瓣形成转移后均全部成活,创面完全修复。结论横向跨区头皮瓣及其扩张后转移,应用于头部严重电烧伤修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丰富了跨区供血皮瓣的应用方式和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增强CT三维成像在扩张皮瓣修复小儿体表肿物切除后继发创面中的辅助作用。 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9月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29例体表肿物(血管瘤与脉管畸形、色素痣、皮脂腺痣)切除后需要通过扩张皮瓣修复继发创面的患儿。所有患儿均Ⅰ期行软组织扩张器置入术,扩张器完成注水扩张后对扩张部位行增强CT三维成像,获得供区皮瓣血管分支的三维图像来指导扩张皮瓣设计。Ⅱ期手术行体表肿物切除、扩张器取出、扩张皮瓣转移修复继发创面,供区直接拉拢缝合,带蒂皮瓣远位转移时则需择期手术断蒂。收集病例资料,统计扩张皮瓣数量及其分布情况,测量转移扩张皮瓣面积,观察扩张皮瓣增强CT三维成像显示的血管分布及造影剂碘海醇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皮瓣转移术后皮瓣成活情况;门诊随访4~12个月,观察转移扩张皮瓣的颜色和质地情况。 结果本组29例患儿共设计获取53个扩张皮瓣,其中头部7个、面颈部10个、躯干20个、四肢16个,18例患儿存在2个及以上的扩张皮瓣。转移扩张皮瓣面积为6 cm×5 cm~18 cm×12 cm,增强CT三维成像均显示扩张皮瓣和毗邻空间位置关系,检查过程未见不良反应,其中28个扩张皮瓣可见动脉分支供血或静脉回流。皮瓣转移术后所有扩张皮瓣成活良好,未见血运障碍。术后门诊随访4~12个月,扩张皮瓣颜色和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相近。 结论增强CT三维成像可辅助扩张皮瓣术前血管评估,有助于避免损伤血管主干,在扩张皮瓣修复小儿体表肿物切除后继发创面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面动脉岛状皮瓣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面部修复要求转移的皮肤应与面部皮肤颜色、质地非常接近。以面动脉及其分支血管为供血动脉形成的岛状皮瓣(facialarteryislandflap)具有:①皮瓣的颜色、质地与被修复区组织相似;②血供丰富;③岛状皮瓣,有足够长的血管蒂且与修复区邻近,转移灵活等优点,已广泛用于颌面部多种缺损的修复整形。现以将面动脉或其分支为蒂岛状皮瓣的血供基础、皮瓣设计及临床应用有关文献进行综述。1 面动脉的走行、分支及吻合1.1 面动脉的走行面动脉由颈外动脉发出,于下颌骨下方咬肌前缘进入面部,于颊肌及其他表情肌之间经口角、鼻翼外…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烧伤瘢痕、色素痣、秃发等病损的效果。方法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将扩张器植入头面部、颈部、四肢等处,且在与病损相邻的正常皮肤下扩张后修复病损12例,术中采用的扩张器大小及数量依病损面积而定。按每修复1cm×1cm缺损需扩张器容量5ml计算,扩张后的皮瓣设计成滑行推进皮瓣、旋转皮瓣、交错皮瓣或远距离带蒂皮瓣等。结果本组12例,其中1例皮瓣尖端部分血运障碍,其余11例外形良好,效果满意。结论扩张术是烧伤整形外科中修复创面的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带蒂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报道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带蒂皮瓣的解剖特点与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在1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新鲜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股后皮神经血供及其筋膜皮支的分布范围,设计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转移修复腘窝、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6例。结果: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主要来源臀下动脉、穿动脉和腘动脉后侧穿支的升皮支,并在股后区形成网状吻合营养股后侧皮肤。皮瓣5例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少量坏死,换药后愈合。经12~44个月随访,皮瓣无破溃,膝、髋关节功能活动良好。结论: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转位是一种修复腘窝、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良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前臂背侧骨间背动脉蒂岛状皮瓣行创面修复的手术方法 和效果.方法 2001年3月~2008年2月采用该皮瓣修复创面7例,其中逆行皮瓣修复手部创面6例,顺行皮瓣转移修复肘部创面1例.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无坏死及感染.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患肢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前臂骨间背动脉蒂岛状皮瓣修复上肢创面操作简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腘窝直接动脉穿支蒂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儿童腘窝瘢痕挛缩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6月—2016年1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二科5例采用腘窝直接动脉穿支蒂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儿童腘窝瘢痕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8~15岁;外伤 3例,烧伤 2例;皮瓣切取最大面积18 cm×8 cm,最小10 cm×6 cm。结果 5例患者移植皮瓣均一期成活,随访6个月~3年,腘窝部均获得满意外形及功能,股后部供瓣区亦未遗留明显畸形,儿童生长发育未受明显影响。结论 穿支蒂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充分、供区较隐蔽、可供切取范围广、手术操作简单、不牺牲下肢主要动脉、皮瓣供区可一期缝合,是修复儿童腘窝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含有胸肩峰动脉皮支的胸部轴型皮瓣修复手腕部的软组织缺损。方法:临床上应用该皮瓣带蒂转移修复对侧手腕部的软组织缺损11例,皮瓣的宽长比为1:2.5~3。结果:皮瓣全部存活,畸形消除,手指及腕部的功能基本获得恢复。结论:该皮瓣在修复腕部的软组织缺损中操作及固定方便,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以示指桡掌侧固有动脉近侧指间关节附近的皮支为蒂的第2掌指背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示指指端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2个手部血管铸型标本、血管灌注标本上,解剖观察示指桡掌侧固有动脉分支与示指桡背侧指背动脉的吻合,皮瓣供区血管、神经分布。结果:示指桡掌侧固有动脉在近侧指间关节附近发出皮支与示指桡背侧动脉在桡背侧有吻合,皮瓣供区有示指背.掌背静脉和示指桡背侧神经,并形成筋膜、静脉和皮神经血管网。结论:以示指桡掌侧固有动脉在近侧指间关节附近的筋膜皮支为蒂可形成第2掌指背逆行岛状皮瓣,是示指指端软组织缺损修复的较佳皮瓣。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运用游离复合肩胛皮瓣联合骨组织修复,从功能和美学标准方面修复继发于儿童时期烧伤的严重颈部挛缩畸形。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儿童时期烧伤后继发重度颈部畸形患者42例,通过瘢痕切除松解和颈部成形术彻底松解颈部挛缩、加深颌颈角。根据术前头部影像学测量结果,选择带血供的肩胛骨移植,或者颏前移成形术来修复骨结构畸形,软组织缺损是按照涉及到的颈部美学亚单位来选择单叶或双叶肩胛皮瓣。术后通过颈部活动度和颌颈角来评估功能和外观效果。结果 42例患者颈部瘢痕挛缩松解后,有18例接受肩胛骨外侧缘骨移植,选用肩胛或肩胛/肩胛旁双叶皮瓣覆盖;10例由于烧伤后瘢痕未明显阻碍下颌骨发育,仅应用肩胛/肩胛旁双叶皮瓣覆盖缺损创面。另有21例接受颏前移成形术,选用肩胛或肩胛/肩胛旁双叶皮瓣覆盖缺损。所有皮瓣成活。颈部活动度良好,术后颌颈角恢复到90°~120°。供区由断层皮片覆盖,在长期随访中未见挛缩复发。结论游离的复合肩胛皮瓣十分适合用来修复儿童时期烧伤后继发重度颈部挛缩。在下颌骨发育严重畸形的患者应同时运用颏前移成形术或肩胛骨移植术以进一步加深颌颈角。  相似文献   

11.
背景:乳癌术后放射性溃疡在临床上首选皮瓣或肌皮瓣移植,但部分患者因全身状况或血管因素不能耐受或不宜行较大的岛状皮瓣转移手术,而常规的胸壁局部皮瓣因受旋转角度及距离的限制,又难以适用。目的:介绍一种简单、实用而又打破传统任意皮瓣长宽比例限制的"网球拍"状皮下筋膜蒂皮瓣在乳腺癌术后放射性溃疡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在以胸廓内动脉穿支为主导的肋间穿支系统供血范围内,于健侧胸壁沿肋骨走向设计,不带知名血管,蒂部近胸骨,以皮下组织蒂(含筋膜)为蒂的"网球拍"状皮瓣,通过隧道转移修复对侧乳腺癌术后放疗所致溃疡9例,其中皮瓣最大11 cm×13 cm,最小5.0 cm×3.5 cm,蒂宽2.0-3.0 cm,蒂长2-8 cm。结果与结论:9例"网球拍"状皮下筋膜蒂皮瓣全部成活,外形理想,随访3个月到3年,溃疡无复发。该"网球拍"状皮下筋膜蒂狭长窄蒂皮瓣不带知名血管,无需解剖血管,切取容易;其长宽比例超过常规任意皮瓣,蒂部狭长使其旋转和覆盖范围大,供区范围大,可切取包括乳房下皱襞皮肤的健侧胸部软组织,是修复部分乳癌术后放射性溃疡较为理想的皮瓣。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行小腿内侧岛状皮瓣转移术时,发现胫后动脉内侧肌间隙皮动脉变异,报告如下。患者男性,21岁,因右足底外伤后瘢痕并溃疡一年,长期不愈,不能负重行走而入院。查体:一般状况好,右足底,第一、二跖骨头处见约7×4cm~2陈旧性瘢痕,形成溃疡。在硬膜外麻醉下行瘢痕切除,小腿内侧岛状皮瓣转移术,术中先于内踝上方解剖胫后动脉,沿胫后动脉向上至膝关节下12cm 处,仅见胫后动脉在内踝上5cm 处穿出一皮支,向后上方走行,且较细,直径约0.5mm,切开皮瓣后缘,将皮瓣翻起至胫骨内侧,见皮瓣内血管束细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道应用复合组织移植一期修复复杂指背腱膜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掌背动脉为蒂带肌腱手背逆行岛状皮瓣、足背动脉为蒂带趾长伸肌腱复合组织皮瓣及肌腱移植锁骨下带蒂皮瓣3种方法修复,为36例合并皮肤缺损的复杂指背腱膜损伤进行急诊修复。结果:36例全部成活,随访1 ̄5年,按TA M功能评定法:优11例、良20例、差5例,优良率86.1%。结论:(1)对合并皮肤缺损的复杂指背腱膜损伤根据伤情,较大面积的手背手指皮肤肌腱缺损,以足背动脉为蒂带趾长伸肌腱复合组织皮瓣修复;(2)手指近节皮肤肌腱缺损,以掌背动脉为蒂带肌腱手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3)手指中远节皮肤肌腱缺损,以肌腱移植锁骨下带蒂皮瓣修复,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探讨临床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术后静脉回流障碍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分析直接运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术进行治疗后发生静脉回流障碍的原因,并总结术前应用多谱勒血流探测皮瓣蒂部的动脉穿支、下肢静脉造影,了解下肢深浅静脉交通支情况后运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术,出现皮瓣静脉回流障碍的情况。结果 2003年至2007年直接运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术的20例患者,术后出现皮瓣静脉回流障碍10例。2008年至2010年术前常规应用多谱勒血流探测皮瓣蒂部的动脉穿支、下肢静脉造影了解下肢深浅静脉交通支,再施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术的11例患者,造影发现深浅静脉均通畅9例,其中2例术中皮瓣解剖成功后,将小隐静脉与浅静脉吻合,皮瓣均一期成活。1例患者旋转点以下未见明显深浅静脉交通支,1例患者于胫后多谱勒血流探测仪未探测到明显的动脉穿支改行其它皮瓣修复创面。结论回流障碍的患者踝周多经过严重的暴力损伤,并且经过一次或多次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损伤了外踝处的动脉穿支、静脉网及深浅静脉交通支损伤,影响了皮瓣的静脉回流。术前应常规对拟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创面的患者进行必要的评估,术中必要时小隐静脉与浅静脉吻合,可有效减少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术后静脉回流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胫后动脉及其穿支为血管蒂的小腿内侧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切取小腿内侧皮瓣,其中带血管蒂转移32例,交腿转移2例,游离移植2例和穿支皮瓣带蒂转移6例,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创面。结果临床应用小腿内侧皮瓣共42例,其中完全成活39例,经6个月~2年的随访,皮瓣成活良好。皮瓣部分坏死2例,经换药和植皮,创面愈合,完全坏死1例,需另行修复。结论小腿内侧皮瓣具有供血丰富、抗感染能力强、血管蒂长的优点,特别适合用于修复小腿下段和足部的难治性创面,疗效满意;其穿支皮瓣用于修复踝部和足跟,可避免损伤主要动脉。  相似文献   

16.
桡动脉腕背支为蒂的手背逆行岛状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手背部桡动脉腕背支为蒂的三种逆行岛状筋膜皮瓣的手术方法。方法分别以桡动脉的腕背皮支、第1骨间肌背侧支和拇指背侧支三支动脉为蒂,形成鼻烟窝皮瓣、第1掌背动脉逆行皮瓣、拇指背侧动脉逆行皮瓣;修复拇指损伤、虎口挛缩、食指损伤、腕掌腕背缺损。结果成功切取挠动脉逆行岛状皮瓣13例,修复拇指、虎口、食指、腕掌腕背损伤及组织缺损。术后随访皮瓣外形及手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桡动脉腕背支手背逆行岛状筋膜皮瓣血运好,质地柔软,切取方便,不损伤主要动脉,是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好材料,具有简单、安全、损伤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逆行岛状皮瓣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1976年,Bostwick描述以颞浅血管为蒂,形成逆行岛状筋膜瓣用于头面部创面的修复。王炜、鲁开化(1982)和Stock(1983)又分别报道将桡动脉游离皮瓣(中国皮瓣)改为带远端血管蒂移位,形成逆行岛状皮瓣,用于修复手部创面和进行拇指再造。之后的20余年间,10余种带知名血管蒂的逆行岛状皮瓣被开发出来,主要用于修复肢体远端损伤。该类皮瓣采用逆行血流的方式,能在不用显微外科技术吻合血管的前提下,将近侧供区组织带蒂转移至远侧受区,手术简单且一期完成,这对修复容易受伤而又缺乏远侧组织、不能应用近端蒂皮瓣的腕踝和手足肢端等部位,极具临床价值。本文对逆行岛状皮瓣的研究进展情况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中指动脉解剖及在皮瓣设计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放大5~10倍的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了32侧带色乳胶灌注的新鲜成人中指动脉及其分支。中指掌侧固有动脉有4条较为恒定的桡、尺侧吻合支,分别位于近节指骨头部、中节指骨头部、末节指骨中部和甲根部。这些吻合支口径0.3~0.4mm,是设计中指逆行岛状皮瓣的血供基础,切取时需加以保留。中指掌侧固有动脉向掌侧发出7条皮支,向背侧发出4条皮支,这些细小皮支可作为局部皮瓣的供血动脉。其中向背侧发出的第一、第二两分支因位置恒定,走行距离长,皮肤质地良好等优点,是修复中指掌面和侧面皮肤缺损皮瓣设计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颈横动脉项背部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5具(10侧)从动脉灌注乳胶的新鲜成人尸体上解剖观察了颈横动脉在项背部的走行,分支及双侧交通吻合情况。颈横动脉分为深,浅2支,其中浅支又分为肌支(降支)和皮支(升支)。双侧皮支在项背部互相物合交通。根据其血供特点,在项背部可设计成5种皮瓣:(1)真皮下篾这网皮瓣:(2)轴型皮瓣;(3)轴型肌皮瓣;(4)岛状皮瓣;(5)游离皮瓣。此外,尚可根据创面需要,形成双侧项背部皮瓣,皮瓣的最大面积可达33c  相似文献   

20.
第3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掌侧移位修复拇指指端缺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报道应用第3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掌侧移位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2例拇指指端缺损病例,采用第3掌背动脉岛状皮瓣,经指蹼皮下隧道逆行移位至手掌侧远端,屈曲拇指贴紧手掌固定,皮瓣带蒂修复创面,2~3周后断蒂。结果:22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12个月,感觉恢复S3 15例、S4 7例,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第3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掌侧移位是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