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分化型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颈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分化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外科处理模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104例(117侧)行颈淋巴结清扫术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29例,女性75例,年龄12~79岁,中位年龄39岁.根据术前临床体检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临床淋巴结阳性(cN+)和阴性(cNO)两组,分别与术后病理结果作比较.结果 cN+组69侧颈清扫标本中pN+者63侧(91.3%),pNO者6侧(8.7%);oNO组48侧中pN+者25侧(52.1%),pNO者23侧(47.9%).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分布以Ⅵ区最为常见,为64.1%,其次为Ⅱ、Ⅲ、Ⅳ区,分别为31.6%、44.4%、40.2%,V区较少见为12.0%,I区最少见为3.2%;cN+组pN+者86.7%(54/63)为多个分区转移,cNO组pN+者64.0%(16/25)为单个分区转移.结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以Ⅱ、Ⅲ、Ⅳ、Ⅵ区为主,尤以Ⅵ区最常见.cN+组以多个分区转移为主,cNO组以单个分区转移为主,二组患者颈淋巴结的外科处理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2014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169例PTM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69例患者均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其中54例(32.0%)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发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年龄45岁、多灶性肿瘤、侵出包膜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多灶性肿瘤、侵出包膜都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30例行中央区淋巴结加侧颈区淋巴结清扫,其中18例(10.7%)发生侧颈区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侵出包膜、多灶性肿瘤、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侵出包膜为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P0.05);11例(6.5%)发生中央区并侧颈区淋巴结转移,侵出包膜、多灶性肿瘤为中央区并侧颈区淋巴结共同发生转移的高危因素(均P0.05)。高分辨率颈部淋巴结B超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14.8%、96.5%,其对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4.4%、83.3%。结论:年龄45岁、多灶性肿瘤、侵出包膜是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高分辨率颈部淋巴结B超可以作为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术前评估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甲状腺微小癌(TMC)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以及颈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269例TMC患者资料,患者均在原发灶根治的同时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27例患者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分析患者各临床病理因素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269例患者中107例(39.8%)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其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03例(96.3%),颈侧区淋巴结转移25例(23.4%)。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肿瘤直径5.0 mm、包膜侵犯与TMC颈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5.0 mm(OR=3.358,P0.05)、包膜侵犯(OR=5.230,P0.05)是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肿瘤直径5.0 mm或有包膜侵犯的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几率增加,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手术的原因和再手术时肿大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1998-2005年收治的54例行颈淋巴结清扫高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39例不规范手术后的甲状腺残癌率和淋巴结转移率均显著高于15例根治后的患者(P<0.05).再手术时患者年龄<45岁、首次手术前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同侧癌灶残留或复发、原发癌的多中心性和再手术时B超提示淋巴结皮髓质分界不清等是再手术时同侧肿大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原发癌的多中心性和对侧癌灶的出现,是再手术时对侧肿大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首次手术的个体化的规范根治和必要的颈部淋巴结清扫是避免高分化型甲状腺癌复发再手术的关键.再手术时应行全甲状腺切除,对有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行改良性或选择性区域颈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单侧N1b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侧颈及中央区各亚区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9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初治甲状腺乳头状癌96例患者,术前确诊单侧侧颈淋巴结转移,术式为甲状腺全切除加双侧中央区和侧颈Ⅱa、Ⅱb、Ⅲ、Ⅳ及Ⅴb区淋巴结清扫,术中用缝线标记颈部各区分界,分析各亚区淋巴结转移情况。结...  相似文献   

6.
李治  屈新才  程波  黄韬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18):1407-1409
目的 探讨乳头状甲状腺癌进行颈部中央组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7年9月457例常规接受甲状腺双侧全切除和选择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男性86例,女性371例,年龄17~73岁.结果 全组无手术及住院期间死亡.中央组(Ⅵ区)淋巴结转移的总发生率为59.1%(270/457),其中双侧转移的占42.2%(114/270).颈深组(m+Ⅳ区)淋巴结转移的总发生率为29.8%(136/457).单侧甲状腺癌时,癌肿直径>1 cm和癌肿突破甲状腺包膜时的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分别为64.5%(178/276)和81.6%(120/147),癌肿直径≤1 cm和癌肿未突破甲状腺包膜时此比例分别为23.4%(11/47)和39.2%(69/176).5例患者淋巴结呈跳跃性转移.术后随访7~59个月,1例死于肺转移;4例局部复发,3例远处转移.所有患者术后行甲状腺素替代治疗,无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结论 乳头状甲状腺癌最常发生中央组淋巴结转移,初次手术应常规清扫双侧中央组淋巴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指标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66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5岁组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45岁患者(39%比22%,P<0.05);直径≤0.5 cm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14%,5/35)明显低于>0.5 cm患者(P<0.05);肿块位于上极的患者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25%,12/48)最低(P<0.01);肿块位于中极(45%,13/29)和下极(43%,31/72)的两组患者间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 45岁,肿块位于中极、下极或肿块直径>0.5 cm是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析甲状腺微小癌颈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特征,探讨颈淋巴节转移规律及影响因素,为颈淋巴结清扫指征及范围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2011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初次收治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微小癌的18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颈淋巴结各区转移率、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结果 187例甲状腺微小癌中,颈淋巴节转移率、中央区(Ⅵ区)转移率、颈侧区转移率分别为26.7% (50/187)、23.0% (43/187)、13.9%(26/187).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5 mm、多发癌灶、甲状腺被膜侵犯与甲状腺微小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 甲状腺微小癌颈淋巴结转移常见于中央区,其中肿瘤最大直径≥5 mm、多发癌灶以及甲状腺被膜侵犯的患者更易发生颈淋巴节转移,应常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9.
Liu YW  Li XY  Liu HF  Gao WS  Zhao YP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3):868-870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除术的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和结果。方法参照美国头颈外科协会颈淋巴结分区法和手术指南,前瞻性的对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的40例早中期(Ⅰ期35例,Ⅱ期2例,Ⅲ期3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施行甲状腺切除加选择性颈淋巴结清除术(42例次)。对患者的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并发症和术后颈淋巴结的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0例中,9例仅行中央组(Ⅵ组)清除;24例(57%)的清除范围≤3组,且均采用普通颈部横切口。总的淋巴结阳性率为67%(28/42)。其中,Ⅵ组阳性率为58%(23/40)、Ⅳ组为48%(16/33)、Ⅲ组为48%(14/29)、Ⅱ组为50%(7/14)、Ⅴ组为27%(4/15)。Ⅵ组阳性率与Ⅳ、Ⅲ和Ⅱ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8/40)的标本中找到1枚误切的甲状旁腺;27%(11/40)的患者有一过性低钙表现,无永久性者;7.5%(3/40)有短暂性喉返神经麻痹,无永久性者。19例随访时间超过6个月者,6个月时颈部超声未见肿大淋巴结。结论选择性颈淋巴结清除术对早中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实施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0.
取胸骨切迹上两横指切口,左侧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右侧至胸锁乳突肌后缘,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于颈阔肌深面游离皮瓣上至甲状软骨和颌下腺,下至锁骨和胸骨上凹。打开胸锁乳突肌外侧缘,打开颈动脉鞘,暴露右侧颈动脉、颈内静脉,清扫Ⅱ、Ⅲ、Ⅳ、Ⅴ区淋巴结。术中解剖显露二腹肌、舌下神经降支和静脉角,注意保护副神经、膈神经和颈丛。3-0丝线缝合颈阔肌,医用胶水关闭皮肤切口。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侧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2011-01-2018-03间在云浮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的120例PTC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中颈侧淋巴结转移82例,其中79例(96.3%)为中央区转移、3例(3.7%)为侧颈部淋巴结转移。PTC颈侧淋巴结转移的发生与性别、原发病灶大小、肿瘤位置、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等因素密切相关(P<0.05)。结论 PTC颈侧淋巴结转移高发人群为男性,肿瘤的大小、位置、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均为影响PTC颈侧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2.
Significance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n age-matched patients with differentiated carcinoma of the thyroid, the tumor recurred in 32 per cent of those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es and in 14 per cent of those without lymph node metastases. Twenty-four per cent of patients with nodal involvement at the initial examination died of thyroid cancer, whereas only 8 per cent of those without nodal involvement died of thyroid cancer. In patients less than forty years old, there were no deaths in those without nodal metastases bu there were three deaths (11 per cent) in patients with nodal metastases. In patients more than forty years old, nine (41 per cent) iwth nodal metastases died of tumor, and four (15 per cent) without nodal metastases died of tumor. In the presence of positive nodes the death rate was substantially greater in the older than in the younger patients. Nodal involvement has an adverse effect on prognosis, but appears to be less important than the age of the patient.  相似文献   

13.
14.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呈惰性进展且预后良好,但其易在早期即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LNM),与术后复发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高分辨率超声、CT扫描、细针穿刺针吸活检是术前判断是否存在颈部LNM及转移范围的常用手段,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DTC预后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有望为术前精准评估颈部LNM、个体化制定手术方案、减少不必要的淋巴结清扫提供新的无创且准确的评价方式。在此,笔者结合目前临床的研究总结并探讨分子标志物与DTC颈部LNM的关系及其在诊断和预后中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索前哨淋巴结(SLN)转移的高危因素,为腋窝淋巴结的个体化处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乳腺科2015-05—2017-05间收治的120例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各项临床变量与早期乳腺癌腋窝SLN转移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脉管浸润、组织学分级等变量在SLN转移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继续开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脉管浸润是S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7.000,P=0.001)。结论脉管浸润可作为预测早期乳腺癌S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SLN)宏转移的早期乳腺癌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诊治的196例SLN宏转移临床早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各临床病理指标与NSLN转移的关系。结果:196例患者中,NSLN转移患者53例(25.5%)。单因素分析显示NSLN转移与年龄、月经状况、原发肿瘤位置、组织学分级、脉管瘤栓、Ki-67表达、HER-2表达、免疫组化分型无明显关系(均P0.05),而与原发肿瘤大小、阳性SLN个数明显有关(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阳性SLN个数是NS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OR=2.355)。结论:原发肿瘤大小、阳性SLN个数是SLN宏转移的临床早期乳腺癌患者NSLN转移重要因素,对于原发肿瘤2cm,尤其阳性SLN数超过2枚的患者,建议行腋窝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癌(PTMC)发病率逐年增高,侧颈淋巴结转移(LLNM)时将影响患者生存率.本文旨在探讨PTMC发生LLNM的相关危险因素与预测指标,为临床诊疗依据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市友谊医院2015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临床资料除了LLNM的发生情况,还包括性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及术后并发症情况,为病人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2005年10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83例单侧PTC病人,术前发现其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肿大,回顾分析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本研究所有病人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结果: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69例(83.1%),其中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50例(60.2%),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5例(18.1%),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跳跃式转移4例(4.8%)。多因素分析显示,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P=0.001,OR=9.540)、不合并桥本甲状腺炎(P=0.043,OR=3.092)是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男性(P=0.026,OR=4.065)、原发灶最大径≥1 cm(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