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在儿童无陪病房实施循证变革,降低外周静脉短导管意外拔管率。方法围绕"降低儿童外周静脉留置针意外拔管率"相关主题词检索文献,提取证据,FAME评价后取得15条证据,聚类为5个维度;制定31条审查指标;基线审查把握实施科室现况,障碍因素分析后制定实践变革内容,变革场所为新生儿外科。结果多数证据执行率升高,2条证据审查3次差别不大;患儿留置针意外拔管率下降、留置时间延长、住院期间平均穿刺次数下降,护士循证知识水平提高(均P0.05)。结论在儿童无陪病房实施循证护理可有效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意外拔管率、提升科室护理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将基于循证的儿科外周静脉导管建立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规范儿科护士外周静脉导管穿刺的护理行为,提升静脉治疗专科临床护理质量。方法确定循证问题,通过文献检索、文献评价等进行证据总结及质量审查指标的制订。遵循JBI循证护理中心的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的标准程序开展证据应用项目,即基线审查、实践变革和证据应用后变革效果的再审查。同时,比较最佳证据应用前后最佳证据的执行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护士静脉导管置入的相关知识及患儿家长满意度。结果在最佳证据的执行率中,最佳证据应用后指标1、指标3、指标4、指标6、指标8、指标9、指标10、指标11及指标12的执行率高于应用前,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最佳证据应用后一次穿刺成功率、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护士静脉导管置入的相关知识得分及患儿家长满意度高于应用前,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护理中应用基于循证的儿科外周静脉导管建立的最佳证据,可规范护士外周静脉导管建立的护理行为,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和儿科静脉治疗专科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切实有效的儿童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的培训方案,提高护士依据证据进行中心静脉维护的执行力及相关知识知晓率,避免因导管移除不当导致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遵循JBI循证护理中心的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JBI-PACES)的标准程序,包括证据应用前基线审查、证据的临床应用和证据应用后的再审查,在JBI在线临床治疗及护理证据网络(COnNECT+)数据库中获取中心静脉置管移除的相关证据并制定相应审查标准,分析每条证据应用存在的障碍因素并拟定可获得的解决方法。以护士对每条审查标准的执行率评价证据应用的有效性。[结果]证据应用前后纳入192例次接受中心静脉导管的患儿,参与质量审查的护士30人。第1轮质量审查后,基线审查中第1条体位的标准执行率由证据应用前的12.5%升至75.0%;第2条查看血小板计数在证据应用后护士执行率达到33.0%;第3条Valsalva呼吸指导在证据应用后护士执行率达到40.0%;第4条检查导管完整性执行率由基线审查84.3%上升至93.0%,第5条应用闭合性敷料和第6条细菌培养执行率均为100.0%。第2轮质量审查后,第2条查看血小板计数在证据应用后护士执行率达到95.0%;第3条Valsalva呼吸指导在证据应用后护士执行率达到93.0%,其余4条执行率均达到100.0%。[结论]儿科中心静脉置管移除最佳证据的临床应用,可规范护士移除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行为,并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定血液病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最佳拔管策略并应用于国内一家三级甲等医院,以提高护士应用最佳证据拔除静脉留置针的依从性。方法遵循JBI的临床证据实践应用模式,包括证据应用前基线审查、证据临床应用及证据应用后再审查3个阶段。检索JBI图书馆、Cochrane图书馆、PubMed、英国卫生医疗质量标准署(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NICE)、美国国立指南库(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NGC)、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获取静脉留置针拔除的最佳证据,利用JBI 2014版证据分级系统进行证据质量评价,并通过FAME结构讨论证据的可行性、适宜性、临床意义及有效性,采纳所有A级推荐的证据,并将证据转化为临床审查标准。通过现场审查、问卷法及查看护理记录单的方式收集资料。证据应用前后共纳入390例留置针患者及43名护士,进行2轮审查,分析证据应用的障碍因素并进行改进。结果共形成4条审查标准,证据应用后"护士每次交接班评估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部位并记录"、"当外周静脉留置针无任何并发症时可持续使用"等4条标准的执行情况较证据应用前提高(P0.05);证据应用前后患者静脉炎、液体渗漏及导管堵塞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留置时间由(5.18±2.42)d延长至(6.21±3.4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证据的外周静脉留置针最佳拔管策略在血液病患者中应用后,可规范护士行为,提高护士依从性,并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且不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两种敷贴在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4例行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观察组采用9534HP透明敷贴进行固定,对照组采用无菌粘贴敷贴进行固定。比较两组患儿留置针留置时间,敷料固定处皮肤过敏、敷料松脱、静脉炎等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皮肤过敏、敷料松脱和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或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中采用9534HP透明敷贴具有粘贴性强、留置时间长和静脉炎及皮肤过敏发生率低等优点,适用于小儿静脉留置针的固定,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定和应用麻醉后恢复室(PACU)内全麻患者经口气管导管拔除的最佳循证实践方案。方法结合最佳证据和情景分析,制定"PACU内经口气管导管拔除最佳循证实践方案",整合证据进入临床实践。根据复旦大学护理学院JBI循证中心证据实践应用程序,对22名麻醉护士进行培训,通过对104例在PACU内拔除经口气管导管患者拔管护理执行情况的基线审查,分析障碍因素并通过实践变革将最佳证据应用于102例拔管患者护理并进行质量再审查。结果与基线审查结果比较,推进最佳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后,6条质量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均有显著提高;麻醉护士拔管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P0.05);干预后接受质量审查的102例患者的呼吸系统异常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基线审查的104例患者(P0.05)。结论应用经口气管导管拔除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有利于规范PACU内麻醉护士的护理行为,提高临床护理质量,降低拔管后异常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在PACU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索、评价、总结预防成年人外周静脉留置针意外拔管的最佳证据。方法按照"6S"证据模型进行计算机检索, 检索国内外指南网及数据库中关于预防成年人外周静脉留置针意外拔管的所有证据, 包括临床决策、指南、证据总结、系统评价等。检索时间从建库开始到2021年9月。由2名研究人员进行独立的文献检索、质量评价、证据提取及汇总, 若出现意见分歧则请第三方进行裁决。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 包括1篇临床决策、1篇指南、2篇证据总结、3篇RCT和1篇专家共识, 从教育与培训、置管部位选择、敷料选择、导管固定、导管维护及拔管时机6个方面汇总35条最佳证据。结论本证据总结为临床预防留置针意外拔管的标准化管理提供循证依据, 但现有部分证据欠缺且质量较差, 未来应根据临床情境和患者情况审慎使用证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查检表在肿瘤病房留置针规范化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的需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7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质量管理控制(质控)方法;将2021年4月至2021年7月在本院肿瘤科住院的需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7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外周留置针置入和日常维护集束化查检表进行护理质控。比较2组护士静脉留置针规范化使用情况,包括留置针穿刺部位选择正确率、护士日常维护正确率和静脉留置针导管固定正确率;比较患者因留置针并发症(静脉炎或导管堵管)致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 观察组护士留置针穿刺部位选择正确率、护士日常维护正确率和静脉留置针导管固定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因静脉炎和导管堵管致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查检表简便、可操作性强,有助于推动护士同质化、规范化操作行为,可有效降低肿瘤科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应用于学龄前儿童关节部位外周静脉置管的效果评价。方法运用循证方法得出最佳证据,并将证据本土化后应用于临床,制订学龄前住院患儿外周静脉置管关节固定装置使用的审查标准,规范护理人员的临床行为,对护理人员进行最佳证据的培训,比较循证实践前后护理人员对各指标的依从性及评价使用关节固定装置外周静脉使用时间、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循证实践前后外周静脉置管使用时间呈延长趋势,外周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呈下降趋势,意外拔管由21.99%(31/141)降至17.65%(24/136),敷料卷边由15.60%(22/141)降至11.76%(16/136),置管周边渗血由10.64%(15/141)降至6.62%(9/136),外周静脉导管折叠7.80%(11/141)降至3.68%(5/136);循证实践各指标依从性有显著提高。结论应用循证实践规范了学龄前患儿外周静脉置管关节固定装置的使用,可延长外周静脉置管留置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水胶体敷料对防治静脉留置针引起的老年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科10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敷料固定外周静脉留置针,试验组采用水胶体透明敷料固定,对照组采用普通透明敷贴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留置针留置时间与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静脉留置针时间及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使用康惠尔水胶敷料固定留置针,能有效的改善老年患者的血管弹性,使静脉炎发生率下降,静脉留置时间延长,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血管,提高了血管重复使用率,康惠尔水胶体敷料预防静脉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将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留置患者导管接头维护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提高护士对实践证据应用的依从性,从而降低CVC留置患者导管接头的堵塞率。方法遵循JBI循证护理中心的临床证据实践应用模式,包括证据应用前的基线审查、实践变革和证据应用后变革效果的再审查。采用现场观察法、查阅护理文献进行资料收集。证据应用时间为2017年5月至2018年1月,前后共纳入258例CVC留置患者及25名护士,进行2轮质量审查,分析证据应用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寻找可利用的资源及解决方案。结果证据应用之后,10条循证依从性较差的审查标准有显著性提高(均P0.05);护士对基于循证的CVC导管维护知识大大提高,应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VC留置患者导管堵塞率由45.9%降为29.3%。结论将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可规范护士行为,提高护士循证依从性,降低CVC留置患者导管堵塞率,节约患者经济成本。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水胶体敷料用于预防胃肠肿瘤患者应用外周静脉输注奥沙利铂所致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经患者知情同意后将116例应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注奥沙利铂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于穿刺静脉留置针后,用水胶体敷料直接固定留置针,对照组用普通的敷贴固定留置针。比较2组患者输入奥沙利铂后所致静脉炎的情况。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及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周静脉留置针静滴奥沙利铂时用水胶体敷料可有效降低化疗药物引起的静脉炎,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目前与4~11岁患儿外周静脉穿刺疼痛管理相关的循证证据,将其最佳证据应用到护理实践中,规范儿科护士疼痛管理,促进专科护理质量提升。方法检索患儿静脉穿刺疼痛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临床实践指南、系统评价、原始研究等循证资源。通过文献质量评价,纳入8篇指南、1篇证据总结和3篇系统评价作为证据资源的参考文献。总结证据,通过可行性、适宜性和临床意义进行评价,产生23条最佳证据,并转化为15条临床审查指标。遵循JBI循证护理实践步骤进行临床实践,共168例4~11岁患儿、22名护士被纳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现场观察法、访谈、查阅护理记录收集数据。以护士每条审查指标执行率、患儿外周静脉穿刺疼痛评分、患儿医疗恐惧评分及患儿心率、哭闹时间血氧饱和度变化差值来评价证据应用效果。结果证据应用后,15条审查指标的执行率较前提高。患儿外周静脉穿刺疼痛评分、医疗恐惧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证据应用前后患儿哭闹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护理中应用基于循证的4~11岁患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于戴明循环管理法的品管圈(QCC)活动对静脉留置针患儿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5—11月我院收治静脉留置针患儿53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留置针固定及护理,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静脉留置针患儿53例作为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施行戴明循环管理法的QCC活动。对比两组患儿非计划性拔管、静脉炎、液体外渗、穿刺部位皮炎、敷料污染等发生率及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结果研究组非计划性拔管率、静脉炎发生率、液体外渗率、穿刺部位皮炎发生率、敷料污染率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戴明循环管理法的QCC活动能明显降低静脉留置针患儿非计划性拔管、静脉炎、液体外渗、穿刺部位皮炎、敷料污染等发生率,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将儿童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渗出预防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方法 组建循证项目小组,确定循证问题,通过文献的系统检索和质量评价总结8条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渗出预防相关的最佳证据,遵循澳大利亚JB 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的标准程序制定了11条质量审查指标并开展证据应用.证据应用前后各纳入外周静脉留置针...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循证方法寻找儿科门诊输液患儿留置针的维护方法,以减少儿科门诊患儿外周留置针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遵循霍普金斯临床证据系统的标准程序,采用现场观察法、问卷法收集证据。证据应用前后将20名护士和儿科门诊应用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患儿及家属为研究对象,分析每条证据应用存在的障碍因素及可解决措施,评价护士对每条证据执行的依从性、应用前后门诊患儿留置针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证据应用后的审查标准依从性达标率高于证据应用前(P0.05),门诊患儿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由证据应用前的41.6%降至应用后的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对并发症的处理能力明显提高(P0.05)。结论:儿科门诊留置针维护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可规范儿科门诊护士外周留置针置入与维护的护理行为,降低儿科门诊输液患儿外周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透明敷贴不同更换时间在冬夏季节对静脉炎的影响。方法夏季、冬季将使用留置针患者更换留置针敷贴的时间分别按照污染时、每日1次、隔日1次分为3组,比较各组静脉炎发生率。结果冬季夏季不同时间更换留置针敷贴静脉炎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夏季污染时更换敷贴组和冬季隔日1次更换敷贴组无静脉炎发生。结论夏季细菌的繁殖速度快,应选择污染时随时更换;而冬季更换敷料时皮肤穿刺处与空气中细菌接触机会增多,反而增加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人静脉输液管理的循证护理实践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复旦大学循证护理中心的证据临床转化模式,通过基线审查、证据应用、证据应用后再审查3个阶段,比较应用证据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总结形成12条最佳实践证据,证据应用后12条审查指标执行率显著提高,病人输液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证据应用前,护理人员SAP静脉输液管理知识水平高于证据应用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SAP病人的输液管理实施循证护理实践,可提高审查指标的执行率,降低静脉输液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相关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和总结儿童中心静脉导管敷贴维护的相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系统检索国内外儿童中心静脉导管敷贴维护的相关文献,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并结合专业人员的判断,进行证据汇总。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其中2篇指南、2篇证据总结、1篇推荐实践、1篇系统评价、1篇专家共识,从儿童中心静脉导管敷贴选择、固定和更换3个方面汇总18条证据。结论 :儿童中心静脉导管敷贴维护的证据汇总可为提高临床中心静脉导管敷贴维护的规范性实践提供循证依据,以降低儿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张仰恩  范祖燕  郭细妹 《全科护理》2012,10(26):2406-2407
[目的]提高病人的自护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以奥瑞姆自护理论为指导,在留置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不同时期应用不同的护理系统对151例留置PICC病人进行管道维护。[结果]院内:置管初期发生机械性静脉炎23例,穿刺口出血13例,发生静脉血栓拔管2例,敷料过敏1例;院外:穿刺口感染2例,敷料过敏6例,导管破损3例,导管脱出5例,发生静脉血栓拔管1例,堵管2例。[结论]应用奥瑞姆的自护理论于PICC维护中,能够充分发挥护士对病人的全面评估能力以及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改善和提高病人的自护能力,减少PICC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