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9 毫秒
1.
目的调查NICU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主要原因。方法收集2019年7—12月厦门市儿童医院NICU 85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分布特征及主要类型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NICU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为11.37%(79/853),出生体重越低、出生胎龄越小、住院时间越长的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越高(P<0.001);医源性皮肤损伤的主要类型前三位依次为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尿布皮炎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鼻塞压迫(CPAP),分别占医源性皮肤损伤的39.02%、24.39%和20.73%。结论NICU患儿出生体重越低、出生胎龄越小、住院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MARSI、尿布皮炎和CPAP是NICU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主要类型,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以降低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b>研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对策。方法 <\b>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某医院NICU住院新生儿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b>从该医院NICU收治的852例新生儿中,查出医院感染患儿31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64%、例次感染率4.58%。新生儿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构成比为54.83%,其次是血液相关感染,占29.03%。出生体重、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静脉全营养、住院时间等因素是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b>该医院NICU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减少侵入性操作、缩短住院时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是防控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ISIs)的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20年10月至12月,采用自行设计的NICU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资料收集表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NICU患儿ISIs情况进行前瞻性横断面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333例患儿纳入本调查,其中63例患儿出现ISIs,发生率为18.9%;常见ISIs的原因主要包括尿布性皮炎、持续气道正压鼻塞压迫、皮肤皱褶处皮炎、备皮刮伤、撕拉胶布和电极片所致皮肤损伤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和是否行无创机械通气是新生儿ISI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生儿ISIs发生率较高,胎龄越小越有可能发生ISIs,护士应重视ISIs的预防。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研究新生儿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某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脐静脉置管(UVC)和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和病原菌构成,探讨其危险因素。结果 582例静脉置管患者发生CRBSI 37例,其中PICC组32例,感染率8.1%,为2.79‰导管日;UVC组5例,感染率2.7%,为3.9‰导管日。PICC组的主要致病菌为真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UVC组的主要致病菌为真菌和革兰阳性球菌。中心静脉置管并发CRBSI的危险因素为胎龄、出生体重、置管时间和多种侵入性操作。结论 胎龄小、出生体质量轻,中心静脉置管时间长及进行多种侵入性操作可造成CRBSI感染率升高。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b>研究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患者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为制定NICU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b>通过目标性监测方法,对丽水市中心医院NICU住院新生儿患者医院感染现状进行调查,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b>共监测该医院NICU住院患儿868例,确诊医院感染患儿16例、19例次,感染率为1.84%、例次感染率为2.18%。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和胃肠道,构成比分别为31.25%和25.00%。呼吸机的使用、侵入性操作和住院时间长构成新生儿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从19例次感染患儿送检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41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9株、革兰阳性球菌11株、真菌1株。结论 <\b>该医院NICU患儿医院感染率较低,主要发生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提示应重点加强肺部感染防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改良新生儿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管道的固定方法(以下简称改良固定方法),并探讨其在新生儿CPA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内科CPAP患儿100例,将2018年7月—12月的CPAP患儿作为试验组,2017年7月—12月的CPAP患儿作为对照组,每组各50例,试验组采用改良固定方法固定CPAP管道,对照组使用固定帽固定CPAP管道。分别比较两组患儿睡眠时间、CPAP通气时间,管道脱落、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同时问卷调查46名医护人员对改良固定方法的评价。结果 试验组患儿睡眠时间、CPAP通气时间高于对照组,管道脱落、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护人员一致认为改良固定方法更简单,患儿舒适度更高,通气效果更优。结论 改良固定方法能减少患儿管道脱落、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增加患儿睡眠时间和CPAP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调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其高危因素,为有效控制NICU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儿童医院NICU住院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共调查住院新生儿患者9 544例,发生医院感染232例、244例次,医院感染率为2.43%、例次感染率2.56%。感染部位居前3位的分别为呼吸道、血液或导管和消化道,感染率构成比依次为48.77%、43.03%和5.33%。早产儿和体重<1 500 g、有创性操作、有激素治疗史、住院时间长等构成NICU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 NICU医院感染以早产儿为主要感染群体,应针对高危因素采取有效防控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b> 研究住院新生儿患者机械通气相关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有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方法 <\b> 通过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某妇幼保健院住院新生儿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操作的患者医院感染病例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b> 调查期间该医院共有382例患儿接受机械通气操作,发生医院感染49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2.83%;感染病例中有35例为肺部感染,14例为血液相关感染,感染率分别为9.16%和3.67%。新生儿出生体重和住院时间构成新生儿患者机械通气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b> 该医院住院新生儿机械通气相关医院感染率较高,应重点加强出生体重低的新生儿机械通气相关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细节管理模式在护理风险防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收入NICU的147例早产儿为对照组,实施NICU常规护理措施;选择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收入NICU的早产儿150例为观察组,在NICU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细节管理模式。比较两组医源性皮肤损伤、意外事件发生、患儿体重增长、体重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情况,比较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压力性损伤、药液外渗所致损伤、皮肤感染所致损伤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管道脱落、皮肤抓伤、皮肤感染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患儿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NICU细节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患儿医源性损伤,降低患儿意外事件发生率,提高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低出生体重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预见性护理措施。方法将2015年4月-2016年12月入住我科NICU的21例超低出生体重儿设为观察组,进行预见性的皮肤护理;回顾总结2013年1月-2015年3月入住我科NICU的16例超低出生体重儿设为对照组,予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儿医用粘胶损伤、皮肤压伤、皮肤摩擦伤及液体外渗皮肤损伤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医用粘胶损伤、皮肤压伤、皮肤摩擦伤及液体外渗皮肤损伤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预见性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提高患儿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殷其改  李珊  陈晶 《临床医学》2010,30(12):40-41
目的探讨早产儿发生宫外发育迟缓(EUGR)与胎龄、出生体重的关系及危险因素分析,为制定预防早产儿发生EUGR的策略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09年1月至12月本院NICU收治的77例胎龄37周早产儿,根据不同胎龄、不同体重的早产儿进行体重监测,比较他们住院期间EUGR的发生率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体重≤1500 g的早产儿组EUGR发生率为71.4%,体重1500 g的早产儿组EUGR发生率4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34周的早产儿组EUGR发生率为66.3%,胎龄≥34周的早产儿组EUGR发生率为3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发育迟缓(IUGR)、感染是发生EUGR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胎龄及出生体重越小,发生EUGR的可能性越大。导致EUGR的因素是多重的,其中IUGR及感染对EUGR影响最大,应积极预防及治疗并发症,重视早产儿早期营养是避免EUGR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机械通气早期口腔滴注初乳的效果。方法 选取温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机械通气的130例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试验组于出生后24 h内开始实施初乳口腔滴注,持续5 d;对照组初乳仅用于胃肠内营养,其余干预措施两组均相同。收集两组出生后第1次与第6天的气道分泌物和尿液标本,检测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sIgA)与乳铁蛋白的浓度;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记录两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日。结果 出生后第6天试验组气道分泌物与尿液中sIgA、乳铁蛋白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败血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日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机械通气早期初乳口腔滴注能提高早产儿免疫功能,降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应对该类早产儿尽早启动初乳口腔滴注,并提供更多的支持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间歇重力鼻饲喂养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内极低体重儿胃肠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NICU内215例极低体重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06例,对照组109例。观察组采用间歇重力管饲喂养方法,对照组采用持续滴注管饲喂养方法。观察两种鼻饲方法客观指标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患儿完成研究。观察组极低体重儿转出NICU时体质量增长到(1397.0±22.10)g,高于对照组(1320.0±18.25)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 P<0.05)。观察组极低体重儿全胃肠营养所需时间、转出NICU时间为(4.94±0.70),(9.69±7.19)d,均低于对照组[(4.74±0.74),(11.63±4.0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2,4.85;P<0.01)。观察组患儿的腹胀、腹泻、上消化道出血、呕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结论应用间歇重力管饲喂养可以减少极低体重儿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儿的NICU入住时间,提高体重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声音干预护理对NICU早产儿的临床干预效果。方法将2012年6月~2013年5月收入我院NICU的早产儿226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声音干预护理(设置声音干预的暖箱、调低仪器的报警声、病房内播放轻音乐等)。比较两组早产儿的肺动脉压力(PASP)、心脏指数(CI)、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体重的改变,首次排胎便时间、首次排黄便时间和出生1周后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变化的差异性。结果两组早产儿干预后PASP和PaCO2均比干预前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显著,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早产儿干预后CI和PaO2均比干预前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显著,有显著性差异(P0.05)。出生1周和2周体重观察组逐渐增加,而对照组于1周时增加,2周时有所下降,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首次排胎便时间、首次排黄便时间和出生1周后血清总胆红素含量比对照组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NICU早产儿实施声音干预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可应用于临床护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瑞安市人民医院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发生率和高危因素。方法2005年8月1日至2008年8月1日对瑞安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住院并符合筛查标准的540例新生儿进行了ROP筛查。结果在接受筛查的540例新生儿中,44例发生了ROP,发生率为8.1%。Ⅰ~Ⅲ期病变分别为35、7、和2例;其中2例需激光治疗,无失明病例。结论ROP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孕周、出生体重、吸氧时间、呼吸窘迫综合征是ROP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塞式双水平正压通气(DuoPAP)在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85例极低出生体重NRDS患儿,随机将患儿分为nDuoPAP组45例,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组40例,主要观察两组使用无创呼吸支持后1 h、12 h、24 h的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OI=PaO2/FiO2)、失败例数等。结果 nDuoPAP组无创辅助通气1 h、12 h、24 h评估PaCO2、PaO2、OI与nCPAP组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DuoPAP组与nCPAP组上机失败率(4.44%vs.22.50%)以及呼吸暂停发生率(13.33%vs.3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DuoPAP组与nCPAP组无创通气时间[(3.61±0.97)d vs.(3.44±1.18)d],发生气漏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ROP)、脑室内出血(IVH)及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DuoPAP治疗NRDS,与nCPAP相比更能改善氧合,减少CO2潴留,减少有创机械通气比例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西安高新医院分娩后收住新生儿病区及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早产儿126例,根据床旁颅脑B超、临床诊断结果,将其分为脑室内出血组(72例)和无脑室内出血组(54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胎龄≤32周或体质量≤1500g早产儿的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胎龄〉32周或体质量〉1500g的早产儿(χ2=9.78,P〈0.05;χ2=18.81,P〈0.01)。②阴道分娩早产儿的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剖宫产者(χ2=13.21,P〈0.01);存在高危因素早产儿的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高危因素的早产儿(χ2=21.30,P〈0.01)。③围生期窒息和机械通气等因素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密切相关。结论胎龄、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围生期窒息、机械通气等是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发生的高危因素;减少早产、低体质量儿的出生率,可有效降低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和新生儿死亡率;颅脑B超可做为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筛查、早期诊断和跟踪随访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传统鼻饲喂养与重力鼻饲喂养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早产儿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3年6月新生儿科收治的胎龄<34周、体质量<2000 g、需鼻饲喂养的早产儿。根据住院号随机分为传统鼻饲喂养组(对照组)40例与重力鼻饲喂养(观察组)40例。比较两组患儿在达到全胃肠营养所需时间、住院时间、喂养耐受性及相关并发症方面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在达到全胃肠营养所需时间、住院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t分别为4.780,8.846;P<0.05),且观察组的喂养耐受性更高,发生呼吸暂停比例更低(χ2分别为3.19,9.69;P<0.05),而在腹胀、腹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11,0.21;P>0.05)。结论重力管饲喂养增强了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性,达到全胃肠营养所需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为生长发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皮肤温度变化与压力性损伤发生的相关性,以温度变化情况量化风险水平,探讨该指标监测在压力性损伤风险预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连续整群抽样法选取温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综合ICU、神经外科ICU、呼吸科ICU、急诊科ICU、CCU患者415例,获取患者人口学特征和临床基线数据,以及每日骶尾部皮肤温度变化情况。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皮肤相对温差与压力性损伤的相关性。以X-tile分析计算皮肤相对温差预测压力性损伤的最佳截断值,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价其预测效果。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比较不同皮肤相对温差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风险。结果 骶尾部皮肤相对温差与压力性损伤发生存在负相关关系(P<0.001)。该指标预测压力性损伤的最佳截断值为-0.1 ℃,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01,约登指数为0.753,灵敏度为85.37%,特异度为89.89%。当皮肤相对温差≤-0.1 ℃时,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显著增加,以入院后第4、5天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最高(3.44%),其发生风险是皮肤相对温差>-0.1 ℃时的6.63倍[HR=6.36,95%CI(3.91~10.36)]。结论 皮肤温度监测能够较好地预测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建议应密切关注患者入院后第4、5天骶尾部皮肤温度变化情况,当皮肤温度降低(相对温差≤-0.1 ℃)时,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增加,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长三角地区各医疗机构的极/超低出生体重儿不同乳品种类搭配喂养的现状,为临床中该类群体喂养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1月—12月,采用NICU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情况调查表,回顾性收集长三角地区5所三级甲等医院NICU胎龄≤35周且出生后24 h内入院的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获得不同乳品种类搭配喂养的情况,同时比较纯母乳喂养组和亲母母乳不足时使用配方奶补足组患儿喂养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共收治极/超低出生体重儿830例,最终纳入667例。其中仅接受亲母母乳喂养82例(12.3%),仅接受捐赠母乳喂养5例(0.8%),接受亲母母乳+捐赠母乳喂养65例(9.8%),以上3种方式统称为纯母乳喂养,共计152例(22.9%)。接受捐赠母乳+配方奶喂养34例(5.1%),仅接受配方奶喂养75例(11.2%),接受亲母母乳+配方奶喂养333例(49.9%),接受亲母母乳+捐赠母乳+配方奶喂养73例(10.9%)。使用纯母乳喂养组肠外营养天数少于配方奶补足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迟发性败血症的发生率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三角地区各医疗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