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薇  周婧  郭豫  邵剑波 《放射学实践》2023,(12):1605-1610
目的:探讨MRI单次激发FSE序列评价宫内胎儿脑沟发育的可行性。方法:分析203例22~38孕周健康胎儿的脑部MRI图像,根据孕周分为17组,每一孕周为一组,评价胎儿半球间裂、外侧裂、顶枕沟、海马裂、胼胝体沟、距状裂、扣带沟、边缘沟、侧副沟、中央沟、额上沟、中央前沟、中央后沟、顶内沟、颞上沟、额下沟、颞下沟、枕颞沟、次级扣带沟、次级枕沟及岛沟是否可显示,并计算各孕周组中各个脑沟的可见率。结果:建立了22~38孕周胎儿大脑所有初级脑沟和部分次级脑沟的可见百分率的时间表。超过75%的胎儿在22孕周时可见半球间裂、外侧裂、顶枕沟、海马裂、胼胝体沟和距状裂;在24孕周可见扣带沟;在25孕周可见边缘沟、侧副沟、中央沟和额上沟;在26孕周可见中央前沟、中央后沟和顶内沟;在27孕周可见颞上沟和额下沟;在31孕周可见颞下沟、枕颞沟和次级扣带沟;在32孕周可见次级枕沟;在34孕周可见岛沟。结论:MRI单次激发FSE序列可用于评估胎儿脑沟的发育情况,可为评价胎儿脑部发育提供一定的参考标准,从而可辅助诊断脑发育滞后。  相似文献   

2.
常见血块;结石;输尿管束带(Ureteral Striations,先有扩张的输尿管);血管切迹:①正常血管(例如卵巢静脉,腹下动脉,髂动脉);②动脉侧支循环(肾动脉狭窄);③静脉侧支循环(肾静脉或下腔静脉梗阻);④没有梗阻的扩张的静脉(动静脉畸形,精索静脉曲张)。少见扩张的腹膜后淋巴管;粘膜下出血(如应用抗凝剂后,脉管炎);囊性输尿管炎;良性肿瘤(血管瘤,纤维性息肉,错构瘤,梭形细胞  相似文献   

3.
颅外软组织由5层构成。包括(1)皮肤,(2)浅筋膜,(3)帽状腱膜,(4)疏松结缔组织,和(5)颅骨膜。位于头皮内有三个主要肌组,包括(1)额肌,(2)枕肌,和(3)颞肌。正常CT 解剖:皮肤即最外层正常表现为薄的高衰减值线样结构。紧靠皮肤下方的浅筋膜表现为稍低衰减值的稍厚层。由脂肪和致密纤维束混合构成这层结缔组织。正常人帽状腱膜是不能认出的单独结构。枕肌在浅筋膜下方表现为新月形并同颅骨紧相邻。颞窝内颞肌为紧靠浅筋膜下方的高衰减值细的线样结构。浅筋膜下方为帽状腱膜下或松结缔组织包含有脂肪和颞肌。颞肌位于蝶骨大翼外侧并与对侧颞肌表现大小和密度对称。造影剂增强通常可显示在耳前浅筋膜内走行的颞浅动脉。偶尔可见  相似文献   

4.
大脑中动脉闭塞后大脑后动脉侧支供血的MRA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脑中动脉闭塞后侧支供血的3DMRA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75例,均行MRI和3DTOFMRA,着重观察MRA中的侧支代偿供血情况。结果:75例患者3DTOFMRA均发现大脑中动脉起始段(M1)闭塞,同侧的大脑后动脉颞下后支及距状裂和顶枕动脉段出现增粗、延长、分支增多的表现,而多数患者同侧的大脑前动脉走行方向、管径粗细、分支情况则无明显变化。结论: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后,MRA示同侧大脑后动脉主干及分支有显著改变,说明闭塞区的代偿血供是以大脑后动脉通过柔脑膜毛细血管网的侧支循环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双源CT容积灌注(CTVP)联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对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术前及术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4例一侧颈内动脉闭塞及一侧烟雾病患者于术前及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术后1周分别行颅脑CTVP及头颈部CTA检查,评估手术侧颞浅动脉、桥动脉及大脑中动脉颞叶分支情况,同时观察手术侧颞顶叶血流灌注情况,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14例患者14根颞浅动脉均通畅,优秀12根(12/14,85.7%),良好2根(2/14,14.3%),桥血管通畅性评分为3.44±0.65,通畅率为85.7%(12/14),患侧大脑中动脉颞叶分支血管术前及术后评分分别为2.66±0.35及3.87±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颞顶叶术前术后血流灌注数据相比,术后血容量(CBV)及血流量(CBF)增加,达峰时间(TTP)及平均通过时间(MTT)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源CTVP联合CTA能了解患侧颅内外动脉,桥血管及患侧颅脑血流灌注情况,作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术前及术后的评估手段,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6.
1 临床资料 患者 ,女 ,5岁。因车祸致头外伤后右耳滴血水 5h于 1998年 10月 18日住我科。神清 ,语利 ,右睑裂变窄 ,双瞳孔正大等圆 ,光反射 (+)。右耳内流血性脑脊液 ,双鼻孔内有血痂。右颞顶头皮挫伤 ,右锁骨中段骨折 ,四肢肌力正常 ,无病理征。CT示鞍底斜形骨折 (从右后至左前 ,贯通右破裂孔 ) ,右侧岩尖部骨折 ,右侧人字缝哆开。 1周后右耳漏愈合 ,右睑裂恢复至基本正常。住院 2周患儿主诉右耳鸣 ,听诊右颞、顶、枕部均可听到与动脉搏动相一致的收缩期血管杂音 ,杂音最响处位于右侧乳突 ,并传导至对侧颞部 ,双眼球处听不到杂音。压…  相似文献   

7.
患者 女,95岁.被发现行走变慢3 d,伴有精神食欲变差.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发病前未口服降压药、无外伤史颅脑CT平扫示“左侧侧脑室出血”(图1),以脑出血收入院治疗.头颈部CTA未见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或颈脑血管狭窄(图2),但发现左侧椎动脉缺如,左侧颈-椎基底动脉异常吻合.该吻合血管起源于左侧颈外动脉,沿途发出左侧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枕动脉之后主干继续向背侧弯曲在寰椎水平经枕骨大孔入颅,并与右侧纤细椎动脉汇合形成基底动脉(图3,4),诊断为Ⅱ型永存寰前节间动脉(proatlantal intersegmental artery,PIA)合并同侧椎动脉缺如.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3.0 T MRI显示三叉神经及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分析产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的血管压迫特点.方法 选择50例TN患者(50支TN患侧和50支TN对侧三叉神经;其中23例行微血管解压术)和50名没有面部疼痛的志愿者(100支非TN三叉神经),在3.0TMR采用三维快速稳态梯度回波序列(3D TRU-FISP)及3D 三维时间飞跃(TOF-MRA)扫描.若判断TN患者为静脉病变,并行增强3D快速小角度反转序列(3DFLASH)扫描.以上图像融合重建成虚拟脑池图,评价神经血管压迫程度分级(1级无压迫,2级静脉性压迫,3级神经与动脉接触,4级有动脉压痕,5级动脉压迫导致神经明显移位),以及血管接触神经的方位(三叉神经的上侧或其他侧)、血管神经接触点的位置(近:位于三叉神经脑池段近脑干1/3长度区域,远:位于三叉神经脑池段远脑干2/3长度区域).3D TRU-FISP序列重建的冠、矢状面图像用于测量神经长度、神经横截面及脑池面积.采用卡方检验观察2组的三叉神经:血管压迫神经引起神经切迹或移位(4级和5级)、血管神经压迫点和神经出脑干处距离、血管压迫神经的位置位于神经上侧方的发生率.采用t检验观察测量数值的统计学意义,并用Logisac回归分析三叉神经痛的发病因素.结果 两序列及融合图像可以清晰显示神经血管的关系,与23例微血管解压术中所见吻合度高,术后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21例.血管压迫或接触三叉神经的发生率在志愿者组(1级79支,2级5支,3级8支,4级8支)、TN对侧(1级27支,2级6支,3级9支,4级8支)及TN患侧(1级4支,2级t2支,3级12支,4级7支,5级15支)分别为21.0%(21/100)、46.0% (23/50)、92.0% (46/50).TN患侧三叉神经较志愿者三叉神经血管受压迫程度4、5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0,P <0.01);血管接触点的位置在TN患侧近32支、远14支,在志愿者近4支、远17支(x2=14.8,p<0.01);压迫血管位置中,TN患侧位于神经上侧36支、其他侧10支,志愿者中位于神经上侧5支、其他侧16支(x2=18.0,P<0.01);所在层面脑桥池面积,TN患侧为(183.9+52.5) mm2、对侧为(217.8±58.8)mm2(t=-3.04,P<0.01);脑池段神经中点截面积,TN患侧为(6.3±1.3)mm2、对侧为(7.7±1.6) mm2(t=-4.8,P<0.01);脑池段神经长度,TN患侧为(8.0±1.9)mm、对侧为(9.0±2.0)mm(t=-2.64,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可以清楚显示TN患者血管与三叉神经的关系,受压迫神经位置更靠神经近端及头侧、神经所在层面脑桥池面积较小者,均是较强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9.
颅底血管与三叉神经根位置关系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颅底血管与三叉神经根背侧或腹侧的位置关系,为临床诊治三叉神经痛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 25例,对颅底血管与三叉神经根背侧或腹侧的位置关系进行观测。结果  (1 )行经三叉神经根背侧并对其产生压迫的颅底血管主要有小脑上动脉 (SCA)占 4. 0%;小脑前下动脉 (AICA)占 2. 0%;基底动脉脑桥支占 2. 0%;岩静脉占 4. 0%;岩静脉及SCA占 2. 0%;岩静脉及AICA占 2. 0%。 (2 )行经三叉神经根腹侧并对其产生压迫的颅底血管主要有SCA占 4. 0%;AICA占 4. 0%。结论 SCA,AICA可在三叉神经根背侧或腹侧产生压迫;基底动脉脑桥支、岩静脉、岩静脉及SCA、岩静脉及AICA,仅对三叉神经根背侧产生压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蝶枕软骨结合发育的高分辨率CT扫描所见。方法 分析年龄 3月~ 74岁的 2 69例蝶枕软骨结合高分辨率CT扫描所见 ,观察蝶枕软骨结合形态 ,骨化中心出现的时间、位置 ,蝶枕融合及其残迹和蝶窦的发育。结果 蝶枕软骨结合分未闭、部分闭合、完全闭合三类。 83例未闭的蝶枕软骨结合形状多样 ,5 7例可见切迹。软骨结合宽度的均数为 1.8mm ,与年龄呈负相关 (r =-0 .92 ,P <0 .0 0 1)。骨化中心出现的年龄 9~ 16岁 ,可分别位于软骨结合的上、中、下部或全长的中线处 ,其长度的均数为4.73mm ,密度类似骨皮质。部分闭合见于 11~ 16岁 ,完全闭合最早见于 14岁 ,17岁后完全闭合。蝶枕软骨结合骨化中心出现及其闭合年龄 ,女性较男性早 1~ 2岁。蝶窦最早见于 1岁。蝶枕软骨结合完全闭合的 186例中 ,可见不规则白线残迹的 91例 ,其中 13例蝶窦超越部分白线累及枕骨 ;蝶窦局限于蝶骨内的 96例 ,气化良好累及枕骨的 90例。结论 高分辨率CT能清晰显示蝶枕软骨结合的骨化过程 ,有助于颅底疾病的诊断及经蝶窦手术入路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MSCT研究儿童颅骨骨缝解剖变异及颅骨骨折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儿童颅骨骨缝解剖变异的认识,并对儿童颅骨骨折作出正确判断,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MSCT证实的儿童颅骨骨缝解剖变异65例及儿童颅骨骨折25例影像学表现。结果 额缝11例表现为额骨中部的直线低密度影,8例贯通额骨,3例非贯通;缝间骨20例均表现为颅缝间贯通的锯齿状低密度影;枕骨假缝14例表现为附着于人字缝向枕骨延伸的非贯通缝,10例对称,4例不对称;顶骨假缝4例均表现为对称性附着于人字缝向顶骨延伸的非贯通缝;上正中裂5例均表现为枕大孔后缘的中央缝隙;上枕骨正中裂3例表现为枕骨下缘中部非贯通缝隙;副骨8例表现为位于枕骨鳞部与髁部之间的未融合的骨化中心,2例对称,6例不对称;颅骨骨折25例,凹陷性骨折2例,颅骨单发骨折19例,多发骨折4例;且其中伴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颅内积气1例,硬膜外血肿3例,硬膜下血肿1例,脑挫伤1例,头皮下血肿19例。结论 儿童颅骨骨缝的解剖变异与骨折在CT影像上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发生部分、两者形态、对称性、与颅缝的关系及伴随影像,熟悉儿童颅骨骨缝的解剖变异CT影像,有助于提高儿童骨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技术研究髌骨中心层面腘静脉解剖及其变异,为临床腘静脉盲探式穿刺提供影像解剖学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5年3月在南通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直接法CT静脉造影检查患者171侧下肢(男91侧,女80侧;左91侧,右80侧).测量髌骨中心层面腘静脉中点至股骨内外侧髁连线中点水平距离(D1)、同层腘静脉中心至体表距离(D2)、腘静脉内径(D3、D4),对测得的指标作统计学分析.同时解剖观测同层面171侧下肢腘静脉有无畸形、数目及与腘动脉的位置的关系.结果 统计学分析显示,男、女及左、右侧间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71侧下肢中腘静脉D1为(10.62±4.64) mm,变异系数为0.44;D2为(25.15±4.37) mm,变异系数为0.17;D3、D4分别为(10.55±2.87) mm、(10.94±2.68) mm,变异系数分别为0.27、0.24;171侧下肢中34侧为2支型腘静脉(占19.9%),1例为3支型腘静脉(占0.6%),136侧仅有1支型腘静脉(占79.5%);171侧下肢中仅5侧下肢髌骨中心层面腘动脉与腘静脉并列(内外侧),166侧腘动脉均位于腘静脉前方或前内侧.结论 以上腘静脉观测结果,为临床腘静脉盲探式穿刺提供了影像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患者 男 ,18岁。智力低下 ,发作性左侧肢体及颜面部抽搐 10年 ,有时伴意识不清。查体见右侧颜面部及颈部有大片皮肤血管疾 ,未见其它发育异常。头颅CT扫描 :定位片上见枕顶叶有斑片状钙化。平扫见右侧颞顶枕叶表浅部位脑回样钙化 (图 1) ,右侧蛛网膜下腔增宽 ,右侧颞、顶、枕叶脑皮质明显萎缩 ,中线结构向右侧移位 ,两侧大脑半球不对称 ,且右侧颅壁增厚 (以枕、顶叶为著 )。肘静脉注射 6 0 %的泛影葡胺 10 0ml(速度为 3ml/s) ,行增强扫描和CT脑血管造影 ,显示右侧侧脑室前角及双侧侧脑室后角脉络丛明显强化 ,右侧颞、顶、枕叶软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不同扫描方式影响螺旋CT血管造影 (SCTA)显示肝内血管的能力。方法 :对 92例患者作SCTA ,在快速注射对比剂 (3~ 4ml/s)后 ,对 5 2例患者从肝角向肝顶扫描 ,对 40例患者从肝顶向肝角扫描 ,经最大强度投影(MIP)法重建肝血管影像。结果 :从头侧向足侧扫描 ,门静脉显示较好 ,但肝静脉显示差。从足侧向头侧扫描 ,门静脉、肝静脉显示均较好。结论 :从足侧向头侧的扫描方式可作为肝血管SCTA常规检查的补充 ,有助于提高肝静脉的显示率  相似文献   

15.
3D-TOF-MRA诊断偏侧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的病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增强三维体积扫描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 (3D -TOF -MRA)对偏侧面肌痉挛 (HFS)、三叉神经痛 (TN)病因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常规颅脑MRI及增强 3D -TOF -MRA脑干薄层扫描 48例HFS患者和 46名对照、42例TN患者和 40名对照 ,盲法诊断面神经、三叉神经根部解剖改变 ,患者组与各自对照组作对照分析。结果  (1)HFS、TN患者症状侧面神经根部、三叉神经根部受压迫 45侧 (93 .8% )和 3 6侧 (85 .7% ) ,其中血管压迫 44侧 (91.7% )和 3 2侧 (76.2 % ) ,肿瘤压迫 1侧 (2 .1% )和 4侧(8.9% ) ;无症状侧受血管压迫 8侧 (16.7% )和 4侧 (9.5 % ) ;对照组双侧受压迫 4侧 (4 .4% )和 5侧 (6.3 % )。 (2 )常见压迫面神经的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 (AICA) 17侧 (3 8.6% ) ,小脑后下动脉 (PICA) 12侧 (2 7.3 % ) ,椎动脉 (VA) 6侧 (13 .6% ) ;压迫三叉神经的血管为小脑上动脉 (SCA) 18侧 (5 6.3 % ) ,小脑前下动脉 (AICA) 5侧 (15 .6% ) ,起源不清的血管 (DIV) 4侧 (12 .5 % )。 (3 )面神经根部、三叉神经根部血管压迫发生HFS、TN的相对危险度估计值为 2 6.6和 9.84。 (4 )手术证实面肌痉挛组 3例、三叉神经痛组 6例神经血管压迫 ,面肌痉挛组 1例、三叉神经痛组 4例肿瘤压迫神经。结论 MRI加增强 3D -TOF -MRA  相似文献   

16.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分型与再出血危险性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CT分型与再出血危险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2月~2008年7月经CT检查并在我院治疗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981例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SAH再出血临床常见诱因为:用力排便、大声说话或与人争吵、情绪激动、打喷嚏及用力咳嗽等。按出血浓聚部位的不同,SAH初次出血CT表现可分为脑底池型(516例)、侧裂池型(341例)、脑沟裂型(59例)、血肿型(65例)。再出血251例(25.6%),其中3次出血39例,4次出血6例。脑底池型再出血率(28.3%,146/516)较脑沟裂型(7%,4/59)或血肿型(10.8%,7/65)高(P<0.01),而与侧裂池型(27.6%,94/341)再出血率无显著性差异(P>0.01);侧裂池型再出血率较脑沟裂型或血肿型高(P<0.01);而脑沟裂型与血肿型再出血率无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多重比较取α=0.05得α′=0.01)。结论:脑底池型及侧裂池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率较高,分析初次出血的不同分型,可帮助临床估计患者的再出血危险性大小,在治疗康复过程中应严格避免再出血的诱因并积极使用抗纤溶药物。  相似文献   

17.
头颈CTA对比剂优化与成像质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头颈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比剂剂量优化与成像质量的相关性。方法:将80例头颈部CTA随机分为A、B 2组,各40例,分别采用常规剂量(65~90ml)与优化剂量(46~50ml)行16层螺旋CT动脉血管成像,利用原始图像、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组(MPR)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从而对CTA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A、B 2组全程血管内浓度曲线波动甚微、形态基本一致,主观判断无明显差异,优化方案组能有效消除头臂静脉高密度伪影干扰,显著提高颈部动脉起始段及颅内动脉的显示能力,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远侧段图像质量,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颅内静脉显影淡、动脉显示质量高,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颈部16层螺旋CTA对比剂剂量优化方案,能够明显减少上腔静脉、颅内静脉伪影,提高图像质量,完全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相似文献   

18.
<正>患者男,35岁。因双眼视物模糊3年,加重伴耳鸣2年,左眼视力下降5月,血压增高2年到我院行MRI平扫及3D-TOF检查:双侧大脑半球表面及环池,枕大池内多处血管增粗流空信号,右侧颈外动脉疑似与增粗血管相连续(图1,2);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施3D-Tricks检查:颅内多发动静脉瘘(图3)。患者接受全脑血管造影术+动静脉瘘栓塞术。术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61岁.2月余前无明显诱因触及左上腹包块,质韧,无压痛,伴有食欲下降,无皮肤、巩膜黄染.门诊腹部彩超提示:左上腹实性包块. 临床化验:肿瘤系列均正常;载脂蛋白B、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均升高. CT示:胰腺体尾部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大小约10,0 cm×11.0 cm,边缘光整,CT值约40 HU(图1);动脉期肿块呈轻度不均匀强化,CT值约70 HU(图2);门静脉期肿块较正常强化胰腺密度低伴内部斑片状液化坏死区,实质部分CT值约130 HU,脾静脉受侵伴多发侧支静脉形成(图3);延迟期肿块强化程度减退,实质部分CT值约100 HU(图4);腹部动脉CTA示肿瘤由胃左动脉分支、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胰背动脉及空回肠动脉供血(图5).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肝癌动脉供血血管变化.方法:对86例原发性肝癌均经2次以上TACE治疗的患者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对每次行TACE治疗前DSA资料对比观察.结果:本组86例,经2~4次TACE治疗,69例(80.9%)肿瘤由多血管向少血管或无血管转变;75例(87.3%)肿瘤染色范围缩小或消失;11例(12.8%)肝动脉狭窄或闭塞后周围形成侧支血管;25例动-静脉瘘中有11例(45.2%)减轻或消失,动脉期延长.结论:经TACE后对癌组织动脉供血血管的变化特征研究,对评价疗效及决定再次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