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BS)对原发帕金森病(PD)的治疗作用及手术方法。方法 应用微电极导向技术和手术计划系统进行靶点定位,对20例PD病人的丘脑底核(STN)进行电极植入,术后至少6个月的评价和随访。结果 15例单侧和5例双侧STN的DBS术后病人肢体僵直、震颤和运动迟缓等症状改善明显,术前术后UPDRS运动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有显著下降(P<0.01),服药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无严重及永久并发症。结论 STN的DBS手术治疗PD,对症状改善非常全面,可通过参数调整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服药量明显减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脑深部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临床研究脑深部刺激(deep brain stimula tion,DBS)治疗PD近期效果与毁损术相近,疗效持久,手术安全.我院已采用DBS治疗3例PD病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脑深部电刺激猴帕金森病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猴偏侧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模型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系统的植入,对脑深部电刺激动物模型的制备进行了探讨.方法2只猴偏侧PD模型,按照猴脑立体定向图谱,在右侧STN植入脑深部刺激电极,并同期皮下植入脉冲发生器.术后行头颅X线平片和MRI检查,给予慢性高频电刺激,观察运动症状改善.结果2只偏侧猴PD模型成功的同期植入DBS系统,术后的症状观察和阿朴吗啡(apomorphine,APO)诱发旋转实验,证实STN慢性高频电刺激有效地缓解了猴PD样症状.结论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同期将DBS系统植入动物体内,可以有效的建立DBS动物模型,为DBS在神经疾病的应用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4.
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功能神经外科疾病范围很广,本以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和顽固性疼痛两种疾病的外科治疗为例。探讨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的发展趋势,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立体定向苍白球切开术得到了重新修正。神经组织移植的热情依然未减,深部脑刺激电极(DBS)治疗又增添新路。在癌痛和慢性疼痛的外科治疗中,阻断痛觉传导径路,DBS和植入吗啡微量泵等方法并存。随着现代影像学引导手术和放射外科的发展,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这一综合学科正进入一个空前活跃的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帕金森病(PD)是神经内、外科治疗的难题。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立体定向损毁疗法有半数病人术后复发,二次损毁副作用大,效果较差;双侧损毁治疗风险更大,且效果不稳定。近年,国外应用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取得了良好疗效。本文综合近年国外文献,对DBS治疗PD的概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6.
脑深部电刺激(DBS)已被广泛用于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治疗,其中丘脑底核(STN)DBS对帕金森病(PD)所有症状均有改善,但对该疗法的长期随访观察资料还较缺乏,我们在该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2002—2003年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科等接受STNDBS的原发性PD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对帕金森病(PD)非运动症状(NMS)的治疗作用。方法对102例PD病人进行DBS手术,术前及术后1个月进行NMS量表评估。结果PD病人术前出现NMS 3-18项,平均7.1项。NMS评分与病人的Hoehn-Yahr分级明显相关(相关系数r=0.49,P〈0.01)。术后1个月频数明显下降的NMS是:疼痛、感觉异常、失眠、多梦,其他NMS频数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结论PD病人均具有NMS,出现在PD病程的各个时期。随着疾病的进展,PD病人平均NMS评分明显提高。DBS手术短期内可以改善NMS中的疼痛、感觉异常、失眠、多梦等症状,长期疗效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8.
深部脑刺激术(DBS)已成为目前外科治疗进展型帕金森病(PD)的主要手段,但是DBS的机制尚未明确。本文综述了DBS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DBS阻断了基底节到丘脑、皮质以及脑干的异常输出信号,同时也与其调节神经元的递质释放有关。脚桥核对控制PD的中轴症状有一定作用,消除基底节对脚桥核的抑制将有助于改善PD的中轴症状。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深部脑刺激术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在人类这一结论尚需临床研究来确证。  相似文献   

9.
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金森病(Parkingson'sdisease,PD)的外科治疗已经历了近一个世纪,取得了巨大进步,尤其近二十年。PD的外科学治疗朝三个方向发展:1.毁损手术(ablativeprocedure),2.脑深部刺激(deepbrainstimulation,DBS),3.神经移植(transplantiation)。三方面发展不是同时起步,但是目标都集中于脑的三个区域(靶点):丘脑,苍白球,丘脑底核。PD的外科治疗之所以在近二十年里取得了飞速发展,主要是因为:1.PD患者的长期药物治疗的效果不满意,最后呈药物性运动障碍等一系列副作用。2.随着对PD的病理生理的深入研究,对手术治疗PD的信心越足,并为寻找新的靶…  相似文献   

10.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 应用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难治性帕金森病(PD),并对其疗效作出评价。方法 对7例帕金森病患者采用磁共振导向立体定向及术中电生理验证方法,将刺激电极分别植入丘脑底核,采用同期或分期植入刺激发生器。术后1周用程控计算机在体外调速刺激参数,以达到最佳疗效。结果 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了显著的疗效。震颤完全消失,肌强直、步态、姿障碍以及药物所致的并发症明显,面时多巴胺类药物用量明显减少,1例曾接爱双侧丘脑腹中间核及一侧苍白球毁损后的患者只得到了轻度改善。结论 DBS法治疗中晚期PD,具有安全,副作用可逆转的优点,且可根据患者的不同状况及病情发展调节刺激参数达到最佳症状控制,完全控制震颤,明显改善肌张力障碍、步态、资势等运动障碍及药物所致的并发症,另外多巴胺类药物的用量也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1.
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137例报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PD)的经验。方法:自2000年3月至2007年12月应用DBS治疗PD137例,其中单侧丘脑底核刺激68例,双侧丘脑底核刺激69例。术后1年(108例)、3年(43例)和5年(20例)分别进行PD评定量表(UPDRS)运动评分。结果:脉冲发生器开启时,在“关”期和“开”期状态下,术后1,3和5年UPDRS运动评分症状改善率分别为55.8%、53.4%和45.2%及22.5%、23.2%和20.4%。手术并发症主要有:肺部感染1例,脉冲发生器植入处胸部皮下感染1例,积液3例,头部刺激电极和皮下导线连接处皮肤破溃1例。二次手术调整刺激电极深度2例。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掌握适应证,规范手术操作和术中影像学验证是提高DBS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电极植入术中位置判断和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脑深部刺激术(DBS)中丘脑底核(STN)电极植入位置准确性判断和调整。方法对137例帕金森病(PD)患者进行了丘脑底核DBS治疗,其中单侧68例,双侧69例。采用磁共振扫描,图像直接定位和坐标值定位相结合的方法计算靶点坐标,微电极记录细胞外放电。术中采用微毁损效应,观察刺激效果和副作用,X线透视和带立体定向头架MRI复查。结果绝大部分患者都能观察到电极植入的微毁损效应、电刺激效果和刺激副作用,术中X线透视和带立体定向头架MRI复查能观察到电极实际位置,并进行必要的调整。结论通过微毁损效应、电刺激效果和刺激副作用观察以及术中影像学检查能及时纠正电极位置偏差,减少二次手术,从而提高PD患者的DBS疗效。  相似文献   

13.
帕金森病外科治疗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患病率综合世界各国资料在10~405/10万人之间,我国的PD患病率为81/10万,发病和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由于影像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外科治疗PD取得了较大进展。毁损术曾经是PD治疗的最主要方法,随着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的出现,有逐渐被后者取代的趋势。目前PD常用的毁损靶点主要是丘脑腹中间核(Vim)和苍白球内侧部(Gpi)。其中Vim对震颤的控制效果最为理想,对肢体僵直仅有轻度改善,对其他症状无效;双侧Vim毁损会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已被摒弃。苍白球毁损术(PVP)对症状的改善比较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脑深部刺激术(DBS)后全脑葡萄糖代谢(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计算机断层扫描(CT)功能影像学变化,探讨其评估手术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2011年2月至2011年7月,18例接受丘脑底核(STN)DBS治疗的PD患者分别在术前1w和术后6个月进行脑部18-F—FDG—PET/CT。结果术前大部分PD患者FDG影像学表现符合PD相关模式(PDRP)。术后异常代谢区域代谢趋向正常改变:纹状体区、中脑、感觉运动区和运动前区皮层的异常高代谢有明显下降;双侧前额叶、扣带回和辅助运动区皮层的异常低代谢有轻度升高。结论FDG影像对PD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评估和手术疗效有指导意义,但目前尚不能指导临床手术。  相似文献   

15.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3年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在本中心接受双侧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3年以上的原发性帕金森病(PD)患者进行随访并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对2003年以前接受双侧DBS手术的32例PD患者分别在手术后3、12、36个月进行随访,结合是否同时服用左旋多巴进行综合评估,同时对手术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例中1例术后出血,2例患者经过二次手术调整电极位置,其它并发症包括眼肌痉挛、体重增加、发音障碍、肌肉痉挛;手术3年后帕金森病统一评分(UPDRS)改善率分别为48.7%(不用药)、50.6%(用药);左旋多巴用药量减少46%。结论本组资料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5.6%,大部分可以通过手术或调整电极参数解决,DBS对PD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在3年之后依然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心理干预对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疗效影响.方法 分析112例拟行DBS治疗的PD病例资料,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n=57)与对照组(n=55).对照组给予围手术期DBS手术常规护理,心理干预组在...  相似文献   

17.
帕金森病(PD)严重影响着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PD患者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 的常用靶点包括丘脑腹中间核(Vim)、丘脑底核(STN)、苍白球内侧核(GPi)和桥脑脚核(PPN),由于Vim对 PD患者症状的改善局限于震颤,目前已被STN和GPi靶点所替代,这两个靶点解决了PD患者的震颤、僵 硬、运动迟缓以及异动症的症状,近十几年来,PPN靶点的应用解决了PD患者步态失调和姿势不稳等中 轴症状,现根据不同靶点DBS后PD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合并抑郁障碍的长期疗效并探讨其神经机制。方法对15例合并抑郁障碍的PD患者实施STN脑深部电极植入,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随访和临床评价。结果术后运动功能症状如肢体僵硬、震颤、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改善良好,停药后PD分级量表运动评分显著下降(P〈0.01)。术后抑郁障碍症状如焦虑、绝望和激越症状改善良好,停药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显著下降(P〈0.05)。结论STN-DBS能显著改善PD的抑郁障碍症状,STN在PD抑郁障碍神经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自1987年以后,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成为治疗难治性帕金森病和特发性震颤的主要外科手段。刺激的靶点最先为丘脑腹侧中间核(nucleus ventero-intermedius,Vim)。由于Vim DBS只能缓解震颤,而对于帕金森病的其他核心症状以及多巴长期应用后的不良反应,如运动波动和异动症疗效不显著,1990年后治疗PD的靶点转移到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和苍白球内侧部(interal globus pallidus,GPi),上述问题在这两个靶点得到显著改善。Vim DBS仍然为治疗特发性震颤的位点。本文就这3个靶点的持续电刺激在治疗帕金森病和特发性震颤的近期和远期疗效等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20.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以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早期PD的药物治疗显效明显,但经长期口服药物治疗后,逐渐出现疗效减退及运动并发症。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是在脑内核团或特定脑区植入刺激电极,通过脉冲电刺激调控相关核团或脑区的功能,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1987年,法国Benabid将DBS应用于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治疗,至今已逾30年。该疗法于1998年在我国首次使用,目前在国内已得到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