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2):1079-1079
答:介绍急救的3种基本技术:(1)心前区叩击:是在心跳骤停的极短时间内,以拳捶击胸骨下端,举拳高于胸壁20~30cm,连击2~3次,观察脉搏、心跳,如恢复即为复苏。否则应行心脏按压;(2)胸外心脏按压:是用人工方法有节奏地在胸外间接地按压左右心室,使血液流入主动脉和肺动脉,以建立有效的大、小循环,来代替心脏的自然收缩,为心脏自主节律的恢复创造条件;(3)人工呼吸:是借助于人工的方法,使病人肺部进行氧和二氧化碳交换,从而使病人恢复自主呼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心跳骤停病人行胸外按压时的血流动力学机制。方法:13例使用Swan-Ganz导管和有创血压监测的危重病人在呼吸心跳停止后给予高浓度吸氧,并持续胸外按压(频率80~170次/min)心肺复苏,分段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1.心排量(0.98~4.18L/min,平均2.34±1.19L/min)在按压的前1~3min内呈先升后降变化;2.所测各处右房压、肺动脉压、外周动脉压不等,心脏灌注压为5.60±6.80/0.80±1.87(平均压2.00±3.33)kPa。由于收缩压差大,舒张压差小,故按压期可能为心脏的灌注期;3.心排量在按压频率100~150次/min范围可获得较高心排量,高频率的作用在于使胸壁、胸腔、大血管(动脉、静脉)、心腔之间产生了最佳的频率共振,达到了较理想的心排量,可能最佳胸外按压频率在120~140次/min之间,能有2倍于常规频率(80~100次/min)的能量传递;4.肺循环阻力(PVR)大于外周循环阻力(SVR),右心室功(RVW)及右室每搏功(RVSW)下降幅度小于左心室功(LVW)、左室每搏功(LVSW),说明胸外按压更多影响在肺循环和右心腔部分。结论:胸外心脏按压在高频率时存在频率共振机制,最佳的共振频率可能在120~140次/min。  相似文献   

3.
程宝珍 《现代护理》2007,13(3):675-676
心肺脑复苏(CPCR)是抢救心脏、呼吸骤停及保护、恢复大脑功能的急救技术。心肺复苏(CPR)包括三大要素: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体外电除颤;3个阶段:BLS、ALS、PLS。而复苏的最终目的是脑功能的恢复,故CPR又发展成CPCR。随着CPR扩展到CPCR的高层次,对CPCR的护理方法也有了新的进展和认识,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1病历简介患者男,22岁,在高空作业时不慎被2X10‘V高压电击伤并自10m高处坠落,臂部着地,当时心脏、呼吸骤停,现场和转院途中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受伤后30分钟入院,诊断为严重复合伤并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①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CPR)术后;②电击伤,头面部、双前臂、双手及双足五度烧伤(面积24%),颈、胸部4度烧伤(面积13%);③创伤性休克;④双肺挫裂伤,双侧血气胸;⑤纵隔血肿;⑤第3~7胸椎粉碎性骨折伴高位截瘫;③右侧6~10胸(椎)肋关节脱位,左侧6~11胸(椎)肋关节脱位;③脾挫伤…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人体心脏按压的压力传导机制作进一步研究,本文对7例危重病人(脑外伤4例,GCS均为3分,多发伤3例,平均ISS为22.3分)在高级生命支持下,心肺停止后进行常规抢救过程中,通过Swan-Ganz导管和有创股动脉压监测得到右房压(RAP),肺动脉压(PAP),股动脉压(FAP)。闭式胸外按压结果为:RAPe46.4±9.5/6.3±6.0;PAPe62.9±16.7/10.0±3.8;FAPe103.6±27.0/14.6±5.9,开胸按压时:RAPo21.7±3.0/9.0±5.6;PAPo29.9±4.2/11.9±4.6;FAPo46.9±5.0/17.6±8.9;单位为mmHg。通过比较发现:1.胸外按压产生的收缩压大于开胸按压(P<0.005),而舒张压反而低于开胸条件下之值;2.力量是维持收缩压的主要因素,而频率是维持舒张压的主要因素;3.在胸外或开胸按压下,上述三处压力不等。FAP、PAP间接代表了左室压、右室压,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承受和传导压力的梯度:即左室压>右室压>右房压。这一发现有利于对心脏按压力量传导机制及其条件下血液动力学改变机制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6.
心脏骤停经110分钟抢救成功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48岁,2005-11-01出现发作性胸痛,未在意。11-03又发作1次缓解,于当天15:28来我院病房探视亲人时,突然神志不清、颜面部发绀、抽搐,无呼吸、脉搏、心音、血压。诊断为心脏骤停。立即予心肺复苏(CPR),同时予静注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随后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气囊维持呼吸、不间断心脏按压,此后2h期间心电示波显示直线(停搏)、室扑、室颤交替出现,心电活动处于不稳定状态。给予非同步心电复律4次(200、300、350、350J)并予静注利多卡因(100mg/次共3次)交替使用,于16:09(发病40min)曾恢复窦律,血压80/40mm Hg,但仅持续2min,又呈室扑、室颤,呼吸、脉搏、心音均无。  相似文献   

7.
我院近年来抢救心脏骤停心肺脑复苏成功12例,现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心脏骤停判断依据:(1)突然神志丧失或抽搐;(2)大动脉搏动消失;(3)心音消失;(4)心电图出现心室停搏、心室颤动或慢而无效的室性自主节律。1.2一般资料:12例中男9例,女3例,年龄35~60岁,平均45.5±7.2岁,50岁以下7例,50岁以上5例。病因分类:冠心病6例,其中5例为急性心肌梗塞.风心病洋地黄中毒1例,急性心肌炎2例,电击伤1例,低血钾2例。1.3抢救措施:紧急的基础生命支持:包括心前区捶击,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心电示波监测,紧…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常见方法为悬壅垂咽腭成形术治疗和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手术治疗有效率为50%,且远期疗效逐渐下降;呼吸机治疗,有一部分患者难以适应。目的:观察耳穴贴压疗法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临床指标的影响及临床疗效,分析其可能的机制。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针灸科,呼吸科。对象: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45例为2001—04/2004—04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科门诊就诊,在呼吸科睡眠监测室确诊患者,男44例,女l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15例。方法:①治疗组采用耳穴贴压治疗法,取穴:神门、交感、皮质下、心、肺、脾、肾、垂前。每天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10-20下,10d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维生素C100mg口服,3次/d。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0d后进行夜间7h多导睡眠图监测,评定疗效。②临床症状疗效标准:显效:头晕、嗜睡、胸憋闷、堵塞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夜尿次数由原来的四五次减少到1次或消失,夜间憋醒次数由原来的四五次减少到1次或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好转。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变化及多导睡眠监测仪测定的低通气指数、暂停指数、呼吸紊乱指数、最低血氧饱合度和最长呼吸暂停时间。结果: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45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耳穴贴压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治疗组,显效17例(56.7%),有效12例(40.0%),无效1例(3_3%)。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PSG监测各项指标比较,耳穴贴压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耳穴贴压治疗组治疗后,暂停指数、呼吸紊乱指数、低通气指数、最低血氧饱和度、最长呼吸暂停时间较治疗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65.25&;#177;7.44),(53.69&;#177;10.80)次/h;(72.40&;#177;7.92),(59.22&;#177;10.55)次/h;(9.46&;#177;2.6),(6.5&;#177;2.9)次/h:(73.3&;#177;4.8)%,(77.67&;#177;3.78)%;(90.16&;#177;33)。(45.33&;#177;24.69)s,P〈0.001]。其中,暂停指数最多下降19.3次/11,呼吸紊乱指数最多下降17.8次/11,低通气指数最多下降10.9次/h,最低血氧饱合度最多上升7%。结论:耳穴贴压疗法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明显改善低通气指数、暂停指数、呼吸紊乱指数、最低血氧饱合度和最长呼吸暂停时间,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和非同时机械通气在心肺复苏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12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控制机械通气组和与胸外按压非同时手控机械通气组。采用控制通气模式机械通气与持续循手胸外心脏按压同时进行;后者采用手控通气模式机械通气(MAMV)与间断徒手胸外心脏按压非同时配配合进行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每5次后暂停1次,在暂停间期给予MAMV1次,之后通气与按压依此比例进行。2组均进行无创动脉血压、心电、经皮氧饱和度(SpO2)、潮气量(VT)、气道峰压(Ppeak)等监测。结果:与胸外心脏按压非同时手控机械通气组的SpO2、VT均明显高于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模式通气组的SpO2和VT,P均<0.05;而peak则明显低于后者,P<0.05;2组的平均动脉压无显著差别。结论:与胸外心脏按压非同时手控机械通气在提高SpO2、VT,降低Ppeak,恢复窦性心律及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等方面明显优于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控制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探讨拔针后应用输液贴按压止血的方法。方法 将门诊输液患者460例按输液日期分为两组,均用医用输液贴按压,单号输液采用鱼际按压为观察组(248例),双号输液采用手指按压为对照组(212例),观察两组拔针后按压止血效果。结果 两组出血、淤血及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 鱼际按压止血可有效降低出血、淤血及疼痛发生率。关键词:静脉穿刺; 拔针; 医用输液贴; 按压止血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52(2007)01-0047-02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模型人分析医护人员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技术指标的达标情况,探讨提高胸外按压质量的对策。方法利用Laerdal高级复苏模型及Laerdal计算机技能报告系统监测某三级甲等医院219名临床医护人员对模拟人实施胸外心脏按压的质量,包括按压定位、按压频率、按压深度、胸壁回弹率,同时记录疲劳时间。结果医护人员进行模拟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的疲劳时间为57.46S,明显低于《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推荐的标准(P〈O.01);平均按压频率正确率(即按压频率〉100次/min占的比例)为95.63%,平均定位准确率为83.35%,按压深度正确率(≥5cm)为14.54%,胸壁回弹率为78.51%。结论对医护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技术培训应重视按压深度及胸壁回弹等重点环节,并提醒胸外心脏按压者自觉疲劳时应及时换人。  相似文献   

12.
1病例 患者,男性,58岁。诊断为:(1)扩张性心肌病心脏扩大心功能Ⅱ级;(2)ICD安置术后。患者缘于2004年6月因“心累、心悸、胸闷6年余,复发半月,加重1小时”入院。入院后患者突发晕厥,急做心电图示:室颤,予心电监护,同时立即给予胸外叩击及心脏按压,非同步直流电200J除颤,心电监测心电图恢复窦性心律,频发室早,时呈短阵室速,遂予以乙胺碘呋酮针300毫克加入生理盐水44毫升中微泵输入(速度2毫升/小时),同时予面罩吸氧,强心、利尿、升压等药物治疗,患者意识逐渐恢复,呼之有反应,查体:体温36℃。血压95/40mmHg。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粗,  相似文献   

13.
答:其主要药理作用有六个:(1)抑制腺体分泌;(2)扩瞳、升高眼内压、调节麻痹;(3)松弛内脏平滑肌;(4)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5)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6)中枢兴奋作用。  相似文献   

14.
《护士进修杂志》2014,(5):455-455
答:其主要药理作用有六个:(1)抑制腺体分泌;(2)扩瞳、升高眼内压、调节麻痹;(3)松弛内脏平滑肌;(4)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5)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6)中枢兴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脏创伤致心脏压塞并突发危象是否可行胸外心脏按压。方法:对救治成功的3例心脏创伤突发危象病例作回顾性分析。3例患者分别于伤后130min、3d、1h突发危象,均通过胸外按压及静脉用药,使心跳、呼吸得以恢复,并分别于复苏后20h、6h及1h行开胸手术,证实存在心包腔大量积血。结果:3例伤员全部康复出院。结论:对心脏创伤致心脏压塞并突发危象的患者,在没有条件进行开胸手术抢救时,胸外心脏按压有可能使患者的心跳、呼吸恢复,为下一步开胸手术赢得时间,从而提高该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1病例介绍 患,男,23岁。系内地来格打工人员,到高原3a余。主因20min前在工地因电击伤致心跳呼吸停止。于2005年7月20日上午11:25急送我院急诊抢救。查体:血压、呼吸均测不到,大动脉搏动消失,瞳孔散大直径约6mm,对光反射消失,心电图示直线。诊断:电击伤,呼吸、心跳骤停。急行电除颤的同时给予气管插管术、呼吸机辅助呼吸,持续高浓度吸氧、心脏胸外按压、心电监护;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并给予。肾上腺素静推,11:55心电监护提示心室颤动,再行电除颤,继续胸外心脏按压,头部置冰袋降温,给予利多卡因静滴维持,碳酸氢钠、盐酸钠洛酮静推,多巴胺、问羟胺静滴,抽血查电解质、导尿;地塞米松40mg、速尿20ml加入加%甘露醇125ml中静推.  相似文献   

17.
心肺脑复苏(CPCR)是抢救心脏、呼吸骤停及保护、恢复大脑功能的复苏技术。主要用于复苏后能维持较长时间生存的患者,随着口对口呼吸术、心脏按压的广泛使用,挽救了许多不该死亡的心脏,近年来复苏研究的的目标则转向不该死亡的脑的研究,所以现代急救医学已将CPR扩展到CPCR的高层次。如何重视此“生存链”使CPCR实施在最有抢救价值的黄金时刻?  相似文献   

18.
按压与通气交替进行心肺复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压与通气交替进行心肺复苏曹勇,张建华,龚义仁,王年云,闵定宏(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南昌330006江西省结核病医院)我们采用按压与通气交替的方法进行心肺复苏,先后共5例(3例用高频喷射呼吸机,2例用简易呼吸囊),都达到了心脏复跳的结果,其中1例生...  相似文献   

19.
《护士进修杂志》2014,(19):1753-1753
答: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后的并发症有:(1)麻醉剂过敏,造成呼吸抑制、低血压或心搏骤停;(2)喉、支气管痉挛窒息;(3)出血;(4)心律失常;(5)术后肺部感染;(6)气胸,多发生于经支气管镜肺活检者。  相似文献   

20.
气动胸腹反向按压心肺复苏装置应用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对比观察应用气动胸腹反向按压心肺复苏装置与常规胸外心脏按压的复苏效果,并进一步探讨胸腹反向按压心肺复苏技术对脏器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用静注高钾冷停跳液法造成猪心脏停搏模型,在复苏过程中分别观测气动胸腹反向按压心肺复苏装置和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法2组动物冠状动脉灌注压,血气分析,血酸、氧自由基、细胞因子检测及组织病理观察,结果:与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法相比,气动胸腹反向加压心肺复苏装置可使冠状动脉灌注压平均增加35.8%,动静脉血氧分压差增加,血乳酸水平降低,胸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丙二醛(MDA)水平下降,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1(IL-1)的水平明显降低、心、肺、肺等重要脏器损伤减轻。结论:气动胸腹反向按压心肺复苏装置通过提供稳定,有效的心脏血流主,提高组织供氧及氧利用,减轻由于缺血缺氧造成的组织细胞膜氧化损伤及组织间缺血性炎症反应,从而综合地起到更为有效的重要脏器(心、肺、脑)保护作用,复苏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单纯胸外按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