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我院1985年1月至1996年12月内科住院患者心性猝死者42例,现结合其猝死前的心电图变化与病因及死亡时间作一回顾性分析,试图探讨防治措施。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本组42例,男性24例,女性18例。干部16例,工人10例,农民8例,其它(包括无职业或个体户)8例。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78岁,其中25—39岁5例,40—59岁12例,60岁以上25例。 1.2 猝死病因:死于心肌梗塞12例,其中广泛前壁心肌梗塞急性期7例,稳定期2例,心肌梗塞1年后1例,下壁心肌梗塞2例;冠心病心肌缺血共16例,  相似文献   

2.
心性猝死6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心脏猝死(SCD)是指心脏引起的未预料的突然死亡。1976年WHO规定采用起病后6小时内死亡为SCD标准。由于SCD目前仍占心血管病死因的首位,故对心性猝死进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作者收集我院1988年至1995年间心性猝死61例,就其原发病、诱发因素、先兆征象、高危因素及预防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3.
4.
心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分析(附6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1例心性猝死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引起心性猝死常见原因以室性心律失常为最多,约占心性猝死的50%;其次是心力衰竭、心脏扩大,当EF〈40%时猝死率增高;QT间期延长,VLP阳性也是猝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应激与心性猝死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激与心性猝死42例临床分析孙树印焦华宋大庆心性猝死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难题之一,应激诱发心律失常是心性猝死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42例病人的临床及部分实验室检查资料分析,试图探讨心性猝死与应激的关系,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研究对象及结果资料来源:本组病例...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40例心性猝死的成因和先兆表现进行了临床分析。其中男性29例,女性1l例;年龄15~78岁,平均年龄48岁。猝死的疾病:冠心病23例、风心病9例、肺心病4例、病毒性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各2例。猝死的诱因:精神应激15例,睡眠中6例,饱餐和低血钾各5例,无明显诱因3例,其他6例。春秋两季猝死的占53%。先兆表现中以心慌、气促和烦躁不安居多占15例。猝死前心电图异常的39例(ST—T 改变18例,房颤12例,室早 Q—T 延长,Ⅱ°AVB 各2例,陈旧性心梗1例,AMI2例)。40例中复苏成功的9例(5分钟以内占7例)。从本组病例分析和文献报道来看,冠心病是心性猝死的主要病因。因此,作者认为预防冠心病和冠心病危险因子可预防心性猝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肌梗死致心性猝死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00例住院期间心性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0例占同期心肌梗死总住院数的1.8%。结论:冠心病心肌梗死致心性猝死与患者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心功能状态、病理解剖特点、并发症及其诱因等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胸外肺心按压复苏法(ECPC)系我院心内科专家张天平首创,为全世界第一次不加做口对口呼吸,单独应用徒手胸外心肺按压而获得成功的新CPR(心肺复苏术)[1].本文将我院2001-2007年应用此法与小功率电除颤相配合治疗3例心性猝死患者的急诊抢救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对61例心性猝死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引起心性猝死常见原因以室性心律失常为最多,约占心性猝死的50%;其次是心力衰竭、心脏扩大,当EF<40%时猝死率增高;QT间期延长,VLP阳性也是猝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 10例心性猝死的病人进行分析 ,以探讨其危险因素、先兆症状、诱因、预防保健措施。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10例中 ,8例为住院病人 ,2例为院外 (1例尸检 ,另 1例患过心肌梗死 )病例。老年组 6例平均年龄 76岁 ,中年组 3例平均年龄 5 0岁 ,青年组 1例年龄 36岁。1 2 诊断标准及心肺复苏方法心性猝死是指有或者没有既往心脏病的病史 ,由于心脏原因所导致的自然死亡。在急性症状出现后 1h内伴有意识丧失 ,并且死亡的时间和方式无法预料者。在 4min内进行常规复苏 ,1h无反应为失败。本组 10例均死亡。1 3 分析依据病史采自患者或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54猝死病人的死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2年1月1498例救病例资料,21种诊断疾病。结果 在1498例急救病例中,54例死亡(3.6%),其中心性猝死46例(85.2%),窒息死亡8例(14.8%)。  相似文献   

13.
14.
3 长QT综合征3 .1 危险分层晕厥是长QT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临床征象 ,首次发作一般在 5~ 1 5岁的少年儿童期 ,男性比女性更早出现 ;在 5岁以前发作晕厥预示疾病危险性大 ;晕厥发作达 1 3次以上可能出现心脏停搏或SCD的概率增加。见表 1 1。猝死的家族史则有很强的准确预测不良后果的意义。QT延长的程度 (如 :QTc >60 0ms)与危险呈正相关性。然而 ,来源于相同国际登记处 (InternationalRegistry)的数据显示QT间期正常(QTc<4 40ms)的家族中有 5 %的家庭成员发生晕厥和心脏骤停。QT离散度 >1 0 0…  相似文献   

15.
猝死指平素看来身体健康,或病情基本平稳,意想不到的、非人为的突然死亡。本文报道5例手术后猝死病例。1 病历资料1985~1999年5例手术后猝死病人,男性2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1岁。猝死均发生于术后8~14d;手术情况:1例胆囊切除,2例子宫切除,1例乳癌改良根治术,1例结肠切除。手术经过均顺利,术后病情平稳,术后恢复正常。猝死前情况:1例自己上厕所时发生,2例大便时发生,1例在病房走廊散步时发生,1例餐后发生。死亡前有3例无任何前兆,2例稍感胸闷。5例发病时突然跌倒,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摸…  相似文献   

16.
谭国姣  罗一明 《医学综述》2005,11(12):1135-1136
心性猝死(cardiac sudden death,CSD),是于由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发病后很短时间内的死亡。于1960年WHO发表的高血压和冠心病(CHD),专家委员会确定猝死为“在发生临床表现几分钟内瞬间死亡”,196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组织的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心脏病(inchemic heart disease,IHD)科  相似文献   

17.
我科自2005年6月-2006年6月接诊心脏性猝死患者17例,其中院前抢救成功4例,占23.53%,与报道的生存率5%~60%相符,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猝死系一临床综合征,指在急性症状发生后1h内先有骤然发生的意识丧失的因心脏性原因导致的自然死亡。猝死事件一旦发生,存活机会甚低,是直接危及人类生命的一大杀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院患者心脏性猝死(SCD)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心肺复苏治疗措施。方法分析40例在院SCD患者的常见病因、诱发因素、心电图表现和复苏成功率。结果在院SCD常见病因67.5%为冠心病,即时心电图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经心肺复苏40例SCD中14例恢复自主循环,5例存活出院,存活率为12.5%.结论在院SCD危险因素有老年、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伴左心功能受损、左室射血分数(LVEF)≤0.30、症状性心力衰竭合并多种疾病。电解质紊乱是导致在院SCD的重要诱发因素。心电图出现QTc延长、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室内多束支阻滞(AVB及BBB)等应警惕SCD.尽早除颤是提高SCD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急性发作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169例重度急性发作的哮喘中16例重症哮喘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同时,10例予经鼻气管插管,2例先经口插管后又气管切开,4例予面罩机械通气治疗。前者起始模式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PSV),呼吸停止及人机对抗应用镇静剂者为控制/辅助模式,后者为BiPAP。低潮气量(6~8ml/kg),慢呼吸频率(8~12次/min),长呼气时间(吸:呼〉1:2),吸气压〈25cmH2O。吸气时间0.8~1.0s。待气道阻力下降,症状体征改善,尽早撤机。结果16例患者均抢救成功,平均1.5h症状体征开始改善,63%上机24h症状评分2分,上机平均时间76.2h,治疗后血气指标均恢复正常。结论机械通气是治疗重症哮喘急性发作的有效方法,掌握适应证、把握上机时机、选择适当的模式和参数、尽早拔管和撤机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