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是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为特征,并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胃肠道症状为主的一种少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变可累及食管到直肠的全胃肠道黏膜层、肌层、浆膜层,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男性多发为主。本院2014年11月2日收治1例EG患者,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17岁,20余天前开始腹泻,为黄色稀烂便或水样稀便,每日7~8次,伴呕吐和腹胀不适,在当地医院就诊,给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E)的临床病例特点,提高对EGE的认识水平和诊治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9年5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确诊的27例EGE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超声检查、影像学检查、骨髓穿刺、消化道内镜检查、病理学检查和预后情况等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结果 27例EGE患者发病年龄(40.78±21.53)岁,其中≥18岁的21例(77.8%),男性多于女性(2∶1),有过敏史或变态反应性疾病4例(14.8%)。临床表现为腹痛24例(88.9%),腹泻14例(51.9%);病程2 d~8年,中位病程6个月。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增高17例(63.0%),EOS百分比增高17例(63.0%);13例行外周血免疫球蛋白E(IgE)检验,其中8例(61.5%)升高。14例行腹部超声检查,6例(42.9%)提示腹腔大量积液,腹水均为渗出液,其中4例(66.7%)腹水病理提示EOS增多。25例行CT检查,提示消化道管壁增厚11例(44.0%),腹腔积液11例(44.0%),腹腔淋巴结增大9例(36.0%)。2例行CT小肠造影(CTE)检查,提示病变均位于空肠。25例行内镜及组织活检病理检查,内镜下外观无明显特异性,病变位于胃部11例(44.0%),结直肠7例(28.0%),黏膜充血或红斑共9例(36.0%),糜烂共8例(32.0%)。6例行骨髓穿刺及病理检查,骨髓病理提示4例(66.7%)有EOS浸润。4例有过敏史的患者均行食物剔除治疗。经激素或保守治疗后,病情稳定或好转15例(55.6%),复发6例(22.2%)。非参数检验结果提示:性别、年龄、过敏和临床分型与治疗前后EOS数值变化无关(P 0.05);激素治疗与治疗前后EOS数值变化有关(P 0.05)。结论 EGE患者常以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就诊,常伴有EOS增高,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无明显特异性,但内镜、影像学、腹水、骨髓穿刺及相关病理活检对EGE确诊具有重要作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较非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EOS下降更快。 相似文献
3.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29岁.因上腹痛,腹胀20日于2001年6月20日入院.20日前因食用海鲜后出现上腹部间歇性绞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大便为稀水样便,1次/日~2次/日,无黏液及脓血,无发热、头痛、里急后重等.既往身体健康.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眼睑无浮肿,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正常,腹稍隆起,无腹壁静脉曲张,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扪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双下肢轻度压凹性水肿.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30 g/L,白细胞10.4×109/L,中性粒细胞0.34,淋巴细胞0.23,嗜酸粒细胞0.37,单核细胞0.04,嗜碱粒细胞0.02,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3.8×109/L.尿常规正常. 相似文献
4.
5.
6.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少见病。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易发生漏诊误诊。我院 1990年 1月至 2 0 0 1年 7月共确诊 6例。现将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分析如下 ,旨在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及确诊率。1 临床资料6例患者均为我院消化科近 11年间的住院患者 ,其中男4例 ,女 2例。年龄 2 6~ 5 1岁 ,平均 37.2 5岁。病程 3天至 2个月。其中 5例病程在 1周内。另 1例病程迁延为 2个月。诱因为进食海鲜 2例 ,酸笋 1例 ,芒果 1例 ,使用头孢噻肟过敏 1例 ,氨苄青霉素过敏 1例。临床症状腹痛 6例 (10 0 % )。其中阵发性绞痛 4例 ,胀痛 1例 ,隐痛 1例 ,腹… 相似文献
7.
嗜酸粒细胞胃肠炎 (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G)临床上较为罕见。本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嗜酸粒细胞( eosinophilic cell,EC)浸润及周围血中 EC增多 ,同时伴有消化系统症状及体征。本病因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 ,故常易导致误诊。本文收集我院近 1 0 a来临床、病理确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治疗和预后。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5-2011年收治的EG患者1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EG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腹泻(9例)、腹痛(7例)、便血(5例)、低热(2例)、不完全性肠梗阻(2例)、腹水(1例);(2)EG患者中9例有过敏体质;(3)9例患者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计数明显增高,随症状缓解而下降;(4)患者内镜检查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可见黏膜散在充血、点片状糜烂、出血灶或浅溃疡,以胃窦、十二指肠、回肠末端、回盲部最明显,活体组织检查可见大量EOS浸润;(5)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表现,13例(81.3%)黏膜型EG的CT或消化道钡餐检查无特殊发现,2例(12.5%)肌型EG肠壁肌层受累时可见不全肠梗阻,1例(6.3%)浆膜型EG出现腹水;(6)激素为治疗EG的一线药物,可迅速缓解症状并使EOS恢复正常;(7)本病是一种自限性变应性疾病,虽可反复发作,但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结论:EG的临床及内镜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深层活检胃肠黏膜组织中EOS增多是诊断关键。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预后,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对我院15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EG患者均有腹痛症状,不同分型(粘膜型、肌层型、浆膜型)临床表现各有差异,内镜下可见粘膜充血、糜烂、出血、溃疡。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结论EG临床表现多样性,无特异性,外周血及胃肠粘膜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健,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症状多样 ,缺乏特异性。自1937年Kaijser首次报道以来 ,国内外仅有 30 0余例报道。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国内个例报道增多 ,引起我们的重视。现对我院 1992年 4月~ 2 0 0 2年 12月确诊的 6例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5例 ,女 1例 ;年龄 19~ 4 8岁 ,平均 39岁。病程 1周~ 7年。 5例经回顾能查出可能诱因 ,其中进食海鲜、烤羊肉和野菜各 1例 ,另 2例可能与使用川虎宁、磷霉素及氨苄青霉素过敏有关 ,1例诱因不明。临床表现发热 4例 (6 6 .7% ) ;恶心、呕吐 5例 (83.3% ) ;持续性腹痛1例 (16 .7%… 相似文献
12.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检索我院1997—2005年共收治的16例EG患者,对他们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随访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结果:(1)EG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腹痛、腹泻、腹胀、恶心、呕吐、低热及体重下降等,其主要取决于病变累及的范围和程度。(2)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细胞计数随着症状的缓解而下降。(3)内镜下表现多为黏膜糜烂和水肿。缺乏特异性,以胃窭和回盲部最常受累。活检可见大量嗜酸细胞浸润。(4)激素为治疗EG的一线药物,可迅速缓解症状。并使嗜酸细胞恢复正常。(5)病情可反复,反复复发的患者可考虑延长激素的治疗时间或应用免疫抑制剂。结论:EG在诊断上极易造成误诊,最后的诊断需要依靠活组织检查来证实。 相似文献
13.
14.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误诊4年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最近收治1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误诊长达4年之久,现报告如下。 男性,31岁。间断上腹部胀痛伴恶心,呕吐,腹泻,厌食4年,复发1个月于1993年10月15日入院,4年前一次进食鱿鱼后出现呕吐及腹痛、腹泻,以后每见鱿鱼即恶心欲呕,不思饮食,但多数情况是在无明确诱因下出现上腹饱胀,继之呕吐,腹泻,厌食。每次发作数天至数周,每年发作2~4次。症状轻时几天后自愈,症状严重时卧床不起,身体消瘦可达恶液质程度。曾先后经多地及几家大医院就诊,共行纤维胃镜检查7次(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或疣状胃炎),纤维结肠镜检查2次(一次提示慢性结肠炎,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与内镜特点并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例及1979年1月至2005年5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报道的131例EG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20.61%的EG患者与进食有关,12.21%有过敏性疾病史。临床表现多样。消化不良型EG占51.91%,梗阻型占7.63%,腹腔积液型占18.32%,混合型占22.14%。75.58%的EG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嗜酸粒细胞的比例为0.07—0.74,嗜酸粒细胞的绝对值为(0.48-7.64)×10^9/L。腹腔积液中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内镜表现多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和息肉样增生,病理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应用激素可在1周内迅速缓解症状,并逐渐使嗜酸粒细胞恢复正常。结论 EG临床和内镜表现无特异性,多数患者外周血和腹腔积液中嗜酸粒细胞计数明显增高,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粒细胞浸润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为特征的胃肠道疾病,是一种少见病。临床以上腹部痉挛性疼痛伴恶心、呕吐、腹泻为主,可致胃肠道梗阻、出血和腹水。皮质激素对本病治疗有良好效果。现将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 .方法 收集该院1995~2008年收治的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36例,对其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消化道造影、内镜及病理表现和治疗随访等情况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总结.结果 ①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多呈急性或亚急性病程,多有过敏性疾病病史或饮食的诱发因素.②症状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为主,无肠外症状.③多数患者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升高.④内镜下主要为炎性改变,活检部位以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检出率较高,病理示胃肠道组织以大量嗜酸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其中统计小肠嗜酸细胞≥38/HP.⑤治疗首选皮质激素,抗过敏、饮食调整有效.结论 临床怀疑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时应在内镜或造影检查时行多部位活检,即使内镜和造影观察正常,也应进行黏膜活检,十二指肠是活检的关键部位,空肠活检亦能提高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消化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少见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该病于1937年由Kaijser首次报道,至1997年文献报道仅300余例 [1].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且尤特异性,误诊率很高.我们于2003年9月至2008年9月共收治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3例,对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消化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少见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该病于1937年由Kaijser首次报道,至1997年文献报道仅300余例 [1].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且尤特异性,误诊率很高.我们于2003年9月至2008年9月共收治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3例,对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消化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少见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该病于1937年由Kaijser首次报道,至1997年文献报道仅300余例 [1].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且尤特异性,误诊率很高.我们于2003年9月至2008年9月共收治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3例,对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