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淋巴水肿治疗仪在乳腺癌术后患肢淋巴水肿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淋巴水肿治疗仪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肢淋巴水肿的效果。方法对60例乳腺癌术后合并患肢淋巴水肿的患者应用淋巴水肿治疗仪治疗,并在治疗前后进行比较。结果治疗2周后患者腕部周长测量值较治疗前减少(8.40±4.43)mm,肘部减少(9.70±3.53)mm,肩部减少(11.30±6.18)mm。结论淋巴水肿治疗仪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肢淋巴水肿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在综合消肿疗法(CDT)基础上加用体外冲击波(ESWT)对中重度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的疗效及对患者皮肤纤维化、上肢症状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中重度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患者分为ESWT+CDT组和CDT组,每组20例。CDT组患者给予CDT治疗,包括手法淋巴引流、短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或压力袖套加压治疗,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4周。ESWT+CDT组患者在CDT疗法基础上辅以ESWT治疗,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周径测量法、改良Rodnan皮肤评分(mRSS)及乳腺癌淋巴水肿症状指数量表(BCLE-SEI)对患者肢体肿胀、皮肤硬化程度及患肢淋巴水肿症状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2周后发现2组患者患肢体积、皮肤硬化程度及淋巴水肿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ESWT+CDT组患肢体积[(1557.36±260.86)cm3]、mRSS评分[(4.05±0.89)分]及BCLE-SEI评分[(25.20±2.21)分]均显著优于CDT组水平(P<0.05);治疗4周后发现2组患者患肢体积、皮肤硬化程度及淋巴水肿症状均较治疗前进一步改善(P<0.05),并且ESWT+CDT组患肢体积[(1305.73±211.27)cm3]、mRSS评分[(2.70±0.57)分]及BCLE-SEI评分[(13.20±2.69)分]仍显著优于CDT组水平(P<0.05)。 结论 在CDT治疗基础上辅以ESWT能进一步加速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康复进程,纠正皮肤纤维化和水肿的恶性循环,改善患肢疼痛等并发症状,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梯度压力治疗仪对预防乳腺癌术后患肢淋巴水肿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运用梯度压力治疗仪对乳腺癌术后患肢淋巴水肿的发生与功能恢复作用。方法将100例Ⅱ~Ⅲ期乳腺癌且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康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2组均行常规乳腺癌术后护理并由专业护士指导按照临床康复路径进行康复锻炼,试验组配合梯度压力治疗仪治疗护理。观察2组患肢周长及肩关节活动度。结果试验组患者淋巴水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及内收的活动范围显著增加(p<0.01)。结论梯度压力治疗仪运用于乳腺癌术后患者可明显降低患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减轻患肢肌肉的疲劳,促进患肢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肢体气压治疗仪在预防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肢淋巴水肿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100例乳腺癌术后患肢淋巴水肿病人,依据所接受不同预防治疗手段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预防治疗,观察组病人在常规预防治疗基础上给予肢体气压治疗仪预防方法。比较两组病人患肢淋巴水肿情况、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病人患肢水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0%vs 24.0%,P0.05);观察组病人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0%vs 72.0%,P0.05)。[结论]应用肢体气压治疗仪可预防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肢淋巴水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配合常规护理方法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肢淋巴水肿的效果。方法 2009年6月-12月对58例出现患肢水肿的乳腺癌术后患者,按抛硬币法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在常规护理治疗基础上接受空气波压力治疗,对照组28例仅按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患肢淋巴水肿治疗后的转归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患肢淋巴水肿的治疗效果,其总有效率达100%,明显优于对照组(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11,P=0.000)。结论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配合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能近期改善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转归,促进患肢的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仿根治术后患肢淋巴水肿干预效果的护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盈  强万敏  唐磊  陈雪蕾 《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6):1450-1452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方法对乳腺癌仿根治术后并发患肢淋巴水肿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乳腺癌仿根治术且术后并发患肢淋巴水肿的女性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资料匹配后随机分为三组各30例,A组单用空气波压力泵,B组采用空气波压力泵加微波理疗,C组采用空气波压力泵加运动疗法。比较三种方法干预后的效果。结果C组干预方法对于减少患肢上臂周径、提高肩关节活动度、减轻患肢上臂水肿程度、缓解肩关节疼痛度及对患肢淋巴水肿的疗效方面优于A、B组。结论空气波压力泵治疗结合运动疗法对乳腺癌仿根治术后患肢淋巴水肿的康复治疗更加安全有效,适合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和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诊断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BCRL)和评估康复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 基于临床评估结果,将102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分为正常组、亚临床淋巴水肿组和临床淋巴水肿组。使用二维超声、SWE分别检测患者双上肢皮肤和皮下组织,获得相应厚度、硬度值。分析水肿组(亚临床淋巴水肿组和临床淋巴水肿组)患者皮肤、皮下组织的厚度和硬度与国际淋巴学会(ISL)分期的相关性;比较3组患者患肢与对侧肢皮肤、皮下组织的厚度与硬度;比较二维超声、SWE诊断亚临床淋巴水肿的效能;比较周径测量法、二维超声和SWE评估治疗效果的价值。结果 亚临床淋巴水肿组中,患肢前臂皮肤厚度、硬度和前臂皮下组织硬度均大于对侧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淋巴水肿组中,患肢前臂、上臂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厚度、硬度均大于对侧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肿组患者前臂皮肤厚度(r=0.443,P<0.001)、前臂皮肤硬度(r=0.275,P=0.024)均与ISL分期呈显著正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二维超声、SWE诊断亚临床BCRL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8、0....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四子散外敷辅以物理治疗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76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物理疗法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四子散外敷辅以物理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患肢水肿改善程度、患肢疼痛缓解情况及完全缓解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患肢水肿改善的总有效率为9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4%(P0.05);研究组的患肢疼痛缓解有效率为60.5%(23/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2%(P0.05);研究组的患肢疼痛完全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子散外敷辅以物理治疗能够有效改善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  相似文献   

9.
吴艳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3):2832-2833
目的探讨肢体压力泵用于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将86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按常规以肢体功能锻炼操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肢体压力泵治疗仪,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时间、治疗依存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肢体压力泵治疗仪用于乳腺癌术后预防和治疗患侧上肢淋巴水肿,可提高患者肢体治疗依从性和控制治疗时间,保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殷萍 《护理学报》2012,19(14):53-54
目的 探讨患肢加压与手法淋巴引流按摩在乳腺癌术后患肢水肿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87例上肢淋巴水肿患者按照双上肢腕横纹上5 cm周径差值大小进行编号并分组,双号42例为加压组,单号45例为按摩组,分别采取患肢加压与手法淋巴引流按摩的方法进行护理干预,观察术后3、6、9、12、18、24个月后患肢水肿的护理效果.结果 术后3~9个月,使用加压法治疗患肢水肿的效果较理想,有效率明显较按摩组高(P<0.05);12~24个月,手法淋巴引流按摩治疗的有效率明显较加压治疗法增高(P<0.05).结论 建议临床乳腺癌术后患肢水肿患者9个月前予患肢加压治疗,9个月后予手法淋巴引流按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寻求预防或降低乳腺癌术后发生皮瓣坏死、皮下积液、患肢功能障碍、上肢淋巴水肿的方法,评价切口不加压包扎联合早期功能锻炼措施在乳腺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甲乳外科行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实验组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相关措施进行干预,并随访至术后1年,对2组患者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伤口愈合、住院天数、治疗费用、患肢肩关节活动度、患肢淋巴水肿发生率及程度等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皮瓣坏死、皮下积液、患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并不高于对照组。上肢运功功能的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拔管时间、住院天数、治疗费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切口不加压包扎联合早期功能锻炼可有效应用在乳腺癌术后患者恢复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压力衣佩戴治疗对乳腺癌术后并发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的长期疗效和对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乳腺癌术后并发上肢淋巴水肿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穿戴治疗师为其量身订制的压力衣进行治疗,每天佩戴时间不少于23h,同时在治疗师或护士指导下在家中进行上肢的向心性按摩及功能锻练;对照组患者只在治疗师或护士指导下在家中进行上肢的向心性按摩及功能锻练。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采用上肢淋巴水肿程度分级和上肢功能指数(UEFI)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水肿程度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有下降(P0.01,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UEF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长期佩戴压力衣可明显减轻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程度,并更有利于上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睡眠支架对预防乳腺癌患者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住院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2016年1-2月在普外乳腺科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56例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3月在普外乳腺科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6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给予睡眠支架抬高患侧上肢,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早期患侧上肢淋巴水肿发生情况、疼痛感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乳腺癌患者术后患侧上肢水肿发生率及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则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使用睡眠支架可有效预防和减少乳腺癌患者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缓解术后疼痛,提高主观舒适度,促进患者康复,从而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不同的锻炼时机对上肢肩关节活动度、淋巴水肿发生率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4—10月我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行放射治疗的患者21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开始锻炼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术后早期锻炼组(术后3 d内开始锻炼);术后中期锻炼组(术后3~14 d开始锻炼);术后晚期锻炼组(术后14 d后开始锻炼)。比较3组不同的锻炼时机对上肢肩关节活动度和淋巴水肿发生率的影响。结果3组患者患侧上肢上举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患侧上肢上举角度、后伸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5例患者中有11例(5.12%)发生轻度淋巴水肿,3组患者淋巴水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3 d内开始锻炼后伸高度恢复较好,术后14 d内开始锻炼上举角度恢复较好。不同的锻炼时机对术后淋巴水肿发生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自制软枕预防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应用自制软枕,预防或减少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方法:采用数字表随机分组,将临床诊断且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70例分为实验组和观察组各35例.实验组术后给予自制软枕抬高患侧上肢,对照组按传统方法护理,比较术侧上臂周径、疼痛和活动情况.结果:实验组有11例术后患侧上臂周径较术前大于1.0 cm(占31.4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例(占57.14%);实验组发生水肿者的持续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5.45 vs 8.50,P<0.01);实验组术后疼痛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5.09 vs 6.46,P<0.05).结论:使用自制软枕可减少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且可使水肿程度和疼痛程度减轻,患者感觉舒适,具有一定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乳腺癌患者治疗后并发上肢淋巴水肿的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上肢淋巴水肿的体验。方法 2010年4—10月,我们采用质性研究中现象学研究的方法,对10例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进行深度半结构式访谈,对采集资料进行类属分析。结果淋巴水肿患者的主要体验:①对淋巴水肿认识不够;②对患肢保护重视不够;③生活质量下降;④渴望淋巴水肿的治疗康复信息;⑤随着淋巴水肿病程的延长逐渐失去康复信心;⑥自我应对,减轻症状。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状况不容乐观,护理人员应深入了解乳腺癌患者治疗后患淋巴水肿的内心感受,在术后及时提供预防淋巴水肿的指导原则,让患者了解淋巴水肿发生后的痛苦体验,使其重视预防,避免淋巴水肿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术后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的发生状况,并分析淋巴水肿对乳腺癌患者结局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调查301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通过臂周测评评估患者的淋巴水肿发生状况,选用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所制定的生活质量核心问卷中文版和上肢功能评定量表评估患者的结局状况.结果 本组患者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的发生频率15.0%(45例),淋巴水肿组患者的躯体功能得分为(83.85 ±11.76)分,角色功能得分为(85.93±16.65)分,无淋巴水肿组躯体功能得分为(90.91±10.85)分,角色功能得分为(92.48±15.48)分,淋巴水肿组在这两个维度得分均低于无淋巴水肿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水肿组患者上肢功能评定量表得分为(15.00±13.00)分,无淋巴水肿组得分为(9.00±11.00)分,淋巴水肿组得分高于无淋巴水肿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3.882,P<0.05).结论 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导致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结局状况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患肢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PICC )是否可行。方法选择6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需行PICC置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在患肢进行置管,对照组在健肢进行置管。两组均由同一名专科护士根据标准操作程序行PICC。置管后由同一水平、同一资质的护士团队根据统一的《PICC患者健康教育路径表》和《PICC维护标准及并发症处理标准》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患肢肩关节活动度、上肢水肿发生率、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导管留置相关情况等指标。结果观察组1例患者发生患肢关节运动受限,29例正常;对照组2例患者发生患肢关节运动受限,28例正常,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587,P=0.557)。观察组4例患者发生上肢水肿,其中轻度2例,中度2例;对照组3例患者发生上肢水肿,其中轻度1例,中度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08,P=0.683)。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29例,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3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7,P=0.313)。两组在留置导管长度、外露长度、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对患者的患侧上肢进行PICC置管可行。  相似文献   

19.
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在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法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分为三组,每组60例。即常规组(常规护理及心理护理)、按摩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增加手法按摩)和加压组(在按摩组的基础上,增加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观察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患肢水肿的护理效果。结果3~12个月加压组明显降低了上肢淋巴水肿发展程度及发生率,并提高了上肢功能康复的程度,且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增加手法按摩和\或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后,患者的上肢淋巴水肿发展程度及发生率下降,上肢功能康复提高。结论采用手法按摩加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的护理干预方式,能够更好地预防及治疗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提高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