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老年患者麻醉前应用盐酸戊乙奎醚对心率、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不同剂量盐酸戊乙奎醚作为老年患者麻醉前用药对心率和血压的影响。方法老年手术患者60例,分为低剂量盐酸戊乙奎醚组、高剂量盐酸戊乙奎醚组和东莨菪碱组各20例。进手术室后分别肌注盐酸戊乙奎醚0.005mg/kg(低剂量组)、0.01mg/kg(高剂量组)或东莨菪碱0.2~0.3mg。记录入室即刻、注射后20min和40min三个时间的心率和血压。结果两组肌注盐酸戊乙奎醚患者的心率和血压有轻度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东莨菪碱组患者心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东莨菪碱相比,盐酸戊乙奎醚对心脏影响轻微,可安全用于老年患者麻醉前给药。  相似文献   

2.
盐酸戊乙奎醚麻醉前给药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临床常用的3种抗胆碱药物阿托品、东莨菪碱和盐酸戊乙奎醚麻醉前给药的作用.方法将60例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择期全麻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n=20),术前分别肌注0.01 mg·kg-1阿托品(A组)、东莨菪碱(B组)和盐酸戊乙奎醚(C组),观察用药前和用药后10 min、30 min和完全苏醒后①心率,血压,体温(腋温);②VAS口干评分;③相对唾液分泌量;④面红评分;⑤Ramsay镇静评级.结果心率A组各时间点均较给药前显著升高,B组给药后30min及苏醒后心率较给药前升高,C组无明显变化;体温和面红评分A组给药后10 min,30min较给药前升高,B组给药后30min较给药前体温升高,C组给药前后无显著变化;相对唾液分泌量A、C组给药后10 min,3组给药后30 min均较给药前降低,而苏醒后仅C组较给药前降低,并与其他两组有显著差异;Ramsay镇静评级C组给药后10 min,B、C组给药后30min以及A、B、C组苏醒后均较给药前有显著升高,而苏醒后3组比较C组又较其他两组更高.结论盐酸戊乙奎醚较阿托品和东莨菪碱抑制腺体分泌的作用更强而持久,不引起心率增快和体温升高,中枢镇静作用也较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对胸科手术患者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及腺体分泌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胸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于麻醉诱导前20 min分别静注生理盐水(A组)、阿托品0.01 mg/kg(B组)、长托宁0.01 mg/kg(C组)。分别测量并记录注药前后各时点的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及注药前后患者口干程度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术后气管及口腔内分泌物量。结果:C组注药后血压、心率均较基础值显著降低(P<0.05);B组注药后心率显著增快(P<0.05);3组患者注药前后脉搏氧饱和度均无显著变化(P>0.05);注药后10 min和拔管后10 min VAS值比较,C组明显低于B组(P<0.05),拔管后1 h C组的VAS值比B组高(P>0.05)。结论:术前静注长托宁0.01 mg/kg,可以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及术后口腔、呼吸道分泌物,而不致心率增加和血压升高。  相似文献   

4.
艾司洛尔对气管插管期间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艾司洛尔对气管插管期间血流动力学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 3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艾司洛尔组(试验组)和生理盐水组(对照组)。全麻诱导: 2组均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浓度为4μg·mL-1, 维库溴铵0. 1mg·kg-1。试验组在异丙酚输注5min后,予艾司洛尔1mg·kg-1, 并以150μg·(kg·min)-1维持;对照组予生理盐水。异丙酚输注10min后,行气管插管。观察诱导前、插管前及插管后1, 3, 5min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BIS的变化。结果 插管后1, 3min,对照组MAP、HR显著高于诱导前,试验组与诱导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插管后1, 3min,对照组BIS较插管前显著升高,试验组BIS与插管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气管插管时,艾司洛尔即可减轻病人的心血管反应,又可抑制插管刺激引起的大脑皮层兴奋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5.
盐酸戊乙奎醚作为麻醉前用药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辉宇  王鹏  田玉科 《医药导报》2005,24(8):691-693
目的观察麻醉前应用盐酸戊乙奎醚对患者麻醉期间血压、心率、术后呼吸道分泌物等的影响及不良反应情况,探讨盐酸戊乙奎醚在临床麻醉中应用的效果。方法60例ASAⅠ~Ⅱ级需行择期上腹部手术且无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20例。待患者入室安静15 min后,阿托品组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东莨菪碱组肌内注射东莨菪碱0.3 mg,盐酸戊乙奎醚组肌内注射盐酸戊乙奎醚0.5 mg。20 min后进行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术中机械通气,记录用药(指阿托品、东莨菪碱或盐酸戊乙奎醚)前(T0),用药后10(T1),20 min(T2),麻醉诱导前(T3),气管插管前(T4),气管插管后即刻(T5),气管插管后10 min(T6),手术结束(T7)和气管拔管时(T8)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评定镇静程度和焦虑程度,观察有无并发症。结果盐酸戊乙奎醚组患者监测期间血压水平更接近正常范围, T2、T3、T4时收缩压较阿托品组和东莨菪碱组低,且均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T2、T3、T4、T5时舒张压较阿托品组和东莨菪碱组低,且均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盐酸戊乙奎醚组手术过程中呼吸道分泌物较阿托品组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作为术前用药时,对心率和血压影响较小,抑制腺体分泌的作用强于阿托品和东莨菪碱。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兰地洛尔和丙泊酚在气管插管中对血流动力学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60例ASAⅠ级择期上腹部手术的全麻患者随机均分为四组,每组15例。兰地洛尔1组(L-1组)和丙泊酚1组(P-1组)在插管前30 s分别给予兰地洛尔0.1 mg·kg-1和丙泊酚1 mg·kg-1,兰地洛尔2组(L-2组)和丙泊酚2组(P-2组)在插管前2 min分别给予兰地洛尔0.1 mg·kg-1和丙泊酚1 mg·kg-1。四组麻醉诱导方式和其他麻醉方法相同。记录诱导前(T0),插管前5 s(T1),插管后30 s(T2)、1 min(T3)、2 min(T4)、3 min(T5)和5 min(T6)的心率(HR)、收缩压(SBP)、心指数(CI)及BIS。结果T2、T3时L-1组和P-1组的HR、SBP高于L-2组和P-2组(P<0.05)。L-1组和L-2组T1Ⅱ级择期上腹部手术的全麻患者随机均分为四组,每组15例。兰地洛尔1组(L-1组)和丙泊酚1组(P-1组)在插管前30 s分别给予兰地洛尔0.1 mg·kg-1和丙泊酚1 mg·kg-1,兰地洛尔2组(L-2组)和丙泊酚2组(P-2组)在插管前2 min分别给予兰地洛尔0.1 mg·kg-1和丙泊酚1 mg·kg-1。四组麻醉诱导方式和其他麻醉方法相同。记录诱导前(T0),插管前5 s(T1),插管后30 s(T2)、1 min(T3)、2 min(T4)、3 min(T5)和5 min(T6)的心率(HR)、收缩压(SBP)、心指数(CI)及BIS。结果T2、T3时L-1组和P-1组的HR、SBP高于L-2组和P-2组(P<0.05)。L-1组和L-2组T1T6时CI有降低趋势,但与T0时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P-1组T3时CI低于T0时(P<0.05),P-2组T1、T2时CI低于T0时(P<0.05),两组T4、T5时CI与T0时无显著差异,于T6时再次低于T0时(P<0.05)。各组BIS值在T1时起均下降,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P-1组和P-2组BIS值于T4T6时CI有降低趋势,但与T0时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P-1组T3时CI低于T0时(P<0.05),P-2组T1、T2时CI低于T0时(P<0.05),两组T4、T5时CI与T0时无显著差异,于T6时再次低于T0时(P<0.05)。各组BIS值在T1时起均下降,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P-1组和P-2组BIS值于T4T6时低于L-1组和L-2组(P<0.05),P-2组T2、T3时BIS值低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与丙泊酚相比,插管前2 min应用兰地洛尔0.1 mg·kg-1可以更有效维持快速诱导插管期间的血流动力学稳定,且不显著抑制心脏功能,同时使患者维持在适宜的镇静深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异氟醚复合诱导时,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对减轻插管的心血管反应的指导意义及复合诱导的理想吸入浓度.方法:45例全麻患者,随机分为0.5%,1.0%,1.5% 3组,诱导时给予咪达唑仑(咪唑安定)0.2mg*kg-1,芬氟合剂1 u,维库溴铵0.1 mg*kg-1,然后,给予异氟醚吸入,达预定浓度时气管插管.观察BIS、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等.结果:诱导后BIS均下降.0.5%吸入浓度组插管前后MAP变化明显,1.5%吸入浓度组插管前的MAP与静息时比较明显下降.结论:BIS在复合诱导中对减轻插管的心血管反应无指导意义;1.0%异氟醚为较理想的复合诱导吸入浓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麻醉前使用盐酸戊乙奎醚对重度子痫前期产妇心率、血压、口干、唾液分泌的影响,探讨其使用的安全和有效性。方法:将本院2008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68例重度子痫前期产妇随机分为盐酸戊乙奎醚组(1组)和东莨菪碱组(2组),分别肌注盐酸戊乙奎醚0.5mg和东莨菪碱0.3mg,观察并记录给药前、给药后15、30、40min患者心率、血压、唾液分泌量、口干变化情况。结果:与用药前比较,1组心率、血压有轻微的改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与给药前比心率、血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干VAS评分均高于给药前(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唾液量均少于给药前(P<0.05),1组唾液量控制更佳。结论:术前使用盐酸戊乙奎醚,对重度子痫前期产妇的心率、血压影响小,麻醉前可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抗胆碱药盐酸戊乙奎醚和东莨菪碱用于法洛四联症患者于术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ASAⅡ的法洛四联症患者随机分为盐酸戊乙奎醚组(W组)和东莨菪碱组(D组),每组20例。D组患者术前30 min肌内注射吗啡0.2 mg·kg-1和东莨菪碱0.01 mg·kg-1 (总量≤0.3 mg),W组患者术前30 min肌内注射吗啡0.2 mg·kg-1和盐酸戊乙奎醚0.02 mg·kg-1(总量≤1 mg),记录患者给药前、给药后15 min、麻醉诱导前、锯胸骨、体外循环(CPB)建立前的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结果术前给药后至麻醉诱导前,与D组比较,W组HR明显减慢(P<0.05),SPO2明显较高(P<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用作法洛四联症患者术前抗胆碱药比东莨菪碱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将盐酸戊乙奎醚与阿托品作为全麻患者的术前用药,比较两者心血管作用、腺体分泌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成人胸内手术患者60例随机双盲分为盐酸戊乙奎醚组、东莨菪碱组和阿托品组,每组20例。麻醉前分别肌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0.01mg/kg,东莨菪碱0.006mg/kg,阿托品0.01mg/kg。记录给药后30min、诱导后的BP和HR,观察30min内患者面红口干情况,根据5级警觉/镇静(OAA/S)评分并于术后24、48h测定患者肺功能。结果术前肌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对心率的影响小,不升高血压,对腺体的抑制作用更强,有效地抑制呼吸道分泌物和口腔腺体分泌物的增加,减少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的发生率,能有效的避免或减少术后并发症,并能增加呼吸频率和流量。结论盐酸戊乙奎醚是术前用药中较为理想的抗胆碱药物,是胸内手术患者麻醉前用药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1.
张锡栋  葛建军 《安徽医药》2013,17(8):1333-1335
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博辅助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重症冠心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0月该院心脏外科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32例重症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全组32例手术患者,术前心脏手术风险评估欧洲系统评分EuroScore(6.5±2.3)分,其中6分者23例(71.9%)。麻醉诱导后置入IABP 26例(81.2%),术中置入IABP 6例(18.8%),搭桥数目3支者14例(43.8%),4支者17例(53.1%),5支者1例(3.1%),术后呼吸支持时间16(12,19)h,ICU住院时间(76±46)h。术后发生并发症包括呼吸道感染3例(9.4%),急性肾功能不全2例(6.3%),切口愈合不良5例(15.6%)。全组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重症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置入IABP可以明显获益。患者有IABP应用指征时,应果断尽早应用。  相似文献   

12.
梁治  戚翔  付征  韩建民 《河北医药》2012,34(11):1616-1618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患者的肺损伤的影响。方法择期行OPCABG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每15例。U组麻醉诱导后恒速输注乌司他丁6000U/kg(30min内)后,再以1000U.kg-1.h-1的速率输注至手术结束;C组采用同样的方法输注等量0.9%氯化钠溶液。分别于麻醉后切皮前即刻(T1)、旁路血管开放时(T2)、术毕(T3)、术后8h(T4)监测MPAP、PCWP、SVO2、PVR等指标并计算出P(A-a)DO2、RI、QS/QT、VD/VT、Raw、PVR及CL等指标。并于相同时间点及术后24h(T5)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IL-6、IL-10及TNF-α浓度及CD11b/CD18表达水平。结果与T1比较,2组在T3,T4时P(A-a)DO2、RI、Raw升高,T2~4时PVR升高、CL降低,在T2,T3时IL-6、CD11b/CD18表达升高,T2~5时TNF-α浓度升高(P<0.05或<0.01);与C组比较,U组在T3~4时P(A-a)DO2、RI、PVR降低,在T2~4时VD/VT、OI降低;在T2时CL升高(P<0.05或<0.01),U组在T3时IL-6、IL-10浓度降低,T2~5时TNF-α浓度和CD11b/CD18表达降低(P<0.05或<0.01)。结论乌司他丁可抑制OPCABG患者围手术期的IL-6、IL-10及TNF-α浓度及CD11b/CD18表达水平的升高,减轻肺损伤,达到肺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在腹部手术(AS)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患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随机选择ASAⅡ~Ⅲ级的AS患者8例和OPCAB患者8例,按手术类型分为AS组和OPCAB组。全身麻醉后前臂静脉分别注射舒芬太尼2μg.kg-1和5μg.kg-1,并在静脉注射后1,3,5,10,20,30,60,120,240,360min采肝素抗凝血浆1mL置入密封真空试管中,-40℃低温保存待测。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血浆舒芬太尼浓度,3P97药理学程序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舒芬太尼在AS和OPCAB患者的药动学均可用三室模型完整描述,其三指数函数方程:AS组为Cp(t)=2.86e-0.824 1t+0.75e-0.060 4t+0.14e-0.005 0t,OPCAB组为Cp(t)=11.69e-0.472 7t+1.93e-0.043 3t+0.27e-0.003 2t;OPCAB组的P、A和B分别是AS组的4倍,2.6倍和1.9倍。两组t1/2πt、1/2α,t1/2β,k12、k31,k10,Vc、CL和AUC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在AS患者和OPCAB患者的...  相似文献   

14.
乌司他丁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中应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炎性反应和器官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进行OPCAB的患者随机单盲分为三组,每组10例.对照组(C组)未用药,乌司他丁10万U组(U组)和乌司他丁20万U组(T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缓慢静推.麻醉诱导用依托咪酯0.3mg·kg -1 、咪达唑仑0.05~0.1mg·kg -1 、派库溴铵0.1mg·kg -1 和芬太尼15~20μg·kg -1 静注,维持采用吸入0.2%~1%异氟醚,间断静注芬太尼、咪唑安定和派库溴铵.于诱导前、术毕和术后24h抽血测定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尿素氮(BUN)、肌酐(Cr)、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用放免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2(IL-2).结果:三组患者术前术后血流动力学无显著差异(P>0.05).AST术后T组24h比C组明显降低(P<0.05).BUN和Cr三组术后均有升高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TNF-α在术后24hU组和T组与C组比较有显著下降(P<0.05).IL-2在术后24hU组和T组较C组明显下降(P<0.05),而且T组比U组更低(P<0.01).结论:OPCAB对机体的侵袭作用较弱,诱导前应用乌司他丁可以促进术后器官功能的恢复,并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术前持续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对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凝血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持续服用阿司匹林至术前1d的非体外冠脉搭桥手术患者25例(阿司匹林组),与同期术前2周内未服用阿司匹林患者23例(对照组),分别于手术前后取中心静脉血测定ACT,PT,APTT,FIB及PLT,同时记录住院天数、引流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住ICU天数、二次开胸止血病例数、术后24h输血和胸腔引流量等指标。结果手术前2组凝血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手术后显示PT,APTT延长,FIB水平降低,PLT数量减少(P〈0.01),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4h胸腔引流量,阿司匹林组较对照组增多和延长(P〈0.01),输血、引流天数、二次开胸止血病例数、住ICU天数、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2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术前服用阿司匹林会导致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患者凝血指标异常,术后出血量增多,但不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2组短期预后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1999~2004年110例拟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OPCAB)的患者中,6例术中改用心肺转流(CPB)行冠脉搭桥手术(ON-CAB)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采用中度低温CPB,自制高钾冷-温血停博液顺灌。结果CPB时间(146.0±101.25)min,平均阻断时间(65.67±25.05)min。4例患者顺利脱机,2例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脱机;其中1例术后1天死于心衰,其余均顺利出院。结论严格掌握OPCAB手术适应证,必要时尽快建立CPB能够发挥较好的疗效。循环不稳的情况,应及时应用IABP。OPCAB不能取代ON-CAB。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患者术中应用抑肽酶是否引起围术期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方法:11例择期冠状动脉搭桥术者,均浅低温体外循环(CPB),预充抑肽酶500万KIU。6例灌注4∶1冷含血心脏停搏液(10~15℃),5例单次灌注4℃组氨酸-色氨酸-α酮戊二酸(HTK)液。于麻醉诱导后、CPB停机前、术后2h、第1天、第2天分别采取外周血,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并观察记录异常心电图及胸痛主诉。结果:CPB中至术后第一天CK-MB均显著升高,第二天均恢复正常。5例于术后第一、二天有短暂不典型的ST抬高,全体无胸痛主诉。1例死于呼吸衰竭,其余痊愈出院。结论:未能观察到CABG患者应用大剂量抑肽酶增加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连续25例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经验。方法本组25例,24例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1例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17.6±33.2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68.6±29.5)min。两支病变7例,支病变18例,左主干病变11例;合并左室室壁瘤1例。共计行冠状动脉搭桥85支,平均3.4支/人。结果治愈23例,围手术期死亡2例。术后随访1个月~6年,症状完全缓解2例,症状明显改善2例。结论合理掌握手术适应证、恰当的围术期处理、熟练的外科手术技巧,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围术期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患者45例,检测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血浆BNP水平。45例患者分为术前心功能Ⅰ级+Ⅱ级11例(A组)、Ⅲ级20例(B组)、Ⅳ级14例(C组);术后出现并发症9例(D组),无并发症36例(E组)。20例健康体检者为F组。结果 45例患者术后第1天BNP开始升高,第3天达峰并开始下降,第7天仍高于术前(P<0.05);A、B、C三组BNP呈上升趋势,且显著高于F组(P<0.05);D组BNP明显高于E组(P<0.05)。结论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患者围术期血浆BNP水平可反映术者心脏功能,对术前评估、判断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研究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 患者合并颈动脉狭窄 (CAS) 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3 年 6 月—2015 年 6 月择期行 OPCAB 治疗的 342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依据术前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 CAS 组 71 例(单侧或双侧狭窄≥50%)及对照组 271 例(狭窄<50%或无狭窄), 比较 2 组基本资料, 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CAS 的危险因素。比较 2 组术中及术后情况, 对术后死亡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2 组患者年龄、 吸烟史、 高血压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 回归显示, 高龄(OR=1.050, 95%CI 1.014~1.086, P<0.01)、 高血压病(OR=2.566, 95%CI 1.299~5.071, P<0.01)、 COPD(OR= 7.573, 95%CI 1.106~51.834, P<0.05) 是 OPCAB 合并 CAS 的危险因素。有 CAS (OR=4.530, 95%CI 1.361~15.078, P< 0.05)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OR=7.685, 95%CI 2.289~25.800, P<0.01)是 OPCAB 术后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 高血压病、 COPD 是 OPCAB 术患者合并 CAS 的危险因素, CAS 患者行 OPCAB 术后死亡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