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36例糖尿病低血糖昏迷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梅  李平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0):3710-3711
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急症,它发病急,起病快,若能及时治疗,则预后较好。若延误病情,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挽救生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预后。低血糖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血糖浓度过低综合征。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增高,其并发的低血糖昏迷也明显增多。我院自1995年至2005年近10年来收治低血糖昏迷的患者有36例,现对其发生原因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在急诊屡见不鲜 ,糖尿病低血糖昏迷也时有发生。笔者仅就 1 997年以来在急诊所参与抢救和治疗的 1 1例糖尿病低血糖昏迷病人病因进行分析 ,以便引起医生和病人的注意 ,加以防治。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患者 1 1例 ,其中男性 4例 ,女性7例 ,年龄 58岁~ 72岁 ,平均 65岁。糖尿病病程3a~ 1 2 a,平均 8a。昏迷时间 1 h~ 8h不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分型 ,皆属于 2型糖尿病。1 .2 临床表现与化验检查 患者皆有昏迷 ,压眶有反应 ,心率快 ,出冷汗等低血糖临床表现。化验检查血糖在 1 .1…  相似文献   

3.
2型糖尿病低血糖昏迷15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玉兰 《广西医学》2004,26(1):111-112
糖尿病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糖 ,甚至低血糖昏迷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本文仅对我院 1 998~ 2 0 0 2年内收治的 1 5例 2型糖尿病低血糖昏迷的病因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5例患者按WHO糖尿病诊断分型标准确诊为 2型糖尿病。其中男性 1 0例 ,女性 5例。年龄 5 4~ 84岁 ,平均 6 5岁。病程 2~ 30年 ,平均 8年 ,所有病人入院时均有昏迷 ,全身大汗 ,脉快 ,压眶有反应 ,血糖 0 5~ 2 2mmol/L ,平均 1 6 6mmol/L ,尿糖及尿酮体阴性。除 1例并发多发性脑梗塞 ,放弃治疗死亡外 ,其余病例经静脉注射 5 0 %葡萄糖 4 …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糖尿病低血糖昏迷的病因及相应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无规律进食导致糖尿病低血糖昏迷发生率为57.14%,其次为未遵医嘱服药、过度锻炼和饮酒;本组42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后均清醒,后期无病情反复,无死亡病例.结论饮食因素是糖尿病低血糖昏迷的主要病因,体贴、合理的护理可以一定程度上预防其发生并可以及时发现,以尽早抢救避免患者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糖尿病患者临床诊疗过程中出现低血糖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 40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临床资料.结论 加强糖尿病患者的监测,随时调整降糖药物的治疗,防止低血糖昏迷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性,年龄76岁,于2003-6-7日晚11:30时,因昏迷约1小时来诊。既往有糖尿病20余年。患者于晚饭后2小时服用优降糖5mg,1小时后微有心慌、出汗、症状较轻,病人未在意,于晚11时,家人因呼之不应、急来我院就诊,查体:T36.7℃,R14次/min,P75次/min,BP110/80mmHg,意识丧失,中度昏迷、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无出血点、瘀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糖尿病低血糖昏迷的病因,探讨相应的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行快速血糖检查后紧急处理,另外21例仅给予一般急救措施。结果行快速血糖检查的46例患者均在15 min内苏醒并逐渐好转,其中29例住院继续治疗;另外21例患者在25 min内苏醒,其中19例住院继续治疗。两组患者住院人数经比较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低血糖昏迷的病因较多,但临床表现基本相同。结论急诊科遇到表现为低血糖症状的患者,无论是否具有糖尿病史或脑血管病史,均应立即行快速血糖检查,以区别脑血管意外,做出及时正确的处置。低血糖昏迷的疾控工作应以预防为主,从而降低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胰岛素和 /或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 ,可有药物诱发低血糖的危险。我院急诊科、内科门诊及社区服务站 1996年至 2 0 0 0年共收治药物诱发低血糖昏迷患者 31例 ,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1例患者为 1型或 2型糖尿病成年人。其中女性 17例 (54.8% ) ,男性 14例 (45.2 % ) ,年龄 57~ 82岁 ,平均年龄 6 8.2岁。 3例为住院期间发生 ,2 8例发生在院外降糖治疗。1.2 方法 :将意识不清 ,血糖浓度 <2 .5mmol/ L[1] 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能使意识恢复的状况定为低血糖昏迷。本组平均血糖浓度 1.77mmol/ L。把血尿素氮浓度>7.…  相似文献   

10.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3例,女10例,均为我院急诊和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38岁~74岁,平均年龄63岁。均有2型糖尿病病史,入院时化验血糖值最低为1.2mmol/L,最高为2.8mmol/L,平均1.8mmol/L。昏迷时间最短1h20min,最长6h。23例患者确诊后均立即给予50%葡萄糖注射液40~100ml静脉推注,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低血糖昏迷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琦 《河南医学研究》2008,17(4):359-360
目的:通过对38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救治来探讨低血糖昏迷的病因,临床特点,防治要领,提高急诊治愈率。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38例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在6~20min内慢慢苏醒,症状缓解及消失,16例患者留观,反复测血糖24h,病情稳定后出院,38例患者中治愈36例,2例因引起并发症死亡。结论:低血糖症,病情重,进展快,抢救要及时准确,必须防止并发症,加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中低血糖昏迷患者临床疗效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来我院抢救的90例低血糖昏迷患者,在治疗前测量患者外周血血糖,并予静脉滴注葡萄糖升血糖,确保患者血糖在正常范围内,院前治疗至医院时醒转患者为 A 组,至医院时昏迷程度较院前急救前有好转为 B 组,至医院时仍无变化患者为 C 组,统计三组患者资料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A 组34例,B 组18例,C 组38例,有效率为57.78%。A 组和 B 组患者的平均年龄要显著低于 C 组(P 〈0.05);A 组以及 B 组患者昏迷时间也显著短于 C组(P 〈0.05)。A 组患者血糖浓度显著高于 B 组、C 组(P 〈0.05)。结论低血糖昏迷患者的年龄、血糖浓度、昏迷时间等因素均能影响院前急救的疗效,故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一般资料进行评估,以确保急救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院内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低血糖发生的分析,对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以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方法 收集院内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行血糖仪监测各个时间段的血糖数据并进行分段总结分析.结果低血糖发生与进餐时间段以及控制血糖的理想范围有关.结论 低血糖的发生有规律可循,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诊重度低血糖昏迷误诊发生的原因,及其针对性的急救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79例发生重度低血糖昏迷患者误诊的临床资料,并将患者分为干预组(n=40)和对照组(n=39),干预组患者在康复出院后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1年后的低血糖昏迷发生情况.结果 本院79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失语、意识障碍而全部误诊为急性脑血管意外,其中52例患者原有糖尿病史,因未相应减量而致患者低血糖昏迷.27例患者发病前原无糖尿病史,临床表现症状类似脑血管意外,致低血糖昏迷的原因是给予不适当静滴能量合剂.院后给予相关针对性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低血糖昏迷再发生率明显降低,达2.5%,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率明显升高,达9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血糖昏迷多是以急性起病为表现,易误诊为急性脑血管意外,提高对低血糖的认识和诊断,及早诊断,及时治疗,加强康复后的指导和护理干预,及时调整对患者降糖药物的治疗,可显著降低低血糖昏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动态血糖监测的2型糖尿病(2-DM)患者,评估2-DM患者日常临床环境中发生夜间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寻求预测夜间低血糖发生的量化指标,探讨临床干预危险因素后的效应。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我院行动态血糖监测的144例2-DM患者;根据2011年《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以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作为血糖波动评估指标。同时比较不同睡前血糖以及晚餐后2h血糖组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性别、年龄、BMI以及糖尿病病程后,MAGE是2-DM患者夜间低血糖风险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其OR(95%CI)为(1.011~3.112,P<0.05)。患者睡前血糖水平越低,其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越高,经过有效临床干预后,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下降(χ2=9.782,P=0.044)。患者晚餐后2h血糖水平越低,其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越高,经过有效临床干预后,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下降(χ2=9.763,P=0.045)。结论 MAGE、睡前血糖水平以及晚餐后2h血糖水平与夜间低血糖风险增加密切相关。而且,适当临床干预可以降低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老年糖尿病并低血糖症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DM)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及误诊情况。方法对35例老年DM患者的低血糖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胰岛素所致低血糖症的比率较前明显增高,与近年来的强化血糖控制有关。结论加强糖尿病宣教工作,重视低血糖的脑功能障碍表现,治疗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17.
胃肠内补液在老年非酮症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胃肠内补液对老年非酮症糖尿病高渗性昏迷(NKHDC)的疗效。方法 15例NKHDC老年患者,8例采用胃肠内补液联合静脉补液的方法治疗(胃肠内补液组),7例采用单纯性静脉补液法治疗(常规治疗组),观察血生化及血渗透压等指标。结果 胃肠内补液组治疗24h后的血糖、钾、钠、氯和血浆渗透压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48h后恢复正常水平。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胃肠内补液组的电解质和血浆渗透压较快恢复正常,患者清醒早,静脉补液量少,无一例发生脑水肿、肺水肿、溶血和低血钾等并发症。结论 对老年NKHDC患者采用胃肠内补液法简单易行、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胃肠内补液治疗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昏迷(hyperosmolar nonketotic diabetic coma,HNDC)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解放军第八五医院神经内分泌科收治的150例HNDC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3组,常规治疗组、胃肠内补液组和醒脑静注射液联合胃肠内补液组(联用组),每组50人.检测3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4、48 h血生化指标及血浆渗透压的变化,观察HNDC患者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胃肠补液组和联用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胃肠补液组比较,联用组总有效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24、48 h后血糖、血钠、血尿素氮、血浆渗透压水平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肠补液组和联用组24、48 h后患者的血糖、血钠、血尿素氮、血浆渗透压水平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对应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用组明显低于胃肠补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组患者不良反应及病死率明显低于胃肠补液组和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醒脑静注射液联合胃肠内补液治疗HNDC疗效优于传统常规静脉输液和单一胃肠内补液治疗,且治疗方法简单、安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吴清云  张志宏 《华夏医学》2004,17(5):665-667
目的 :探讨早期鼻饲温开水抢救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 (HNDC)患者的临床疗效与护理。方法 :对确诊的4 5例 HNDC患者早期鼻饲温开水胃肠内补液 ,配合静脉输液、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胰岛素等治疗 ,监测患者的血糖、电解质和血浆有效渗透压的变化。结果 :撤除鼻饲管时患者的血糖、血钠、血浆有效渗透压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降低(P<0 .0 1) ;治愈 4 3例 ,死亡 2例。结论 :早期鼻饲温开水胃肠内补液是抢救 HNDC的有效措施 ,能显著降低患者的血浆有效渗透压 ,降低病死率 ,方法安全、可靠、实用  相似文献   

20.
参芪扶正注射液与纳洛酮治疗昏迷病人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振林  刘梅  郑挺  程德山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3):2032-2034,2037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对昏迷病人清醒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60例昏迷病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人,对照组30人;两组病人的综合治疗措施相同(吸氧、利尿、降压、降血糖等)。治疗组参芪扶正注射液静脉点滴7-10d,对照组纳洛酮2-8mg/a,静脉点滴7-10d。所有病人均观察病人清醒时间、治疗前后血气分析、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变化。结果治疗组病人清醒时间平均为38.9h,对照组病人清醒时间平均为52.1h。治疗组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无影响,血气分析治疗前后有明显改变。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对昏迷的治疗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的疗效。值得作为昏迷病人急救联合应用药物的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