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老年下肢骨折并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使用利伐沙班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与单纯使用利伐沙班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98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53例)术后使用利伐沙班联合IPC治疗,B组(45例)术后只使用利伐沙班。进行DVT症状评估、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结果 A组发生DVT 2例(3.77%),B组发生DVT 4例(8.88%);DVT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术后利伐沙班联合IPC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DVT发生较单纯应用利伐沙班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深静脉血栓(DVT)是外科创伤后的一种并发症,尤以髋膝部骨折后最常见。如处理不当,可继发致命性肺栓塞、截肢或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本院自1999年9月至2006年12月,收治9例下肢骨折并发DVT病人,经过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规律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对26例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活血化瘀、溶栓、降粘,分别于用药前和用药后第10天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对比分析。结果:26例病人,疗效优者12例,良13例,差1例,总有效率96.2%,疗效满意。结论:对于骨折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应以预防为主,及时降粘、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Cockett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人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Cockett综合征(CS)的关系。方法 将13年间收治的89例髂股静脉血栓患者,分成老年组和中青年组,分析两组DVT的发病原因,比较两组DVT与CS的关系。43例≥60岁者为老年组,46例<60岁者为中青年组,两组均行手术取栓治疗。结果 老年组伴有CS者25例,发生率为58.1%;中青年组伴有CS者37例,发生率80.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CS是DVT的重要原因之一;老年人DVT伴CS的发生率较中青年低,而老年人因卧床、外伤骨折、肿瘤、高凝等因素所致的DVT患病率增高。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2):2027-2031
[目的]初步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概率及其患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6年12月收入我院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323例,按其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DVT组和无DVT组。分别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至接受检查的时间、骨折类型、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肺部疾病、脑血管病、肿瘤、老年痴呆、肝肾疾病、周围血管疾病以及高脂血症等一般临床资料,所有入组患者均采用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评分评估患者的内科基础状况。[结果]本研究中老年髋部骨折术前发生DVT的概率为10.84%。经单因素对比分析显示DVT组患者受伤至接受检查的时间和CCI评分明显高于无DVT组,并且具有更高的糖尿病、肺部疾病、脑血管病、肝肾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及高脂血症患病率(P<0.05)。进一步对差异显著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伤至接受检查的时间、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高脂血症以及CCI是发生DVT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在术前具有较高的下肢DVT发生率,因此在术前均需对下肢DVT进行筛查;并且对术前等待时间较长、合并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疾病、高脂血症及CCI较高的患者应特别警惕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早期手术治疗的原则已得到广泛认同.有报道髋部手术深静脉血栓( DVT)发生率为40%~60%,约22%~29%的DVT患者可能发生致死性肺栓塞[1-2].因此对术前伴有DV的髋部骨折患者,进行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避免DVT及肺栓塞的发生意义重大.现将2005~2010年手术治疗的23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术前伴DVT的33例,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总结我院治疗60岁以上老年股骨颈骨折162人工假体置换病例,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122例,全髋置换40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8例。结果3例完全再通,5例有不同程度的再通,无一例发生肺梗死。结论除血管内膜损伤、血流速度缓慢及血液凝固性增加是主要原因外,手术时过度内收及内外旋患肢、过度屈曲髋关节及膝关节、手术野牵拉过度、手术后髋部肿胀也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术中的小心操作及术后引流也是预防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髋臼骨折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因素,并为预防其发生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2—2016-02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下肢骨折245例。分析相关指标: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血型、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抗凝治疗、输血(输库存血800 ml)、麻醉方式、手术时间、主被动锻炼、卧床时间。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骨折患者DVT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46例(18.78%)发生DVT。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VT组和无DVT组血型、高脂血症、抗凝治疗、输血、麻醉方式、手术时间、主被动锻炼、卧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未抗凝治疗、术中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术中输血、手术时间≥2 h、术后无主被动锻炼与DVT发生相关;术中输血、手术时间≥2 h为下肢骨折术后DVT发生危险因素,手术时间≥2 h的危险程度高于术中输血。结论下肢骨折患者术前进行高危风险的评估,预防性抗凝治疗,合理设计手术方案,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尽量避免全身麻醉和大量输血,术后预防性抗凝治疗并加强主被动功能锻炼,鼓励患者尽早离床活动,才能更好地预防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髋部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106例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髋部骨折后是否发生下肢DVT将患者分为NDVT组(未发生下肢DVT)和DVT组(髋部骨折后发生下肢DVT),每组53例.分析髋部骨折后发生下肢DVT...  相似文献   

1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资料和方法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30例(31条肢体),男22例,女8例,年龄15~78岁。左下肢21例(70%),右下肢8例(26.7%),双下肢1例。外科手术后2例,长期卧床4例,局部钝性组织挫伤2例,无明显原岗22例。血栓形成时间6h~15d。  相似文献   

1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病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其主要危害一方面可使患肢肿胀,影响活动,严重时可致残,另一方面可导致肺栓塞,严重时可致命。目前,临床上对于DVT的诊断已无困难,但在治疗方面始终存在分歧。现将DVT的治疗做一综述。1单纯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DVT的基础治疗,大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实,抗凝治疗可以抑制血栓蔓延,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故除非有抗凝禁忌,否则所有DVT患者均应接受抗凝治疗。抗凝治疗的主要方法为应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及香豆素类药物抑止纤维蛋白的形成。DVT急性期以低分子肝素为首选[1~3]。需长期抗凝则首选华法林。Snow等[3]推荐在治疗的第1天开始联合应用香豆素类药物和低分子肝素或肝素,待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ratio,INR)达到2.0后停用肝素。因为单独应用抗凝治疗只能抑制血栓的生长、蔓延,不能迅速消除血栓[4,5],难以有效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 thrombosissyndrome,PTS)的发生,故单纯抗凝仅适用于有溶栓和手术禁忌的患者。抗凝治疗的时间长短因人而...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43岁.因左下肢肿胀3天于2010年8月25日入院.近1年间断腹胀,伴不成形稀便2~3次/日,无黑便、血便.G2P1,育有1女.初潮16岁,经期6~7天/周期35天,末次月经2010年2月15日,闭经6月余.查体:腹部膨隆,可触及上至剑突下、两侧至腋前线、下抵耻骨联合巨大类圆形质韧肿物,活动度小;左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皮肤张力及皮温略高;无口唇黏膜黑斑等体征.彩超检查结果示:左髂、股、胭静脉血栓形成,盆腹腔内20 cm×1.2 cm巨大实性占位,多发子宫肌瘤,子宫直肠窝少量积液.增强CT检查结果示:腹腔内巨大占位性病变,直径约22 cm,病灶内密度不均,血管影较密集;腹腔积液;子宫肌瘤(见图1).生化检查示:催乳素略升高.CA125、CA153、CA199、癌胚抗原、甲胎蛋白均在正常范围内.大便潜血阴性.  相似文献   

1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用溶栓、抗凝治疗,取得较好疗效,认为治疗的重要环节是溶解血栓,防止继发血栓形成和血栓延伸。现分析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20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18~72岁,病程1~30天,左下肢发病17例,右下肢3例,均经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腓肠肌压痛。青紫、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患侧大腿周径较健侧平均增粗5cm,患侧小腿周径较健侧平均增粗3cm。  相似文献   

16.
下肢骨折术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及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显著的方法。方法 设通常静脉滴注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注射液13例为对照组,设经导管静脉内尿激酶溶栓11例为治疗组,行两组治疗对比。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81.85%,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率23.1%,总有效率69.2%,两者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经导管血管内溶栓方法,用药量少,直接栓内溶栓,加之机械性破坏血栓,溶栓  相似文献   

17.
下肢骨折术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及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显著的方法。方法 设通常静脉滴注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注射液 13例为对照组 ,设经导管静脉内尿激酶溶栓 11例为治疗组 ,行两组治疗对比。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 81 85 % ,总有效率 10 0 % ;对照组治愈率 2 3 1% ,总有效率 6 9 2 % ,两者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经导管血管内溶栓方法 ,用药量少 ,直接栓内溶栓 ,加之机械性破坏血栓 ,溶栓效果迅速 ,减少出血等副作用 ,是治疗骨折术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人骨折后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及血浆阅-二聚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 的预测价值。方法通过对106例老年病人骨折后早期血浆D-二聚体化验及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 结果,统计得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好发部位。结果1.老年人骨折第二天下肢深静脉血栓 总的发生率为17.0% ( 18/106 ),其中下肢骨折血栓发生率26.9% ( 7/26 ),骨盆与髋部骨折血栓发生 率15.6% ( 10/64 ),上肢骨折血栓发生率8.3%( 1/12 )和脊柱骨折血栓发生率0/4。2.发生下肢深静 脉血栓的病例以胫后静脉血栓(11例)和小腿肌间支静脉血栓(9例)最常见,其中4例病人同时发生 胫后和肌间支静脉血栓。3. D-二聚体化验值低于500 ug/L的47例老年骨折病人中有6例下肢深静 脉发现血栓。结论老年人骨折后早期即可形成深静脉血栓,下肢骨折更是高发人群。血浆D-二聚 体化验值低于500 ug/L不能完全排除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骨科下肢骨折住院患者住院病历,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3 19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塞、肿瘤、吸烟、饮酒)、临床诊断、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血管超声检查结果数据。依据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是否发现血栓,将研究对象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计算下肢骨折后DVT发生率及不同部位骨折DVT发生率。对下肢DVT形成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下肢骨折后DVT发生率为5.17%,DVT发生率较高的骨折部位为股骨髁间髁上骨折(21.88%)、股骨干骨折(19.55%)和股骨转子间骨折(11.46%)。血栓组患者年龄为(62.68±15.16)岁,显著大于非血栓组[(51.75±17.25)岁,P=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冠心病、血浆D-二聚体水平、骨折部位对下肢DVT形成会产生影响,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骨折部位是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下肢不同部位骨折后DVT发生率存在差异,对DVT高发生部位的骨折(如股骨髁间髁上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应加强DVT预防。高龄、骨折部位是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下肢骨折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杨济 《中国骨伤》2001,14(9):555-556
自 1996至 2 0 0 0年 ,临床中发现 ,骨折及下肢手术后病人出现患肢弥漫性肿胀、肢体疼痛 ,皮温、皮色改变 ,伴随发热 ,临床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 6例 ,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43~ 92岁 ,平均 6 6岁 ,6 0岁以上者 5例。股骨颈骨折术后 2例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 1例 ,髌骨骨折后 1例 ,胫腓骨双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 1例 ,长期卧床发病 1例。发病时间为急性 4例 (伤后或术后 1周内 )慢性发病 2例 ,其中 1例因髌骨骨折 ,卧床 2月后 ,下地功能锻炼时出现患肢肿胀、疼痛 ,经抬高患肢 ,休息后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