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以前瞻性定群研究,报道了饮水与藐小棘隙吸虫感染的关系。结果表明:1.陈桥洲居民藐小棘隙吸虫年感染率为11.23%;2.饮用塘水和混饮江、塘水者感染藐小棘隙吸虫的相对危险度(RR)分别是饮江水者的3.72倍和4.28倍;3.饮生水人群的RR是4非饮生水者的8.12倍,且分层分析后上述关系仍然成立;4.感染率与饮生水量呈剂量反应关系;5.其它寄生虫未见上述联系;6.当地人群特异危险度(PAR)及特异危险度百分比(PAR%)分别为9.43%和83.97%。结果提示生饮塘水为当地居民感染藐小棘隙吸虫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人群藐小棘隙吸虫感染的季节分布和影响因素以及年度感染情况,于1995年在安徽和县陈桥村选择1所小学进行纵向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学生中藐小棘隙吸虫感染呈明显季节性,秋季(9~10月份)是感染的高峰季节,生饮含有该虫尾蚴的池塘水是造成季节性感染的主要原因。各月份藐小棘隙吸虫感染率与饮生水率、饮水频次和饮生水量,经相关分析均有显著意义(r分别为0.960、0.834和0.896,P<0.05)。同时调查表明小学生藐小棘隙吸虫年度感染严重,感染率高达31.87%,是该地区影响青少年健康的常见寄生虫病。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前瞻性定群研究,报道了饮水与藐小棘隙吸虫感染的关系,结果表明:1,陈桥洲居民藐小棘隙吸虫感染率为11.23%,2.饮用塘水和混饮江,塘水者感染藐小棘隙吸虫的相对危险度(RR)分别是饮江水者的3.72倍和4.28;3.饮生水人群的RR是非饮生水者的8.12倍,且分民支分析后上述关系仍然成立,4.感染率与饮生水量呈剂量反应关系,5.其它寄生虫未见上述联系,6.当地人群特异危险度(PAR)及特异危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为用藐小棘隙吸虫尾蚴直接经口感染终宿主人、犬的研究。9只幼犬分别喂以不同数量的尾蚴(4500~88000条),于感染后3.5h至34d分别解剖。结果实验犬藐小棘隙吸虫感染率为100%,获虫率4.01%;感染后3.5h,部分尾蚴在胃中发育成囊蚴;8h脱囊幼虫在小肠内发现;13d,幼虫发育成熟,虫卵在大便中被检获,两名志愿者分别口服尾蚴8400条和1500条,于感染后第15d、16d自粪中检获虫卵。结果提示人、畜生饮含有藐小棘隙吸虫尾蚴的水可致感染。  相似文献   

5.
1991~1993年对安徽省和县陈桥洲村进行了藐小棘隙吸虫终宿主感染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居民、猫、犬的感染率分别为13.71%(899/6557)、39.76%(33/83)和62.16%(115/185)。人群的感 染与性别无关,而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低,感染率越高。3~10岁感染率最高,为26.01%;11~20岁、 21~30岁、31~40岁、41~50岁与51岁以上者感染率依次为21.69%、14.26%、9.50%、8.74%和 3.06%;3~30岁感染率构成比高达78.31%。对感染者的分布特征分析表明,藐小棘隙吸虫感染有极明 显的家庭聚集性和空间聚集性。认为居民感染藐小棘隙吸虫与其饮水有关。  相似文献   

6.
藐小棘隙吸虫感染的季节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人群藐小棘隙吸虫感染的季节分布和影响因素以及年度感染情况,于1995年在安装和县陈桥村选择1所小学进行纵向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学生中藐小棘隙吸虫感染呈明显季节性,秋季(9 ̄10月份)是感染的高峰季节,生饮含有该虫尾蚴的池塘水是造成季节性感染的主要原因。各月份藐小棘隙吸虫感染率与饮生水率,饮水频次和饮生水量,经相关分析均有显著意义(r分别为0.960,0.834和0.896,P〈0.05)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平远县鱼源性吸虫混合感染调查及DNA(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调查广东省平远县棘隙吸虫及其他鱼源性吸虫混合感染情况。方法 对鱼类宿主取鱼鳃和鱼肉等组织 ,镜检囊蚴 ;用水洗过筛沉淀法粪检虫卵 ,部分虫卵阳性动物解剖检查。采用DNA -RAPD技术 ,比较福建棘隙吸虫广东株与福建株。结果 查出华支睾吸虫 (Clonorchissinensis)、东方次睾吸虫 (Metorchisorientalis)、福建棘隙吸虫 (Echinochasmusfujianensis)、日本棘隙吸虫 (E japonicus)、抱茎棘隙吸虫 (E perfoliatus)和钩棘单睾吸虫 (Haplorchispumilio) 6种。第二中间宿主为麦穗鱼等 11种 ,感染率 48 3% (182 / 377) ,有 92 4%的阳性鱼混合感染 2种以上吸虫囊蚴。保虫宿主狗、猫感染率 79 2 % (19/ 2 4) ,每只阳性动物均有 2种以上吸虫混合感染。 15个引物在福建棘隙吸虫广东株与福建株两者共获DNA片段 185个 ,共享度 (F) =0 984,遗传距离 (D) =0 0 16。结论 当地为人兽共患的多种鱼源性吸虫混合感染区。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相印证 ,福建棘隙吸虫广东株与福建棘隙吸虫福建株为同一虫种。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人群藐小棘隙吸虫感染的季节分布和影响因素以及年度罹患情况。1995年在安徽和县陈桥村选择1所小学进行纵向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学生中藐小棘隙吸虫感染呈明显季节性,秋季(9-10月份)是感染的高峰季节,生饮含有该虫尾蚴的池塘水是造成季节性感染的主要原因。各月份藐小棘隙吸虫感染率与饮生水率、饮水频次和饮生水量,经相关分析均有显著意义(R_1=0.960,R_2=0.834,R_3=0.896 P<0.05)。同时调查表明小学生藐小棘隙吸虫年度罹患严重,罹患率高达31.86%,是该地区影响青少年健康的常见寄生虫病。  相似文献   

9.
首次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的报告Ⅰ.虫种的地区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8一1992年在卫生部领导下开展了全国(未包括台湾省)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全国共抽样726个县,2848个点,并按统一的标准、检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求进行调查。全国共调查1477742人,寄生虫总感染率为62.632%。其中17个省(区)感染率在50%以上,海南、广西、四川、福建、浙江和贵州超过80%,尤以海南为最(94.735%)。共查出56种寄生虫,其中1种(台湾棘带吸虫)为国内人体感染首次报告,2种(藐小棘隙吸虫和狭睾棘口吸虫)为国内外人体感染首次报告,1种(福建棘隙吸虫)为新种。呈全国性分布的有溶组织内阿米巴、贾第虫、蛔虫、鞭虫和挠虫;非全国性分布而分布于较多数省者有囊虫(27个省、区、市)、带绦虫(27)、钩虫(26)、结肠小袋纤毛虫(22)、华支睾吸虫(22)、并殖吸虫(21)、缩小膜壳绦虫(21)、细粒棘球绦虫(18)、微小膜壳绦虫(17)、姜片虫(16)、旋毛虫(12)等。提出了棘球蚴病、猪带绦虫病、囊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并殖吸虫病、旋毛虫病、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病、蛔虫病、鞭虫病和蛲虫病应列为我国优先防治的病种。  相似文献   

10.
1982年自林金祥等首次发现人体自然感染日本棘隙吸虫以来,在福建、广西、广东、江苏、安徽、辽宁、北京及浙江等省、区已相继报告人体和动物感染本虫。1989年我们在河南省演川县进行调查时,首次在河南省发现鱼体感染日本棘隙吸虫。共捕获小鱼50条,其中检出感染日本棘隙吸虫囊蛐者鱼20条,阳性率为40%。鱼种有:麦穗鱼、鲫鱼、白条鲢、晓鲢鱼、赤眼蹲、爬虎6种。鱼鳃中的囊迹近圆形,直径为55~80urn.囊壁两层,两侧具有黑色折光性圆形颗粒。取鱼鳃中的囊迹喂饲小鼠2只,其中一只于感染后第7天检出日本棘隙吸虫卵,卵大小平均为82.slX…  相似文献   

11.
附件棘隙吸虫与4种鱼源性吸虫混合感染的调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调查福建棘隙吸虫等多种吸虫混合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改良加藤法或水洗过筛沉淀法粪检 ,对吸虫卵阳性人群和终宿主动物分别作驱虫与解剖观察 ,对鱼类宿主取鱼鳃和鱼肉等组织 ,镜检囊蚴。结果 :查出福建棘隙吸虫 ( Echinochasmus fujianensis)、华支睾吸虫 ( Clonorchissinensis)、日本棘隙吸虫 ( Echinochasmus japonicus)、钩棘单睾吸虫 ( H ap lorchis pumilio)和台湾棘带吸虫 ( Centrocestus taiwanense)等 5种 ;人群感染率为 4 .6% ( 81/ 1774 ) ,有 33.7%感染者同时感染 2种或 3种吸虫 ,第二中间宿主为麦穗鱼等 11种 ,感染率为 4 9.1% ( 169/ 34 4 ) ;不同吸虫囊蚴寄生鱼体部位不同 ;保虫宿主为狗、猫和 2种鼠类等 4种 ;混合感染率为 53.5% ( 2 3/ 4 3)。结论 :当地为兽主人次的鱼源性 5种吸虫混合感染区 ,人体自然感染钩棘单睾吸虫系首次报告。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中国大陆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7省日本血吸虫种群进行遗传变异研究。方法应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5条寡核苷酸随机引物扩增。结果获得32条DNA片断,17个基因位点,长度在100bp~2600bp之间。各种群多态百分率(P)为52.9~70.6,平均杂合性(H)为0.269~0.363。中国大陆湖区日本血吸虫各种群间遗传距离(D)为0.000~0.023.山区种群间为0.155,湖区种群与山区种群间遗传距离为0.036~0.139。同时,P235-930bp,P293-910bP分别为四川种群和云南种群特异性DNA片断,P256-720bp为日本血吸虫雌虫特异性DNA片断。对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虫株复合性和系统发生作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3.
藐小棘隙吸虫病感染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研究表明,居民感染藐小棘隙吸虫系由于生饮含有该吸虫见蚴的水或食入其活囊蚴。经常喝生水的居民的感染率为20.1%,较不喝生水居民的感染率1.5%高12.6倍。该地水体中仅检到该吸虫尾蚴.未发现囊蚴。因此可以认为,藐小棘隙吸虫感染人体的主要方式是尾蚴直接经口,而囊蚴经口感染为次要。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安徽省长江流域血吸虫病流行村的40个点计16286人和7个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中签县的34个点共17611人的人体寄生吸虫调查结果。在未控制流行地区,日本血吸虫病的居民粪检阳性率仍高达8.6%,急性感染病例近年明显增多,1989年达4664例,表明血吸虫感染仍是该地区的严重社会公共卫生问题。调查中同时发现了7种其它人体寄生吸虫,居民总感染率为1.2%,其中华支睾吸虫和姜片虫是散在分布。繁昌县为肺内寄生卫氏并殖吸虫流行区,而旌德等其它地区为肺外寄生型肺吸虫感染。棘口科和异形科吸虫系本省首次报告,繁昌县11例虫卵阳性者经驱虫鉴定为抱茎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perfoliatus),另3例驱虫鉴定为横川后殖吸虫(Metagonimus yokogawai)。旌德县1例巨片形吸虫感染者驱出虫体。  相似文献   

15.
1991~1993年,对安徽省和县陈桥洲进行的藐小棘隙吸虫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人群的感染率为13.71%(899/6557)。男、女间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4.29%和13.11%)。各年龄组的感染率分别为3~10岁26.01%,11~20岁21.69%,21~30岁14.26%,31~40岁9.50%;41~50岁8.74%;51岁以上2.97%。3~30岁感染者占78.31%。感染者的家庭分布和空间分布均具极明显的聚集性。当地保虫宿主猫犬的感染率分别为39.76%和62.16%。文中就感染者的分布特征与饮水来源等因素的关系作了讨论,认为饮水来源与藐小棘隙吸虫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6.
湖北钉螺种群内AFLP分子标记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湖北钉螺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及其程度。方法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9省(云南、四川、广西、福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13种群湖北钉螺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分析钉螺种群内的遗传变异。结果湖北钉螺13种群AFLP扩增片段位点数为403~472,江西星子钉螺种群内遗传多样性较高,多态位点频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93.2%、0.345和0.510,而广西宜州钉螺种群内遗传多样性较低,以上3指标分别为55.8%、0.191和0.287;广西宜州钉螺种群内的相似性较大,相似系数(中位数)为0.904,而江苏丹徒钉螺种群内的相似性较低,相似系数(中位数)为0.748;13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差异显著(P<0.01)。结论 我国广泛分布的湖北钉螺,种群内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变异。不同地区湖北钉螺种群内遗传变异程度不同,有的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藐小棘隙吸虫病治疗方案,本文将200倒粪检藐小棘隙吸虫卵阳性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试用吡喹酮10、5和2.5mg/kg顿服治疗,治后1wk及1月复查,其阴转率分别为100%(69/69)、98.7%(73/74)和98.3—96.3%(56/57—55/57)。经X~2检验,3组间无显著性意义(X~2=2.6185,P>0.05),且副作用轻微。治后患者腹痛、腹泻、腹胀和纳差等症状均明显缓解。结果表明吡喹酮是治疗该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87年至1991年全省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结果,结合历年来文献报道,确定湖北省存有人体寄生虫(医学昆虫除外)49种:线虫16种,吸虫11种,绦虫5种,原虫17种。其中肾膨结线虫、艾氏同杆线虫、美丽筒线虫、小杆线虫、铁线虫;肝片形吸虫、抱茎棘隙吸虫、异形异形吸虫、横川后殖吸虫、猫后睾吸虫、缩小膜壳绦虫、曼氏裂头蚴以及迈氏唇鞭毛虫13种属少见或罕见寄生虫。感染虫种以鄂东南丘陵地带和江汉平原为最多,达37种和33种,东北及西北地区的为最少,分别为25种和26种。而感染率则以江汉平原为最高(64.6%)、东北低山丘陵为最低(27.8%)。常见寄生虫遍及全省各地,少见寄生虫则为散在感染点片状分布,结果提示,本省寄生虫防治重点人群为儿童和青少年,优先防治虫种为血吸虫、疟疾、钩虫、蛔虫、鞭虫和蛲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