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发性夜遗尿症尿动力学检查评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原发性夜遗尿(PNE)儿童的尿动力学表现形式并评估其价值。方法156例PNE患儿分单症状性遗尿(MPE)(120例)和复杂性遗尿(CPE)(36例)二组。因上尿路疾病需要手术治疗而下尿路功能正常的20例患儿作对照组,进行膀胱压力容积、压力流率和静态尿道压力分布测定。结果MPE组中,逼尿肌不稳定收缩占56.7%(68/120)例,膀胱顺应性下降占3.3%(4/120)例,最大膀胱容量/正常膀胱容量≤80%9例;CPE组中,逼尿肌不稳定收缩占80.6%(29/36)例,膀胱顺应性降低占22.2%(8/36)例,最大膀胱容量/正常膀胱容量≤80%12例,二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MPE组中,尿道高压66例,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78例;CPE组中,尿道高压25例,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21例,二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MPE,CPE中逼尿肌不稳定收缩、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和尿道压增高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而CPE中顺应性下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提示MPE、CPE二组遗尿患儿尿动力学检查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儿童精神性尿频的尿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儿童精神性尿频的病因、病理生理变化及其治疗。方法 本组38例,应用尿流动力仪分别记录排尿量、尿流曲线、膀胱压力容积及压力-流率-肌电图。结果 38例中,4例尿动力学安全正常;34例出现膀胱功能异常,占89.5%(34/38),其中逼尿肌不稳定性收缩者12例,低顺应性膀胱者6例,低顺应性膀胱合并逼尿肌不稳定性收缩者16例;最大膀胱测量容量百分数下降14例。排尿期异常仅5.3%(2/38),为尿道括约肌过度活跃。尿动力学检测后,84.2%的患儿症状完全消失或好转。结论 逼尿肌不稳定性收缩是最主要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排尿训练是主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儿童原发性遗尿症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骏  金星明 《临床儿科杂志》2006,24(11):909-911
目的对儿童原发性遗尿症的临床表现及其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以求对国内儿童原发性遗尿症的临床特征有一比较全面的认识。方法对183例确诊为原发性单一症状性夜间遗尿症的患儿临床表现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男92例,女91例;年龄5~16岁,平均(8.26±2.84)岁;患儿遗尿发生次数1~21次/周,其中≤3次/周占24.6%,4~7次/周占33.9%,8~14次/周占28.4%,>14次/周占13.1%。平均遗尿次数为(6.58±1.67)次/周。夜间首次遗尿发生时间在凌晨2~3时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24.6%),其次为凌晨3~4时穴占20.2%雪。其中夜间经常自行起床排尿者占4.9%;夜间偶尔自行起床排尿者占23.5%;夜间从不自行起床排尿者占71.6%。家族中有遗尿史者占总数的39.3%。结论原发性遗尿症患儿多数缺乏夜间排尿控制技能,首次遗尿在凌晨2~3时发生最多,高达39.3%的患儿有家族史。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小儿先天性尿道下裂术前尿道的功能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6岁尿道下裂患儿60例和正常小儿 66例进行对比研究.采用超声检查膀胱及上尿路形态;尿流率测定仪纪录尿流曲线、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量、排尿时间、尿流时间、最大尿流时间等参数;用膀胱容量测定仪测量膀胱残余尿量.结果 尿道下裂组和正常对照组小儿超声检查均未发现膀胱和上尿路形态学异常.尿道下裂组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量、排尿时间、尿流时间、最大尿流时间和残余尿量分别为(10.2±3.7)ml/s、(6.7±2.7)ml/s、(126.1±58.0)ml、(19.8±10.8)s、(19.1±10.7)s、(8.7±6.0)s、(18.9±19.3)ml.而正常对照组相应各值分别为(12.3±2.9)ml/s、(8.0±2.3)ml/s、(104.5±54.0)ml、(13.7±7.7)s、(12.6±6.7)s、(6.6±4.0)s、(12.3±12.0)ml.可见尿道下裂组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小于对照组,而排尿时间、尿流时间、最大尿流时间长于对照组,其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尿道下裂组钟形曲线占56.7%,平台曲线占30.0%,而对照组分别为89.4%、3.0%,其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先天性尿道下裂患儿术前尿道功能异常,存在无症状的梗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遗尿患儿在初始尿意和强烈尿意两种不同情况下尿流率和残余尿测定结果的差异,为临床应用尿流率测定来判断遗尿患儿膀胱功能提供参考。方法对来本院就诊的102例原发性遗尿症患儿(男性60例,女性42例),在初始尿意和强烈尿意时分别进行尿流率和残余尿测定,比较两种情况下尿流率参数(排尿量、排尿时间、最大尿流率)及每次残余尿量检查结果。结果初始尿意时测得患儿最大尿流率为(15.5±8.2)m L/s,残余尿量为(2.9±5.9)m L;强烈尿意时测得患儿最大尿流率为(19.9±9.7)m L/s,残余尿量为(5.2±6.9)m L;初始尿意与强烈尿意下最大尿流率和残余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尿流率随尿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尿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最大尿流率反而有下降趋势。男性与女性在初始尿意时的最大尿流率和残余尿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强烈尿意时,男性的最大尿流率显著低于女性,(18.5±8.2)m L/s vs(24.2±12.5)m L/s(P0.05),而残余尿量没有差异。结论遗尿患儿在初始尿意和强烈尿意下尿流率-残余尿测定结果有显著差异,遗尿患儿进行自由尿流率测定时不宜过度憋尿,临床上分析尿流率及残余尿测定结果时要考虑尿意状态和排尿量对尿流测定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伴有排尿功能障碍的隐性脊柱裂患儿的尿动力学特征.方法 对113例有排尿障碍的患儿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其中48例经X线确诊为隐性脊柱裂者为观察组,无脊柱裂65例为对照组.检测项目包括:尿流率测定、充盈期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压力流率测定、同步括约肌肌电测定、静态尿道压力测定.比较两组间主要尿动力参数异常的发生率.观察组按主要临床症状分为尿失禁、尿频、单纯夜间遗尿和排尿困难4组,应用统计学研究临床症状与尿动力学主要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在检测中发现观察组48例中有46例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其中逼尿肌过度活动22例,排尿期逼尿肌活动低下和无收缩21例,最大尿流率降低18例,膀胱容积缩小15例,残余尿量增多12例,低顺应性膀胱7例,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4例,最大尿道压降低4例.观察组中逼尿肌过度活动、逼尿肌活动低下、残余尿量增多及低顺应性膀胱发生率更高.按临床症状来看,隐性脊柱裂伴有尿失禁的患儿更多的表现为逼尿肌活动低下及最大尿流率降低,尿频的患儿在尿动力检查中多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及残余尿增多,排尿困难的患儿逼尿肌活动低下的发生率更高,而遗尿的患儿更易检出逼尿肌过度活动.结论 小儿隐性脊柱裂伴有排尿功能障碍的患儿具有多种尿动力学改变,且相同的症状可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尿动力学异常,临床症状与尿动力学参数有一定的相关性,尿动力检查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提供重要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儿童原发性夜间遗尿症尿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对睡眠中自然充盈状态膀胱尿动力学检测 ,探讨儿童原发性夜间遗尿症(PNE)膀胱病理生理改变。方法 PNE组儿童 5 0例 ,对照组儿童 30例 ,无PNE临床表现。两组均进行下列检查 :晨尿分析、泌尿系B超、尿流率 ,检查结果均正常者列入研究对象 ;连续记录 7d排尿日记 ;在夜间动态脑电图监测下 ,进行自然充盈膀胱的尿动力学检测。结果 夜间总尿量、功能性膀胱容量 (FBC)和排尿潜伏期 :PNE组夜间总尿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FBC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排尿潜伏期显著低于对照 (P <0 .0 1) ;遗尿发生于S2 4期 ;PNE组中膀胱顺应性 (BC)下降 4例 ,对照组 0例 ;PNE组逼尿肌不稳定收缩 (DI) 2 9例 ( 5 8.0 % ) ,对照组 3例( 10 .0 %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DI虽随年龄增加有下降趋势 ,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充盈期出现DI伴尿道压下降 ,PNE组 8例 ,对照组 0例 ,排尿期尿道压增高伴盆底肌电活动增强PNE组 4 8例 ( 96 .0 % ) ,对照组 2 8例 ( 93.3% )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FBC下降是PNE基本特征 ;DI是PNE重要病理生理改变 ;充盈过程部分PNE可能存在尿道括约肌中枢功能不稳定  相似文献   

8.
小儿原发性夜间遗尿症尿动力学评价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小儿原发性夜间遗尿症的病因和膀胱功能改变。方法 本组63例,男39例,女24例。在清醒和自然睡眠相进行充盈期膀胱压力容积测定,记录睡眠相盆底肌电活动变化。结果 58例存在膀胱功能紊乱,多种异常合并为五种模式。其中,睡眠相逼尿肌不稳定收缩占71.4%(45/63),睡眠相膀胱最大测量容量下降占36.5%(23/63)。睡眠相逼尿肌不稳定收缩出现时,逼尿肌与盆底肌肉协同失调者11例。结论 逼尿肌不稳定收缩是遗尿发生的主要原因,盆底肌肉与逼尿肌的协同失调可能是原因之一,膀胱容量下降是逼尿肌不稳定收缩所致的遗尿结果而不是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儿遗尿与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ral reflux,VUR)的关系,筛选小儿VUR的高危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尿动力学中心以遗尿为主诉就诊并且神经功能正常的儿童和青少年83例(男36例,女47例),年龄5~16岁,平均(9.42±3.21)岁.所有患儿进行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VCUG)检查以评估VUR情况,并进行尿常规、尿培养、肾脏和膀胱超声检查.尿动力学检查包括尿流率、盆地肌电图和膀胱压力容积测定.泌尿系检查的准入标准包括泌尿系超声异常、白天尿失禁、尿动力学检查异常、尿路感染或者同胞兄妹中有VUR病史等.结果 48例(57.8%)出现单症状性夜遗尿(MNE),35例(42.2%)非单症状性夜遗尿(NMNE).13例(15.7%)出现VUR.t检验结果显示,白天尿失禁患儿、女性患儿和当前伴有尿路感染的患儿VUR发病率明显升高(P<0.05);多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性别、白天尿失禁和当前尿尿路感染的回归系数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VUR与患儿年龄、遗尿类型(原发性、继发性)、遗尿频率、有无遗尿家族史、尿路感染病史、有无排便异常和除白天尿失禁外的白天尿路症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UR明显常见于白天尿失禁的遗尿患儿,建议存在白天尿失禁的遗尿患儿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当前尿路感染是遗尿患儿发生VUR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家族聚集性因素对原发性夜间遗尿症(PNE)患儿影响.方法 选取PNE患儿115例,依据PNE先症者三代家族其他成员是否累及,分为家族聚集性(FPNE组,45例)和散发性(SPNE组,70例).填写调查表评估觉醒功能、记录排尿日记和完成白天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FPNE组重度PNE、非单症状性PNE和小容量膀胱发生率分别为27%、58%和44%,均显著高于SPNE组的7%、21%和21%(P<0.05),而夜间多尿和觉醒障碍发生率在二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PNE组逼尿肌过度活跃和尿动力学功能性膀胱出口阻力增加发生率为53%和60%,分别显著高于SPNE组的19%和37%(P<0.05).最大排尿量和最大膀胱压测定容量在对照组、SPNE组和FPNE组之间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族聚集性因素可使PNE发生膀胱功能障碍风险增加,尿动力学检查为其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