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于 1995年 2月— 2 0 0 0年 7月 ,对 98例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患者盲探经鼻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 ,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98例 ,男 72例 ,女 2 6例。年龄 36~ 6 8岁。颅脑损伤 2 0例 ,胸腹多发创伤 17例 ,下肢挤压伤综合征 5例 ,原发性脑出血 5例。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 5 1例 ,均为Ⅱ型呼吸衰竭。2 5例脑部疾病 (脑外伤和脑出血 )为深昏迷 ,其余 73例均不同程度的嗜睡、谵妄。2 方法选用美国低压力、高容量套囊硅胶气管导管 ,直径 7.0或7.5mm ,导管外涂液状石蜡油。患者仰卧位 ,头略后仰 ,清净口、鼻腔、咽部 ,用 1%丁… 相似文献
2.
颈椎手术由于位置特殊,全麻气管插管时如果处理不当,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近两年来我们采用清醒慢诱导经鼻气管插管处理此类手术的全身麻醉,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并与颈丛麻醉进行比较。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ASAII~IV级的颈椎病变患者163例,男121例,女42例,年龄21~70岁(52.12±2.51),体重48~79kg(65.95±1.93)。随机分为两组,全麻组80例,颈丛组83例。术前常规CT及MRI检查显示,颈椎骨折18例,颈椎肿瘤2例,颈椎管狭窄38例,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33例,寰枢关节先天型半脱位1例,颈2~7椎间盘突出67例,颈椎后纵韧带… 相似文献
3.
小剂量舒芬太尼在清醒经鼻盲探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目的: 探索小剂量舒芬太尼在清醒经鼻盲探气管插管术中静脉镇静、镇痛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 Ⅰ组为芬太尼-咪唑安定组,Ⅱ组为氟哌啶-芬太尼组,Ⅲ组为舒芬太尼组. 术前肌注阿托品-咪唑安定. 3组均按常规表面麻醉后开始插管,比较患者静脉注药前(T1)、静脉注药后(T2)及插入管后 (T3)的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有无插管并发症、镇静程度、患者满意度和遗忘程度. 结果: 与T1时间比较,Ⅰ,Ⅱ组在T2和T3时间点Ramsay score有明显上升,Ⅰ组80%,Ⅱ组85%患者Ramsay score达到2~3分;在T2时间点, MAP,HR和SpO2下降(P<0.05);T3时间点MAP,HR和SpO2均有不同程度升高;Ⅲ组患者在T2时间点以后呈轻度镇静,无焦虑、注意力下降状态,Rmasay score达2~3分者占90%,MAP,SpO2改变不明显,HR与T1时间比较有所下降(P<0.05). 3组气管插管操作过程遗忘的发生率及镇静、镇痛的满意度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 结论: 小剂量舒芬太尼可适用于清醒盲探气管插管术中患者镇静和镇痛,并在降低心血管副反应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5.
<正>纤维支气管镜(Fiberoptic bronchoscopy,简称纤支镜)系日本Ikeda在1964年创制,1967年起,纤支镜开始用于临床。随着性能质量的改进,它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颈椎手 相似文献
6.
鼻腔盲探插管术用于严重颈椎损伤困难气管插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德富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1998,11(2):36-37
应用经鼻盲探插管术方法,解决严重颈椎损伤病例全麻气管内插管。经过12例临床研究,认为该方法既有效解决气管插管问题,又免除插管时头屈或仰所致脊髓再度损伤,无须因该病例插管时不能过度后仰或屈所致插管失败,而采取气管切开,解决气道问题,有利于二期前入路手术进行。 相似文献
7.
刘礼 《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7(2):96-97
目的:观察经鼻盲探气管插管术在抢救急性呼吸衰竭中的作用。方法:针对15例急诊常见的有自主呼吸,预见性插管的患者,采用FOME—CUF一次性低压气囊气管导管经鼻插入,以呼吸机辅助通气。结果:所有案例中,插管后10min内Sa02均回升至0.90以上,为急诊抢救病人生命及进行下一步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结论:经鼻盲探气管术在急性呼吸衰竭抢救中取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达克罗宁胶浆用于经鼻清醒气管插管的临床意义和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经鼻清醒气管插管患者93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B组,A组为达克罗宁组(n=47),B组为石蜡油润滑丁卡因喷雾对照组(n=46)。观察两组患者插管前、导管在鼻腔90度转弯时心率(HR)、动脉收缩压(SBP)、动脉舒张压(DBP)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_2)变化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插管成功时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_2)、两组静脉用药的患者例数和用药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插管时间、插管过程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插管前HR、SBP、DBP、Sp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导管在鼻腔90度转弯时HR、SBP、DBP较B组低(P0.05),而SpO_2较B组高(P0.05);A组插管成功时PETCO_2低于B组(P0.05),A组静脉用药的患者例数较B组少(P0.05),且用药量小(P0.05);A组插管时间较B组短(P0.05),且插管不良反应发生率较B组低(P0.05)。结论达克罗宁胶浆用于经鼻清醒气管插管时可以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维持血流力学的稳定,对患者影响小,简便有效,临床实用性更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改良经鼻盲探气管插管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由专人麻醉操作,均采用安定,羟丁酸钠,氟哌啶芬太尼合剂静脉全麻诱导,环甲膜穿刺气管内表麻,保留自主呼吸,经鼻盲探气管内插管。改良组在气管导管出鼻后孔抵达咽部时,将导管套囊充气15ml,对照组导管囊不充气。 相似文献
10.
本介绍了一种新的经鼻盲探插管技术--快速诱导经鼻盲探气管内插管法。详细描述了操作步骤。在15例不能启口的患进行了试用,全部病例都在3min内插管成功,与传统在清醒或浅麻醉下保留自主呼吸的诱导法相比,本法不但节省时间,而且可减少插管引起的创伤和清除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11.
盲探气管插管装置引导经鼻插管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临床验证盲探气管插管装置(BTII)在气管插管困难病例中的应用,以提供使用依据,方法:选择30例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与术前预测气管插管困难者,随机分为盲探气管插管装置引导经鼻气管插管组与对照组,使用BTII,采取了三个步骤,先将OT插入食管,再经OT将LT导入气管,然后完成盲探插管。结果:BTII引导组15例气管插管均成功,对照组4例成功。结论:BTII适用于多种困难气管插管,并发症少,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13.
由于手术方式的需要或经术前评估为经口气管插管困难者,往往需要经鼻腔气管插管。近年来,我们采用慢诱导法经鼻腔插管62例,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为在清醒状态下经鼻盲探气管插管的手术病人寻找一种理想的呼吸道黏膜表面麻醉方法。方法对32例因颌面外伤和烧伤所致的张口受限、需进行气管内全身麻醉的病人采用了雾化吸入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并对其效果进行了观察。结果表麻有效率达87.5%。雾化吸入10分钟后,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仅轻度下降,与雾化吸入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气管导管进入鼻咽腔、气管后HR、SBP、DBP、MAP仅轻度的上升,与雾化吸入前、插管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SpO2在雾化吸入前后、插管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雾化吸入利多卡因对呼吸道黏膜能够产生明显的表面麻醉作用,且对呼吸循环影响轻微,简便,易行,可供清醒状态下的经鼻盲探气管插管时所首选。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观察经鼻盲探气管插管用于下颌骨骨折病人气道开放的效果.方法先进行鼻腔、咽喉部及气管的表面麻醉,再经静脉用药进行慢诱导,当塑过形的普通气管导管抵达咽部时,调整病人的头位,将气管导管套囊充气,继续推进导管通过声门进入气管后将套囊放气,并继续推进导管至适宜的深度.结果 12例病人中10例1次试插成功,2例试插2次成功;12例病人插管时均未发现明显的损伤及循环波动.结论套囊充气法经鼻盲探气管插管用于下颌骨骨折病人的气道开放成功率高,且无明显的损伤及循环波动. 相似文献
19.
经鼻气管内插管盲探法和明视法用于颌外手术麻醉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经安定镇痛(NLA)下经鼻气管内插管1525例次,盲探法和明视法分别是1102例和423例,将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盲探法置管所需时间短而困难插管的发生率低,置管对HR、MAP、RPP三项指标的影响相对较小,认为NLA经鼻盲探气管插管用于颌外手术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清醒经鼻盲探气管插管中比较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复合瑞芬太尼的临床麻醉效果,两种复合用药对麻醉安全的影响。方法:选择颌面外科择期手术患者40例,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静脉推注右美托咪啶和静脉泵注瑞芬太尼;对照组静脉一次性给予咪唑地西泮和静脉泵注瑞芬太尼。比较插管的成功率和插管尝试的次数、插管时间、并发症情况。结果:试验组的插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插管尝试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发生严重的恶心、呕吐、呛咳及术后咽喉不适的比例明显更高。结论:合理剂量使用右美托咪定比单独使用咪唑地西泮复合瑞芬太尼更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清醒盲探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