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在银屑病患者皮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银屑病患者皮损、非皮损及正常人皮肤中VEGF、MCP-1的表达与分布。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中VEGF、MCP-1水平。结果 ①银屑病患者皮损及非皮损中VEGF表达较正常人皮肤明显增强(P<0.05).皮损中MCP-1表达较非皮损及正常人皮肤明显增强(P<0.05).②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MCP-1水平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③皮损角质形成细胞中VEGF、MCP-1的表达与PASI评分无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 VEGF、MCP-1的表达增强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aspase-1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淋巴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4例活动期SLE患者和3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Caspase-1和Caspase-3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Caspase-1mRNA的平均表达水平(1.20±0.33)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0.79±0.25),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0.01);Caspase-3mRNA的平均表达水平(0.87±0.16)高于正常人对照组(0.66±0.10),差异有显着性(P<0.05).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Caspase-1和Cas-pase-3的阳性表达率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 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aspase-1和Caspase-3mRNA表达水平增高,Caspase级联反应可能参与了SLE患者淋巴细胞的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银屑病患者皮损及非皮损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TGF-βRⅡ)及CD105的基因(mRNA)表达,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异硫氰酸胍法抽提皮肤组织中的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皮肤组织中mRNA的表达。结果 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TGF-β1及TGF-βRⅡmRNA的表达均低于非皮损组织及正常人(P<0.05);非皮损组织及正常人皮肤组织中mRNA的表达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银屑病皮损组织CD105的mRNA表达量高于非皮损组及正常人(P<0.05);非皮损组织和正常人皮肤组织比较P>0.05。结论 银屑病皮损中TGF-β1及TGF-βRⅡ表达降低和CD105的表达上调可能与银屑病的表皮过度增殖及真皮炎症细胞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D80/CD86和CTLA-4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2例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CD80、CD86、CTLA-4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CD86的阳性表达率为90.63%,正常人对照组为60%,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CD86的mRNA表达的平均水平(0.6410±0.0174)亦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0.4510±0.040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CTLA-4的阳性表达率为81.25%,其mRNA表达的平均水平为1.0020±0.0624,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CD80的阳性表达率和CD80mRNA的表达水平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CD86和CTLA-4的异常表达可能在SLE疾病活动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维A酸受体mRNA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维A酸受体(RARγ/RXRα)mRNA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RT-PCR方法检测2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部位和10例正常人表皮中RARγ/RXRαmRNA的表达。结果 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RXRαmRNA的表达水平为0.1976±0.0933,较正常对照组低(正常对照组为0.5867±0.0132),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着性(P<0.01);RARγmRNA在银屑病患者和正常人表皮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5037±0.0883和0.5624±0.0767,两者差异无显着性。结论 RXRαmRNA表达水平的降低可能和银屑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6.
斑块状银屑病表皮干扰素-γ受体mRNA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0  
目的 探讨斑块状银屑病患者表皮干扰素-γ受体mRNA的表达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集28例斑块状银屑病患者皮损及周围外观正常皮肤,28例正常人皮肤作为对照,分离表皮,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干扰素-γ受体mRNA表达水平.PASI评分法评估银屑病的严重程度.结果 斑块状银屑病患者皮损和非皮损表皮干扰素-γ受体mRNA的表达率为100%,对照样本的表达率为17.86%(5/28);患者皮损、非皮损和对照表皮干扰素-γ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均值分别为1.002±0.563、0.188±0.095、0.005±0.012,皮损处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皮损处(t=7.54,P<0.01),非皮损处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进行期与稳定期皮损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210±0.489和0.379±0.163,进行期显著高于稳定期(t=4.37,P<0.01);而皮损处的表达水平与PASI评分值无相关性.结论 表皮干扰素-γ受体mRNA的表达可能与银屑病皮损的形成和病情的活动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CXC型趋化因子受体CXCR1及CXCR2的表达情况。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了进行期斑块状银屑病患者及健康人对照各30例(其中治疗后患者14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CXCR1及CXCR2mRNA的表达,并将结果与患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 斑块状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CXCR1及CXCR2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30±1.18和1.62±0.97,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分别为0.56±0.36、0.74±0.58,P<0.01),并随治疗后患者PASI评分的下降而降低,治疗后CXCR1、CXCR2分别为0.49±0.34、0.51±0.51,(P<0.01),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CXCR2mRNA水平高于CXCR1mRNA水平,二者均与PASI呈显著正相关。CXCR1:r=0.60,P<0.001;CXCR2:r=0.84,P<0.001。结论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增高的CXCR1与CXCR2可能与白细胞向皮损部位的移行和聚集有关,CXCR1及CXCR2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2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和15例正常人皮肤组织VEGFmRNA和其蛋白、VEGF受体2(KDR蛋白)、微血管密度(MVD),分析其表达情况。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VEGF水平。结果 ①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处的VEGFmRNA及其蛋白、KDR和MVD表达明显强于正常人对照组(P<0.001);皮损处与非皮损组相比,VEGFmRNA和其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KDR、MVD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行期与静止期比较四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高密度组(MVD≥17.88)与低密度组(MVD<17.88)的VEGFmRNA及其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KDR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PASI评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结论 ①VEGF及其受体在银屑病新生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②MVD值可反映寻常性银屑病的严重程度,可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药银杏石榴煎治疗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皮损组织中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PAFR)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治疗前后对银屑病患者皮损进行PASI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和正常人对照血清中PAF的表达水平,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皮损和正常人皮肤中PAFR的表达变化。结果 ①银杏石榴煎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后(2.86±1.81)PASI评分较治疗前(32.81±14.77)明显下降(P<0.01);②治疗前患者血清中PAF表达水平(15.41±4.28 pg/mL)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5.77±1.47 pg/mL)(P<0.01),治疗后(8.25±2.43 pg/mL)其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患者血清中PAF表达水平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r=0.46,P<0.05);③治疗前患者皮损表皮及真皮中内皮细胞、炎症细胞可见明显PAFR阳性表达,治疗后阳性细胞表达减少(P<0.05)。结论 进行期银屑病患者血清中PAF及皮损中PAFR呈高表达,且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银杏石榴煎可明显降低它们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阿维A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银屑病血管生成的调节作用,探讨阿维A治疗银屑病的机制。方法 免疫组化法检测32例银屑病患者经阿维A治疗前后皮损的微血管密度和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2例银屑病患者经阿维A治疗前后外周血清中VEGF水平。结果 ①银屑病患者经阿维A治疗前皮损VEGF蛋白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值显著高于治疗后(P<0.05)和正常人对照组(P<0.001)。②银屑病患者阿维A治疗前的血清VEGF水平高于治疗后(P<0.001)及正常人对照组(P<0.001)。结论 VEGF在银屑病新生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阿维A可能通过抗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来治疗银屑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性皮炎患者皮损处神经纤维的数量变化及其与朗格汉斯细胞接触的关系.方法用辣根过氧化物酶结合的链霉亲和素-生物素技术观察24例神经性皮炎患者皮损处神经纤维的表达及数量变化.用免疫荧光双标记及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技术观察神经性皮炎患者皮损处神经纤维与朗格汉斯细胞接触数量关系.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皮损处神经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神经性皮炎患者皮损处神经纤维长度显著增加,与皮损周边对照(t=6.90,P<0.001)及正常人对照(t=5.71,P<0.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皮损表皮内有神经纤维接触的朗格汉斯细胞占朗格汉斯细胞总数的百分数明显增多,与皮损周边对照(X2=43.91,P<0.001)及正常人对照(X2=46.11,P<0.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皮损处神经生长因子mRNA高表达,与皮损周边对照(t=3.25,P<0.01)及正常人对照(t=3.67,P<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神经性皮炎患者皮损处存在高水平活性的NGF导致神经纤维增生.  相似文献   

12.
银屑病患者CD147、亲环素A和亲环素B表达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CD147、亲环素A和亲环素B存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RT-PCR半定量检测40例寻常性银屑病、15例脓疱性银屑病患者和20例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中CD147、亲环素A和亲环素B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在T细胞中,寻常性银屑病组CD147、亲环素A和亲环素B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231±0.128、1.254±0.096和1.667±0.166,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分别为0.983±0.105、1.084±0.070和1.386±0.152,P值均<0.01),且患者组三者表达水平均与其相应的PASI积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44、0.643和0.668,P值均<0.01);脓疱性银屑病组三者表达水平分别为1.418±0.117、1.760±0.160和1.959±0.156,显著高于寻常性组(P值均<0.01).寻常性银屑病组中性粒细胞CD147 mRNA表达水平(2.118±0.278)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1.393±0.144,P<0.01),且与其相应的PASI积分呈正相关(r值为0.618,P<0.01);脓疱性银屑病组中性粒细胞CD147的表达水平(3.072±0.371)显著高于寻常性银屑病组(P<0.01).寻常性银屑病组亲环素A和亲环素B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127±0.086和1.081±0.124,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并与其相应的PASI积分无线性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290和0.144,P值均>0.05).脓疱性银屑病组二者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116±0.075和1.096±0.133)与寻常性银倩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CD147、亲环素A和亲环素B可能在银屑病疾病活动和发展过程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人恶性黑素瘤A375细胞乙酰肝素酶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空白组、无关序列(N-ODN)组和反义(ASODN)组,以脂质体包埋后分别转染人恶性黑素瘤细胞株A375,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法检测乙酰肝素酶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转染24 h后,ASODN组A375细胞乙酰肝素酶mRNA表达较对照组、N-ODN组均显著下调(P均<0.01);转染48 h后,与对照组、N-ODN组相比,ASODN组A375细胞的乙酰肝素酶蛋白水平均显著下降(P均<0.01).结论 乙酰肝素酶ASODN可下调A375细胞乙酰肝素酶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毛细血管瘤组织中p63和p73基因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p63基因和p73基因蛋白与毛细血管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儿童毛细血管瘤和20例正常人皮肤组织p63基因和p73基因蛋白的表达;对所获得的检测结果进行图像分析处理。结果 在正常人皮肤组、增生期与退化期血管瘤中,p63和p73蛋白的平均吸光度分别为0.923±0.191,0.953±0.120;8.271±1.953,6.408±2.151;0.920±0.187,1.073±0.516;阳性面积率分别为0.106±0.014,0.087±0.012;0.370±0.071,0.184±0.015;0.116±0.012,0.098±0.014。增生期组与退化期组、正常人皮肤组分别比较,p63和p73阳性表达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退化期组与正常人皮肤组之间,p63阳性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63基因在毛细血管瘤中并未作为肿瘤抑制基因起作用,相反是作为癌基因而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可能与血管形成关系密切。p73在毛细血管瘤的增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在皮肤基底细胞癌(B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提取BCC组织的mRNA,以RT-PCR法检测标本中VEGFR-2mRNA的表达.同时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VEGFR-2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VEGFR-2在BCC组织中的定位.结果 BCC组织标本mRNA和蛋白水平中均可以检测到VEGFR-2的表达,并较正常人对照有显著增加.VEGFR-2在BCC细胞主要表现为膜性分布.结论 皮肤BCC组织细胞能够高异常表达VEGFR-2,可能是导致BCC细胞肿瘤性增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