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预输注5-FU处理的同种异基因淋巴细胞对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影响。方法实验分4组,均行Wistar大鼠至SD大鼠的肝移植。对照组:仅行肝移植;单纯淋巴细胞组:受体术前第7天与第4天各输注Wistar大鼠淋巴细胞(5×106个/ml)悬液1ml;低浓度5-FU+淋巴细胞组:受体术前第7天与第4天各输注经7.5μg 5-FU诱导过的Wistar大鼠淋巴细胞(5×106个/ml)悬液1ml;高浓度5-FU+淋巴细胞组:受体术前第7天与第4天各输注经15μg 5-FU诱导过的Wistar大鼠淋巴细胞(5×106个/ml)悬液1ml。术后第7天处死SD大鼠观察移植肝的病理改变。结果低浓度5-FU+淋巴细胞组受体大鼠的肝组织病理改变呈急性轻度排斥反应,肝细胞条索状排列基本整齐,肝小叶结构存在;中央静脉血管周围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汇管区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对照组肝组织呈急性重度排斥反应。单纯淋巴细胞组和高浓度5-FU+淋巴细胞组肝组织呈急性中度排斥反应。结论 预输注经低浓度5-FU处理的同种异基因淋巴细胞可以较好地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2.
供者凋亡细胞预输注诱导同种器官移植免疫抑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凋亡细胞对受者器官移植免疫系统的作用。方法 应用紫外线为细胞凋亡诱导工具,以大鼠心脏移植作为动物模型。将紫外线照射后培养8h的供者凋亡脾细胞注入受鼠体内,分别在输注后0、3、7、14d将供鼠心脏移植至受鼠腹腔内,观察移植物存活时间。结果 紫外线能有效诱导大鼠脾细胞凋亡;预输注供者凋亡脾细胞组移植心脏存活期明显延长,以输注7d后移植者最为显著,而输注同种活细胞或死细胞组则无此效应。结论 凋亡细胞能主动抑制受者淋巴细胞活性,延长同种移植物存活时间,利用凋亡细胞诱导器官移植免疫抑制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环磷酰胺(CP)加供体脾细胞输注联合供体骨髓细胞(DBMC)输注诱导大鼠肢体移植免疫耐受的效果及机制.方法选择25只雄性Wistar大鼠、25只雌性SD大鼠分别作为肢体移植的供体和受体.实验分为五组:A组:无处理对照组,B组:受体在肢体移植前给予供体脾细胞输注预处理;C组:受体在肢体移植前给予CP预处理,D组:受体在肢体移植前给予供体脾细胞输注加CP预处理,E组:受体在肢体移植前给予供体脾细胞输注联合DBMC输注加CP预处理,每组5只.建立肢体移植动物模型,诱导耐受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移植肢体排斥反应出现时间及存活时间,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确定耐受状态,采用PCR检测嵌合体的形成.结果 E组肢体移植物的存活时间[(27.6±1.1)d]较A组[(6.8±0.4)d]、B组[(7.2±0.8)d]、C组[(7.8±1.3)d]、D组[(17.8±0.8)d]显著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混合淋巴细胞反应E组特异性抑制率[(88.00±1.06)%]显著高于B组[(36.90±1.08)%]、C组[(37.90±0.95)%]和D组[(67.20±1.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组嵌合体呈阳性.结论联合CP加供体脾细胞输注及DBMC输注可一定程度诱导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的免疫耐受,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嵌合体的形成可能与免疫耐受的形成及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癌肝移植后应用活化供体脾脏来源的淋巴细胞,对受体实施过继性免疫治疗以预防肝癌复发的可行性.方法 以培养黏附法体外分离培养Wistar大鼠骨髓树突状细胞(DCs)前体细胞,经诱导后与Wistar大鼠肝癌细胞CBRH-7919裂解物抗原共同孵育,形成负载癌抗原的DCs.以此DCs分别诱导受体(Wistar大鼠)、供体(SD大鼠)来源的脾淋巴细胞作为两个实验组C(受体活化组)、D(供体活化组),以未经抗原诱导的受、供体脾淋巴细胞作为对照组A(受体对照组)、B(供体对照组).对比活化、非活化以及供体来源、受体来源的脾淋巴细胞在体外对受体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以上述不同来源和处理的脾淋巴细胞对SD→Wistar大鼠肝移植后肿瘤复发模型行过继性免疫治疗,以盐水治疗作为对照组E,每组6只大鼠,观察各组免疫治疗对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受体肝脏成瘤率和供肝的排斥反应的影响.结果 DCs诱导脾细胞过程中,培养上清液γ干扰素(IFN-γ)分泌C、D组较A、B组有明显的升高.C、D组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较A、B组显著增强,D组较C组显著增强.D组脾细胞回输体内后,在移植后大鼠体内观察到了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增多,肿瘤组织坏死和成瘤率下降.免疫治疗前后供肝未见严重排斥反应发生.结论 活化的供体脾细胞较受体脾细胞有更强的肿瘤杀伤效果.应用供体脾淋巴细胞对肝移植受体进行过继性免疫治疗可以在不增加对移植肝排斥反应的同时,为预防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延长生存提供一种可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诱导移植受体存活的影响,并分析骨髓细胞输注诱导移植肝早期存活的机制。方法:Kamada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随机法分4组(n=8)。A组:同品系移植组;B组:免疫排斥组;C组:B组+免疫抑制剂;D组:C组+骨髓细胞输注。流式细胞和TUNEL法检测外周血和移植物细胞凋亡。结果:术后第6天移植肝和外周血中凋亡细胞存在,D组中细胞凋亡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凋亡细胞为浸润细胞和肝实质性细胞;D组浸润淋巴细胞为主。细胞凋亡和移植肝组织中TGF-β1mRNA表达相关。结论:移植物中早期的细胞凋亡可能和移植免疫耐受诱导有关,供体骨髓细胞输注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细胞凋亡的发生来诱导移植物的早期存活。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研究以SD大鼠作供体,以Wistar大鼠为受体的甲状旁腺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通过本实验研究揭示移植前输注供体肝细胞可诱导免疫耐受产生;而输注适当剂量的肝细胞免疫抗原,对移植物的存活期长短有重要作用。CsA可明显改善器官移植的存活期;它在抗原暴露前应用可抑制受体T细胞的活性,使受体的免疫系统对移植物产生耐受性。供体肝细胞输注及CsA联合使用,本组无1例动物达到长期存活,这可能与加用CsA后干扰体内免疫调节机能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供体凋亡与坏死细胞对大鼠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异位脾移植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A组输注生理盐水2 ml;B组输注供者凋亡细胞5×106;C组输注正常供体细胞悬液5×106;D组输注5×106坏死细胞.术后不同时间点每组取大鼠8只进行指标测定.结果 移植后脾出现排斥反应并逐渐加重,D组最为严重,A组和C组次之,B组最为轻微.各组移植脾匀浆和受体血清中IFN-γ水平逐步增加,为B组低于A组,而D组高于A组,A组与C组相似.B组大鼠移植脾匀浆和血清中TGF-β水平明显升高,其他各组TGF-β1水平持续于较低水平.凋亡细胞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而坏死细胞则作用相反.结论 供体细胞能够影响大鼠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可能与细胞因子偏移和受体同种免疫反应性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的微囊胰岛和肝脾细胞输注联合应用,对异种胰岛细胞移植的影响。方法以新生杜洛克小猪为供者,糖尿病SD大鼠为受者。将受者随机分为6组:第1组为肝脾细胞输注移植组;第2组为微囊胰岛细胞移植组;第3组为联合应用移植组;第4组为裸胰岛细胞移植组;第5组为空囊移植对照组;第6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各组经尾静脉输注肝脾细胞或生理盐水,再将相应的移植物植入大鼠腹腔。术后观测血糖、血清C肽变化、移植胰岛的功能存活期及糖尿病大鼠的生存期。结果第3组控制血糖水平和血清C肽释放量比第1、2组更为平稳而持久,并明显延长移植胰岛的功能存活期和糖尿病大鼠的生存期(P<0.01)。结论异种胰岛细胞移植中,肝脾细胞输注与静电改良微囊法联合应用可诱导免疫耐受,能有效地延长移植胰岛的功能存活期。  相似文献   

9.
多次输注供体脾细胞诱导心脏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uo HW  Wu QY  Xie SS  Zhang QY  Yang XB  Shao MP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1):664-667
目的 探讨供体脾细胞诱导心脏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 将 5 0只行腹部心脏移植的纯系雄性Lewis大鼠 ,随机分为未处理组、一次脾细胞组、环磷酰胺组、一次脾细胞 环磷酰胺组、多次脾细胞 环磷酰胺组 ,每组 10只大鼠 ,以 5 0只纯系雄性DA大鼠为供体。观察移植心脏平均存活时间 (MST) ,移植后第 6天观察供体心脏病理学改变 ,供受体间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外源性白细胞介素 2 (IL 2 )对MLR的影响及体外过继转移实验。结果 多次脾细胞 环磷酰胺组供体心脏MST为 (85 3± 7 5 )d ,较未处理组 (7 3± 1 0 )d、一次脾细胞组 (7 9± 0 9)d、环磷酰胺组(8 1± 1 2 )d、一次脾细胞 环磷酰胺组 (2 5 8± 3 5 )d显著延长 (t=0 ,P <0 0 1) ;供体心脏仅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 ;供受体间MLR较DA Lewis对照组显著降低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外源性IL 2可以部分逆转DA Lewis耐受组MLR的低反应性 ;其免疫耐受状态可过继转移给正常的同系大鼠。结论 多次输注供体脾细胞联合应用环磷酰胺 ,可成功诱导同种大鼠心脏移植的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门静脉输注供者的凋亡骨髓细胞对大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以Wistar大鼠为供者、SD大鼠为受者,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A组为对照组,受者术前6d经门静脉输注RPMI1640培养基0.5ml,术后不注射环孢素A(CsA);B组为骨髓细胞输注组,受者术前6d经门静脉输注供者的骨髓细胞5×107个,术后不用CsA;C组为凋亡细胞输注组,受者术前6d经门静脉输注供者的凋亡骨髓细胞5×107个,术后不用CsA;D组为CsA组,受者术前3d起腹腔注射CsA5mg/kg,直至术后10d。60Coγ射线照射诱导骨髓细胞凋亡,各组大鼠建立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观察各组移植心的存活时间、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受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含量及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R)结果。结果C组移植心的存活时间为(14.00±0.95)d,较A组明显延长(P<0.01),但仍未达到长期存活(存活时间短于CsA组)。术后7d,C组移植心组织切片呈现中度急性排斥反应,心肌细胞损害不明显,但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除术后7d的TGF-β1外,C组其它各测定时点的血清IL-10及TGF-β1均高于其它3个组。C组大鼠的脾细胞在供鼠脾细胞的刺激下,细胞增殖反应明显低于A组、B组(P<0.01),而对第三品系大鼠的脾细胞仍有较强的增殖反应,具有明显的抗原特异性;CsA组的细胞增殖均被抑制。结论门静脉预输注供者的凋亡骨髓细胞,可明显延长大鼠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但单纯单剂量的输注凋亡细胞并不足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组织T淋巴细胞凋亡和肝移植免疫耐受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Kamada二袖套法建立Wistar→Sprague-Dawley(SD)原位肝移植(OLT)大鼠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6只。A组: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采用SD大鼠;B组:免疫排斥组,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行OLT;C组:免疫耐受组,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行OLT,术前1周胸腺内注射F蛋白0.4mg,建立稳定的移植耐受大鼠模型。A组立即处死大鼠,B组和C组分别于术后7d、100d处死大鼠取肝组织,分别取各组大鼠肝组织标本进行冰冻切片,应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肝移植术后肝脏T淋巴细胞的凋亡情况。各组样本另取一张切片行常规苏木素-伊红(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与TUNEL荧光染色法作对比观察。结果光学显微镜下,B组可见中、重度免疫排斥反应表现,C组肝组织细胞间的淋巴细胞浸润较B组大大减少,稍多于A组。荧光显微镜下,A组TUNEL切片可见零星散在的凋亡细胞,C组可见大量散在或密集分布的凋亡细胞,B组的凋亡细胞数远较C组减少,但仍多于A组。A组、B组、C组大鼠肝组织内浸润T淋巴细胞的凋亡指数(apoptosisindex,AI)分别为(8.83±0.43)%、(11.32±1.29)%和(19.00±1.96)%,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免疫耐受移植物内浸润的T淋巴细胞凋亡明显增高,浸润的T淋巴细胞凋亡受阻可能会阻碍免疫耐受的发生,引起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建立同种异体大鼠骨髓及肝联合移植动物模型,探讨提高大鼠肝移植模型的稳定性和存活率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 将SD大鼠(♂)、Wistar大鼠(♀)分成三组:Ⅰ组大鼠Kamada"二袖套法"行SD→Wistar大鼠肝移植;Ⅱ组Wistar大鼠(♀)TBI(11 Gy),4 h后输人SD大鼠(♂)BMC(8×107),28 d后Kamada"二袖套法"行SD→Wistar大鼠肝移植;Ⅲ组Wistar大鼠(♀)TBI(7 Gy),4h后输入SD大鼠(♂)BMC(8×107),2 d后CTX(50 mg/kg体重)腹腔注射,28 d后Kamada"二袖套法"行SD→Wistar大鼠肝移植.分别于BMT后10、20 d通过PCR方法检测Ⅱ组和Ⅲ组Wistar大鼠体内的SD大鼠源性Y染色体特异性片段.并比较3组大鼠肝移植术后1周生存率、生存状况及生存时间.结果 Ⅱ组和Ⅲ组大鼠外周血均检测出SD大鼠源性嵌合体.DTH检查显示对SD大鼠产生免疫耐受.肝移植结果显示,Ⅰ组大鼠均在4~5 d死亡,而Ⅱ组和Ⅲ组大鼠1周存活率为80.0%和84.2%,但Ⅱ组的生存状况不如Ⅲ组.结论 应用7GyTBI+CTX+供体BMT可成功建立同种异体大鼠嵌合体模型,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大大提高肝移植术后大鼠的生存状况及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3.
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观察大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对同种异体肝移植大鼠免疫耐受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细胞因子诱导培养大鼠骨髓来源的成熟DC(mDC)和不成熟DC(imDC),采用形态学观察、表型分析和功能学实验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构建Wistar大鼠和SD大鼠肝移植模型,并于移植前5 d注射到受体大鼠内,研究它们对移植后大鼠肝脏病理及存活时间的影响情况.结果 DC细胞形态不规则,大多数细胞表面有细长树枝状突起,mDC和imDC表面均表达表面分子OX62,而表面分子CD86在imDC表面低表达,在mDC表面高表达.imDC和mDC与淋巴细胞相互作用,发现imDC对淋巴细胞的增殖无明显作用,相反mDC对淋巴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注射imDC的受体大鼠的存活时间显著长于注射mDC的受体大鼠,注射mDC的肝移植大鼠在移植后较早且出现较强的急性排斥反应,而注射mDC的大鼠在移植后16 d才开始出现轻度急性排斥反应.结论 建立了在体外大量扩增大鼠骨髓来源DC的方法,imDC能显著延长受体大鼠肝移植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受者体内注射转FasL基因垢树突状细胞(DC)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SD大鼠→Wistar大鼠肝移植模型。分别于术前5d给受者腹腔注射转染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DC细胞或转染FasL基因的DC细胞,并设空白对照组和环孢素A(CsA)对照组。术后3d和7d测定移植肝功能,册时以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移植肝组织中Fas,Fas配体(FasL)及白细胞介素12(IL-12),并观察受鼠的存活时间。结果 空白对照组的大鼠术后9-15d全部死亡,CsA治疗组及转FasL基因治疗组;空白对照组及转mdr1基因治疗组的FasL及IL-12表达增高,而CsA治疗组及转FasL基因治疗组的FasL及IL-12呈不表达或低表达。结论 转染FasL基因的DC细胞能有效地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其机理可能与诱导了肝脏内浸润淋巴细胞凋亡及抑制IL-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调节性CD4+T细胞在大鼠自发肝移植耐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在肝移植的自发耐受模型中,调节性CD4^+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近交系大鼠从Lewis(LEW)到Wistar Furth(WF)的肝移植组合,对移植后不同时期的宿主注射抗CD4的单克隆抗体(Anti-CD4mAb),然后抽血检测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的动态变化;并结合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试验了解宿主脾细胞中T细胞亚群的动态改变。结果 对肝移植自然生存的宿主注射Afiti—CD4mAb后,术后第21天、42天均能够诱导出肝损害(排斥反应),但第56天、100天以上的则未能诱导出来,且该损害能被抗CD8单克隆抗体阻断。另外CTL试验显示宿主的脾细胞中,初始型CTL前体细胞在移植56d后未能检测出来。结论 在自发性肝耐受模型中。宿主术后早期存在由CD4^+T细胞介导的下调原始效应性T细胞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大鼠肝脏移植术后肝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分为三组:对照组,供受体均为LEW大鼠;移植组;供体为LEW大鼠,受体为BN大鼠;大黄素组,在移植组基础上,移植术后每日以大黄素50mg·kg-1腹腔注射。分别于术后第1,3,5,7天各取6只移植大鼠的肝脏,TUNEL法染色,检测肝脏细胞凋亡。以肝脏细胞凋亡阳性细胞数占总肝脏细胞数的百分比作为肝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移植组肝细胞于术后第1天即已出现凋亡,第3天明显增加,第7天达到高峰。大黄素组各时间点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小于对应的移植组(P<0.01)。结论大黄素对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肝细胞凋亡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全身照射(TBI)预处理诱导大鼠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及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在诱导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 以雄性Lewis、DA大鼠为供、受体,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同种肝移植组、自发免疫耐受组、急性排斥反应组.观察各组受体的生存时间及生存率,检测受体术后外周血中ALT、TB含量、Foxp3~+ 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和T细胞亚群上GITR的表达,检测受体术后第14天移植肝的病理变化和受体脾脏CTL杀伤活性.结果 自发免疫耐受组,术后经历短暂排斥反应最终获得免疫耐受并长期存活.急性排斥反应组,在术后第17~21天死亡,与其他组相比,外周血血清中ALT、TB含量明显升高,而Foxp3~+ CD4~+ 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明显降低.TBI预处理大鼠供肝致受体外周血中CD3~+ CD4~+ T细胞上GITR表达降低,CD3~+CD8~+T细胞上GITR表达增加,提高CTL的杀伤活性.结论 通过TBI清除供体大鼠肝移植物中携带的旁路淋巴细胞,致受体外周血中Foxp3~+ CD4~+ 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降低,而使CD3~+ CD8~+T细胞上GITR表达增加,共同诱导大鼠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和耐受障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移植术中经受体门静脉输注供体特异性脾细胞联合术后延迟使用小剂量他克莫司(FK506)对诱导大鼠同种心脏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和SD大鼠分为7组,A组至F组分别采用Wistar大鼠和SD大鼠作为供、受体,G组为SD→SD大鼠同基因移植对照。其中A组无任何处理,B组输注供体特异性脾细胞,C组与D组分别早期应用和延迟应用FK506[0.5 mg/(kg.d)],E组与F组既术中经门静脉输注供体脾细胞,又分别早期或延迟应用FK506。采用改良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观察期为术后100 d,观察移植心存活时间及其病理变化。结果 G组移植心均长期存活(100 d)。A~F组存活时间分别为(7.4±0.9)d、(22.1±3.6)d、(8.0±0.8)d、(7.9±1.3)d、(24.4±4.5)d、(95.5±6.0)d。F组7/8移植心长期存活。C组、D组的移植心存活时间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A组比较,B组、E组与F组的移植心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P〈0.01)。而F组移植心存活时间又明显长于B组与E组。病理检查G组移植心心肌未见排斥反应。A组移植心术后9 d表现为3~4级排斥反应,F组存活时间达100 d的大鼠移植心未见排斥反应。结论术中经受体门静脉输注供体脾细胞联合延迟使用小剂量FK506使同种异基因大鼠在移植后早期免疫系统激活后再被抑制,有利于诱导同种移植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应用缺血、加热等多种手段对大鼠供肝进行移植术前的预处理,比较各种预处理方法对大鼠肝移植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将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半肝缺血预处理组、脾脏缺血预处理组、热休克预处理组、热休克+缺血预处理组及手术对照组,分别进行肝脏预处理后行模拟原位肝移植术,术后检测胆汁流量,术后24 h检测血清ALT,AST,ALP水平并观察肝脏形态学变化. 结果 半肝缺血预处理组、热休克预处理组移植后胆汁分泌量多于对照组,血清ALT,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热休克+缺血预处理组的血清AL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胆汁分泌量及血清AST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脾脏缺血预处理组的胆汁分泌量多于对照组,血清AL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肝脏缺血预处理初始阶段保护作用最明显,将缺血及热休克预处理两种方法联合处理大鼠时,其保护作用弱于单独缺血或单独热休克的预处理方法;脾脏缺血预处理也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大鼠肝/小肠联合整块移植模型。方法分别以Wistar和SD大鼠为供、受体进行肝/小肠联合移植,并进行单独肝移植或小肠移植作为对照,不同移植组各取12只受体进行生存期观察。结果肝/肠联合移植手术52次,手术成功43例,成功率82.7%。联合移植组受体有9只(75%)存活时间超过60 d,且小肠移植物存活。单独小肠移植组受体均于20 d内死亡,单独肝移植组10只受体(83.3%)存活60 d以上。结论肝/小肠联合整块移植模型是研究肝/肠联合移植免疫学特性的有力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