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常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以降低术后血栓发生风险,但部分患者存在不耐受现象,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缺血事件,因此双联抗血小板降阶治疗方案逐步应用于临床,但该治疗方案对PCI后血栓高危患者的治疗效果尚处于探索阶段.目的 探讨双联抗血小板降阶...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依从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6年8月-2009年3月在我科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672例,观察长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依从性,分析影响依从性的原因,观察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3~27个月.术后完全停止双联抗血小板者3例(0.44%),仅服用阿司匹林者20例(2.97%),仅服用氯吡格雷者12例(1.78%).与坚持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者相比,术后完全停止双联抗血小板者、仅服用阿司匹林者、仅服用氯吡格雷者MACE明显升高.结论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依从性良好,完全停止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停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者MACE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3.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并高危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用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应用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要优于单一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但随着阿司匹林及氯毗格雷为代表的抗血小板药物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广泛应用,与该类药物相关的胃肠道损伤亦随之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4.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被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其中一部分应用氯吡格雷治疗患者由于对氯吡格雷反应性差而未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这就是"氯吡格雷抵抗"现象。近年通过对不同他汀类药物种类、药物剂量、联用时其他因素的干扰等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直接独立影响个体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的反应证据不足,但这些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氯吡格雷抵抗机制及明确他汀类药物与氯吡格雷相互作用提供依据,从而指导临床医师及时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的用药方案,以避免恶性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本文综述了他汀类药物与氯吡格雷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高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长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安全性。方法:将接受PCI的416例ACS患者分为非高龄组(A组,年龄0.05)。2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2%和4.0%(P>0.05),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阿司匹林长期维持治疗、氯吡格雷维持治疗时间超过12个月、合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是ACS患者PCI后长期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并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分别为0.048、5.396、0.181,均P0.05)。结论:75岁以上的高龄ACS患者PCI后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发生率与75岁以下人群相比并未明显增加,但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仍需注意防止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正>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防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基石。现已明确,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能够有效抑制PCI术后患者支架内血栓的形成[1]。然而,尽管接受规范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部分患者仍会出现反复的缺血事件[2-4]。氯吡格雷抵抗是导致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不达标的重要原因之一。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证实与相关基因多态性、药物相互作用、患者依从性、糖耐量异常、肥胖等因素相关[5-8]。近来,人们对氯吡  相似文献   

7.
目前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正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患者。同时,质子泵抑制剂(PPI)则被推荐用来降低抗血小板药物引起的消化道并发症。但部分药效学及临床研究发现,PPI可能减弱了氯吡格雷的临床药效,增加了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此文就PPI与氯吡格雷的代谢途径,两者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以及防治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指南推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PCI术后进行为期12个月的阿司匹林+强效抗血小板药物(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较之相对弱效的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强效抗血小板药物的抗血小板最佳获益时间主要在PCI术后早期,到后期出血风险则相对增加。为此,来自德国慕尼黑大学的Sibbing博士等进行了TROPICAL-ACS研究,旨在评估PCI术后早期抗血小板治疗从普拉格雷降级至氯吡格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9.
陈斗仁 《山东医药》2013,53(10):66-68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抗血小板治疗中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方法 选择PCI术后患者336例,术后立即服用氯吡格雷600 mg及阿司匹林500 mg,随后应用氯吡格雷75 mg/d、阿司匹林100 mg/d.术后同时服用PPI类药物以预防消化道出血的患者148例(观察组),其中122例给予口服泮托拉唑,14例给予口服奥美拉唑,12例给予口服埃索美拉唑.没有服用PPI类药物的18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在服用氯吡格雷48 h后检测两组血小板聚集率,以氯吡格雷抵抗(CLR)评价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比较不同PPI药物与CLR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血小板阻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CLR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对CLR影响较大.结论 接受氯吡格雷+阿斯匹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服用PPI标准剂量时,短期内不影响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氯吡格雷抵抗——不可忽视的临床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病机制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及术后血栓形成的并发症中,血小板的聚集和激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ACS及PCI术后的常规疗法,其中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则是最常用的药物。关于阿司匹林抵抗的报道较早,一些试验已经证实其发生与部分冠心病(CAD)患者接受PCI治疗后再发心血管不良事件相关[2]。最近研究表明,在服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的患者中,约有4%~30%的患者对氯吡格雷无反应或未达到预期的抗血小板作用[3-6]。有专家认为这一现象与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高龄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8年5月沈丘县中医院和郑州人民医院CCU行急诊PCI的高龄老年ACS患者146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79例和替格瑞洛组67例,分别给予联合阿司匹林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观察PCI术后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G)、主要并发症及1年随访出血事件和主要终点的变化。结果替格瑞洛组PCI术后TIMI3级、TMPG 3级比例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和心功能>Ⅲ级发生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轻度出血和总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37.3%vs 19.1%,P=0.022;54.2%vs 30.9%,P=0.007)。结论替格瑞洛可以改善高龄老年ACS患者PCI术后心肌血流灌注,减少缺血并发症发生,不增加中度和重度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抗血小板药物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抗栓的基础药物.目前,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已经成为PCI术后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标准抗血小板方案.然而,大量体外实验证实个体对氯吡格雷的反应存在差异性.部分患者尽管长期服用常规剂量的氯吡格雷,但临床上仍不能有效地防止血栓事件的发生,且血小板功能检测证实血小板聚集不能被有效抑制.400037 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  相似文献   

13.
<正>氯吡格雷属于第二代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及外周动脉疾病等的二级预防推荐用药。以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为主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ACS患者经PCI后及神经血管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主要治疗药物。同时也  相似文献   

14.
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显示,抗血小板治疗目前已成为冠心病2级预防的基本治疗.尤其是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 术后患者,更强调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老年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行PCI的患者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年的临床结局.方法 入选2016年1月~2017年12月因ACS首次入我院且行PCI的老年女性患者284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129例和替格瑞洛组155例,2组均服用阿司匹林,分别加服氯吡格...  相似文献   

16.
老年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基础疾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类型和剂量、影响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药物、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查结果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为老年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提供改进和指导。方法选择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并定期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的老年患者1404例,归类分析基础疾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类型和剂量、同时联用可能影响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药物、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查结果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比较,服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以及两药联用的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明显下降(P<0.01);服用氯吡格雷同时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和(或)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下降幅度均低于仅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P<0.01);服用氯吡格雷同时联用PPI和(或)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以及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PPI和(或)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下降幅度均低于仅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患者(P<0.01)。结论老年患者中仍存在一定比例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同时服用PPI和(或)他汀类药物,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有潜在不利影响;合理的药物联用原则,高度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式,以及更加精确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需要尽快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对老年及高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ACS患者479例,随机分为老年氯吡格雷组(A组)172例、老年替格瑞洛组(B组)161例、高龄老年氯吡格雷组(C组)79例和高龄老年替格瑞...  相似文献   

18.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减少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然而,氯吡格雷的疗效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氯吡格雷抵抗是引起冠心病PCI患者血栓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针对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管理策略尚未达成共识。临床是否应针对氯吡格雷抵抗进行常规血小板功能检测,以指导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尚存在广泛争议。该文汇总了近年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研究结果,主要介绍氯吡格雷抵抗的实验室诊断及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氯吡格雷是新型的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常用于中风、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 n t e r v e n t i o n,P C I)术后的患者,临床上常推荐患者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防治氯吡格雷引起的消化系损伤.然而,有研究显示联用PPI可能降低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功能,进而增加了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目前这一现象由于没有得到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证实而存在很大争议,但联用PPI对心血管系统的潜在危害引起了临床医师的共同关注.本文就PPI对氯吡格雷疗法临床结局的影响及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常规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标准化治疗.然而,双联抗血小板虽能有效降低缺血事件发生率,却增加了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1],约占血管成形术后的2.3%.PCI术后消化道出血对于心脏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