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成分输血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血液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浓度、高纯度的制品,根据受血者的病情需要进行选择性输血的方法。成分输血的本质是科学合理用血,随着现代分离技术的不断进步,血液成分种类的不断增多,如红细胞制品、白细胞制品、血小板制品、血浆制品、凝血因子制品等,推行成分输血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健康必读》2005,(7):i0011-i0011
成分血的浓度和纯度高;疗效好,副作用少;可以一血多用,节省血资源。有些病人,并不是因为全血的缺乏而需要输血,只是缺乏血液中的某种成分,例如,血小板减少的病人,只需输用血小板就行了,而不需要其他成分。如输用全血,不仅会造成浪费,有时还很难达到满意昀疗效。反复输用全血,易出现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3.
我院是一所拥有1015张床位的大型综合性医院,1997年以前,全院成分输血使用率一直在40%甚至更低的水平徘徊,距离三级甲等医院要求的70%以上有较大差距。成分血方面,也是以血浆为主,血液有形成分甚少。从1997年1月起,两年来,我们通过采取宣传教育、学习,更新观念,树立示范科室、实行输用全血审批制度、将成分输血使用率纳入质控指标等办法,使我院的成分输血使用率稳步提高,并达到目前的89.6%,血液有形成分也从过去的20%左右提高到目前的69.1%。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4.
肖胜波  冯申亮  汪莉霞 《现代养生》2022,(13):1084-1086
目的 分析妇产科成分输血治疗中预防输血反应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 以2020年6月-2021年12月医院妇产科接受成分输血治疗的9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组间年龄、疾病类型等基本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47例)与对照组(47例)。观察组应用针对性护理,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成分输血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 实施针对性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低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PLT)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行针对性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妇产科成分输血治疗中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负面情绪和凝血功能,并提升其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加强输血管理,提高成分输血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从成分输血知识学习、用血审批制度、成分输血知识宣传、及时统计及血库管理等几个方面综合阐述了加强输血制度管理,不断提高成分输血率和输血质量,树立科学用血和用血合理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本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原因,为临床科学合理的用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82人次输血不良反应,对反应类型及血液成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输血37686人次,输血反应82人次,输血不良反应率0.22%;本院输血不良反应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明显高于溶血性输血反应,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明显高于其他反应,血小板输血反应率明显高于红细胞,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院输血反应率逐年下降,对医务人员进行输血知识培训及时准确上报输血反应,科学合理的用血,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7.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临床用血分析,指导合理用血,推广成分输血。方法 分析我市近5年(1998-2002年)临床用血情况以及各年度我市输血总量、成分输血率和各成分血所占比例。结果 用血量、血浆、红细胞、血小板、冷沉淀均逐年上升,全血、白细胞则逐年下降,与现代输血相比,我市在血浆、红细胞的使用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合理性。结论 临床用血分析,合理配置成分血,推广成分输血。  相似文献   

8.
输血在临床救治患者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血液是宝贵的资源,临床合理用血既是保护血液资源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患者医疗安全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异体输血风险及血液资源短缺常态化客观存在,促使国内医疗机构积极开  相似文献   

9.
成分输血就是依据不同患者的需求,将血液里各种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分别制成纯度高和浓度高的制品,选用适当的血液制品进行治疗以达到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成分输血是现代输血技术发展的总趋势,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所医院、一名临床医师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  相似文献   

10.
赖增新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3):1123-1124
目的 通过对输血患者血液输注成分的分析来观察其合理的应用.方法 我院收治了58例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通过他们的临床相关资料,对其输注成分血液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所研究的58例患者在输注成分血液之后,他们的Hb值均上升到了20g/L以上.患者输入的红细胞悬液是最多的,它占到了71.75%;其次是输入的血浆,占24.82%;血小板和冷沉淀共占3.43%,其他的血液成分非常少.患者在输血之后,有2例产生了过敏性皮疹等的不良性反应,它的发生率为3.45%.结论 通过研究分析表明,因不同的患者病情不同,需要血液中的成分也不相同,因此按需输血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不同的缺血症状,这种方法非常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输血导致不良反应比较少见,找出不良反应诱因并判断其类型非常关键。本研究探讨凌源中心医院输血后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及发病危险因素。方法分析凌源市中心医院于2017-06-01-2019-03-01收治的7 250例需要输血患者临床资料,观察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病率和类型,同时采用Logistic分析输血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果输血后出现不良反应者共计52例,发生率为0.72%。发热反应的发生率为55.77%,高于过敏反应的44.23%。其中输注冷沉淀和冰冻血浆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分别为40.38%和29.82%,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发生率最低,仅为1.9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输血次数(χ~2=53.387,P<0.001)、输血类型(χ~2=14.224,P=0.001)以及输血与发血时间间隔(χ~2=51.792,P<0.001)均会对输血后发生不良反应产生影响;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输血次数(OR=41.513,95%CI为24.987~68.968,P<0.001)、输血类型(OR=13.943,95%CI为10.051~19.343,P<0.001)和输血与发血时间间隔(OR=2.212,95%CI为1.533~3.192,P<0.001)是输血后发生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输血后不良反应以发热和过敏反应为主,应针对导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危险因素改善输血环节,尽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类型、分布及概率。方法:回顾性调查某医院近5年各类输血事件,收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共计14600例(每一供血者为一例)输血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66例(占1.14%),其中输注血浆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率为1.47%,输注全血为1.37%,输注机采血小板为1.11%,输注红细胞悬液为0.78%;166例输血不良反应中,发热反应占51.20%,其次是过敏反应,占45.78%,无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医疗机构应建立规范化的用血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应用输血新方法、新技术最大范围地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输血前静脉推注地塞米松对预防发热、过敏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接受相同输血总量及成分的患者300例,分为对照组168例与观察组132例,比较两组发热、过敏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发热反应5例,过敏反应8例,对照组发热反应6例,过敏反应10例,两组发热、过敏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对预防输血发热、过敏反应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回顾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 收集3家医院68 742例临床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资料,统计分析临床输注不同血液制品后发生不良反应和免疫溶血反应产生抗体的情况。结果 68 742例临床输血患者中247例发生了输血不良反应,其中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8%,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8%。193例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主要表现为过敏及发热反应,占86.01%;54例溶血输血反应患者中45例既往有输血史/妊娠史,产生的抗体多为IgG类Rh血型抗体和抗-HLA。结论 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以过敏及发热反应为主,溶血性输血反应多因患者既往免疫产生了IgG类抗体,引发急性溶血反应。临床明确输血反应种类后,选用合理血液成分输注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18.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