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在已发现神经与肥大细胞之间有突触样联接关系的的基础上,检查了与肥大细胞形成联接的神经纤维终末内是否含有P物质和血管活性肠肽(VIP)。证明:光镜下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与肥大细胞直接接触;将光镜看到的目的物用原位包埋法转到电镜下,可见P物质免疫反应轴索与肥大细胞紧密并靠,两者之间距离不超过20nm。含P物质免疫反应囊泡的轴突末梢在近肥大细胞处形成膨大,有的膨大部直接与肥大细胞接触,形成突触样联接。证实了前人关于与肥大细胞形成联接的轴突末梢内含有P物质的推断。此外,在光镜下证明的P物质和VIP免疫反应神经纤维在皮肤的分布与前人的报道一致,本实验并观察了它们在电镜下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人皮肤内阳明经络线上发现了神经—肥大细胞联接。目前尚不能确定此联接一定只出现在经络线上而不出现在经络线之外。联接特化地建立在轴突终末和肥大细胞之间,而不是轴突在其行程中与肥大细胞单纯地紧密相接。参加联接的轴突终未有薛旺细胞相伴与包被,终末内有囊泡、线粒体、神经丝、复合小泡等。肥大细胞表面皱褶可参与联接的形成。这种联接可能与轴突反射时感觉神经纤维的传出性分枝有联系,建议暂称为传出性神经-肥大细胞联接。与肥大细胞形成联接的轴突终未似属C类纤维。  相似文献   

3.
用包埋前免疫电镜双标记技术研究大鼠下丘脑内的神经紧张素(NT)和P物质(SP)分布的超微结构。证实在弓状核内存在NT样和SP样免疫反应阳性的胞体、树突和轴突。NT样和SP样免疫反应阳性的树突和轴突均可接受免疫反应阴性结构的非对称性传入突触。SP样免疫反应阳性轴突终末除可与免疫反应阴性的树突和胞体形成对称性传出突触外, 还可与NT样免疫反应阳性胞体形成对称性轴-体突触。本研究首次直接证实大鼠弓状核内的NT能神经元接受SP能神经的支配。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取材于人的皮肤,电镜常规方法处理。发现人皮肤内有两种类型的神经肥大细胞联接。提示可能分别为传出性和传入性的,或暂称为A型和B型联接,分别报告于上篇和本篇中。 B型联接的构造特点是,脱开薛旺鞘样长带包被的轴突来到肥大细胞近旁,突进细胞体中。轴突终末的一部分被胞质唇封盖起来,终末周围的轴膜与细胞质膜形成联接的双层膜。无肥大细胞表面皱褶参与其形成,无线粒体和显明的囊泡存在终末之内,无薛旺细胞包被轴突终末。薛旺细胞伴同A型联接出现,可与肥大细胞紧密接触。胞质内有狭缝系统和粗面内质网片断,能拖出长尾,估计将过渡为鞘膜。薛旺细胞不是间织细胞,这里的间织细胞应是成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5.
大鼠舌组织中肥大细胞与肽能神经纤维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雪梅  王盛花  齐威琴  王惠珠 《解剖学研究》2002,24(4):276-277,280,I005
目的探讨舌组织内肥大细胞与肽能神经的关系及其功能意义。方法采用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ABC染色法对10只Wistar大鼠舌组织进行SP、VIP和NPY染色。结果经与甲苯胺蓝邻片对比观察,舌组织内肥大细胞分别呈SP、VIP和NPY免疫反应性;在舌组织固有层及肌间结缔组织中还分布有丰富的SP、VIP和NPY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在肽能神经纤维附近或周围可见有免疫反应阳性的肥大细胞,这些肥大细胞与神经纤维紧密相靠或接触。结论 大鼠舌组织内肥大细胞和神经纤维分别呈SP、VIP和NPY免疫反应性,提示肥大细胞与周围神经无论是在形态还是在功能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免疫细胞化学PAP法研究了大鼠脊髓全长的P物质(SP)免疫反应纤维和终末的分布和定位。结果表明:S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和终末分布在脊髓全长各节段和各板层内,并只有其分布特点。呈很高密度反应者有后角Ⅰ、Ⅱ层,呈商密度反应有Lissauer氏束,外侧颈核、胸髓侧角、低副交感核和X层;呈中等密度或低密度反应有Ⅲ、Ⅳ、Ⅴ、Ⅵ、Ⅷ和Ⅸ层。本研究从形态学上进一步证实SP免疫反应纤维和终末广泛存在于脊髓全长内,这提示SP作为递质参与脊髓感觉、躯体运动和植物性等功能,且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P物质(SP)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具有镇痛作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中缝大核(NRM)是中枢内源性镇痛系统的关键结构。本研究采用顺行追踪与免疫组化双重染色相结合的三标方法,观察了起源于PAG的SP能阳性终末与NRM内SP受体(SPR)阳性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结果显示:将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DA)注入小鼠PAG的腹外侧区后,BDA顺行标记终末可见于脑干的许多区域,但主要位于NRM。其中的部分BDA顺行标记终末呈SP阳性。NRM内可见到散在分布的SPR阳性神经元。在电镜下可见来自PAG的SP/BDA双标终末与NRM内的SPR阳性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形成以非对称性为主的突触联系。本研究的结果提示起源于PAG的下行投射终末所释放的SP是激活中枢内源性镇痛系统并使之发挥镇痛作用的重要神经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免疫电镜方法,研究了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P物质(SP)的超微结构定位,重点为SP轴突终末内阳性大颗粒小泡(LGV)的形态、数目及分布特点。结果表明,SP免疫反应产物位于轴突终末和细无髓轴突内。SP轴突终末免疫反应产物主要位于LGV内、清亮小泡表面及线粒体外膜。LGV呈圆形、椭圆形,直径60~120nm,一个终末内一般含有2~3个,多者可达20个,它们分布于终末内的中央或周边,在形成突触的SP轴突终末,LGV远离突触活性区。切除一侧刚髭部皮肤,损伤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SP轴突终末内,LGV多沿周边分布,尤以14天最多。沿周边的LGV有的与轴膜接触或融合。计数了1302个SP轴突终末有11.67%形成突触,几乎全部与未标记的树突形成轴-树突触,仅见1例轴-轴突触。本文并对SP阳性LGV在轴突终末的分布特点及其机能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用免疫酶双标记及免疫荧光双标记技术,检查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和5-羟色胺(5-HT)3种生物活性物质在人和小鼠皮肤肥大细胞内的分布。发现在人和小鼠皮肤内,均存在有SP型,VIP型和SP-VIP共存型肥大细胞亚群。在小鼠皮肤肥大细胞中,还有5-HT型、5-HT与SP共存型、5-HT与VIP共存型亚群。本实验为探讨肥大细胞在皮肤神经源性炎症中的作用,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P物质(SP样)、亮氨酸-脑啡肽(L-Enk)样及5-羟色胺(5-HT)样免疫反应成分在人胎儿(胎龄11.5周至35周)及新生儿(生后2天)脑干Gudden被盖背核的分布及发育过程中的变化。结果发现,SP样、L-Enk样及5-HT样免疫反应成分在Gudden被盖背核内最早出现的时间不同,SP样成分出现最早,SP样免疫反应纤维及终末分布非常密集,且主要分布在核中段的中心部;L-Enk样免疫反应胞体、纤维及终末主要分布在核的周围部,纤维及终末的密度中等,L-Enk样免疫反应细胞量较少;5-HT样免疫反应细胞主要分布在核周围部的内侧区,细胞数量中等。随胎龄的增长,SP样、L-Enk样及5-HT样免疫反应成分在Gudden被盖背核内的分布显示出不同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包埋前免疫电镜双标技术在神经解剖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金莲 《解剖学报》2002,33(5):524-529
目的 在超微结构水平观察两种神经递质在纤维终末内的共存或一种神经递质与其相应受体之间的关系。 方法 包埋前免疫电镜双重标记技术———酶标法和免疫金 银标记法相结合的方法。 结果 在免疫反应双重标记的纹状体切片上 ,电镜下观察到大量的SP样 (过氧化物酶免疫反应产物 )阳性终末和SP受体 (SPR ,免疫金 银标记颗粒 )样阳性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 ,同时可见部分SP样阳性轴突终末分别与SPR样阳性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形成对称性轴 体或轴 树突触联系。而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切片上 ,电镜下可观察到大量的两种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即DNPI样 (过氧化物酶免疫反应产物 )和VGluT1样 (免疫金 银标记颗粒 )阳性轴突终末 ,同时还观察到DNPI样和VGluT1样双标的轴突终末与阴性树突形成非对称性突触。 结论 包埋前免疫电镜双重标记技术敏感性较高 ,组织的抗原性保存好 ,特别是在神经解剖学研究中 ,用于研究两种神经递质在同一个细胞或终末内的共存或分析神经递质与其相应受体之间的联系中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进一步探讨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内S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在感觉传递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SP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电子显微镜方法 ,观察大鼠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内SP阳性标记纤维的超微结构和突触联系。结果 SP轴突终末分布于树突间 ,这些轴突终末含有大量的透明小泡、少量大致密芯小泡和线粒体。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后 ,可见到SP免疫反应阳性树突。多数SP轴突终末与非标记树突 ,以及个别SP轴突终末与SP树突形成轴 树突触。含SP的突触复合体较为多见 ,为会聚型。其中可见SP轴突终末与中心的非标记树突形成GrayⅡ型轴 树突触 ;另有非标记的轴突终末与中心SP树突形成 (扁平小泡形 )F型轴 树突触。结论 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接受多种纤维传入 ,SP纤维只是多种传入纤维中的一种。形态学证明 ,在痛调制活动中 ,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内有SP纤维构成的突触后抑制类型 (GrayⅡ )突触参与。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电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了大鼠最后区内神经降压肽样免疫反应神经成分的超微结构。免疫反应产物要见于核周质,树突,轴突及其终末内。神经降压肽样免疫反应轴突终末与末标记树突形成轴-树突触。未标记轴突终末与神经降压肽样免疫反应树突呆构成轴-树突触。  相似文献   

14.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标记法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法(PAP法)对大鼠迷走神经背核尾侧部内神经降压肽样免疫反应终末的核内联系进行了电镜下的研究.发现少量神经降压肽样免疫反应轴突终末与HRP逆行标记的副交感节前神经元的树突构成非对称性突触;大多数神经降压肽样免疫反应轴突终末与未标记中间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构成对称性或非对称性突触,以轴-树突触为主;未标记的轴突终末也可同HRP逆行标记的副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构成对称性或非对称性突触.由此认为核内神经降压肽样免疫反应终末可通过直接或间接联系(后者为主)作用于副交感节前神经元,从而参与对内脏、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相似文献   

15.
水文应用超微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探讨正常及切断后根大鼠胶状质(SG)内P物质(SP)及脑啡肽(ENK)轴突终末的分布及其突触联系。电镜观察发现:SP或ENK免疫反应产物主要分布于轴突终末的大颗粒囊泡的内面,小清亮囊泡及线粒体的外表面,在未应用秋水仙素的情况下,ENK样免疫反应性也可出现于树突及核周质,但电子密度较低。大量的含SP或ENK的终末,分别和未标记树突形成突触。但也偶然见到肽能神经终末与未标记轴突或胞体接触或形成突触联系。常遇到三或四联体,亦偶可见到以含SP轴突终来为中心的突触球。切断后根,手术侧既可见到变性轴突(SP阳性)与未标记轴突接触,又可见到ENK阳性轴突终末与溃变轴突接触,但为数不多。因此认为:通过SP阳性一级传入细纤维传递的感觉信息既可汇集于神经元的一个树突又可多向传递于若干个神经元。ENK在胶状质的抑制作用主要为突触后,但ENK对含SP的一级传入纤维的突触前抑制也不能排除。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应用包埋前免疫电镜法,研究了狗腺垂体远侧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免疫反应神经纤维的超微结构,及其与腺细胞的关系。发现CGRP免疫反应神经纤维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和促生长激素细胞构成典型的突触结构,其中与前者之间的突触较多。大多数突触为非对称型,神经终末内含有清亮小泡和大致密芯泡。还观察到许多未被免疫染色的神经终末,它们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促生长激素细胞、催乳激素细胞和促甲状腺激素细胞形成突触。我们还应用包埋后免疫双标记法,发现在狗腺垂体远侧部神经纤维中,P物质样免疫反应物质与CGRP免疫反应物质共存,但它们分布于不同大致密芯泡内。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后根节和脊髓两个水平对躯体(胫神经)和内脏(膀胱)初级传入系统进行同时定性、定位的研究。对后根节选用两种较敏感的双标技术(HRP结合PAP,Biotin-WGA结合免疫荧光)。结果表明,在后根节中被标记的胫神经和膀胱的初级传入神经元均有一部分同时显示SP样阳性反应。另外在分别切断盆内脏神经和胫神经的两组动物模型上进行脊髓的SP样免疫反应,通过两侧对比,观察到术侧灰质在相当于被切断神经的传入经路及终末区出现SP样反应的“脱落”现象,从而反证出躯体和内脏初级传入纤维中的SP能成分在中枢内的定位分布。本文首次提供了内脏初级传入在中枢内定位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8.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标记法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法(PAP)法对大鼠迷走神经背核尾侧部内神经降压肽样免疫反应终末的核内联系进行了电镜下的研究。发现少量神经降压肽样免疫反应轴突终末与HRP逆行标记的副交感节前神经元的树突构成非对称性突触;大多数神经降压肽样免疫反应轴突终末与末标记中间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构成对称性或非对称性突触,以轴-树突触为主;未标记的轴突终末也可同HRP逆行标记的副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胞体和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在电镜下观察脊髓侧角区单胺能和某些肽能纤维及末梢的突触组合。大鼠侧角内的5-HT、TH、SP和L-ENK免疫反应纤维均为无髓纤维。在侧角细胞簇内,这些纤维穿行于胞体之间,有的与胞体相邻,但很少与胞体形成轴-体突触。这些单胺和肽类纤维也与树突伴行,在树突束内数量最多。有时一小束无髓纤维都含同一种免疫反应物质。轴-树突触是各种免疫反应纤维终末所形成突触的主要形式。各种纤维终末所含的小泡多为圆清亮小泡,或兼有少数大颗粒泡。SP和L-ENK纤维膨体内的小泡与其终末内者不同,大颗粒泡较多,有时约占半数。各种免疫反应终末所组成参与的突触,对称或非对称型均不显现优势。  相似文献   

20.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 法,研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大鼠海马CA3 区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观察其免疫反应产物的分布。结果表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物质在生后零天(P0)组位于CA3 区细胞周围间质内;P10,P15 和P20 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免疫反应产物位于锥体细胞内,幅射层内可见阳性苔藓纤维终末,这些终末随生后日龄增加而增加。P30 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免疫反应产物仅见于细胞周围间质内,未见细胞胞浆内有阳性物质分布,但偶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细胞核位于CA3 区锥体细胞层,辐射层内有较多的苔藓纤维阳性终末。本研究结果提示,发育早期大鼠海马CA3 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分布于细胞周围间质而生后10 至20 天发育期间,CA3 区锥体细胞合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并可沿神经元轴突顺行运输、传递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