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应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对四肢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并与"金标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对比分析,评价其技术方法的价值。方法:选择2004-05/2007-05在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四肢血管疾病患者。①用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SIEMENS novus1.5T)采集定位像,对兴趣血管注入15mL马根维显(先灵药业有限公司,022H)行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②采用Siemens Bicor C形双臂血管造影机,经股动脉采用常规Seldinger法穿刺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③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为标准,将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获得的血管图像按照狭窄程度分为4级,狭窄段血管的长度分为3部分。评价2种方法检测测得的血管狭窄程度及狭窄长度的一致性。结果:30例患者的资料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只观察到与血流相关的信息,而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能够清楚显示靶血管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病变部位,可同时观察到血流、瘤体、骨组织、软组织及其结构关系。②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测得动脉狭窄程度和长度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略高.但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对四肢血管病变的诊断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有很好的一致性,是一种无创、简便快速的诊断方法,图像清晰,有助于观察血管病变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 检查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以及用SCTA代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可能性。方法 本组研究采用NASCET标准对照比较SCTA 与DSA 的颈动脉血管造影结果,并参考部分病例的手术所见,以分析SCTA 检查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结果 本组29 例患者的33 个颈动脉狭窄中,SCTA对照DSA的诊断总符合率为87-9 % 。其中严重狭窄组的相符率为100 % 。结论 SCTA不仅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和直观性,而且能够显示DSA 难以发现的附壁钙化以及血栓。有望取代DSA 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赵岚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6):1253-1254
目的研究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入住我院的60例脑血管病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脑梗死组25例,短暂性脑缺血组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组10例。对3组患者分别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与磁共振血管造影法(MRA)检测。结果 MRA:脑梗死组中待查血管100根,检出率83%;短暂性脑缺血组中待查血管100根,检出率81%;蛛网膜下腔出血组检出率70%。DSA:脑梗死组中待查血管100根,检出率91%;短暂性脑缺血组中待查血管100根,检出率87%;蛛网膜下腔出血组检出率80%。经比较,MRA与DSA在脑梗死患者、短暂性脑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三种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诊断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可以作为一种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方法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4.
李科  孙立军  宦怡  单飞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8):6092-6093,i003
目的:对比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al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 angiography,3D DCE MR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 iography。DSA)在对模型动物血管狭窄评估中的一致性。方法:选用健康杂种犬6条,建立股动脉狭窄模型,制成轻度狭窄6段(狭窄程度约为26%),重度狭窄模型6段(狭窄程度约为65%)。采用3D DCE MRA和DSA分别对狭窄模型血管进行检查,在两种方法获得的图像上分别测量并计算靶血管的狭窄长度和程度,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中3D DCE MRA测得动脉狭窄模型的狭窄程度较DSA略高,且重度狭窄较轻度狭窄更为明显。但二者测得的狭窄程度(F=0.004,P&;gt;0.05)和长度(F=1.581,P&;gt;0.05)结果差异无显性意义。结论:3D DCE MRA对血管狭窄长度和程度的判定准确可靠,其结果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但3D DCE MRA对狭窄程度的判定可能存在高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三维钆剂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在大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大血管病变行三维钆剂增强磁共振造影,先经肘正中静脉快速推入钆喷酸葡胺注射液2-3mmol/kg,注射速度2ml/秒,注药后连续采集2-3组数据,源像用MIP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本组资料中,夹层动脉瘤4例,主动脉瘤5例,假性动脉瘤2例,动脉硬化4例,大动脉炎2例,肾动脉狭窄3例,与IADSA结果对照,诊断符合率100%;图像质量;优秀15例,良好4例,差1例,优良率为95%。结论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能准确显示大血管病变,是评价大血管病变的有效,无创性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本研究比较CT血管造影(CTA)和颈动脉超声(US)检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情况。方法:对34例急性颈内动脉支配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在发病后2周内作CTA和US检查,并对其中的3例进行了DSA检查。颈内动脉段的狭窄率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研究(NASCET)法进行计算,颈总动脉及颈膨大的狭窄率根据欧洲颈动脉外科手术研究(ECST)法进行计算。结果:34例中30例(88.2%)发现颈动脉斑块,CTA和US测得颈动脉狭窄率分别为34.6%±17.8%和32.5%±13.9%,两者对狭窄程度判断的一致性为70.9%。以DSA为金标准参考时,CTA正确诊断1例颈内动脉完全闭塞,但被US低估为50%狭窄。CTA发现40/80钙化斑块(50.0%),US发现23/80钙化斑块(28.8%)。此外,US发现的1处斑块溃疡,未能在CTA显示。结论:CTA和US作为快速的无创伤的检测血管形态的技术,在诊断颅外颈动脉狭窄方面具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低场3D-CES MRA的方法和评价其在腹部血管及与其相关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日立AIRIS-Ⅱ comfort 0.3T MR,采用小剂量钆造影剂注射扫描预测造影剂到达靶血管的峰值时间,对23例腹部血管及与其相关疾病患者行3D-CES MRA.结果 23例全部一次成功,图像质量均达到诊断要求.3D-CES MRA能清晰显示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解剖结构和各种病变.结论 3D-CES MRA是一种诊断腹部血管及与其相关疾病的新方法,只要技术应用得当,低场磁共振同样可以取得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的图像.  相似文献   

9.
自制三维超声重建系统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上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自行研制的三维超声重建系统在人体血管重建中的准确性、可行性。方法 对 15例颈动脉狭窄病人进行三维重建 ,测定狭窄程度及狭窄比 ,再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并将两种方法测得的狭窄比作相关分析。结果 两种方法所测狭窄比经统计学处理证明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两种方法测值呈高度正相关 (r =0 .977)。结论 自行研制的三维超声重建系统用于人体可行 ,测值准确 ;可以动态观察动脉硬化斑块的进程及转归 ;为内外科室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颅外颈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仍是诊断颅外颈血管狭窄的“金标准”,但血管造影有一定的危险性并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随着影像技术发展,各种无创伤性影像技术开始应用于颅外颈动脉的检查中。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A,  相似文献   

11.
凸阵探头对颈动脉狭窄病变的检测价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比较高频线阵探头 (HFL P)与低频凸阵探头 (L FCP)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检测结果 ,提出 L FCP在颈动脉超声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 3 1例经 DSA证实的单侧颈动脉狭窄≥ 70 %的患者 ,比较 HFL P和 L FCP检测颈动脉分叉以上颈内动脉(ICA)的显像长度、狭窄段及狭窄远段的最高峰值流速 (PSV)的差异 ,分析狭窄远段流速与狭窄段流速和 ICA检测长度的相关性 ,以及血管狭窄检出符合率。结果 :对 ICA颅外段检测的长度 ,L FCP较 HFL P明显增加 ,分别为 (5.97± 0 .60 ) cm和 (2 .55± 0 .45) cm (P<0 .0 0 1,95%CI 3 .654~ 3 .198)。 L FCP测得的狭窄段 PSV平均高于 HFL P为 (2 67.1± 112 .6) cm/ s (P<0 .0 0 1) ,狭窄远段 PSV与狭窄段 PSV和 ICA检测长度呈负相关关系 (r=-0 .964,r=-0 .954)。两种探头对颈动脉狭窄检测与 DSA的符合率分别为 80 .7% (2 5/ 3 1,HFL P)和 96.8% (3 0 / 3 1,L FCP)。结论 :L FCP可以增加 ICA的显像长度 ,利于 ICA中远段血管病变及血液动力学的观察 ,提高超声技术对颈动脉狭窄的检测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B型血流图技术在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B型血流图(B-flow)技术在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用B-flow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CDF1),能量多普勒(PD1)三种显示模式对108例怀疑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对比性研究。22例患者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B-flow技术可更清晰显示血管腔边缘,具有更高帧频、分辨力和全景显示功能。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比较,B-flow技术与其相关性明显高于CDFI,PDI。和B-flow相比较,对于中-重度狭窄患者,CDF1和PDI易高估血管的狭窄程度,而轻度狭窄血管又有低估血管狭窄程度的趋势。结论B-Flow能更有效地观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探查血流狭窄的程度在评价血管狭窄更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超、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在椎-基底动脉(V-BA)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6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用彩超、CE-MRA和DSA进行检测,以DSA为金标准,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彩超、CE-MRA在检测颅内段V-BA狭窄方面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别。单纯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测量血管内径判断血管狭窄结果较差,CDFI与频谱多普勒结合可与CE-MRA相媲美。结论彩超对轻度狭窄的血管的诊断可以等同于甚至优于CE-MRA,CE-MRA对于中重度狭窄血管的诊断优于彩超,后者可以作为初次筛查方法,应用彩超与CE-MRA结合可以提高血管狭窄诊断率。因此,推荐彩超作为常规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三维对比增强MRA技术在颈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方法对30例疑有颈动脉疾病患者,行3DCE.MRA扫描,经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重建获得整体血管图像,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采用3DCE—MRA成像技术,能获得高质量的颈动脉图像。诊断动脉狭窄、闭塞14例,其中10例行DSA检查,结果一致。结论3DCE-MRA对颈动脉疾病患者提供了一种准确可靠、易行的检查手段,能基本替代DSA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21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AS,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月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物体记忆测验(FOM)及语言流畅性测验(RVR)观察认知功能的变化。结果:CAS手术成功率100%。治疗后1、3、6、12月患者的MMSE、FOM、RVR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P<0.01),且随随访时间延长变化越明显。狭窄程度越高的患者术后认知改善越明显,认知改善程度无症状患者>TIA患者>脑梗死患者。结论:随访期间,CAS可以改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腔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 :对 14 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管内介入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 2例DSA检查均能获得明确的诊断 ,主要狭窄段位于颈总动脉 14例 ,颈内动脉 12 8例。狭窄段长度 8~ 6 5mm ,平均 14 .5± 2 .5mm。 3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拟行腔内介入治疗者 ,37例成功地置入了血管内支架 ,1例患者因严重狭窄与扭曲 ,导丝无法通过而改行外科手术治疗。即刻DSA显示狭窄程度由术前的 78.7% (6 4 %~ 10 0 % )下降到约 32 .4 %(0~ 5 8% )。 2例患者在支架置入过程中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平均 6个月的随访中 ,无一例再发生短暂性脑缺血或脑梗死。结论 :腔内介入治疗是颈动脉狭窄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评价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腔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对14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管内介入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2例DSA检查均能获得明确的诊断,主要狭窄段位于颈总动脉14例,颈内动脉128例。狭窄段长度8-65mm.平均14.5±2.5mm。3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拟行腔内介入治疗者,37例成功地置入了血管内支架,1例患者因严重狭窄与扭曲,导丝无法通过而改行外科手术治疗。即刻DSA显示狭窄程度由术前的78.7%(64%-100%)下降到约32.4%(0%-58%)。2例患者在支架置入过程中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平均6个月的随访中,无1例再发生短暂性脑缺血或脑梗死。结论:腔内介入治疗是颈动脉狭窄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20.
超声波技术对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前后的检测分析和评价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应用双功能彩超(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结合评价颈动脉支架术疗效.方法对3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治疗前后血管内径、狭窄率及颅内外血液动力学检测结果对比分析.结果术前血管内径为(1.69±0.74)mm,术后支架内径为(4.12±0.45)mm(P=0.000).支架术前后血管造影和CDFI狭窄率分别为(84.63±11.41)%、(84.84±10.09)%和(14.37±6.61)%、(14.85±8.4)%,狭窄率下降(P=0.000).术后MCA流速提高20%~178%,平均(53±37)%,支架术前后患侧MCA流速和血管搏动指数明显不同,分别为0.81±0.17、1.08±0.16(P=0.000),术前侧枝循环开放类型与患侧MCA血流变化密切相关.结论CDFI和TCD结果均提示血管内支架治疗效果的客观血流变化依据,CDFI和TCD结合是准确评价和随访颈动脉支架术后疗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