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临床特点、过敏原检测、分型、治疗效果及预后分析.方法 选择四川省人民医院370例临床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对其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过敏原检测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前3位药物分别为中草药(27.30%)、抗肿瘤药物(18.92%)、抗结核药物(13.78%);临床表现非特异.肝损害以肝细胞损害型最为常见(56.76%).过敏原IgE检测阳性率高达68.11%,高IgE提示过敏的可能性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预后较好,其中治愈和好转率达85.95%.结论 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繁多,由于药物性肝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及漏诊,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药物性肝损害,过敏原检测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8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致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临床特点及防治原则。方法 对1998年1月。2001年12月我院老年病科88例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住院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药物性肝损害患病率为2.34%,老年患联合用药多,引起肝损害以心血管药物最多(28.41%),其次是抗肿瘤药(23.86%),再次是抗生素(18.16%)。主要临床症状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36.36%),黄疸(9.09%),低热(5.7%),皮肤搔痒(4.5%),无症状(61.4%)。临床治愈率75%,无一例出现肝衰竭。结论 心血管药,抗肿瘤药和抗生素是引起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的常见药物。老年患肝功能受损后大多无明显症状。老年人肝损害与其肝药物代谢酶活性降低,长期联合用药有关。老年人应定期检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3.
58例药物性肝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对58例药物性肝损害进行临床分析,以指导今后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方法采用Maria等提出的药物性肝损害诊断(评分)标准,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2005年收治的符合标准的58例患者的用药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相关指标及出现异常时间和恢复时间。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有9类,以抗生素类(27.6%)、皮肤科用药(20.7%)、中草药(12.1%)、抗结核药(8.6%)为主;临床上以肝细胞坏死型为主,表现以纳差、恶心、乏力多见,实验室检查以ALT、GGT升高多见,均在3个月内恢复。结论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应用评分表法作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方法对本院41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服药时间及服用药物种类、临床表现、肝损害的分型进行综合评价,总结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前3名依次为:中草药及中成药14例(32.6%),抗生素10例(23.3%),降压药5例(11.6%)。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13例,占31.7%;胆汁淤积型15例,占36.6%;混合型12例,占39.3%。结论临床上多种药物可导致肝损害,因此在使用有肝损害副作用药物时,应及时检测肝功能,以求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及广泛应用于临床,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为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提高对本病的及早认识及预防,总结分析了我院近年来诊治的28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药物性肝损害临床不少见,我们收集本院2000年到2007年药物性肝损害的病例,并对其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时作出正确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药物性肝损害10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佳玉  江南 《传染病信息》2001,14(3):141-142
本文对我院1992年~2000年4月收治的药物性肝损害101例进行分析和探讨,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性46例,女性55例,年龄1~85岁,平均41.74岁。其中60岁以上19人,20岁以下2人。1.2 诊断标准①有明确的服药史;②服药后出现肝损害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③具有发热、皮疹、关节痛、嗜酸细胞增多等;④除外病毒性或其它致肝损害的疾病;⑤停药后肝功能恢复或好  相似文献   

8.
王新发  刘映霞 《肝脏》2016,(1):13-16
目的探讨中、西药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发病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规避药物引起肝损害提供依据。方法对第一诊断为"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的328例患者进行RUCAM评分,将≥6分的274例患者纳入研究,比较中、西药DILI的发生情况、临床特征及风险因素。结果中、西药DILI的发生比率为1∶2.22,男女比率分别为1∶1.74和1∶0.77,抗结核药和何首乌分别是导致DILI最主要的西药和中药。中药引起DILI的患者中ALT、TBil、AST、GGT和ALP均高于西药组,其中ALT和TBi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8);住院天数、ALT、AST和ALP为DILI预后的影响因素。HBV感染是严重型DILI的危险因素(P=0.022)。结论中药使用过程中DILI发生率之高,甚至可引起比较严重的肝损害,需引起重视。初发病时的ALT、AST和ALP水平对预后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倩  段学萍 《山东医药》1992,32(1):10-11
本文对96例药物性肝损害进行临床分析,所致肝损害的药物37种,其中抗生素类占39.9%。剂量大、病程长以及配伍药物过多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原因。41岁以上患病人数占69.8%,提示中、老年人用药更应慎重。本文提出4条诊断标准,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朱小进 《山东医药》2009,49(32):52-53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1例药物性肝损害涉及临床各科用药48个品种,均为常规剂量。药物种类以抗微生物药物为主,中草药类占14.6%;不同给药途径均可发生肝损害;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与病毒性肝炎难以区分,出现特异症状者较少。治愈或好转96例,自动出院4例,死亡1例。结论临床用药应严格把握用药指征,预防药物性肝损害。  相似文献   

11.
药物性肝炎4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47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47例药物性肝炎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标志以及治疗转归做出综合分析。结果 引起肝病的相关药物中抗生素类占23.4%(11/47),中药及解热镇痛药各占21.3%(10/47)、抗肿瘤药占10.6%(5/47)、抗结核药及H2受体拮抗剂各占8.5%(4/47)、其他占6.4%(3/47)。临床表现为急性肝炎44例,慢性肝炎3例(主要有乏力、纳差、黄疸和转氨酶升高)。经停药并给予保肝治疗,45例预后良好,1例发展至肝硬化,1例因重症肝炎而死亡。结论 应重视药物性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85例老年药物性肝炎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老年人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药物种类及防治原则。方法对85例老年和87例非老年药物性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对照分析。结果在老年药物性肝炎患者,由中(成)草药引起的42例(49.4%),抗生素28例(32.9%),抗结核药7例(8.2%),其他8例(9.4%);肝细胞型38例(44.5%),胆汁淤积型34例(40.0%),混合型13例(15.3%),死亡4例(4.7%);在非老年患者,抗结核药38例(43.7%),抗生素26例(29.9%),中(成)草药15例(17.2%),其他7例(8.0%);肝细胞型58例(66.7%),胆汁淤积型18例(20.7%),混合型11例(12.6%),无一例死亡。结论中草药和抗生素是引起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的常见药物。应用中草药和抗生素的老年人应定期检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临床特征,为早期诊治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经肝活组织穿刺病理学诊断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用药史、病理特点、临床表现、生化、血清学标志以及治疗转归等。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前3位的药物是中药91例(49%)、抗生素41例(22%)、解热镇痛药23例(12.4%);临床分类:药物性肝功能衰竭8例(4.4%)、急性药物性肝损伤93例(50%)、慢性药物性肝损伤83例(44.6%)、药物性肝硬化2例(1.1%);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98例(52.7%)、胆汁淤积型35例(18.8%)、混合型55例(29.6%)。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坏死、汇管区扩大、肝细胞脂肪变性、汇管区或窦周混合炎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肝细胞胆汁淤积、肝细胞凋亡、可见吞噬色素的Kuffer细胞。治愈79例(42.5%),好转102例(54.8%),无效5例(2.7%)。无一例患者死亡或病情恶化。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首位药物为中药,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组织病理学改变有一定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药物性肝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等分析,加深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为预防和早期治疗该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我院76例药物性肝病的住院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最主要的药物为中药制剂、抗结核药、抗生素、化疗药物、解热镇痛药及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一般在用药后1~4周内起病;临床主要表现以肝细胞型最为常见;早期发现后积极治疗多数预后良好;疗程3周至数月不等。结论药物性肝病尤其要注意中药制剂导致的肝病,主要以肝细胞型最为常见;早期发现、及时停用肝损害药物是治疗的前提;绝大部分药物性肝病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发展为重症肝炎或肝硬化。  相似文献   

15.
107例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和临床特点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张涛  贾继东 《肝脏》2005,10(3):174-176
目的对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2~2004年间我院住院的124例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1997年Maria药物性肝损害评分系统重新评价.结果124例中Maria评分≥14分者107例.涉及药物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抗生素28%(29/107),免疫抑制剂18.4%(19/107),中药及减肥茶13.8%(16/107),解热抗炎药10.3%(11/107),心血管类药9.2%(10/107),性激素类药8.0%(8/107),抗甲状腺亢进及降糖药4.6%(5/107),其他8.0%(9/107).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58.6%(62/107),胆汁淤积型26.5%(28/107),混合型14.9%(17/107).80%患者1个月内肝功能恢复正常,7%(7/107)患者肝功能异常持续半年以上,仅1例死亡.结论抗生素引起的肝损害最常见,免疫抑制剂和中药引起的肝损害逐渐增多,停用有关药物后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少数可引起肝硬化.  相似文献   

16.
670例药物性肝损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为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70例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的住院患者,对其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前三位药物分别为抗肿瘤药物(18.8%)、中草药(13.3%)、抗结核药(12.5%);临床表现多为恶心、呕吐、乏力、纳差等非特异性症状。肝损害以肝细胞损害型最为常见,占420例(62.7%)。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预后较好,其中治愈和好转率达82.7%。结论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繁多,由于药物性肝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及漏诊,在有基础肝病者中更为常见,因此临床医师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应加大相关研究力度,重在预防和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病因构成、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2月我科诊治的300例DILI患者,根据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RUCAM)量表评估。结果 经RUCAM量表评分诊断为DILI患者290例;引起DILI的药物为中药,占42.8%,抗菌药和抗结核药物分别占9.3%和7.6%;基础疾病以胃炎最为多见,占18.6%;肝细胞型占54.5%;中度肝损伤占37.6%;肝衰竭发生率为5.5%,治疗有效率为93.8%,死亡4例。结论 应用RUCAM量表有助于DILI的规范化诊断,中药导致的肝损伤不可忽视,大部分DILI患者临床预后较好,少数发生急性肝衰竭,预后差,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132例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近年来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根据Maria的"临床诊断量表(CDS)"对2003年4月至2009年4月间因药物性肝损伤而住入我院的病例进行评分,对≥10分的132例患者的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和临床分型。结果引起肝损伤的药物有15类50余种,中草药、抗结核药、抗肿瘤药物和抗菌药物共占72.7%。潜伏期在5天~356天之间,在4周内、8周内和12周内发生肝损伤的比例分别为61.4%、84.9%和91.7%。肝细胞损伤型占78.8%,淤胆型占13.6%,混合型占7.6%。27例无临床症状和体征仅有实验室检测异常(20.5%),而有临床症状105例(79.5%),主要表现为乏力(64.4%)、纳差(53.0%)、尿黄(41.7%)。104例肝细胞损伤型患者中,在停药2月内肝功能均恢复正常,在停药30天内均有ALT降低50%,预后好。结论中草药、抗结核药、抗肿瘤药物和抗菌药物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病因,绝大多数发生在12周内,用药时间越长,发生肝损伤的几率越高。药物性肝损伤主要临床类型为肝细胞损伤型,其临床特点与各类急、慢性肝胆疾病相似,无特异性,预后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总结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2015年1月 ~2019年12月我院诊治的DILI患者164例,收集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 本组DILI患者被诊断为肝细胞型97例,胆汁淤积型24例,混合型43例;肝细胞型患者年龄为(47.2±13.3)岁,显著小于其他两型(P<0.05);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病因构成及临床和预后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八一医院全军肝病中心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诊断为DILI的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RUCAM量表评价药物应用史与肝损伤的相关性,并分析药物种类构成、DILI的临床类型及预后特点.结果 引起本组患者DILI的前3位药物为中药87例(62.1%)、解热镇痛药14例(10%)、抗生素7例(5%).男女性别比为1∶1.69.>40 ~ <60岁患者71例(50.7%).患者RUCAM分值均≥3,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肝细胞损伤型DILI最多见,共72例(51.4%),胆汁淤积型43例(30.7%),混合型25例(17.9%);胆汁淤积型DILI患者的中位年龄(55.6岁)较肝细胞型(47.1岁)及混合型DILI (49.9岁)高.药物性急性肝衰竭患者占7.86%.结论 本研究患者中因中药引起的DILI所占比例最高,应引起高度重视;其次为解热镇痛药物和抗生素类药物.DILI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但老年患者相对易出现胆汁淤积.绝大多数DILI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