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高原人体血液流变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研究高原人体血液流变学性质与海拔高度、性别、民族、世居与移居、居住时间、劳动类型、高原病、左心功能的关系,六年来我们对2300米、3968米、4800米三个梯度481名久住居民,短期进入高原的5名正常人及66例慢性高原反应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观察,并对全血粘度与左心功能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高原久者随海拔高度的上升其血液浓稠性、粘滞性、聚集性增高,少数人拌有凝固性增高;2.血球压积及全血粘度,男>女,P<0.01。3.汉族与藏族未显示出明显差异,个别项目的差异是因世、移居所致;4.血球压积、全血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方面,世居男性>移居男性,世居藏族男性<移居藏民男性,有显著差异。而女性则无明显差异;5.高原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血球压积,脑<体,P<0.01;血浆比粘度,脑<体,P<0.01;全血比粘度;脑<体,P<0.05;红细胞电泳时间,脑>体,P<0.05;6.进入高原17天者,其红细胞电泳时间明显延长,血浆粘度明显下降,血球压积、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元均有所增加。7.高原久居者全血粘度与左心功能之PEP/LVET呈线性正相关;8.慢性高原反应患者血液浓、粘性明显高于同海拔居民,而纤维蛋白元含量则有所下降。急性高原病的发生与血液聚、凝性增高有关,慢性高原病的发生与血液浓、粘性增高有关。活血化瘀是防治高原病的重要大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使用成都仪器厂产NXE—1型锥板式粘度计在5.75S~(-1)~307.2S~(-1)的切变率范围内测定了100只健康青紫兰种家兔的全血表观粘度,血浆粘度(230S~(-1))及红细胞压积的正常值。全血表观粘度值,高体重组在中切变率段高于低体重组。表现出随压积值增高而加大。血浆粘度值在不同体重、性别和红细胞压积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红细胞压积值与文献报道一致。  相似文献   

3.
王宇鹤  杨伟  王萍  徐世林 《吉林医学》2013,34(17):3386-3387
目的:探讨藏族、汉族男性青年人群RBC、Hb、HCT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择西藏民族学院2012级男性大学生352人为试验对象,在陕西咸阳进行现场血细胞实验室检查,应用日本希森美康公司SYSMEX KX-21型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藏族及汉族男性青年红细胞(RBC)、血红蛋白含量(Hb)、红细胞压积(HCT)。结果:世居高原藏族、世居平原汉族男性青年RBC、Hb、H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原返回平原汉族男性青年与世居高原藏族及世居平原汉族男性青年RBC、Hb、HCT相比均有显著升高(P<0.01)。结论:藏族人群适应高原缺氧环境,而世居平原汉族进入高原环境后,RBC、Hb、HCT显著增高以适应高原缺氧环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血栓与红细胞压积的关系。方法选取244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发病后24 h内采血测定其红细胞压积,按照红细胞压积大小将所有患者分为正常组(101例)和增高组(143例),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RBC、MCV和HCT值及病情复发情况。结果红细胞压积增高组患者入院时红细胞数(RBC)、平均细胞容积(MCV)和红细胞压积(HCT)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压积正常组复发率为12.9%,增高组复发率为67.8%;增高组患者脑血栓复发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220,P<0.05)。结论红细胞压积是反映全血黏度的一项主要指标,红细胞压积与血液中红细胞的大小和数目有关,红细胞压积过高可促进脑部血栓的形成和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HIV/AIDS患者外周血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压积(HCT)的特点与临床变化规律。方法本次研究中将自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半年间,我院收治的HIV/AIDS患者共计100例研究对象,将其设置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在我院健康体检排除HIV抗体阳性的健康人100例,将其设置为对照组。两组人选对象均抽取血液标本,并对其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压积(HCT)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红细胞相关参数检测结果所示观察组血红蛋白检测均值为(63.93±11.85)×g/L。红细胞计数(2.22±0.55)×10~(12)/L,红细胞压积(0.19±0.03),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IV/AIDS患者外周血红系的异常表现以贫血为主,可通过血常规检测的方式提高对HIV感染者的早期诊断质量,延长艾滋病病人的寿命。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兰州地区100名健康人(男50名、女50名)血液粘度诸参数正常值的测定与分析。受试者年龄为18~35岁,采用ELD型锥板旋转式粘度计。用8种不同的切速率(1.92秒~(-1)~384秒~(-1))测定血液粘度值。用一种切速率(384秒~(-1))测定血浆粘度值。红细胞压积的测试采用离心法。从测试结果中知,男性血液粘度值高于女性,男性红细胞压积也高于女性。男、女性血浆粘度值无显著差异。从分析结果中得出血液粘度与红细胞压积呈线性关系,并分别推导出了男、女性红细胞压积与血液粘度的回归方程。论证了人血确属非牛顿流体中的Casson流体,推导出了Casson流体的本构方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实验旨在研究生活在高海拔 4340米的人的红细胞压积及与血氧饱和度和性激素水平的关系。方法 测定 5 6例生活在利马 ( 1 5 0m)和 1 79例生活在秘鲁巴斯科州( 4 340m)妇女的相关数据 ,年龄从 2 0~ 70岁 ,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血氧饱和度、硫酸脱氢表雄酮、睾丸酮、雌二醇和红细胞压积。计算体重指数 ,睾丸酮、雌激素比值。结果 高海拔的妇女红细胞压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 ,而海平面生活的妇女没有变化。 2 0~ 39岁妇女红细胞压积从( 4 5 .62± 6.45 ) % (平均值±标准差 ) ,升高到 60~ 70岁时的 ( 5 3.2 8± 6.35 ) % (P <0 .0 0 0 1 )。红细胞值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从 2 0~ 39岁的 2 .46%升高到 60~ 70岁的 44.44%。高海拔妇女的红细胞压积的升高分别与低血氧饱和度 (P <0 .0 0 0 1 ) ;低雌二醇水平 (P <0 .0 0 0 3) ;睾丸酮 /雌二醇比值 (P <0 .0 1 )密切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低血氧饱和度 ,高睾丸酮雌二醇与红细胞压积升高有关 (P <0 .0 0 1 )。结论 生活在秘鲁安第斯山脉高海拔妇女的红细胞压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低血氧饱和度和血清高睾丸酮 /雌二醇比值可以解释这种增加  相似文献   

8.
肖春洁  蒋品  冯桂琴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9):2069-2069
红细胞压积是血液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百分比称作红细胞比容,即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压积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是人所皆知的.红细胞压积是形成血液粘度重要因素.临床观察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和心肌梗塞(AMI)患者发病时两种仪器测量比较,EHK-40红细胞沉降压积仪所测结果有所增高,两种检测结果不同,现作如下报告.  相似文献   

9.
黄紫红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0):2634-2635
<正>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即红细胞压积)反应了红细胞的浓度,它直接关系着全血黏度和血液流变性。近2年,本人对533例老年前期和老年期间的红细胞压积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0.
性别、年龄对SPF级近交系Wistar大鼠血常规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SPF级近交系Wistar大鼠性别和年龄因素对其血常规值的影响。方法用MEK-7222K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SPF级近交系Wistar大鼠血常规值。结果SPF级近交系Wistar大鼠周龄对其体重、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有极显著影响(P〈0.01),周龄对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平均体积有显著影响(P〈0.05),周龄对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红细胞、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红细胞血色素量无显著影响(P〉0.05)。SPF级Wistar大鼠性别对体重、白细胞、血小板分布宽度有极显著影响(P〈0.01),性别对嗜碱性细胞有显著影响(P〈0.05),性别对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红细胞血色素量、血小板、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平均体积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SPF级近交系Wistar大鼠的年龄、性别因素对其血常规值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25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液3项参数来了解高原地区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血液中3项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法国ABX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检测高原地区25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液3项参数,包括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结果通过检测高原地区25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液3项参数分析结果显示:总体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压积均显著高于国内文献参考范围(p<0.01);男性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压积均显著高于女性(p<0.01).讨论通过检测高原地区25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压积均显著高于国内文献参考范围,说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压积水平有关,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6个月~2岁贫血儿童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sysmex xs-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120例血红蛋白<110g/l的6个月~2岁儿童(贫血组)的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并与100例血红蛋白>120g/l的6个月~2岁儿童(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贫血组的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个月~2岁贫血儿童红细胞、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存在明显异常,可根据以上指标进一步对儿童的营养进行评定.  相似文献   

13.
红细胞流变学相关参数在冠心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红细胞的聚集性、变形性和刚性、红细胞压积的变化在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及正常人中的关系。方法 :采用四川重大全自动血流变仪对冠心病、心绞痛 (n =36) ,心肌梗死 (n =2 4 )及正常对照组 (n =2 7)标本进行检测。病例及对照组红细胞压积用MS9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 :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组静脉血红细胞聚集指数、刚性指数、红细胞压积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1 ) ,而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降低 (P <0 .0 1 ) ,心肌梗死较心绞痛组结果虽呈现轻度增高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对冠心病患者定期检测红细胞聚集、变形、刚性指数、红细胞压积的变化对于冠心病的诊断 ,防治及监测 ,预后观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 贫血是一种临床症状,在常规检验中主要表现为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减少。但由于贫血性质十分复杂,仅靠临床常规检验很难找出贫血原因。为此,我们就268名病因不同、件质各异的贫血病人,按其红细胞形态,测量红细胞直径。并根据病人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计算出各个指数,确定大细胞、正细胞、小细胞性贫血,以确定贫血的病因。 1材料和方法 贫血病人来自本院住院患者,男性97名,女性98名;儿童73名。经常规检验成年男性Hb低于120g/L、RBC低于4.00×10~(12)/L,女性及儿童Hb低于115g/L,RBC低于3.50×10~(12)/L为最初步提示贫血的指标。进一步测定每一例病人的红细胞压积容量(HCt)、红细胞直径及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关节炎患者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红细胞压积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2018年6月至2018年8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39例,入院常规行血常规、血沉检查,行VAS评分。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VAS评分、ES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红细胞压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红细胞压积与ESR、VAS评分均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MLR与HCT可以作为一种评判OA活动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红细胞压积是血液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百分比称作红细胞比容 ,即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压积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是人所皆知的。红细胞压积是形成血液粘度重要因素。临床观察表明 ,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和心肌梗塞 (AMI)患者发病时两种仪器测量比较 ,EHK- 4 0红细胞沉降压积仪所测结果有所增高 ,两种检测结果不同 ,现作如下报告。1 材料与方法1.1 对象  80例测试者中 ,临床经 CT确诊为 COPD和AMI患者。空腹静脉抗凝血。1.2 仪器  ABX- MICROS6 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 ,EHK- 4 0红细胞沉降压积仪 ,TDL - 5离心机。1.3 方法 每份…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肺心病急发期血液流变学改变对肝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肺心病28例、正常组20名测定肝血流量(HBF)、肝动脉血流量(HABF)、门静脉血流量(PVBF)以及全血比粘度高切值、低切值、红细胞压积.结果表明:肺心病组HBF、PVBF与全血比粘度高切值呈负相关(r=-0.6025,P<0.001;r=-0.5698,P<0.002),与低切值及红细胞压积无相关性.肺心病急发期因缺氧及酸中毒使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致肝脏血流灌注减少,尤其是门静脉血流的影响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血栓与红细胞压积关系的临床研究。方法此次选择了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于我院诊治的复发性脑血栓患者60例:患者发病24小时内测定红细胞压积,将所获结果正常者30例作为对照组,增高者30例作为观察组,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各项研究数据,并将所获相关数据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时红细胞数、平均细胞容积、红细胞压积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复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细胞压积可提示人体全血黏度,其与红细胞大小、数目相关,过高时会促使脑血栓形成及复发。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河池地区正常人群的血液流变学正常值 ,对我地区 80 0名 2 0~ 70岁的正常人 ,分五个年龄组 ,分别检测全血粘度 (高、中、低切 )、血浆粘度、血沉、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七项指标。结果表明 ,各年龄组之间 ,全血粘度 (高、中、低切 )、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男女之间 ,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全血粘度商切、红细胞压积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全血粘度中切、低切、血沉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反映出河池地区不同性别、年龄段的正常人血液流变学特点及七项检测指标的正常参考值界限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5):42-44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压积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在本院收治并开展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将其设定为研究组,再选择同期心功能正常的60例患者,将其设定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红细胞压积的差异性,并比较研究组治疗前后红细胞压积(VPRC)、LVEF和6 min步行试验的数值的变化。结果研究组VPRC为(39.0±7.3)%,对照组为(41.1±6.2)%,研究组较对照组低,两组患者之间红细胞积压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VPRC(40.1±7.0)%、治疗后LVEF为(47.0±13.1)%,治疗后6 min步行试验为(339.2±75.0)m,研究组治疗前后红细胞压积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VPRC、LVEF明显升高,6 min步行试验的数值也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其血红细胞压积较心功能正常患者低,血红细胞积压低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新陈代谢和血管微循环灌注量,建议临床上进一步进行探究,其治疗后的VPRC、LVEF和6 min步行试验的数值的变化显著。患者心功能的改善及患者红细胞压积增加,对指导心衰的治疗和预后的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