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壳聚糖作载体的神经干细胞移植修复脑损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壳聚糖作载体的NSCs移植及NGF的应用对大鼠TBI的修复作用。方法:用低温冷冻干燥法制备壳聚糖多孔支架。将从鼠胚前脑中分离的NSCs进行扩增,并标记BrdU。Feeney法制备SD大鼠TBI模型,随机分为3组:损伤对照组清创后不做移植;NSCs+支架移植组行壳聚糖作载体的NSCs移植;NSCS+支架+NGF移植组行壳聚糖作载体的NSCs移植,并在其中加入NGF。术后3个月在损伤区或移植区注射BDA追踪剂,行避暗回避和跳台试验。脑切片行Nissl染色、BrdU与NF-200免疫荧光双标及BDA组化染色。结果:两移植组的认知功能较损伤对照组明显改善,含NGF的移植组改善更加显著。Nissl染色见损伤对照组创伤区形成烧杯状空洞、海马萎缩变形。而两移植组创伤区有移植物填充并与宿主整合,创伤侧海马萎缩变形不明显;两移植组在移植区均可见BrdU与NF-200免疫荧光双标细胞,含NGF移植组中的双标细胞数量多、胞体大、突起多且长;BDA组化染色显示两移植组移植区内的细胞突起已延伸至宿主脑组织,含NGF的移植组向宿主脑组织延伸的突起较多。结论:大鼠TBI后行壳聚糖作载体的NSCs移植,可以改善大鼠的认知功能,NSCs可以向神经元分化并与宿主脑组织建立联系,NGF对其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及GFAP和NOS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大鼠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伤后1、3、7d取脑切片,行Nissl染色以及GFAP免疫组化和NADPH—d组化单标记及双标记染色。结果:损伤区周围皮质GFAP阳性细胞胞体增大、突起增粗增长,GFAP阳性细胞数量与正常侧及对照组相比,伤后1d即有明显增加,伤后3d、7d数量持续增加;损伤侧海马CAI~3区和DG各层GFAP阳性细胞排列紊乱,胞体增大、突起增粗增长,GFAP阳性细胞数量与正常侧及对照组相比则无明显变化。损伤区周围皮质、损伤侧海马NOS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伤后3d损伤区周围皮质和损伤侧海马中GFAP与NOS双标细胞分别占GFAP阳性细胞的14.2%和13.4%左右。结论: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大量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GFAP表达增加并且部分转化为NOS阳性细胞,提示其参与了脑组织的损伤与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3.
壳聚糖支架与神经干细胞生物相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壳聚糖多孔支架与神经干细胞(NSCs)的生物相容性,应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壳聚糖多孔支架,将神经干细胞克隆球接种于壳聚糖支架载体上,分为NSCs+支架组和NSCs+支架+NGF组。培养2周后冰冻切片,行Nissl染色及微管相关蛋白-2(MAP-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2,3-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CNP)免疫组化染色来检测NSCs的分化,并进行MAP-2阳性细胞计数、胞体面积、细胞周长的图像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壳聚糖支架孔隙率为90%,支架孔径为50~350μm。NSCs可以在壳聚糖支架上存活、迁移并分化成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NSCs+支架+NGF组的MAP-2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NSCs+支架组,且胞体较大,突起较多且长。上述结果提示,壳聚糖支架与NSC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外源性的NGF能够促进壳聚糖支架中的NSCs向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对颅脑创伤(TBI)大鼠受损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30只健康Sprague-Dawley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模型组(TBI后注射生理盐水)和UC MSCs移植组(TBI后注射UCMSCs),每组10只.UCMSCs移植后第10天处死大鼠,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损伤区周围脑组织中UCMSCs的比例,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损伤区周围脑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损伤区周围脑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估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 UCMSCs移植组大鼠损伤区周围脑组织中CD90、CD73和CD105全阳细胞数比例较模型组明显增多(0.4%比0.1%,P<0.05);HE染色结果显示UCMSCs移植组大鼠脑损伤情况较模型组有所减轻;UCMSCs移植组大鼠损伤区周围脑组织中VEGF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GFAP和BDNF阳性细胞数均高于模型组(均P<0.05),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亦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 UCMSCs移植治疗TBI大鼠可有效改善损伤区域的血管重建并促进神经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新生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探讨亚低温对缺氧缺血脑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①体外实验:取3日龄大鼠海马脑片,培养至第4天用氧糖剥夺法制备标本,于33℃(亚低温组)和37℃培养48h(常温组);对照组脑片不进行氧糖剥夺处理,37℃培养7d。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察培养脑片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和增殖。②体内实验:取7日龄大鼠,分手术组和假手术组。手术组永久性结扎左侧颈总动脉,然后置于含8%O2+92%N2中缺氧2h,制备缺氧缺血模型,分为手术亚低温亚组和手术常温亚组。假手术组仅分离左侧颈总动脉,不结扎,不予缺氧处理,分为假手术常温亚组和假手术亚低温亚组。各组于术后3和7d处死取材,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凋亡。结果①体外实验:氧糖剥夺后3d常温组较对照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亚低温组与常温组比较,GFAP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②体内实验:术后3和7d亚低温组GFAP阳性细胞数量较常温组显著降低,较常温对照组和亚低温对照组显著增高。GFAP与caspase-3免疫荧光双标记结果显示,术后3d常温组海马区84.5%GFAP阳性细胞表达caspase-3,亚低温组仅32.3%GFAP阳性细胞表达caspase-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亚低温能减轻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后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凋亡。  相似文献   

6.
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细胞凋亡及NOS阳性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不同时相皮质、海马、隔区细胞凋亡及NOS、ChAT阳性细胞的变化。方法:采用大鼠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伤后1、2、3、4、5、7、10d取脑切片,经Nissl染色,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NADPH—d组化染色观察NOS阳性细胞,ChAT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隔区ChAT阳性细胞。结果:Nissl染色可见损伤侧海马CA2、CA3区锥体细胞层细胞消失或紊乱。损伤区周围皮质凋亡细胞伤后3d达到高峰;损伤侧海马凋亡细胞伤后5d达到高峰;损伤侧隔区凋亡细胞7d达到高峰。正常侧上述脑区各时相点均未见到凋亡细胞。损伤区周围皮质、损伤侧海马和隔区iNOS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损伤侧隔区ChAT阳性神经元也明显减少。结论: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损伤区周围皮质和损伤侧海马、隔区细胞凋亡数量的变化与伤后时程有关。伤后细胞iNOS表达增加是导致细胞凋亡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 NMDA)致兴奋性毒性脑损伤大鼠海马内BMP4mRNA、BrdU与GFAP的表达。方法:原位杂交检测BMP4的表达, 流式细胞仪检测NMDA致兴奋性毒性脑损伤后齿回内BrdU与GFAP阳性细胞的比例, 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BrdU标记细胞与GFAP蛋白的共存。结果:BMP4mRNA阳性细胞数在NMDA致兴奋性毒性损伤后1d与3d显著升高, 7d与15d组海马内BMP4mRNA阳性细胞数降低。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 NMDA致兴奋性毒性脑损伤使齿回内BrdU阳性细胞的比例降低, 而GFAP阳性细胞的比例显著升高, 并在7d与15d组表达最高。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BrdU标记细胞与GFAP蛋白的共存, 证实70%的BrdU标记细胞为GFA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 表明NMDA致兴奋性毒性损伤有明显的促胶质发生作用。结论:以上结果提示NMDA致兴奋性毒性损伤有明显的促胶质发生作用, 而该作用可能与海马内BMP4的过度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鼠海马内注射v淀粉样蛋白1-40(Aβ1-40)后海马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的变化及雷公藤多甙(TWP)对其的影响。方法:在大鼠左侧海马定向注射Aβ1-40作为Aβ组,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雷公藤多甙腹腔注射治疗海马内注入了Aβ1-40的大鼠为TWP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结果:Aβ组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GFAP阳性细胞数增多,细胞截面积明显增大。TWP组星形胶质细胞数较Aβ组减少,并且细胞截面积明显缩小。结论:雷公藤多甙能抑制Aβ诱导的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性增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苯丙胺对大鼠学习能力、GFAP免疫阳性细胞结构和亚细胞结构的影响。方法苯丙胺腹腔注射SD大鼠,用水迷宫检测其空间辨别性学习能力,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海马结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阳性细胞的形态变化;用电镜方法检测GFAP免疫阳性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学习能力检测发现,在14d以前,苯丙胺组大鼠较生理盐水组的平均运行时间和平均潜伏期缩短(P0.05);在15~28d,苯丙胺组大鼠较生理盐水组正确率降低(P0.05);在29~42d,苯丙胺组大鼠较生理盐水组正确率降低、平均运行时间延长(P0.05)。GFAP阳性细胞形态学观察发现,正常对照组大鼠海马结构星形胶质细胞主要分布在海马以及齿状回的多形层和分子层;生理盐水组大鼠海马结构星形胶质细胞分布与游水组相似,但细胞突起变长及增粗,分支增多,且各亚区比正常对照组相应亚区的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增多(P0.05);苯丙胺组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分布与正常对照组相似,但细胞突起变长、增粗和分支增多更明显,各亚区的星形胶质细胞比正常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相应亚区增多(P0.05);电镜观察发现苯丙胺组大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亦可见退变星形胶质细胞。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苯丙胺导致大鼠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引起大鼠海马结构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不同时相海马细胞凋亡及。bcl-2、NGF—R阳性细胞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大鼠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伤后1、2、3、4、5、7、10d取脑切片,作:Nissl染色,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cl-2、NGF-R阳性细胞。结果:Nissl染色可见损伤侧海马CA2、CA3区锥体细胞层细胞消失或排列紊乱。损伤侧海马凋亡细胞伤后5d达到高峰,正常侧海马各时相点均未见到凋亡细胞。损伤侧海马bcl-2阳性细胞数量下降,伤后3d至最低点;NGF—R阳性细胞数量增加,伤后5d达到高峰。结论: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损伤侧海马细胞凋亡数量的变化与伤后时程有关。伤后细胞bcl-2表达下降、NGF-R表达增加是导致细胞凋亡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透明质酸-半乳糖化壳聚糖复合支架(HGC)联合牛磺酸(Tau)对脑创伤(TBI)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成年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脑创伤组(TBI组)、透明质酸-半乳糖化壳聚糖复合支架组(HGC组)、透明质酸-半乳糖化壳聚糖复合支架与牛磺酸联合治疗组(HGC-Tau组),每组10只.TBI、HGC及HGC-Tau组采用液压打击法在大鼠左侧大脑半球制作TBI模型,Sham组仅在相同位置开骨窗,不予打击.HGC组于造模后7d将30μl HGC植入大鼠脑皮质损伤区,HGC-Tau组以同样方法植入相同体积HGC与牛磺酸的混合物.TBI后1、3、7、10、14、21 d进行改良型神经功能评分(mNSS),其中17~21 d进行Morris水迷宫(MWM)实验.TBI后28 d采用实时定量PCR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质(GFAP)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HGC-Tau组mNSS评分在TBI后14d及21d显著低于TBI组(P<0.05),HGC组各时间点评分与TBI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GC-Tau组与HGC组相比,评分在TBI后14、21 d显著降低(P<0.05);HGC-Tau组MWM检测目标象限百分比从创伤后18d开始明显大于TBI组(P<0.05),HGC组创伤后21 d目标象限百分比显著大于TBI组(P<0.05),HGC-Tau组仅在18、19 d目标象限百分比明显大于HGC组(P<0.05);HGC组及HGC-Tau组TBI后28 dGFAP mRNA及蛋白表达量与TBI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且较HGC组,HGC-Tau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结论 单纯使用HGC仅能抑制创伤性脑损伤后胶质细胞增生,对神经功能改善无明显作用.HGC联合Tau治疗可抑制重型脑损伤后胶质细胞增生,改善神经功能,表明生物材料与药物联合治疗脑外伤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督脉电针对脊髓全横断损伤处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存活、分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将20只成年SD大鼠分为神经干细胞移植14d组(NSCs14d组)、督脉电针+神经干细胞移植14d组(电针NSCs14d组)、神经干细胞移植30d组(NSCs30d组)和督脉电针+神经干细胞移植30d组(电针NSCs30d组)4组。所有动物均实施T10段脊髓全横断手术,其中电针组和电针NSCs组于术后5d进行电针治疗。分别于术后14d和30d取材检测移植在脊髓损伤处的神经干细胞存活、分化和迁移情况。结果1.电针NSCs14d组或电针NSCs30d组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存活数量均多于NSCs14d组或NSCs30d组,但是电针NSCs30d组或NSCs30d组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存活数量均少于电针NSCs14d组或NSCs14d组。2.电针NSCs30d组和NSCs30d组的脊髓全横断损伤处及其相邻的组织均有少量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呈现微管相关蛋白2(MAP2)阳性染色。3.电针NSCs30d组和NSCs30d组的脊髓全横断损伤处及其相邻的组织均可观察到较多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呈现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染色。4.在电针NSCs14d组或电针NSCs30d组,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向脊髓损伤处尾端组织迁移的距离明显长于NSCs14d组或NSCs30d组。结论督脉电针能够促进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处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存活,这些细胞能分化为MAP2或GFAP阳性细胞;督脉电针对移植在脊髓损伤处的神经干细胞向宿主脊髓组织迁移方向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脑血管扩张药盐酸法舒地尔对脑外伤(TBI)大鼠脑细胞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对外伤后受损害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创伤性脑损伤组(TBI)、亚低温治疗组(MHT)、法舒地尔治疗组(FSD)及亚低温联合法舒地尔组(MHT+FSD),每组6只。Allen's改良法制作海马细胞凋亡的模型,予以亚低温及亚低温联合法舒地尔治疗。HE染色观察海马细胞形态学的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神经细胞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1)HE染色。MHT组与FSD组海马细胞均较TBI组形态规则,胞核浓染、固缩的现象明显减少。与MHT组及FSD组相比,MHT+FSD组细胞层次更多,排列也更为整齐。(2)免疫组化检测。与TBI组相比,MHT组及FSD组Bcl-2蛋白达表水平显著增高(P〈0.05),Bax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MHT组及FSD组相比,MHT+FSD组Bcl-2蛋白表达显著增强(P〈0.05),Bax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法舒地尔治疗可通过有效抑制TBI后细胞凋亡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生大鼠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体外培养新生大鼠神经干细胞.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3d后用脑立体定位仪经脑室移植神经干细胞,移植时间点及再灌注1~7周对移植大鼠进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分(NSS).再灌注1、 2、 3、 5、 7周末麻醉处死大鼠,脑组织石蜡包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移植后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分布.结果:神经干细胞表达巢蛋白,在血清条件下分化为表达微管相关蛋白(MAP2)的神经元和表达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干细胞移植组NSS评分在各个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分布于缺血侧皮质、纹状体,再灌注后3、 5、 7周,皮质、纹状体阳性细胞数分别较1、 2周显著增多,第3、 5、 7周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3周组织结构疏松,缺损严重,而第5、 7周组织结构较前3周完整致密.结论:移植的神经干细胞能在脑缺血大鼠脑内存活、迁移,并能改善缺血后大鼠的神经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5.
移植神经干细胞促进脊髓全横断大鼠结构与功能修复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目的 探讨移植神经干细胞对脊髓全横断性大鼠部分结构与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 在脊髓全横断处移植神经干细胞60d后,在横断处下方3mm注射荧光金逆行标记轴突再生的上运动神经元,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神经干细胞在宿主内的分化,同时用体视学方法观测脑干红核和大脑皮质感觉运动区内锥体细胞层的神经元密度变化。用BBB评分法和爬网格法观测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等。结果 移植的神经干细胞能在宿主内存活并向前后方向迁移到脊髓内,部分神经干细胞分化为GFAP、NF-200和GAP-43阳性细胞。移植神经干细胞后在红核和感觉运动区内锥体细胞层可见有被荧光金标记的神经元胞体,脊髓横断处附近脊髓组织的溃变程度减轻,红核及躯体感觉运动区内神经元密度高于未移植组,大鼠后肢的自主运动功能明显好于未移植组。结论 神经干细胞移植入损伤脊髓后能分化为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能减轻脊髓的继发性损伤,保护受损伤的神经元,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血前给予自噬诱导剂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效应及可能机制。方法: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建立全脑缺血模型,再灌注后24 h,评价动物神经行为功能,连续脑切片,采用Nissl染色定量检测皮层及海马CA1区细胞密度;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aspase-3阳性神经元,计数皮层及海马CA1凋亡细胞数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计数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内呈Ki67阳性、GFA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阴性(Ki67+/GFAP-)细胞的数量。结果:Rapamycin术前预处理可以改善缺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陷(P<0.05)。Nissl染色结果表明Ra-pamincy术前1 h给药可以减轻缺血导致的皮层(P<0.01)及海马CA1区(P<0.01)细胞丢失。同时,Rapamycin术前给药也显著减少了缺血导致的皮层及海马CA1区内Caspase-3阳性细胞的数量,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Rapamycin术前1 h给药增加了海马齿状回内Ki67+/GFAP-细胞的数量,和缺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全脑缺血模型上,通过自噬活化途径的缺血预处理可以保护缺血性脑损伤,这一作用和Rapamycin减少凋亡、增加新生神经细胞的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对大鼠前额叶皮质损伤区域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以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8周龄雄性健康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和缺血组(ischemi-a),通过光化学诱导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采用Nissl染色观察大鼠前额叶皮质神经元损伤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  相似文献   

18.
Recent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e beneficial effects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and transplanted neural stem cells (NSCs) in cerebral ischemia.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the combined administration of NSCs and VEGF on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adult rats. Four groups (n = 12, respectively)--group 1 (ischemia-only), group 2 (ischemia + VEGF), group 3 (ischemia + NSCs) and group 4 (ischemia + NSCs + VEGF)--were compared. Human NSCs (HB1.F3), labeled with Lac Z+ or PKH26, were given intravenously 24h after surgery (5 x 10(6) cells). At 48 h after surgery, recombinant human VEGF (50 microg/kg) was infused intravenously (1 microg/(kg min)). Behavioral tests using the modified limb placing and rotarod tests were performed every week following ischemia. Immunohistochemistry for endothelial barrier antigen (EBA), VEGF and Nissl staining were performed at day 35 after ischemia. Group 4 showed better behavioral recovery at 7, 14 and 28 days than group 3 (p = 0.020, 0.005 and 0.043, respectively). These functional recoveries were correlated with enhanced EBA immunoreactivities at day 35 after ischemia, especially in the ipsilesional striatum. Group 4 showed lesser degree of brain atrophy in cortex and striatum, when compared with other groups. The distribution of VEGF was not co-localized with NSC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VEGF may act synergistically on NSC-transplanted, ischemic brain via a pro-angiogenic eff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