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乙型肝炎患者957例血清学标志分析 总被引:111,自引:0,他引:111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记的表现模式。方法共957份乙肝患者血清标本,均以Abbott多功能全自动酶免疫快速分析仪进行检测,以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DNA。为表述方便,设定血清病毒学标记检测项目第1-5项的排列顺序为(1)乙肝表面抗原。 相似文献
2.
40例HBsAg阴性HBeAg阳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清学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40例HBsAg阴性HBeAg阳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清学调查与分析耿全林(南京市第二医院检验科,南京210003)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E抗原我们在对34560例病人血清标本进行乙型肝炎标志物(HBVM)检测时,发现其中有40例HBs...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不同血清学标志物(HBV-M)模式下HBV-DNA定量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对304例乙肝患者血清用ELISA法作HBV-M测定,用荧光定量PCR(FQ-PCR)法测定HBV-DNA含量,全自动生化仪进行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及谷草转氨酶线粒体同工酶(ASTm)测定,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HBsAg(+)HBeAg(+)HBcAb(+)(大三阳组)HBV-DNA定量显著高于HBsAg(+)HBeAg(-)HBcAb(+)(小三阳组)(t=6.47,P〈0.05)和HBsAg(+)HBcAb(+)组(简称"1,5组")(t=2.25,P〈0.05),后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P〉0.05);大三阳组的HBV-DNA阳性率为90.8%(108/119)明显高于小三阳组的32.4%(52/150)及1,5组的34.3%(12/35)(P〈0.05)。HBV-DNA定量与肝功能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全部病例分析仅TBil与HBV-DNA水平无统计学相关性,但分组分析表明,大三阳组中TBil和γ-GT与HBV-DNA水平无统计学相关性,而小三阳组和1,5组TBil、ALT、AST、γ-GT和ASTm与其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乙肝患者中,大三阳组与小三阳组、1,5组间HBV-DNA水平及阳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乙肝患者血清学不同的HBV-M下,HBV-DNA水平与肝功能指标TBil、ALT、AST、γ-GT和ASTm的相关性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155例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少见模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155例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HBV-M)少见模式进行分析,探究可能原因。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HBV-M,同时参考聚合酶链反应(PCR)HBV DNA检测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155例少见HBV-M结果模式,主要表现为三组: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的HBV感染;抗-HBc阴性的HBV感染;HBsAg阴性的HBV感染。结论机体免疫反应的不同、ELISA检测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病毒变异都可能导致HBV-M检测结果出现少见模式,建议使用更为灵敏的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5.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4 种胶体金免疫层析测定(GICA) 试条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的性能、结果等技术参数进行评价,为各实验室的选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GICA 法和酶免疫(EIA) 法对定值的HBsAg 样品和2 158 份全血或血清标本同时测定,并结合有关物理现象作观察,对4 种GICA试条的敏感性、特异性、试条渗透性、固相膜均匀性等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4 种GICA 试条对HBsAg的最小检出量为1 ~5 ng/ml;与EIA 法比较,检出率为95 .6 % ~98 .7 % ,一般不出现假阳性,未发现前带反应;检测所需时间5 ~30 分钟,但试剂成本为EIA 法的4 ~5 倍。结论 GICA 适用于急诊检验,便于献血员现场采血前的筛选;其敏感性低于EIA 法,成本高;单独用于献血员筛选并不可靠,必须与EIA 法并用,实行双检。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HBsAg检测假阳性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我国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高,HBV感染血清学标志物是临床实验室最主要的检测项目之一。本实验分析ELISA法检测HBV标志物s抗原(HBsAg)出现假阳性的原因并探讨应对措施。方法 ELISA法检测HBsAg阳性时,应用MEIA法复检。结果 156例样品用MEIA法复检HBsAgELISA法HBsAg阳性标本,结果4例阴性,ELISA法阴性误检率为2.56%。结论 ELISA法本实验室试剂存在HBsAg假阳性。在日常工作中,对ELISA法测定的HBV标志物5项指标HBsAg阳性的样品,严格多家试剂联合复检HBsAg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患者表面抗原与表面抗体同时阳性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与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同时阳性的原因。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每天受检标本,收集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检测标本,测定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项目。结果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主要出现在慢性乙肝患者及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结论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模式是由多种原因引起,其中病毒株变异可能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我国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高,HBV感染血清学标志物是临床实验室最主要的检测项目之一.本实验分析ELISA法检测HBV标志物s抗原(HBsAg)出现假阳性的原因并探讨应对措施.方法 ELISA法检测HBsAg阳性时,应用MEIA法复检.结果 156例样品用MEIA法复检HBsAgELISA法HBsAg阳性标本,结果4例阴性,ELISA法阴性误检率为2.56%.结论 ELISA法本实验室试剂存在HBsAg假阳性.在日常工作中,对ELISA法测定的HBV标志物5项指标HBsAg阳性的样品,严格多家试剂联合复检HBsAg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26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与HBV感染的关系.方法:对符合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PHC诊断标准的265例患者的HBV感染的相关资料进行数理分析.结果:265例PHC患者中,HBsAg阳性241例(90.9%),其中HBV DNA阳性201例(75.8%),抗-HBe阳性167例(63.0%),而在167例抗-HBe阳性者中HBV DNA阳性141例(84.4%).结论:HBV感染是PHC发生的重要的始动因子,大部分PHC病人中存在HBV DNA活动性复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我国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高,HBV感染血清学标志物是临床实验室最主要的检测项目之一.本实验分析ELISA法检测HBV标志物s抗原(HBsAg)出现假阳性的原因并探讨应对措施.方法 ELISA法检测HBsAg阳性时,应用MEIA法复检.结果 156例样品用MEIA法复检HBsAgELISA法HBsAg阳性标本,结果4例阴性,ELISA法阴性误检率为2.56%.结论 ELISA法本实验室试剂存在HBsAg假阳性.在日常工作中,对ELISA法测定的HBV标志物5项指标HBsAg阳性的样品,严格多家试剂联合复检HBsAg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CMIA)技术检测的乙肝两对半的模式特征。方法 用Architect i2000 SR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对1010例血清标本进行乙肝两对半的定量检测,对于检测发现的少见模式(“1235”、“1245”、“1345”、“12345”)的38例标本再用ELISA法检测作对比分析。结果 CMIA法定量检测结果共15种模式,常见模式以“145”、“135”、“245”、“25”、“2”及全阴为主。ELISA法检测结果:少见模式中的“1345”主要表现为“145”;“1245”模式主要表现为“145”、“245”;“1235”模式主要表现为“135”;“12345”模式共2例,均表现为“15”。结论 乙肝两对半表现模式较为复杂,CMIA技术检测乙肝两对半的灵敏度、速度和自动化程度均较高。是目前临床检查乙肝两对半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HBsAg阳性血清HBV DNA与HBV标志物定量测定的相关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HBsAg阳性血清HBV DNA与HBV标志物(HBV M)含量之间的量化关系,揭示两种HBVM血清学模式HBV DNA与HBV M含量的相关性特征。方法对225例血清标本采用PE7000型FQ-PCR仪和AXSYM免疫分析仪分别进行HBV DNA和HBVM的定量测定,以HBV M血清学模式进行HBV DNA分组并分析比较各组的相关性及特点。结果HBsAg/HBeAg/抗-HBc阳性模式的HBV DNA含量54.5%分布在107拷贝/ml以上,HBV DNA的C~G组及抗-HBs、HBeAg、抗-HBe的F~G组含量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HBV DNA含量与抗-HBs呈负相关(r=-0.670)、与HBeAg和抗-HBe则呈正相关(r=0.524、r=0.814);而HB-sAg/抗-HBe/抗-HBc阳性模式的HBV DNA含量82.2%分布在105拷贝/ml以下,HBV DNA的B~G组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仅与抗-HBs呈负相关(r=-0.569)。结论不同HBV M血清学模式HBV DNA与HBV M含量之间存在不同的相关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乙肝血清学标志物(HBV-M)检测中乙肝病毒e抗原与抗体(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的特征。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118例各类乙型肝炎患者的HBV-M,对其中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的样本进行双孔复检,如仍然为双阳性则采用中和实验验证。结果 3118例样本初检时检出HBeAg与HBeAb双阳性53例,经双孔复检仅剩31例显现双阳性,中和实验后确认双阳性样本19例。结论乙肝患者的血清当中HBeAg与HBeAb共存的模式客观存在,但必须慎重分析与复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近6年来HBV血清标志物检出率变化情况.方法收集3家大型医院2003-2008年6年间排除肝炎及相关病区共70 582例住院患者.采用AxSYM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技术检测HBV血清标志物5项,包括HBsAg、HBeAg、抗-HBc、抗-HBe和抗-HBs结果及相关资料,并将每例5项标志物结果作为一种模式,对各项标志物及模式检出率逐年变化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BV血清标志物5项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抗-HBc(55.17%)、抗-HBs(49.57%)、抗-HBe(28.42%)、HBsAg(8.92%)、HBeAg(2.12%),且6年来均呈逐渐下降趋势.HBsAg由2003年的9.30%降至2008年8.70%,1992年以后出生人群HBsAg检出率(2.28%)明显低于总人群检出率(8.92%),且逐年下降趋势明显,从2003年的3.57%降至2008年1.85%.每项标志物检出率男性(HBsAg、HBeAg、抗-HBc、抗-HBe和抗-HBs检出率依次为12.38%、2.72%、56.57%、41.50%、65.48%)均高于女性(HBsAg、HBeAg、抗-HBc、抗-HBe和抗-HBs检出率依次为7.25%、1.58%、53.43%、28.35%、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09.74、105.78、69.66、1 321.61、1 726.91,P均<0.01).在70 582例患者中,5项HBV血清标志物结果可归纳为26种模式,检出率≥1%的模式有8种,"全阴性"模式占第一位,6年间无明显变化.近6年来,人群不同年龄段不同检测模式检测结果不同,≤20岁人群以"全阴性"和"抗-HBs单独阳性"模式为主,>20岁人群以"抗-HBc和(或)抗-HBe、抗-HBs阳性"等模式为主."HBsAg、HBeAg、抗-HBc阳性"和"HBsAg、抗-HBc、抗-HBe阳性"等模式检出率呈两端低、中间高分布,20~70岁人群检出率高.结论近6年HBV血清标志物检出率呈缓慢下降趋势,低龄人群HBsAg检出率明显下降.总人群HBV感染率依然较高,不断改进HBV血清筛查技术对于降低HBV感染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血清学检测“两对半”标志物在临床实际检测应用中很常见,有定性和定量之分,前者用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态的明确,后者则主要用于抗病毒药物治疗疗效预测和评估.定性测定中“两对半”标志物会出现一些不常见的模式,既让检验人员不知所措,也让临床医师感到困惑,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临床应用.本文探讨了临床实验室应当如何恰当地报告和解释常用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检测结果,临床医师又应当如何正确地应用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分析乙肝病毒感染者的状态,使乙肝“两对半”标志物检测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低水平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01,自引:2,他引:101
目的:了解低水平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人群分布及其相关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模式特征。方法: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技术测定8089例非肝炎病芡住院患者血清HBsAg及其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e抗原及其e抗体(HBeAg、抗-HBe)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根据定值参比血清和样本的HBsAg荧光速率值/阴性对照荧光速率值之比值(S/N值),并结合中和试验结果,确定浓度在5μg/L以下的HBsAg阳性例数,并分析相关乙肝病毒(HBV)血清标志物模式。结果:共检出HBsAg阳性816例,HBsAg浓度在5μg/L以下的有189例,占总数的2.34%,占HBsAg阳性人群的23.16%。其中,HBsAg浓度在1μg/L以下的有84例(44.40%);1-2μg/L的有33例(17.5%);2-5μg/L的有72例(38.10%)。对上述低水平HBsAg人群的5项HBV血清标志物检测获得8种模式,以“HBsAg、抗-HBc、抗-HBe阳性”,“HBeAg和抗-HBs阴性”模式为主(74.60%);累计HBsAg和抗-HBc同时阳性者占94.17%;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只出现在HBsAg1μg/L以下人群中(6.45%)。结论:低水平血清HBsAg人群不容忽视,提高HBsAg检测灵敏度有重要意义;同时检测相关HBV血清标志物,对于确定上述人群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模式转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本地人群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模式的转变规律。方法对2008、2010年来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HBsAg携带者746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乙型肝炎(下称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分别按性别、年龄2008年乙肝血清标志物模式进行分组统计处理。结果共检出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模式转变者55例。经χ2检验,可认为男性HBsAg携者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模式转变率(8.24%)高于女性(1.94%);不同年龄组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模式转变率相同;乙肝"1、3、5"与"1、5"模式转变率相同;乙肝"1、3、5"、"1、5"模式转变率(分别为13.89%、13.66%)高于乙肝"1、4、5"模式(4.02%)。结论本实验结果总体上应属于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模式的自然转变,需加强对少见模式的验证。 相似文献
18.
HBsAg和HBV e抗原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BsAg和HBV e抗原(HBeAg)定量检测的发展有助于监测患者血中HBV抗原的动态变化,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优于单纯监测HBV DNA.长效干扰素治疗12和24周,HBsAg水平及其下降幅度与患者治疗结束及随访期间持续性病毒学应答甚至HBsAg转阴相关.HBsAg定量测定程序的标准化和HBeAg定量测定试剂的研发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能够准确预测疗效和改变治疗方案的时间点和具体定量临界值也需进一步大样本临床研究来确定.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DNA含量与血清标志物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与乙肝血清标志物关系。方法 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354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DNA含量,与HBV标志物作对比研究。结果 血清HBeAg阳性组HBVDNA含理明显高于抗-HBe或抗-HBc阳性组,而后两组HBVDNA检出率仍较高,乙型肝炎肝硬化组阳性率明显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且含量较低。结论 定量PCR法检测HBVDNA检出率仍较高,乙型肝炎肝硬化组阳性率明显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且含量较低。结论 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为临床了解病毒复制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及疗效观察提供了确切依据。 相似文献
20.
1006例甘肃省陇东地区HBV患者血清标志物与HBV DNA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甘肃省陇东地区人群乙肝病毒(HBV)感染血清学标志物常见模式与HBVDNA拷贝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1 006例血清标本同时进行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HBVm)测定和HBV DNA荧光定量测定(FQ-PCR),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368例大三阳的标本中,检出HBV DNA阳性326例,检出率8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