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克拉霉素对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及角膜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制备大鼠角膜碱烧伤新生血管模型,将42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6只(6眼)、胃饲克拉霉素60mg·kg-1的实验组18只(18眼)、胃饲等量生理盐水的对照组18只(18眼).运用裂隙灯、HE染色分别观察新生血管长度及面积、微血管的数量.结果 实验组新生血管生长速度变慢,血管面积减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 一定剂量的克拉霉素可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角膜缝线、碱烧伤两种常用方法来诱导兔角膜新生血管(CNV)产生。观察CNV产生早期的过程中,其生长情况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兔角膜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将新西兰白兔75只随机分为3组,A组-正常对照组5只;B组-角膜缝线组35只;C组-碱烧伤组35只。每日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炎性反应情况与混浊程度,检测第3天、7天、14天角膜新生血管长度和数量并摄影记录;B、C两组分别于实验后第1、2、3、5、7、10、14天观察、取材。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VEGF在兔角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伤后3 d,新生血管开始侵入角膜;7 d,新生血管生长活跃;10 d,新生血管达到生长高峰;14 d后B组与C组新生血管均出现回退迹象。角膜缝线组CNV面积明显小于碱烧伤组(P〈0.01),10 d后VEGF在碱烧伤组的表达明显高于缝线组(P〈0.01)。结论碱烧伤组相对于缝线组可以诱导产生更多的新生血管(CNV面积),且CNV退化的时间晚,这些可能与VEGF的表达有关;但角膜缝线更容易控制CNV产生的范围。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PEDF)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3组:PEDF治疗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正常组.建立碱烧伤诱导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动物模型,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l5nmol/L PEDF滴眼液和生理盐水点眼,采用裂隙灯观察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的表达.结果 各时间点新生血管的面积,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显示,碱烧伤后7,10,14d治疗组VEGF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PEDF通过下调VEGF的表达,最终可有效抑制碱烧伤诱导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5.
王进  孙亮  齐秀英 《黑龙江医学》2017,(12):1206-1208
目的观察小鼠碱烧伤后角膜新生淋巴管和血管的形成情况,探讨Avastin对小鼠角膜新生淋巴管和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制作小鼠角膜碱烧伤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小鼠25 mg/mL Avastin 5μL结膜下隔日注射,同时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3次/d,连续治疗两周;对照组连续两周内每日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3次,分别于碱烧伤后3 d、7 d和12 d取材。应用LYVE-1标记淋巴管,观察小鼠角膜内新生淋巴管的形成情况;体视显微镜观察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生成因子VEGF-C在角膜碱烧伤后不同时间段角膜组织内的表达。结果碱烧伤后7d的对照组角膜基质中可见新生淋巴管。在治疗组中,碱烧伤后12d可见角膜基质内存在新生的淋巴管。Avastin治疗组不同时间段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均少于角膜碱烧伤对照组。在正常小鼠角膜组织内,VEGF-C表达于角膜上皮层和内皮层。在治疗组碱烧伤角膜内,各时间段VEGF-C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Avastin具有抑制小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淋巴管和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角膜组织内VEGF-C的表达从而抑制角膜新生淋巴管和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强力霉素抑制鼠眼化学伤角膜新生血管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强力霉素对鼠眼化学伤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42只,制成眼碱性化学伤模型,随机分为强力霉素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1只大鼠(右眼),治疗组强力霉素30mg/(kg·d)灌胃给药,对照组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裂隙灯观察角膜新生血管、角膜水肿、上皮缺损愈合及眼前段情况,分别于3、7、14、21、28、35 d裂隙灯照相并计算新生血管面积及新生血管抑制率.[结果]两组大鼠伤后第1天角膜缘血管网扩张充血,3d时血管开始侵入角膜,7~14 d时新生血管达到高峰,14~21 d后新生血管逐渐回退;两组角膜新生血管长度、新生血管面积及角膜水肿程度存在差异P<0.05);各时间点角膜新生血管抑制率为35.8%~53.3%,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结论]强力霉素能有效地抑制眼化学伤诱导的角膜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CNV)模型的成功率及角膜的形态学变化,来探讨理想的角膜新生血管模型。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NaOH局部作用于兔中央角膜或周边角膜来诱导兔CNV形成。记录碱烧伤后第14天时角膜混浊及水肿的程度、CNV面积及溃疡的面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角膜混浊程度与NaOH浓度成正相关,NaOH浓度越低,混浊程度越低。高浓度的NaOH,其烧伤位置为周边角膜时,CNV模型的成功率最高,此时CNV的面积最大,而角膜溃疡的面积最小。CNV的面积与角膜溃疡的面积呈相反趋势。结论烧伤位置为角膜缘时,NaOH浓度越高,越有利于兔CNV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贝伐单抗(Bevacizumab)在治疗兔角膜新生血管中的作用及药物浓度与作用的相关性。方法通过碱烧伤建立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将48只健康大耳白兔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为不同浓度贝伐单抗处理组(1.25、3.75、6.25、12.5、25.0 mg/ml),在裂隙灯下动态观察兔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免疫组化定性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o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RT-PCR基因水平下观察VEGF mRNA的表达。结果贝伐单抗对兔角膜新生血管(CNV)有抑制作用,CNV面积6.25、1.25、25.0 mg/ml贝伐单抗组与对照组、1.25、3.75 mg/ml贝伐单抗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此三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和Real-time PCR结果显示,1.25、3.75 mg/ml贝伐单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25 mg/ml及以上浓度贝伐单抗组与对照组、1.25、3.75 mg/ml贝伐单抗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6.25 mg/ml以上浓度贝伐单抗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伐单抗(Bevacizumab)对兔角膜新生血管有抑制作用,且随着药物浓度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达到一定浓度后作用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9.
诺帝滴眼液对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观察自制诺帝滴眼液(Nordy eye drop)对Long.Evans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CRNV)有无抑制作用及其对正常角膜有无毒副作用。方法 采用0.025%、0.1%两个不同浓度诺帝滴眼液滴眼21d,通过裂隙灯、光镜、电镜观察检测诺帝滴眼液的毒副作用。建立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模型,0.025%、0.1%两个不同浓度诺帝滴眼液4次/d滴眼治疗,0.1%地塞米松磷酸钠滴眼液作为阳性对照、空白溶液作为阴性对照,观察诺帝治疗效果。结果 诺帝滴眼液滴眼21d后观察正常大鼠,无畏光、结膜充血等刺激症状,组织学检查显示结构正常,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大鼠角膜碱烧伤后1d时仅见角膜缘血管网扩张,3d时新生血管长入,7~14d达高峰,14d时治疗组和地塞米松组新生血管开始退化;比较各组CRNV面积与角膜面积的比值,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均小于阴性对照组并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间、0.025%与0.1%治疗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0.025%、0.1%的诺帝滴眼液局部滴眼无明显毒副作用,并且对CRNV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碱烧伤诱导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CRNV)的发生,探讨定量分析CRNV和观察CRNV通透性的方法。方法取36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30):采用浸润l mol/L NaOH的滤纸片接触角膜5 s,诱导碱烧伤CRNV;对照组(n=6):不进行任何处理。于碱烧伤后第4、7、10、14天测量CRNV面积;第3、7、10、16、28天取眼球做切片的HE染色行组织学检查;第10天使用CD31抗体标记CRNV并计数,行荧光血管造影观察CRNV的通透性;每日观察角膜溃疡和前房积血等情况。结果实验性碱烧伤CRNV存在生长和消退的过程。无菌性角膜溃疡和前房积血较为常见,发生率分别为6.7%和10.0%。眼球切片的HE染色可观察到不同时间角膜组织的病理变化。碱烧伤后第10天,CD31抗体免疫组化标记并记数CRNV,荧光血管造影可观察到显著的CRNV渗漏。结论CD31抗体免疫组化标记、记数CRNV及联合CRNV面积测量,是CRNV定量分析较为客观的方法;荧光造影是观察和记录CRNV通透性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熊贞燕  何明  周辉  石珂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12):46-49,53,F0003
目的 观察在活体状态下不同浓度肝素对兔角膜新生血管(CNV)的抑制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是否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有关.方法 将20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与肝素A、B、C组(肝素浓度:A组25 g/L、B组50 g/L、C组100 g/L),每组5只.建立双眼角膜碱烧伤模型后每组每天滴抗生素眼药水,隔天球结膜下注射相应浓度药物,记录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28 d后处死并摘除眼球进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肝素A、B、C组与对照组比较,CNV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素A、B、C组间比较,肝素浓度越高,CNV面积越小(P<0.05)、数量越少(P<0.05)、bFGF含量越少)(P<0.05).结论 肝素可以有效抑制碱烧伤后兔CNV的增生,其浓度与其对兔CNV的抑制效果呈正比关系.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CNV形成中发挥作用,其含量变化与CNV数量平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的表达及作用;观察局部应用硝基左旋精氨酸甲脂(LNAME)对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A组为治疗I组,B组为治疗Ⅱ组,C组为治疗Ⅲ组,D组为对照组和E组为正常组。治疗组(A、B、C组)碱烧伤后分别滴用0.3%,1%,3%的硝基左旋精氨酸甲脂滴眼液,对照组(D组)滴赋形剂,E组滴用30g·L-1的硝基左旋精氨酸甲脂滴眼液。采用裂隙灯照相,免疫组化染色,多媒体彩色图像病理分析系统分别计算8h、1,4,7,14,28d共6个不同时间点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免组染色的平均光密度值。并观察局部用药的毒副反应。结果:碱烧伤后大鼠角膜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主要表达于基质层中浸润的炎性细胞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iNOS的表达与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在治疗组B、C组与治疗组A和对照组之间在统计学上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重复局部给药良好耐受。结论:局部应用LNAME对炎性角膜新生血管有一定的治疗作用;iNOS表达水平与炎性角膜新生血管明显相关;局部应用LNAME无明显毒副作用,是安全有效的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兔碱烧伤角膜的表达与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将33只家兔分为正常组(3只,6眼)、烧伤组(30只,60眼),以2mol/LNaOH制备双眼角膜重度碱烧伤模型,用裂隙灯图像分析系统记录角膜新生血管(CoNV)生长情况。碱烧伤组分批(n=5)于伤后第1、4、7、14、21、28天处死家兔,分别取角膜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和iNOS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iNOS在正常兔角膜上皮层及基质层仅有少量表达,在烧伤组表达明显增强(P〈0.05),表达范围主要在基质层炎性细胞、角膜上皮细胞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峰值在术后第7天,随后下降,在第21天时又有所回升。结论碱烧伤后角膜组织中iNOS的表达明显增加,其变化趋势与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曲线相一致且高峰期提前2~3d,提示iNOS水平与无菌性炎症性新生血管形成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氟伐他汀组和地塞米松组,每组10只,均用1mol/L的NaOH烧伤大鼠右眼,生理盐水组、氟伐他汀组和地塞米松组分别以生理盐水、10-5 mol/L氟伐他汀和1g/L地塞米松点眼。碱烧伤后1-14d用裂隙灯观察角膜的混浊度和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HE染色观察角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观察VEGF和CD31的表达情况。结果:碱烧伤后第3,7,14天,氟伐他汀组和地塞米松组的角膜混浊度评分和新生血管生长评分都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氟伐他汀组和地塞米松组的角膜组织结构明显整齐,新生血管的形成明显减少,伴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氟伐他汀组和地塞米松组的VEGF和CD31的表达显著减少。结论:氟伐他汀能减轻大鼠角膜碱烧伤,其机制可能是下调VEGF和CD3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VitB2 在兔角膜碱烧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复制兔右眼角膜碱烧伤模型 ,设实验组和烧伤组。实验组于烧伤后每日以VitB2 0 .2ml/kg球结膜下注射。烧伤组每日以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分别于第 1 ,4 ,8,1 6 ,32及 6 4天测量各组角膜组织中丙二醛 (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活性。结果 :烧伤后的第 1 ,4 ,8,1 6 ,32天实验组MDA含量显著低于烧伤组 ,而SOD活性1— 6 4天明显高于烧伤组 ,尤其是第 4天至第 1 6天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itB2 对角膜碱烧伤后角膜组织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其机理之一可能与其抗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6.
地塞米松对家兔角膜碱烧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家兔角膜碱烧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复制兔右眼角膜碱烧伤模型,实验组于烧伤后每日以地塞米松球结膜下注射,对照组于烧伤后每日以等剂量生理盐水球结膜下注射,各组左眼为正常对照且。分别于第1、4、8、16、32及64天测量各组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烧伤后的第1、4、6、8、16、32天,实验组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其SOD活性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地塞米松有明显的抗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作用,能促进碱烧伤后角膜组织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几丁糖促进兔角膜碱烧伤愈合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2%医用几丁糖在兔角膜碱烧伤早期对角膜上皮愈合,抗过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用15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角膜碱烧伤模型,设立几丁糖组(右眼)和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左眼)。裂隙灯观察角膜烧伤后角膜炎症反应及上皮修复过程。于烧伤后第7,14,28天各随机处死5只兔,取角膜和房水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并观察角膜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医用几丁糖组较对照组同期角膜上皮修复快,SOD活性高,MDA生成量少。角膜炎症反应轻。结论 几丁糖在角膜碱烧伤急性期治疗中具有较强的促进上皮修复,抗过氧化损伤及抑制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应用氟-胸腺嘧啶核苷体外渗入放射自显影技术,对40只兔角膜碱性烧伤后新生的毛细血管进行标记。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显示新生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改变。研究结果表现;新生毛细胞血管是由角膜缘处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生,形成新的毛细血管,伸展侵入角膜基质层内,形成毛细胞血管肉,在扫描电镜下,可见新生毛细血管被增生的胶原纤维呈层所包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