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电位标测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P电位标测法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对23例ILVT病人采用常规电生理检查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应用2-8-2 mm间距冠状静脉窦10极标测电极在左心室间隔面标测希氏束电位(HP)、左束支电位(LBP)、左后分支电位(LPP)和蒲氏纤维电位(PP),寻找室性心动过速时最早的PP为消融靶点进行射频消融,观察射频消融术中一次放电成功率、总成功率、术后室性心动过速复发率以及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结果 23例中有21例能记录到各电位心内电图,折返路径记录成功率为91.3%(21/23);一次放电消融成功率78.3%(18/23),总成功率100%(23/23).术后随访1~3年,只有1例再发室性心动过速,复发率为4.3%,远期成功率为95.7%(22/23).射频消融手术时间(95±20)min,X线曝光时间(16±5)min.结论 P电位标测法使ILVT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中靶点的标定更简单易行,缩短了总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并提高了射频消融的成功率,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根据IVT发作时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初步判断起源部位,进行心腔内电生理标测,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以最早的P点位或最早心室激动处为靶点;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RVT)除用以上方法外,结合应用起搏标测法,以起搏与IVT发作时12导联体表心电图QRS波形至少11导联相同处为靶点。结果RFCA治疗109例IVT患者的成功率为95.4%,其中IL-VT成功率95.5%,IRVT成功率95.2%。复发率为4.8%,经再次RFCA成功。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RFCA治疗IVT的关键是消融靶点的标测与确定。RFCA治疗IVT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3.
起搏标测在心室内消融靶点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起搏标测在心室内消融靶点定位中的价值。方法:36例患者,男20例,女16例,年龄15-58岁,均无器质性心脏病背景,12例室早图形为CLBBB,5例CRBBB,14例室速CLBBB,5例室速为CRBBB,起搏标测寻找起搏与自发QRS波群形态的细微差异。依次逐区微调大头电极在心室内面的位置,直至起搏12导联QRS波与自发QRS波形态完全一致则为靶点;激动标测就是反复调整“大头”尖端在心内膜位置,使心腔内室早波群比体表心电图QRS波起点提前程度最大或至少10cm以上为消融靶点。结果:12例右室室早起搏标测与体表心电图粗标符合。5例左室室早中3例精标与体表心电图粗标完全吻合。2例稍有出入,起搏标测的总符合率97%,激动标测的总符合率难于计算,14例手术成功的室早患者无复发,16例达消融终点的室速患者,2例分别在术后6月和8月复发并接受第二次射频手术,1例成功,总的即时成功率83.3%。总的远期成功率80.6%。结论:起搏标测可提高心室内消融靶点定位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CARTO(三维电解剖标测)与常规电生理标测指导下对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导管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22例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早患者,其中常规电生理标测消融89例,CARTO指导消融33例,比较两组靶点标测时间、消融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总时间,随访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即刻成功率分别为91.0%(81/89),93.9%(31/33),术中无并发症发生.随访(32±12)个月,常规标测组复发7例(7.9%),CARTO标测组无复发.与常规电生理标测比较,CARTO标测组靶点标测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总时间均明显缩短.结论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症状严重且药物治疗无效的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或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CARTO指导射频消融相对常规消融方法手术成功率有明显提高,能显著减少X线曝光时间,但花费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IVT发作时的体表12导联心电图定位起源部位,行心腔内电生理检查,寻找稳定诱发IVT的条件,对起源于左室间隔部的特发性左室室速(ILVT)采用激动标测法或窦性心律下直接标测Purkinje电位(P电位);对特发性右室室速(IRVT)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的方法标测靶点,标测靶点后放电消融。结果25例患者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时均诱发出VT,ILVT消融的靶点在左心室间隔面中、下部,IRVT消融靶点在右室流出道的间隔部及游离壁,24例消融成功,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随访期间1例复发,再次消融成功。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技术能够根治IVT,成功率高、安全,可作为治疗IVT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Swartz鞘、小弯标测消融电极导管在右前游离壁房室旁路射频消融术中应用价值。方法:1998年5月至2004年12月共44例经心内电生理证实的右前房室旁路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龄12 ̄57岁(平均20.1±6.8)。显性旁路34例,隐匿旁路10例,8例院外射频消融失败,4例6个月内复发。心动过速史1 ̄20年。抗心律失常药物难以有效预防发作。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以上后,常规穿刺静脉和放置电极导管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在R0Swartz鞘管支持下,将小弯标测消融电极导管于右房上部塑型为倒“U”字形,使用旋转导管、适当增减导管弯度和推送导管三种力量,在三尖瓣环处移动标测确定消融靶点,以30 ̄50W的功率消融房室旁路。结果:44例患者有效消融靶点位于右前游离壁。所有患者消融均获成功。无并发症出现。平均手术时间61.3±22.6min,X光曝光时间22.4±8.6min。随访8个月~18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右前游离壁房室旁路射频消融中Swartz鞘支持下应用小弯标测消融电极导管能提高消融成功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接触标测是否可以揭示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舒张期电位(DP)和浦氏电位(PP)的部位,指导有效导管消融。【方法】Ensite 3000非接触标测多极球囊导管标测ILVT的激动起源(EA)、传导径路(CP)和出口(EX),用消融导管分别于这些部位行接触标测。【结果】6例ILVT周长为(286±38)ms,非接触标测显示4例激动起源(EA)位于中间隔,2例位于下间隔,EA较体表QRS波提前约(48.6±32.8)ms,传导径路长约(2.6±0.9)ms。6例病人在窦性心律下消融导管起搏标测12导联QRS形态与ILVT相匹配(≥11/12)处位于EX,而非EA(≤10/12)见正文。6例病人在室性心动过速期间消融导管于EA和CP处标测到PP,2例于EA标测到DP,1例于EX标测到PP。6例病人在窦性心律下于ILVT起源部位行片状或/和传导径路作线性消融均获成功,随访(12±6)月,未见复发。【结论】非接触标测通过显示ILVT起源及传导径路,可揭示DP和PP部位,从而有效地指导ILVT导管消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接触标测是否可以揭示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舒张期电位(DP)和浦氏电位(PP)的部位,指导有效导管消融。【方法】Ensite 3000非接触标测多极球囊导管标测ILVT的激动起源(EA)、传导径路(CP)和出口(EX),用消融导管分别于这些部位行接触标测。【结果】6例ILVT周长为(286±38)ms,非接触标测显示4例激动起源(EA)位于中间隔,2例位于下间隔,EA较体表QRS波提前约(48.6±32.8)ms,传导径路长约(2.6±0.9)ms。6例病人在窦性心律下消融导管起搏标测12导联QRS形态与ILVT相匹配(≥11/12)处位于EX,而非EA(≤10/12)见正文。6例病人在室性心动过速期间消融导管于EA和CP处标测到PP,2例于EA标测到DP,1例于EX标测到PP。6例病人在窦性心律下于ILVT起源部位行片状或/和传导径路作线性消融均获成功,随访(12±6)月,未见复发。【结论】非接触标测通过显示ILVT起源及传导径路,可揭示DP和PP部位,从而有效地指导ILVT导管消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RVOTA)射频导管标测与消融有效靶点的表现形式。方法:167例RVOTA患者男60例、女107例,年龄(47.7±15.2)(15~78)岁。其中室性心动过速(VT)20例,室性早搏(PVCs)147例。单点穿刺股静脉后,将单根消融导管按需放置于右心室心尖部、流入道或流出道,行电生理检查、起搏与激动顺序标测和消融治疗,分析激动顺序与起搏标测有效靶点的表现形式。结果:消融成功160例,成功率达95.81%。激动顺序标测有效靶点心内电图较体表心电图QRS波起始点提早(33.41±3.23)ms。起搏标测有效靶点有以下表现形式:①起搏的QRS波群与自发PVCs至少11导联完全相同;②起搏标测时有2种形态略异的QRS波群,其中1种与自发PVCs的QRS波群完全相同;③VT时有2种形态略异的QRS波群,起搏标测的QRS波群与自发VT的1种QRS波群完全相同;④起搏标测时与自发PVCs的QRS波群12个导联完全相同,激动标测可见尖峰样、尖峰碎裂样或双电位。放电时PVCs或VT很快(〈10 s)消失或终止;或PVCs增多或VT持续时间延长、频率增快,随即很快消失。结论:绝大多数RVOTA激动顺序标测有效靶点心内电图较体表心电图QRS波起始点提早应≥30 ms,起搏标测有效靶点除传统的起搏时QRS波群与自发PVCs形态至少11导联完全相同外,尚有多种表现形式,了解这些特征,有利于正确判断有效靶点,缩短标测、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疗效。并对其定位,标测方法及复发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16例IVT进行RFCA治疗。左室IVT起自间隔面者以最早P电位或最早心室激动点且前有碎裂电位(AP)处为消融靶点。其它部位的IVT均以起搏与心动过速时12导联QRS波形态完全相同处为靶点。结果:RFCA治疗IVT总成功率为93.7%(15/16),左室IVT为92.6%(13/14),右室IVT100%(2/2),1例消融失败,随访3个月-6年无一例复发,无并发症发生。左室IVT分别起自间隔面13例,前侧游离壁1例。右室IVT流出道2例,左室间侧游离壁1例。左室间隔面IVT有效靶点处P较QRS波提前18-50ms或心室最早激动点处V波较体表QRS波提前32-58ms其前有AP电位(3例占21.4%),2例右室IVT全部表现为有效靶点处起搏时与12导联QRS波形态完全相同,1例左室前侧游离壁IVT起搏时仅10导联相同,消融失败。结论:IVT应用RFCA治疗,其成功率高,并发症低。左室间隔面的IVT以最早P电位或心室最早激动点且其前有碎裂电位处为靶点,其它部位采用起搏标测,应与体表心电图12导联完全相同处为成功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以心室电极作参考标测消融靶点,指导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及顽固性室性早搏(室早)的射频消融治疗。方法将49例室速IVT及室早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对照组24例。治疗组放心室电极指导标测,两组均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法确定室速及室早的起源部位并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比较两组消融成功率、标测时间、放电次数、放电时间、曝光时间、手术时间。结果两组即刻消融成功率分别为96%(24/25)和95.8%(23/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标测时间、放电次数、放电时间、曝光时间、手术时间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顽固性室性早搏中,放置心室参考电极作指导,可缩短靶点标测时间并提高准确性,从而缩短射频消融时间。  相似文献   

12.
经Swartz鞘标测和消融常规方法消融失败的房室旁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Swartz鞘在房室旁路标测和消融中的作用.[方法]23例常规导管标测和消融未成功的房室旁路,采用消融导管经Swartz鞘标测和消融的方法.[结果]23条旁路全部消融成功.11条右外侧显性旁路用SR2型和SR3型Swartz鞘、12条左前外侧旁路(显性10条、隐匿性2条)用SL1和SL2型Swartz鞘.标测和消融的操作时间(46±20)min,X线曝光时间(24±12)min.右外侧和左前外侧显性旁路成功消融靶点图的比较A/V比值为0.62±0.32比0.65±0.28(P>0.05)、AV间期为(29±12)ms比(37±11)ms(P<0.05)、V△间期为(18±11)ms比(8±9)ms(P<0.05)、靶点图的稳定性为0.74±0.16比0.78±0.12(P>0.05).随访(16±14)月,无1例复发.[结论]Swartz鞘有助于消融导管标测定位和消融导管头端电极与房室环紧密接触,从而提高消融成功率,减少复发,缩短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13.
林加锋  林佳选  季亢挺  李嘉  李继武  陈鹏  杨鹏麟 《浙江医学》2010,32(11):1594-1596,1600
目的探讨起源于主肺动脉干(MSPA)室性早搏(PVCs)/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标测方法及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经肺动脉造影证实起源于MSPA的PVCs/VT患者12例(MSPA组)以及右心室流出道(RVOT)前间隔起源的PVCs/VT患者59例(RVOT组),均采用单导管常规标测技术进行标测、消融。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特征,随访MSPA组患者的疗效。结果MSPA组患者体表心电图具有下壁导联R波振幅高以及胸前导联移形较早(多位于V2~V3)的特点,其有效靶点高电压(8V)可起搏心室,并与自发PVCs/VT的QRS波形12导联完全相同,有效靶点心室电位较PVCs/VT体表心电图QRS波起始点提早(33.91±3.69)ms,10例可记录到远场A、V波,6例可记录到融合或分离的尖峰或碎裂电位。所有消融治疗均成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结论起源于MSPA的PVCs/VT并非罕见.单导管标测及消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频发室性早搏(PV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15例患者起源于左室间隔部频发PVC以激动标测到最早P电位并且起搏标测形态与PVC形态一致为消融靶点;起源于其他部位PVC以激动标测到最早心室激动点并且起搏标测形态与PVC形态一致为消融靶点;其中2例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内PVC予Carto标测消融。结果 PVC起源部位:右心室流出道(RVOT)76例,右心室流人道9例,左心室流出道(LVOT)9例,左室间隔15例,其他6例,消融即刻成功109例(成功率94.78%),失败6例。手术操作时间31~158(58±15)min,X线曝光时间10~45(11±5)min。术后随访3~6个月,复发1例。结论射频导管消融治疗PV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常规电生理标测与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 XP/Carto3)标测指导下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premature ventricularcontraction,RVOT-PV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10月于我科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144例室早病例:36例室早患者采用常规电生理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常规组),108例室早采用Carto XP/Carto3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Carto XP/Carto3组).从靶点标测、消融、术中X线曝光以及手术总耗时等时间方面对两种标测方法进行比较;检测两组术前及术后1d和3d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血清肌钙蛋白Ⅰ(serum cardiac troponin Ⅰ,cTn Ⅰ)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的变化,观察随访疗效.结果 Carto XP/Carto3组在室早靶点标测、成功消融、X线曝光以及手术总时间方面均较常规电生理标测组明显缩短(P<0.01),心肌损伤指标CRP、cTn Ⅰ和CK-MB均明显降低(P<0.01);两组的即刻成功率分别为94.4% (34/36)和100% (108/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随访时,常规组即刻成功的34例患者中有3例室早复发,Carto XP/Carto3组无复发病例.术后3个月时,两组均无新的复发病例.结论 Carto XP/Carto3标测指导的消融靶点定位更精准,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更好;常规电生理标测指导的射频消融仍具有较高成功率,手术费用相对便宜,为经济困难而又确实需要消融治疗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显性右侧房室旁道 (RAP)顺、逆向标测方法寻找导管法射频消融靶点的效果。方法 在显性RAP患者 10 0例中 ,电生理检查显示显性RAP 10 0条 ,5 1条采用顺向房室 (AV)标测法、49条采用逆向室房 (VA)标测法寻找消融靶点。结果 两种标测方法消融的成功率相同 (10 0 % ) ,但逆向标测方法标测和消融的总时间、试消融次数及复发率与顺向标测法相比 ,分别为 86± 13VS 12 5± 19min(P <0 0 1)、7± 5VS 15± 9(P <0 0 1)和 8 2 %VS 15 7% (P <0 0 1) ,差异非常显著。结论 导管法射频消融RAP ,即使旁道为显性 ,也建议首选逆向标测法定位消融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严重症状性室性早搏(室早)伴或不伴室早诱发的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安全性、效率和方法学。方法:18例严重症状性室早患者入选本研究,术前室早数量平均(117±37)次/h。术前根据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初步推测室性早搏产生部位,术中依据初步推测的室早产生部位采用心室激动顺序标测法与起搏标测法进行室早标测定位,大头消融电极标测到室早最早激动点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25ms以上或消融电极起搏心电图QRS波图形与室早图形11/12以上一致时放电消融。结果:18例患者导管射频消融即时成功16例,术后室早数(6±2)次/h,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随访12个月,18例中16例消融成功,成功率88.9%;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严重症状性室早伴或不伴室早诱发的短阵室速安全、有效,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对室早的定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导管射频消融A型预激综合征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照组行常规射频消融术,术中共放置动脉鞘管(锁骨下静脉1根,股静脉2根,股动脉1根)4根,需要电极4根;观察组利用常规体表12导联心电图及冠状窦体表投影定位的外置冠状窦电极,穿刺股动脉放置动脉鞘管1根,仅需要一根消融大头电极导管。记录手术的消毒置管时间、标测消融总时间、放电时间、射线照射量、旁道电位例数、射频消融成功例数、并发症例数及复发例数。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消融,无严重并发症。手术的消毒穿刺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标测消融总时间、放电时间、射线照射量、旁道电位例数、射频消融成功例数、并发症例数及复发例数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单导管射频消融A型预激综合征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单有效、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道不同起源部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结果。方法:采用起搏标测及激动顺序标测法,右室特发性室速(IRVT)和其他未诱发的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均以起搏与室速(VT)发作时,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态完全相同处为靶点。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起自间隔部者以最早的P电位处为靶点,RFCA治疗IVT。结果:RFCA治疗IVT的成功率93.7%,IVT起源于左室后间隔2例,左室间隔基底部2例,左室游离壁1例,右室心尖部3例,右室流出道中间隔3例、后间隔2例。结论:IVT经RFCA的关键是消融靶点的确定,可根据VT发作时心电图估计其起源部位,IVT的RFVA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20.
26例右房房性心动过速 (AT)行射频导管消融术 ,将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 ,A组 12例 ,用双大头交替比先法标测及消融 ;B组 14例 ,在诱发出房性心动过速后 ,用高位右心房电极在右心房内粗略标测一遍 ,确定AT大致部位 ;然后自右股静脉进入可双向弯曲的温控消融导管至AT的大致部位 ,以比较领先的标测点为中心的 1~ 2cm范围内仔细标测 ,以最为领先的A波且大头单极电图负向处为靶点 ,温控 60°C、(能量 15~ 3 0W)放电 ,若 10s内AT终止则继续放电 90~ 12 0s,否则重新标测 ;以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下不能诱发出AT为手术终点。结果 两组病人均手术成功 ;两组在放电次数、手术时间、随访期AT复发情况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P >0 .0 5 )。提示单大头标测、消融与双大头比先法消融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