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为控制蜚蠊危害 ,巩固灭蠊成果 ,自 1999年 1月起在中山区范围内进行以街道为主的蜚蠊综合防制。1 基本情况 中山区青泥街道位于大连市中心区 ,面积 1.6km2 ,常住人口 2万 ,每天平均流动人口约80万 ,有特殊行业 152个。据调查有德国小蠊、日本大蠊 2种 ,均常年有活动 ,且分布范围较广。2 防制措施  (1)在摸清蜚蠊活动和滋生情况的基础上 ,加强综合治理 ,改善环境卫生 ;(2 )结合爱国卫生运动 ,4月份开展卫生突击月活动 ,发动群众堵洞抹缝 ,清除蜚蠊滋生环境 ;(3)在区爱卫会统一部署下 ,组织全方位药物灭蠊 ;(4 )专业人员采用药激法和粘…  相似文献   

2.
沈阳市城区室内蜚蠊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掌握室内蜚蠊种群动态变化 ,为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定点、全年连续进行蜚蠊种群动态监测。结果  1986~ 1988年日本大蠊为优势种群 ,占 99.61%。 3~ 11月份为活动期 ,密度呈双峰型 ,前峰在 5、6月份 ,后峰在 8、9月份 ,平均密度 2 .2 3只 (盒·夜 ) ,雌雄之比为 1.40∶1,幼∶成为 0 .2 6∶1。 1998~ 2 0 0 0年德国小蠊为优势种群 ,占 98.62 % ,全年均有活动 ,平均密度 5 .0 5只 (盒·夜 ) ,6~ 9月份密度较高 ,雌雄之比为 1.11∶1,幼∶成为 2 .48∶1。结论沈阳城区室内蜚蠊种群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德国小蠊成为优势种群取代了 10年前的日本大蠊 ,种群密度增加 2倍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舰艇上蜚蠊种群并进行防制。方法 用药激法和粘捕法进行调查 ,滞留喷洒进行防制。结果蜚蠊种群有 3属 6种 ,德国小蠊最多 ,占 82 .2 2 % ,其次为美洲大蠊和黑胸大蠊 ;复方制剂对蚊、蝇、蜚蠊的KT50 分别为9.87、3 .2 8和 1.2 4min ,48h死亡率均为 10 0 % ;对 17艘舰艇进行灭蜚蠊处理 ,杀灭率分别为 88.79%和 97.80 %。结论 舰艇上蜚蠊以德国小蠊为主 ,采用复方制剂防制蜚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高效灭蟑药饵现场大面积防制德国小蠊效果。方法 在 48个单位面积约 13万m2 范围内 ,用高效灭蟑药饵按 1~ 2 g/m2 施放于缝隙、橱柜、抽屉、货架、灶台下等德国小蠊栖息活动处 ,首次施药 1周内全面检查 1次 ,以后每月检查 1~ 2次 ,视药物消耗和蜚蠊情况适当补充毒饵 ,观察 1年。结果 施药后 1周德国小蠊密度明显下降 ,下降率在 95 .2 1%~ 96.48%之间 ,6个月后下降率为 99.2 2 %~ 10 0 .0 0 %,防制后 1年下降率仍高达 99.2 2 %以上 ,侵害率从 5 3 .5 4%降至 1.44 %,阳性房间密度指数从 19.63只 /间降到 1.74只 /间。结论 高效灭蟑药饵具有使用方便 ,不污染环境 ,杀灭率高 ,防制效果佳等优点 ,适于大面积防制德国小蠊  相似文献   

5.
苏州市室内蜚蠊种类及其分布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掌握苏州市城区室内蜚蠊种群及其分布,为城市蜚蠊防制提供依据。方法粘捕盒法。结果苏州市城区室内常见蜚蠊主要有德国小蠊、美洲大蠊和黑胸大蠊3种,其中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总捕获数的86.69%。从环境分布来看,宾馆内蜚蠊种群主要有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2种;而居民住宅、饮食行业和一般单位则有德国小蠊、美洲大蠊和黑胸大蠊3种。结论苏州市城区室内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是防制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6.
石家庄市蜚蠊侵害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石家庄市蜚蠊侵害状况。方法 采用询问、捕蜚蠊、微生物鉴定等方法。结果 本次调查单位10 44个 ,查出有蜚蠊单位 45 2个 ,总侵害率为 43 .3 0 %。侵害率较高的为大中型饭店 ( 61.62 % )、宾馆 ( 5 5 .13 % )、小饭店( 5 1.40 % )。蜚蠊平均密度为 19.99只 /板 ,其中密度最高的是商场 (包括超市 )为 3 3 .10只 /板。查出的蜚蠊有德国小蠊、美洲大蠊、黑胸大蠊、日本大蠊 4种。蜚蠊的蜡样芽孢杆菌携带率平均为 64 .0 0 % ,曲霉菌携带率平均为 5 7.0 0 % ,并查出携带葡萄球菌、志贺菌、沙门菌、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及寄生虫卵等。结论 石家庄市城区蜚蠊侵害严重 ,防制蜚蠊工作必须尽快落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室内蜚蠊侵害状况,指导居民科学防制蜚蠊。方法药激法调查蜚蠊种类、密度及侵害率,询问法调查居民防制蜚蠊的方法。结果室内蜚蠊侵害率为46.5%,平均密度为9.7只/间;共捕获蜚蠊3种18856只,分别为黑胸大蠊、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分别占总数的62.7%、33.1%和4.2%;所调查的居民普遍缺乏科学的蜚蠊防制知识。结论室内蜚蠊侵害严重;以黑胸大蠊为优势种群,德国小蠊构成比例也较高,均应加以重点控制。今后还应加强健康教育,宣传蜚蠊综合治理知识。  相似文献   

8.
肇庆市城区蜚蠊种类及季节消长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我市城区蜚蠊的种群密度、分布和季节消长情况。方法 :粘蟑胶盒诱捕法。结果 :全年捕获蜚蠊 10 688只 ,分属 4科 4属 7种 ,其中德国小蠊 8816只 (占 82 .49% ) ,美洲大蠊 135 4只 (占 12 .67% ) ,澳洲大蠊 381只 ( 3.5 % ) ,褐斑大蠊 114只 ( 1.0 7% ) ,其它 13只 ( 0 .2 % )。全年均有蜚蠊活动 ,高峰出现在 11月 ,曲线变动主要受德国小蠊的影响。结论 :我市城区受蜚蠊侵害最严重的行业为饮食业、宾馆旅店 ;德国小蠊、美洲大蠊为城区主要防制对象。  相似文献   

9.
为掌握阳泉市蜚蠊侵害和分布情况,为有效防制提供依据,2 0 0 2年11月份在阳泉市城、矿、开发3区选择5种场所进行了蜚蠊种类及侵害情况调查。1 调查方法 在城、矿、开发3区选择居民住宅、饭店、宾馆旅店、办公楼、医院病房5种生态环境,采用药激法(用0 .3 %二氯苯醚菊酯喷洒蜚蠊隐匿处,观察10min并记录)结合观察询问法(询问对象为常住居民) ,分别记录蜚蠊种类、数量。2 结果与讨论 共调查房间3 16间(住宅2 0 4间、饭店3 4间、宾馆旅店3 0间、办公室3 4间、医院病房14间) ,捕获蜚蠊2 75只,平均密度为0 .87只/间,均为德国小蠊。询问法调查阳…  相似文献   

10.
农贸市场德国小蠊的防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贸市场内食源丰富 ,人员流动频繁 ,环境卫生较难治理 ,为蜚蠊的滋生栖息提供了良好条件 ,侵害日趋严重。为此 ,我们在金山区抽取 2个农贸市场开展了调查与防制工作。1 蜚蠊侵害调查1.1 方法 选择新、旧农贸市场各一家 ,采用目测法和药驱法 ,调查各摊位侵害情况 ,测定密度。1.2 结果 调查 2家农贸市场 ,蜚蠊侵害场所非常广泛 ,虫种均为德国小蠊。 2家农贸市场平均侵害率为 5 5 .0 0 % ,平均密度为 3 .0 0只 /间。按照侵害的严重程度 ,以米摊的侵害最为严重 ,侵害率为 10 0 % ,密度为 3 .0 0只 /间 ;其次为熟食店、水果摊 ,侵害率为 83…  相似文献   

11.
世界卫生组织报道 ,世界室内蜚蠊约有 16种[1] ,根据吴福祯记录 ,我国已知与医学有关的室内蜚蠊有 13种 ,其中仅大蠊属和小蠊属就占了 9种。作者对深圳市 1992~ 1999年美洲大蠊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以探讨美洲大蠊发生规律 ,更好地为防制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和方法深圳市蜚蠊目昆虫已知有 10多种 ,以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为优势种。 1992~ 1995年在防疫站本部、水贝、田贝、东郊和园岭 5处进行诱捕监测 ,每月 3次 ,上、中、下旬各 1次。诱捕方法为 :在 5 0 0ml的广口瓶内放入诱饵 ,于 17时在采样点放 5只诱捕瓶 ,次日晨 7时取回 ,迅速杀死…  相似文献   

12.
宁德市蜚蠊种群密度与季节消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宁德市蜚蠊种群分布及其季节消长,为蜚蠊的防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广口瓶三包诱捕法,每月观察1次,调查蜚蠊种群密度、分布、侵害情况及季节消长。[结果]全市共诱捕室内蜚蠊4科5属9种。山区县以黑胸大蠊为优势种,蜚蠊活动期4~12月,密度最低为12月。沿海县以褐斑大蠊和美洲大蠊为优势种,全年都有活动,密度最低1月份,密度高峰期都在8月份。[结论]掌握宁德市室内蜚蠊的本底资料,发现金边土鳖为宁德市蜚蠊新记录。  相似文献   

13.
蜚蠊在我市虽早有发现,但无系统的资料报道。为此,1996~1998年进行了种类及分布调查。1 材料与方法 将广口瓶诱捕法采集的蜚蠊带回实验室分类鉴定。2 结果2.1 蜚蠊种类 共捕获蜚蠊5科5属8种。Ⅰ.蜚蠊科 Blattidae(1)大蠊属 PeriplanetaBurmeister①美洲大蠊 P.americanaLinne②澳洲大蠊 P.austalasiaeFabricius③褐斑大蠊 P.brunneaBurmeister④日本大蠊 P.japonicaKarmyⅡ.姬蠊科 Phyllodromiidae(2)小蠊…  相似文献   

14.
兰州市城区室内蜚蠊生态学调查及防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兰州市城区室内蜚蠊的生态学状况,为制定相应的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粘捕法。结果兰州市城区室内蜚蠊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蜚蠊密度消长与同期的平均气温之间存在着高度正相关性。平均侵害率为22.87%。受侵害最严重的是宾馆行业,侵害率达48.93%。2007年与2005年相比,在不同生境中,医院和居民住宅的蜚蠊密度和侵害率变化较大,其中医院蜚蠊密度和侵害率分别上升了100倍和12.76倍;居民住宅密度和侵害率分别上升了1.48倍和0.82倍;新城区蜚蠊密度及侵害率分别上升了2.60倍和0.72倍。2007年新城区蜚蠊密度及侵害率分别是老城区的1.90倍和1.57倍。结论兰州市应根据蜚蠊密度季节消长特点采取综合防制措施,以环境治理为主,同时使用物理、化学、生物的方法控制蜚蠊密度。防制的重点应是宾馆行业、居民住宅和餐饮行业等。各种生境中,蜚蠊防制的主要对象应以德国小蠊为主,同时兼顾美洲大蠊和日本大蠊。城市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将蜚蠊等病媒生物的防制纳入其中。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民众卫生防病意识。加强蜚蠊密度、种群动态和抗药性监测,根据监测资料,适时制定或调整防制技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掌握兰州市蜚蠊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等动态变化规律,为科学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粘捕法.粘蟑纸规格17 cm×10 cm,以甜鲜面包为诱饵(2g/片),每15 m2放置1张.结果 兰州市城区室内蜚蠊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行业分布以宾馆、居民区、农贸市场和餐饮业为主,平均侵害率为17.10%,侵害率较高的为宾馆(33.57%)和居民区(19.40%);蜚蠊平均密度为2.95只/(张·夜),其中密度最高的为宾馆[4.45只/(张·夜)];全年均有蜚蠊活动,9-10月为其活动高峰期.结论 德国小蠊为兰州市的主要优势种,且宾馆、居民区、农贸市场和餐饮业等场所德国小蠊密度及侵害率相对较高,应将其作为今后防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湖北省荆门市特殊行业及居民住户的蜚蠊种群及分布状况 ,为今后防治蜚蠊提供科学依据 ,于 1997~ 1999年对城区进行了蜚蠊种群分布及侵害状况调查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饮食店、宾馆旅社、车站、酿造行业、医院、学校和居民住户。1.2 方法 :捕蟑盒粘捕法、药激法。对捕获的蜚蠊带回实验室鉴定计数。2 结果2 .1 蜚蠊的种群分布 :经初步调查 ,全市室内有黑胸大蠊、美洲大蠊、日本大蠊、德国小蠊。美洲大蠊、黑胸大蠊为优势种 ,分别占 47.3%和 32 .3% ,日本大蠊和德国小蠊分别占14.4%和 0 .6 %。捕获成虫 5 2 …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湄洲岛口岸蜚蠊种类、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方法]采用盒式诱捕法。[结果]全年计捕蜚蠊1285只,有蜚蠊品种2属5种。以美洲大蠊为优势种占78.1%,平均密度0.9只/盒。蜚蠊活动高峰期在6~9月份。  相似文献   

18.
雷州市城区蜚蠊种群分布及侵害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雷州市城区蜚蠊种群分布及侵害状况,为城市蜚蠊防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粘捕盒法和药激法相结合,将捕获蜚蠊带回实验室分类鉴定.结果在新、老城区共调查121个点,捕获蜚蠊13 362只,有美洲大蠊、澳洲大蠊、褐斑大蠊和德国小蠊4种.以美洲大蠊为优势种,占总捕获数的85.25%,侵害率为74.58%.结论雷州市城区蜚蠊侵害严重,特别是旧城区和下水道,防制蜚蠊措施必须尽快落实.  相似文献   

19.
为控制蜚蠊危害 ,我市自 1996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灭蟑达标活动 ,采取标本兼治等综合防制措施取得显著效果。1 概况广水市位于桐柏山南麓 ,环水上游 ,是一个半山区、半丘陵地带 ,东有“京广”铁路和 10 7国道 ,西有“汉丹”铁路及 316国道 ,广安 (广水 -安陆 )公路贯穿全市 ,交通便利 ,年平均气温 15℃以上 ,年平均相对湿度 75 %以上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 ,城区内卫生设施及居民住宅条件较差 ,适宜蜚蠊滋生繁殖与栖息。2 本底状况(1)蜚蠊种类  1996年 7月在全市共捕获蜚蠊 845 6只 ,经鉴定分属 1科 1属 2种 ,即蜚蠊科大蠊属的美洲…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掌握海淀区蜚蠊种群分布及侵害状况,为蜚蠊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粘捕法,将捕获蜚蠊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类鉴定。结果 在海淀区城、乡两个监测区,共调查中小餐馆120家、宾馆24家、医院24家、居民240户,捕获蜚蠊成、若虫6611只,有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2种,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捕获数的99.00%。结论 海淀区蜚蠊侵害状况较为严重,德国小蠊为主要防制对象,必须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才能有效防止其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