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目的:探讨循环血小板和白细胞活化在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皮下注射2%野百合碱(MCT)以建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周末(MCT3w组)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全血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结合率、白细胞活化标志物CD11b的表达以及血小板与白细胞聚集体的形成。结果:大鼠注射MCT3周后,右心室收缩压、平均肺动脉压均较正常对照明显上升(P〈0.01),而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鼠肺标本Masson三色染色显示肌性小肺动脉中膜严重增厚。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结合率MCT1w组较对照组高[(4.08±1.59)%vs(1.45±0.61)%,P〈0.01]。MCT3w组除淋巴细胞亚群外,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亚群CD11b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MCT3w组的血小板一中性粒细胞聚集体形成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多(P〈0.01)。结论:在大鼠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模型中,循环血小板和白细胞的活化可能促进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和病理生理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紫杉醇脂质体对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诱导肺动脉高压模型大鼠肺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 将3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组)、野百合碱模型组(MCT组)和紫杉醇脂质体组(治疗组),每组各10只;MCT组和治疗组大鼠腹腔注射1%MCT溶液造模,造模第21天起,治疗组大鼠予尾静脉注射紫杉醇脂质体,正常组和MCT组大鼠予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3d注射1次,35d后测定各组大鼠右心室收缩压(righ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RVSP)和右心室肥厚指数(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index,RVHI);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并检测肺动脉中膜厚度百分比、血管壁面积指数、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水平。结果 MCT组大鼠的RVSP、RVHI、肺动脉中膜厚度百分比、血管壁面积指数、PCNA及α–SMA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治疗组大鼠的RVSP、RVHI、肺动脉中膜厚度百分比、血管壁面积指数、PCNA及α–SMA表达均显著低于MCT组(P<0.05)。结论 紫杉醇脂质体可降低MCT诱导肺动脉高压大鼠的肺动脉压力,缓解肺血管重构。  相似文献   

3.
林伟  王毅  吴昊 《浙江实用医学》2010,15(2):96-97,118
目的拟建立野百合碱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并观察尾加压素Ⅱ(urotensin-Ⅱ,UⅡ)在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Sprague—Dawley,SD)大鼠中的表达。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C)15只和野百合碱组(MCT)15只,MCT组一次性颈背部皮下注射MCT(60mg/kg),NC组皮下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饲养3周后分别测定两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之后处死大鼠,测定右心室游离壁(RV)和左心室加室间隔(LV+S)的重量比,同时用放免法测定大鼠血浆中UⅡ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肺细小动脉UⅡ蛋白的表达。结果MCT组大鼠MPAP、RV/LV+S显著高于NC组(P〈0.01),MCT组大鼠血浆中UⅡ的含量显著高于NC组(P〈0.01);免疫组化显示随着肺动脉分支下移,UⅡ的水平越来越高(P〈0.05和P〈0.01)。结论通过野百合碱诱导大鼠建立肺动脉高压模型是一种较为经济方便的方法,UⅡ在肺动脉高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缬沙坦 (Valsartan)对野百合碱 (Monocrotaline,MCT)所致肺动脉高压大鼠右室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健康雄性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3组 :M组 (肺动脉高压模型组 )一次性项背部注射野百合碱 (6 0 m g/ kg)后自由摄食、饮水 ;V组 (缬沙坦干预组 ) ,同 M组注射野百合碱并同等条件饲养 ,4周后开始用缬沙坦 (2 0 mg/ kg· d- 1 )灌胃 ,持续 4周达实验终点 ;C组 (正常对照组 )一次性项背部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后与实验组同等条件饲养。采用大鼠尾压测定仪测量鼠尾动脉压 ,然后经微导管介入测定大鼠肺动脉平均压 (m PAP) ;计算右室肥大指数 [RV / (L V+S) ];TUNEL法进行右室心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缬沙坦可有效降低 MCT所致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 m PAP(P <0 .0 5 ) ;抑制右室心肌细胞凋亡 (P <0 .0 1) ;对体循环压力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缬沙坦可有效防治肺动脉高压大鼠右室心肌细胞凋亡 ,作用机制可能与其AT1受体阻断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薯蓣皂苷元(Dio)对野百合碱(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 SD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MCT 组和 Dio 组,每组10只。MCT 组和 Dio 组一次性腹腔注射野百合碱60 mg/kg,建立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Dio 组每天给予 Dio 80mg/kg 灌胃,对照组和 MCT 组给予相同量溶剂灌胃。待药物干预满4周后,分别测量各组干预后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右心室肥大指数(RVHI)、肺小动脉管壁厚度占管径的百分比(WT%)和管壁面积占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WA%);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结果:MCT 组的 mPAP、RVHI、WT%、WA%及 NF-κB 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 Dio 组;经薯蓣皂苷元干预后,mPAP、RVHI、WT%、WA%及 NF-κB 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结论:薯蓣皂苷元能够缓解 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重构,其机制可能与抑制 NF-κB 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左旋精氨酸防治肺动脉高压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MCT组(M组)L-Arg/MCT组(L组),每组10只。C组不做处理,M组和L组大鼠腹腔注射野百合碱诱导PH模型;此后L组连续每天腹腔注射L-Arg 3周;C组和M组连续每天腹腔注射与L-Arg等量的生理盐水3周。3周后用右心导管法测定右心室收缩压来间接反映肺动脉压力,然后取大鼠肺动脉通过张力仪检测各组肺动脉血管内皮依赖的舒张功能的改变。结果:与C组相比,M组肺血管舒张功能明显受到抑制,腹腔注射L-Arg可以改善肺高压大鼠肺动脉血管的舒张功能。结论:L-Arg可能通过恢复肺动脉高压大鼠的肺动脉血管舒张功能降低了肺动脉压的继续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丹参酮IIA治疗野百合碱所致大鼠肺动脉高压(PAH)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100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20只/组):模型组(MCT)、丹参酮IIA组(TIIA)、丹参酮IIA+PI3K抑制剂组(TP)、PI3K抑制剂组(PI)、对照组。除对照组颈背部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外,剩余大鼠均颈背部注射野百合碱(MCT)诱导肺动脉高压模型。2周后,丹参酮IIA组腹腔注射丹参酮IIA10 mg/kg进行治疗,丹参酮IIA+PI3K抑制剂组注射丹参酮IIA10 mg/kg+PI3K抑制剂1 mg/kg,PI3K抑制剂组注射PI3K抑制剂1 mg/kg,对照组和模型组均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治疗2周后,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实验和α-SMA免疫荧光染色实验评估大鼠肺血管形态;Western blot实验评估大鼠肺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PKB/Akt)、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磷酸化水平;ELISA法测定eNOS、NO水平。结果 HE染色实验和α-SMA免疫荧光染色证实丹参酮IIA能有效抑制PAH大鼠肺血管中膜厚度和血管肌化水平(P<0.0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丹参酮IIA能够显著提高PAH大鼠肺组织中PI3K、Akt和eNOS蛋白的磷酸化水平;ELISA 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eNOS、NO水平降低(P<0.01)。结论 丹参酮IIA能够通过介导PI3K/Akt-eNOS信号通路改善野百合碱所致大鼠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研究染料木黄酮对野百合碱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大鼠肺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HO-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减缓肺动脉
高压的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野百合碱组、小剂量染料木黄酮治疗组和大剂量染料木黄酮治疗组。监
测血流动力学变化,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肺小动脉结构重塑,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HO-1的表达。结果染料木黄酮治疗
组较野百合碱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降低(P<0.01),右心肥厚指数下调(P<0.01),大剂量组更显著(P<0.01)。染料木黄酮治疗组
较野百合碱组大鼠肺组织HO-1表达上调(P<0.01),大剂量组更显著(P<0.01)。结论染料木黄酮能减缓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肺
动脉高压,可能与其上调大鼠肺组织HO-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γ氨基丁酸(GABA)对野百合碱(MCT )诱导肺动脉高压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3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MCT模型组(模型组)、γ氨基丁酸干预组(干预组),每组10只。观测平均右心室压(mRVP),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测定肺小动脉管壁厚度与动脉外直径的百分比(WT%)及管壁面积与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W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MMP-9、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VEGF mRNA在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干预组mRVP、RVHI、WT%、WA%、MMP-9蛋白和VEGF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GABA可抑制野百合碱诱导的肺动脉高压模型大鼠肺组织VEGF mRNA和MMP-9蛋白的表达,对肺动脉高压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野百合碱 (MCT)复合单肺切除诱导的实验性肺动脉重建的病理形态学特征。 方法  16只雄性 SD大鼠随机分为 2组 (n=8)。 (M+P)组 :大鼠行左肺切除 ,7d后皮下注射 MCT6 0 mg/ kg;对照组 :大鼠仅行假手术处理。每组大鼠于术后 5周检测肺动脉压、右心室 /左心室 +室间隔 [RV/ (L V +S) ]的比值 ,同时观察右肺动脉病理形态学改变。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M+P)组大鼠肺动脉压力和 RV/ (L V+S)比值明显增高 (P<0 .0 1) ;病理观察显示 (M+P)组大鼠 MCT注射后 4周肌型肺小动脉中膜明显增厚 ,肺腺泡内小动脉明显肌化、内膜增厚。对照组大鼠肺小动脉未见血管结构重建。与对照组相比 ,(M+P)组大鼠肺小动脉内皮细胞坏死及内弹力膜断裂明显增加。 结论 肺小动脉内皮损伤、肌型肺小动脉中膜增厚和肺腺泡内小动脉肌化、内膜增厚是 MCT复合单肺切除诱发的大鼠肺动脉高压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Zhao J  Liu R  Li H  Zhang X  Liu B  Wu Q  Qian Y  Gu W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6):867-869
目的观察野百合碱诱导小型猪肺动脉高压模型不同时期心肺组织的病理变化。方法 12头雄性西藏小型猪,4.0~4.5月龄,体质量15.0~18.0 kg。测定12头小型猪平均肺动脉压作为基础值;然后选择10头小型猪腹腔注射野百合碱(MCT)10.0 mg/kg;给药4周和8周后再分别测定小型猪平均肺动脉压。分别于4、8周处死两头小型猪,采样观察小型猪心肺组织病理改变情况。结果给药4周和8周后,西藏小型猪的肺动脉压力与人体相近,正常平均肺动脉压约为(15.19±0.70)mmHg(1 mmHg=0.133 kPa);给药4周后平均肺动脉压升至(19.69±2.47)mmHg;给药8周后升至(25.62±4.88)mmHg,与基础压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给药4周后即可形成有意义的病理改变,右心室肥厚;8周后有明显的病理学改变,如右心室纤维化和肺动脉中层增厚。结论 MCT给药8周后,造成肺动脉压力升高和肺血管重构,可以诱导西藏小型猪形成慢性肺动脉高压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探讨格列本脲对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8周雄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野百合碱组、野百合碱+格列本脲组。采用经颈静脉右心导管插管术检测大鼠右心室收缩压,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HE染色观察肺血管重构,ELISA、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ucleotide-binding domain and leucine-rich repeat PYD-containing protein 3 (NLRP3)表达水平及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质量浓度。结果 用药4周后,与对照组相比,野百合碱组大鼠右心室收缩压明显升高1.66倍 (P<0.001),右心室肥厚指数显著增加2.15倍(P<0.001),肺血管中膜厚度增加1.20倍(P<0.001),肺组织NLRP3的表达升高1.57倍(P<0.05),血浆中IL-1β质量浓度明显升高[(1 915.82±316.47)pg/mL vs (118.29±27.60)pg/mL, P<0.001]。与野百合碱组相比,野百合碱+格列本脲组用药4周后右心室收缩压明显下降(33.60±5.14)% (P<0.05),右心室肥厚指数降低(18.26±9.23)% (P<0.05),肺血管中膜厚度减少(21.86±8.64)% (P<0.001),肺组织NLRP3的表达降低(55.96±19.33)%(P<0.01),血中IL-1β质量浓度明显降低[(396.64±237.19)pg/mL vs (1 915.82±316.47)pg/mL, P<0.001]。结论 格列本脲可缓解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LRP3/IL-1β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核因子 κB (NF κB)及其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在野百合碱(MCT)所致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大鼠腹腔注射MCT建立肺动脉高压模型,将5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MCT0组、MCT1W组、MCT2W组、MCT3W 组、对照/盐水组、MCT/盐水组和MCT/PDTC组。采用右心导管法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表达及巨噬细胞浸润情况,用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法(EMSA法)检测NF κB 活化情况。结果MCT注射后1周开始,大鼠肺组织ICAM 1的表达和巨噬细胞浸润明显增加(P<0.01),2周开始,平均右心室压力升高,右心肥厚指数增加(P<0.01)。与对照/盐水组相比,MCT/盐水组平均右心室压力、右心肥厚指数明显增加,NF κB活化、ICAM 1表达及巨噬细胞浸润明显增多(P均<0.01)。与MCT/盐水组相比,MCT/PDTC组平均右心室压力、右心肥厚指数明显降低,NF κB活化、ICAM 1表达及巨噬细胞浸润明显减少(P均<0.01)。结论NF κB/ICAM 1介导的炎症级联反应参与了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的发展,PDTC可抑制这一炎症反应,减轻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14.
低氧肺动脉高压时血红素氧合酶基因表达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红素氧合酶(heme oxygenase,HO)基因在低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组织中的表达及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对其的影响.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常氧组;低氧肺动脉高压组;血晶素组;锡原卟啉组;低浓度CO组(n=12).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杂交进行检测.结果 ①HO-1活性:低氧组、血晶素组、低浓度CO组肺动脉组织HO-1活性以胆红素生成量计算,均升高,其中血晶素组最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各组大鼠肺动脉HO-2 mRNA表达没有明显变化,均保持稳定.缺氧组、血晶素组、锡原卟啉组和低浓CO组HO-1 mRNA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以低浓度CO组升高最明显(P<0.01).血晶素组和低浓度CO组均显著高于缺氧组(P<0.01),而锡原卟啉组低于缺氧组.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低氧组肺动脉内膜、中膜的HO-1表达均明显升高,血晶素组和低浓度CO组更高,锡原卟啉组和常氧组均有很微弱表达.④原位杂交:低氧组肺动脉3层均加深2~3级,低浓度CO组肺动脉外、中、内膜细胞质均明显加深4级.处理前后HO-2的染色变化不大.结论 低氧肺动脉高压时,肺动脉组织HO-1基因的表达升高,可能在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mRNA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以低浓度CO组升高最明显(P<0.01).血晶素组和低浓度CO组均显著高于缺氧组(P<0.01),而锡原卟啉组低于缺氧组.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低氧组肺动脉内膜、中膜的HO-1表达均明显升高,血晶素组和低浓度CO组更高,锡原卟啉组和常氧组均有很微弱表达.④原位杂交:低氧组肺动脉3层均加深2~3级,低浓度CO组肺动脉外、中、内膜细胞质 明显加深4级.处理前后HO-2的染色变化不大.结论 低氧肺动脉高压时,肺动脉组织HO-1基因的表达升高,可能在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mRNA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以低浓度CO组升高最明显(P<0.01).血晶素组和低浓度CO组均显著高于缺氧组(P<0.01),而锡原卟啉组低于缺氧组.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低氧组肺动脉内膜、中膜的HO-1表达均明显升高,血晶素组和低浓度CO组更高,锡原卟啉组和常氧组均有很微弱表达.④原位杂交:低氧组肺动脉3层均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MCC950是否可缓解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方法 雄性SD大鼠27只,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MCT组和MCT+MCC950 3组,MCT+MCC950组于腹腔注射MCT第16天给予MCC950干预,每2 d 1次,共7次。至第31天,检测右心室收缩压、右心肥厚指数;观察肺细小动脉结构,计算血管中膜厚度百分比(media thickness,MT%),检测肺组织中NLRP3、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相关分子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MCT组RVSP升高显著[(50.72±3.65)mmHg(1 mmHg=0.133 kPa) vs(24.29±1.28)mmHg,P=0.000],而MCT+MCC950组与MCT组相比显著降低[(34.19±1.94)mmHg vs(50.72±3.65)mmHg,P<0.01]。对照组右心肥厚指数为0.29±0.01,MCT组(0.61±0.04)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MCT+MCC950组与MCT组相比降低(0.48±0.03 vs 0.61±0.04,P<0.01)。与对照组比较,MCT组大鼠各级肺血管MT%均显著增高(P=0.000),MCT+MCC950组与MCT组相比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CT组大鼠肺组织中NLRP3、IL-1β和相关分子的mRNA及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均上调,而MCT+MCC950组肺组织中NLRP3、IL-1β和相关分子的表达量与MCT组相比均降低。结论 MCC950可能通过抑制NLRP3信号通路明显改善肺血管重塑,延缓肺动脉高压进程,具应用于肺动脉高压治疗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吸入伊洛前列素对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血液动力学和氧动力学的即刻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18例确诊的CTEPH患者置入右心导管,测定基线和吸入伊洛前列素20μg后即刻血液动力学和氧动力学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吸入伊洛前列素后,CTEPH患者肺动脉平均压从(53±11)下降到(47±14)mm Hg(1 mm Hg=0.133 kPa,P<0.01),右心房压从(10±6)下降到(7±6)mm Hg(P<0.01),肺血管阻力从(821±194)下降到(681±199)dyn·s·cm-5 (P<0.01),而心率、平均血压、肺动脉楔压、心排血量和体循环血管阻力无明显变化(均P>0.05);动脉血氧分压(PaO2)从(58±11)下降到(52±6)mm Hg(P<0.01),并伴有肺内分流和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增加[(27±11)%比(33±9)%,(86±39)比(93±38)mm Hg,均P<0.01].结论 吸入伊洛前列素可即刻改善CTEPH患者的血液动力学,但同时可增加肺内分流,导致PaO2下降.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观察了野百合碱(MCT)作用后不同时间鼠肺动脉压变化时其肺内PDGF-B链样物质分布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肺动脉压为(1.73±0.01)kPa,肺内未见有PDGF-B链样物质分布:MCT作用后1、2、3周组鼠肺动脉压分别为(2.72±O.05)、(2.93±0.01)和(3.31±0.08)kPa;同时,在鼠肺血管及支气管间质内可见有PDGF-B链样物质分布。结果表明,在MCT致鼠肺动脉压力升高的同时可伴有肺间质细胞合成和分泌PDGF增多,后者可能在MCT诱发肺血管改建和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野百合碱诱导肺动脉高压模型大鼠血浆ET-1和NO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野百合碱(MCT)诱导肺动脉高压(PH)模型大鼠血浆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和MCT模型组(n=10)。通过腹腔注射MCT建立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用放免测定法和比色分析法分别测定血浆中ET及NO的含量。结果:在注射MCT3周后,平均肺动脉压对照组为(18.13±4.33)mmHg,模型组为(31.65±8.52)mmHg(P<0.01),血浆ET明显升高(61.08±9.46vs95.92±15.78),NO下降(115.32±27.15vs52.24±8.71)(P<0.01)。结论:野百合碱引起肺动脉高压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改变内皮素、一氧化氮血管活性物质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Tenascin(TN)在野百合碱诱导肺动脉高压(肺高压)大鼠右心室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心室结构重建过程中的作用.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野百合碱一次性皮下注射法复制肺动脉高压模型,右心导管法测定肺动脉压力并计算右室/(左室+室间隔)[RV/(LV+SP)]比值,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TN表达变化.结果用药14d后大鼠出现右心室肥大,模型组大鼠(RV/(LV+SP)(0.282±0.0472),与对照组(0.237±0.154)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21天mPAP升高,模型组大鼠肺动脉压力(26.38±3.86)mmHg明显高于对照组(15.12±1.78)mmHg(P<0.01);TN mRNA在对照组大鼠右心室组织中微量表达,模型组大鼠TN mRNA表达水平于用药7 d后显著升高(0.34±0.14),与对照组(0.19±0.07)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模型组大鼠右心室组织中TN-C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结论TN在肺动脉高压右心室组织中表达增加,可能在右心室结构重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野百合碱(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变化,并比较50和60 mg·kg-1MCT两种剂量诱导不同变化。方法: 7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50 mg·kg-1MCT组(n=30)、60 mg·kg-1MCT组(n=30)。腹腔注射MCT(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2周及4周后检测右心室收缩压(RVSP)、RV/(LV+S)重量比值,肺组织苏木素-伊红染色和地衣红染色,观察肺组织的病理改变、肺小动脉中膜厚度百分比。50 mg·kg-1组和60 mg·kg-1组各10只记录大鼠自然死亡天数。结果:大鼠经过MCT诱导后,50 mg·kg-1组2周和4周时与对照组比较:RVSP增高[(36.6±5.1)mmHg,(39.1±7.0)mmHg 和 (26.1±3.8)mmHg,P<0.01];RV/(LV+VS)重量比增加[(0.289 4±0.021 7),(0.409 4±0.125 6)和(0.247 3±0.019 3),P<0.01]。60 mg·kg-1组2周和4周时与对照组比较:RVSP升高[(33.8±5.5)mmHg,(46.6±12.6)mmHg和(26.1±3.8)mmHg,P<0.01];RV/(LV+VS)重量比增加[(0.308 2±0.058 4),(0.417 5±0.103 7)和(0.247 3±0.019 3),P<0.01],但两个剂量组之间在2周和4周时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4周时50 mg·kg-1和60 mg·kg-1MCT组肺小动脉中膜增厚,厚度百分比分别为(21.3±1.9)%和(23.4±2.3)%,高于对照组的(11.3±1.2)%(P<0.01)。60 mg·kg-1MCT组大鼠47 d死亡50%,63 d全部死亡;而50 mg·kg-1诱导后47 d未见死亡,63 d死亡30%。结论: 50和60 mg·kg-1野百合碱均可诱导建立肺动脉高压模型,病理变化未见明显不同,但前者较后者有较长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