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主据<伤寒论>"心下"病证有关内容,主从虚、实两方面予以辨治探析,示明心下空、满、濡为虚,实、痛、硬为实,其不仅从本质上反映了心下虚、实病变的性质及轻重程度,反映了心下虚实病变的过程、特点及预后,从而不仅示明中医对心下病证虚实辨治的具体方法及补虚泻实遣方用药的基本治则,丰富了中医腹诊的辨治内容,实对进一步提高中医临证辨治水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三急下"病证辨治,皆为救阴而设.阳明邪实火热伤津、少阴正虚津亏火旺,两者虽病变因机有别,虚实病证有异,一为邪实致虚,一为因虚致实,但热盛火旺、阴津亏虚则一.故宜急下火热实邪以存虚亏之阴津.  相似文献   

3.
慢性胃炎与溃疡从热辨治十要青海医学院中医系(810001)王付慢性胃炎概括浅表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其临床证候特征大多属中医“胃痛、“胃胀”以及“呕吐”等病证范畴。中医辨慢性胃炎主要分寒热虚实,论治亦即散寒、清热、补虚、泻实等方面。今集临床辨治之体会,...  相似文献   

4.
《内经》中最早提出喘证的病因病机、病证分类及其证侯特点,成为后世对喘证辨治的理论依据。喘证以虚实辨,实喘包括肺热喘、肺寒喘、肺胀喘、心痹喘、腑实气逆喘、水气喘及血瘀喘;虚喘包括肺虚喘、肾虚喘及五脏气败喘。《内经》关于喘证的论述,对指导辨证论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伤寒论》“心下”病证的有关条文内容,从痛、满、痞、硬、结、悸等6个方面予以详尽辨析,以示明“心下”病证轻重变化及遣方用药的特点,为“心下”病证辨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丰富了中医腹诊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应用中医整体观理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体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涉及心、脾、肝、肾,标实与痰浊、阴寒、气滞、血瘀等相关。治疗宜根据中医整体观,标本同活、虚实兼顾,并结合辨证分型,综合辨治。  相似文献   

7.
肺胀病辨治点滴湖北省沙洋人民医院(434560)李帮阔肺胀为多种慢性肺系病证,如久咳唾、喘息、短气、虚满等,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多为痰瘀阻肺,气阴耗伤的本虚标实之证。辨证须分清虚实主次,论治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1伏痰外感 虚实错...  相似文献   

8.
复法制方是中医辨治急难病证的特色制方思路,在梳理古今医家对复法制方经验源流的基础上,文章介绍了国医大师周仲瑛基于复合病机理论临床常用辨治疑难杂病的学术经验。以肝炎后肝硬化为例,结合“湿热瘀毒郁结,肝脾肾亏虚”的基本病机及在病情进展中出现本虚标实,虚实兼夹转化的病机特点,临床采用复合立法,通过对升降结合、寒热并用、表里相合、敛散相伍、多脏同治复法等思路的具体运用,总结了名老中医复法治疗肝硬化的辨证思路及治法方略。展现出复法制方具有邪正兼顾、气血并调、阴阳并治等“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疗效优势,善用复方大法体现了名医“机圆法活,知常达变”的辨治思路及对中药性味熟稔于心,丰富缜密的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9.
从虚瘀痰立法论治心悸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虚瘀痰立法论治心悸的体会云南省昆明市中医院(650011)毕云心悸是自觉心跳悸动不安的病证。中医学对本病的辨治多从虚实而论,其病变脏腑认为在心、肝、脾、肾。自1991年起笔者对两年来收住急诊科的30例心悸患者,皆采用中医中药疗法,从虚、瘀、痰三个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眩晕的临床体会。方法:总结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和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结果:眩晕常见的病理因素为风、火、痰、虚、瘀,病位在脑,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以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但亦有实中带虚者,临床治疗应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施治,注重辨脏腑虚实,随证治之。结论:中医辨证论治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心因性精神障碍,即心理因素导致的精神障碍,中医归于"情志病"的范畴,主要由五脏气机逆乱而产生。仝小林教授认为该病多责之于心,与肝脾肾联系密切,气机不畅是核心病机。该病初发为实,久病多虚。临床辨治此类疾病,多从"调理气机"入手,并结合虚实辨证对心因性精神障碍作出区分。其辨治以虚实为总纲,实则泻,虚则补。实证多用四逆散、丹栀逍遥散、黄连温胆汤或白金丸等理气清热化痰之方消除体内气滞郁热痰浊之病机;虚证多用归脾汤、安神定志丸、黄连阿胶汤或二仙汤等补益之方温补脏腑之虚损。经临床验证,通过虚实辨证对心因性精神障碍进行整体论治,卓有成效,为中医治疗心因性精神障碍开阔思路。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或证"辨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对汉·张仲景《伤寒论》有关“或证”辨治予以探析,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诸方面,不仅示明了疾病“或证”发展变化的机理和复杂多变的本质,尤在针对主病证的主方中着重示明了对诸多“或证”具体加减用药的变化,从而强调,中医“或证”治疗同样是中医临证辨治的重要内容,其与疾病主证的联系十分紧密。在论治方面,不仅重主证主方的选择,同样也要重“或证”药物的变化,以主证为主,“或证”为辅;主证选方,“或证”变药。实为中医临证辨治疾病的重要法则。  相似文献   

13.
以《活幼心书》为依据,探讨曾世荣辨治汗证的思想。曾氏善从阴阳、气血、虚实出发,倡脏腑辨证,认为小儿汗证虚多实少。治疗上,曾氏也从气血阴阳入手,补虚泻实,顾护脾胃,重在治本,不忘治标。《活动心书》辨治思想对小儿汗证的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肾无实的缘起,肾本虚的机理,肾实证的客观存在、性质、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分型证治,对肾实证进行了系统的阶段性总结,澄清了有关问题。强调了肾实的性质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或以邪实为主,并贯穿于辨治始终,强调了肾实证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病证体系。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腹水辨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硬化腹水(简称肝腹水)多是由慢性病毒性肝炎迁延发展至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引起,属中医臌胀范畴,为临床疑难病,笔者就其证治体会略述于下。1辨证重虚实,以虚为本虚实之辨乃肝腹水证治的纲领。欲明虚实,首先要详审病机。肝腹水的形成,经过由积致损、由实转虚的...  相似文献   

16.
国家级名老中医,浙江省中医院裘笑梅主任医师,擅治妇科杂病,对痛经之辨治,尤其独到.他认为,痛经有原发性、继发性之分及虚实之辨,原发性痛经多数是由精神创伤而致,继发性痛经多数是由于生殖器官某些器质性病变引起.经行腹痛有虚实之分,实者有寒凝、气滞血瘀或热滞;虚者有血虚、气虚、气血两虚及肝肾亏损.实者多痛于行经之前,经通而痛减,虚痛于经行之后,血去痛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但实中有虚,虚中亦有实,往往与引起禀质有关.兹根据其临证经验,整理于后.  相似文献   

17.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疾鸣气喘,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为特征,是临床常见的肺系疾患,尤多见于少儿及年老体弱患者,且易缠绵反复。顾维超主任中医师乃江苏省名中医,从事内科临床三十余年,善治疑难重症,兹将顾师治疗哮喘的经验介绍如下。1虚实有别,详辨两端 顾师认为,哮喘发作之由总属邪实正虚。然在病发的某一阶段,有以邪实为主,有以正虚为主,或则虚实兼杂。治之首当详辨虚实两端,实者多因痰浊内蕴、气机郁滞、瘀阻心肺,虚者当从肺、心、脾、肾、气亏虚论治。1.1痰浊内蕴多为久有宿痰,感邪而动,壅阻气道,致肺气失…  相似文献   

18.
虚性腹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证,其证治散见于《金匮要略》的多篇之中。而腹痛有虚实之分,只有明辨虚实之证,才能准确辨治。笔者从血虚内寒、阳虚寒盛、阴阳两虚、脾胃虚寒、冲任虚寒、肾阳亏虚诸方面将虚性腹痛之辨治进行归纳分析,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9.
介绍原发性肝癌中医辨治经验,认为原发性肝癌为本虚标实之病,本虚主要为脾胃虚弱、肝阴亏虚及肾精不足,标实主要为气滞、血瘀、水湿、癌毒,治疗首当辨清虚实之异,分别采用相应治法,并强调健运脾胃、保护胃气当贯穿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20.
总结介绍浙江何氏妇科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临证经验。何氏妇科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不 孕的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与脾肾相关,标实与瘀、滞相关,虚实夹杂。在治疗上有以下特色:周期辨 治,病证结合;标本缓急,中病即止;阴阳并举,寒温有度;辨别虚实,固护后天;内外合治,增强疗效。用 药特色主要有:小方药对,简便显效;巧用虫类,粉剂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