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胃气的作用 首先,胃气在生理上有其重要作用。如《内经》云:“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可见,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其次,胃气在病理上的作用。李东垣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又谓“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由此看出,胃气的盛衰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再次,是胃气的治疗作用。调理脾胃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浅论胃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气是胃腑受纳和腐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的功能活动及其在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的反映。“人以胃气为本”,它决定了人体正气的强弱。五脏六腑之气皆由胃气所充养,故胃气衰则五脏六腑皆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临床诊治疾病的过程,正确判断胃气的强弱,处方用药中时时顾护胃气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经云:“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素问、平人气象论),汉代医家张仲景说:“四季脾王(旺)不受邪”。金元医家李东垣进一步发展了脾胃学说,他在《脾胃论》中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又说:“至于经论天地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六腑,及形气俱虚,乃受外邪,不因虚邪,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明矣。”这就是说人身脾胃健旺,元气充足,抗病  相似文献   

4.
浅论胃气     
胃气是胃腑受纳和腐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的功能活动及其在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的反映。“人以胃气为本” ,它决定了人体正气的强弱。五脏六腑之气皆由胃气所充养 ,故胃气衰则五脏六腑皆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在临床诊治疾病的过程 ,正确判断胃气的强弱 ,处方用药中时时顾护胃气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脏六腑,五腑六腑中皆有胃气,凡脏腑、声色、脉舌、形体无不皆有胃气,故<内经>有"有胃则生,无胃则死","得强则生,失强则死"之说.临证重视后天之本,对"人以胃气为本"的理论应深刻领会.历代医家治病能得心应手,调护胃气是其重要经验之一.对于脾胃病证的治疗,更有丰富的经验.脾胃代表了脾、胃、大小肠的功能,胃为水谷之海,脾为运化之枢,一则宜降,一则宜升,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可助脾胃之升降,肺的宣发肃降对脾胃升降功能的作用也有影响,同时,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故临证时可以从纳化、升降、燥湿几方面的病理变化参以寒热虚实来辨别脾胃病的证候.  相似文献   

6.
脾胃对维持生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紧密配合,并在体内其他脏器相互协同、制约的情况下,完成对水谷消化吸收与水湿输布排泄。胃气的受纳降化,脾气的升发输布,是其他脏腑行使其正常生理活动的前提。因此,有“五脏穴腑皆禀气于胃”之说。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故称之为“后天之本”。脾与胃以膜相连。在病理状态下又相互影响、相互转变。如李东垣氏云:“胃既病刚脾无所禀受……故亦从病焉”;“饮食不节,先伤及胃,胃伤后而脾病。”又云:“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病焉。”不仅脾胃本身为病可相互累及,而且对全身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李东垣说:“内  相似文献   

7.
正《内经》曰:"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1]《景岳全书》曰:"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五虑。"[2]《临证指南医案》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此百病之大纲也。故诸病若能食  相似文献   

8.
历代医家非常重视脾胃,如李东垣说:“善治病者,惟在调和脾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病证中常预示着疾病的预后。在治疗疾病时,顾护胃气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脾胃病为临床常见之疾病,不论内伤,还是外感都累及脾胃。脾胃病证候复杂,治法繁多,但遵《内经》及李东垣脾胃学说之理论,结合本人多年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对脾胃病的治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路志正脾胃论治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志正教授家学渊源,精医术,勤临证,善研索,多年来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调理脾胃为其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有幸随师学习,深感其思路广阔,辨证详明,用药精当,现择其鳞爪以飨同道。1 调脾胃,治病必求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二者维系人体升与降、纳与化、燥与湿的平衡。“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凡病之发生、转归、预后莫不与脾胃有关,所谓“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是也。故察病,必先察脾胃强弱;治病,必先顾脾胃盛衰,对于年老体弱,大病久病之人更应注意养护胃气,无论哪一…  相似文献   

10.
3 益脾中医方剂组合的另一特点是“益脾”。古代医家注重益脾者,发端于张仲景。仲景而后发展这一理论的,以李东垣为代表。东垣在其原著《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又《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夫元气、谷气、荣气、卫气、生发诸阳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据此可见,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维持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这是东垣内伤学说的一个基本论点。  相似文献   

11.
三个养胃法     
<正>人的胃提前衰老,除可致胃病外还会因营养吸收不足而影响其他器官。因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中医认为脾胃强弱为决定寿命的关键。《景岳全书》中说:"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王,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什么是胃气呢?吃得好,能吸收,这样胃气就  相似文献   

12.
胃脘痛简称胃痛,是内科常见病,以胃脘部疼痛、胀满、嘈杂,暖气反酸等为主症,其病在胃,但与肝脾有密切关系。脾与胃以膜相连,互为表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胃主降,一升一降,相互协调。肝与脾是木土同源,机体水谷的运化,精微的吸收转输必赖肝的疏泄功能协同完成。肝气条达,则脾胃升降正常,脾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东垣云“内伤脾胃百病皆生”,故调理脾胃,为治疗疾病之根本。  相似文献   

13.
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与脾合称后天之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完成受纳与腐熟功能的同时,胃有以通降下行为顺,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喜润恶燥等特性。病理方面表现为纳腐功能失常和通降失司。胃气在治疗方面的重要性尤其突出,无论何种病,如果胃气不衰,虽重也易治;胃气不佳,虽轻也迁延;胃气已绝,预后不良。故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兹将治胃诸法列述于下: (一)解表化浊法: 适应于外邪侵袭、胃失和降的呕吐、泄  相似文献   

14.
医话二则     
治病当先理脾胃 李东垣说:“饮食不节,则胃先受病;劳倦者,则脾先受病……虚劳日久之人,诸药不效,皆为无胃气故也”。是故,治病当以理脾胃为其先。吴澄有“理脾阴正方”一首,实承此义,其方补脾阴而不碍胃阳,培中宫而不燥津液。余1969年春,遇一患慢性肾炎者,全身浮肿,下肢肿甚,其面苍白,  相似文献   

15.
治脾之法在临床上应用范围颇广 ,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内经》最早提出“四时百病 ,胃气为本”,认为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汉代张仲景指出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金元时代李东垣著《脾胃论》对脾胃的研究有独特见解。明代李中梓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 ,胃气一败 ,百药难施 ,强调调理脾胃的重要作用。清代叶天士指出温病后期应当注重顾护脾胃之阴液为要。近代医家对脾胃学说的研究不断深入 ,不少疾病通过调理脾胃而获效。因此善于掌握治脾法的运用 ,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和临床研究都很必要。根据前贤治脾的经验及笔者长期从事临床…  相似文献   

16.
《内经》有“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以“胃气为本”之论述,《伤寒论》结合临床实践,使之进一步发挥、完善。论中反复 (10余次 )提及胃气,并以脾胃所派生出的营卫之盛衰作为疾病发生与否的内在根据,以能食与否 (胃气的弱 )作为疾病发展 (传变 )和转归 (预后 )的辨证依据,提出了“无犯胃气”、“令胃气和则愈”的治疗原则。保胃气之秘旨贯穿通篇。试从疾病的发生、传变、预后、治疗等方面粗浅地探讨《伤寒论》重脾胃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中医学认为,其发病除了与肝、胆、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以外,还与心、肺亦有联系。在《伤寒论》“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论述的基础上,提出通过调节上焦心、肺的功能,从而辅助中焦脾胃气机的恢复,最终促进中焦胃气和降,即所谓“通上焦,即为和中焦”,若上焦心、肺功能失常则易影响中焦,不利于中焦胃气和降,从而易造成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进一步结合临床实践和西医学相关研究,若心统血脉,主神明或延及小肠受盛化物功能失常,则易导致食管内脏高敏感和小肠内细菌过度生长;若肺主宣降,司呼吸或累及大肠通降传导功能失常,则易引起食管胃连接处屏障受损与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亦会造成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故通过阐明上焦心、肺对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的影响,为胃食管反流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同时,进一步丰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8.
气机升降是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气机升降,各脏皆有,然而气机升降的枢纽则在脾胃.脾气主升,升则运化;胃气主降,降则受纳,是以同主水谷行"仓廪"之官职.因此,中焦脾胃的升降运动就是脾胃主"仓廪"的机制.故叶天士[1]说:"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张景岳[2]亦说:"脾主运化,胃主受纳,通主水谷,故皆为仓廪之官,五味入胃,由脾布散,故曰五味出焉."  相似文献   

19.
调护脾胃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要延年益寿,就要从脾胃着手,因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人必定走向衰老,特别是中老年,调护脾胃非常重要,笔者就此观点,浅谈认识。 脾胃病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缠绵难愈,是一种具有反复发作倾向的慢性病,临床表现以中虚为主,多与免疫功能不全、烟酒、药物刺激、饮食不当、慢性肝炎及胆汁返流等因素有关。一般责之于脾、胃、肝三脏。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有消化饮食,吸收水谷精微及营养人体的作用,胃气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脏腑的功能活动和人体的健康,故有“人以胃气为本”之说,调护脾胃有诸多方面,常见有脾胃虚寒型,表现阳虚,致胃失温养,虚寒凝滞,气血运行不畅,故胃痛隐隐,寒凝气滞,受纳运化失常,影响脾胃升降,致饮入痞满,泛味清水,嘈杂,病属正虚,感到单一纯补之法,则有壅塞致闭,故健脾以助气,佐以疏利气机之品,促进脾胃虚弱缓解,又可补助增进食欲。脾胃是生命之根本,生化之源泉,脾化生营气,统摄血液,主肌肉,若脾气虚损,则化生血液功能衰弱,治疗上宜补脾,甘温益中,补土培元,使精气充足,气血旺盛,常用法则有补中益气,温养健脾,健脾消食导滞等,佐以行气活血,习用四君子汤、四磨饮、保和散等以加减调护脾胃。  相似文献   

20.
金元时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氏,在治疗内伤杂病的过程中,认识到中焦脾胃在其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不断实践,创立了脾胃内伤学说,为祖国医学的不断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其所著的《脾胃论》中,说“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不能充,而诸病所由生也”;“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明确认识到“脾胃不足是内伤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脾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