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移植修复牙槽突裂的效果。方法 60例牙槽突裂患者在骨裂缺位植入自体骨与人工骨,用海澳口腔修复膜覆盖植骨区唇侧表面。结果 60例患者植入骨术后6个月、1年拍曲面断层全景片,CT扫描,植入骨成骨效果良好,未见明显骨吸收及鼻瘘发生。结论自体骨与人工骨用于移植修复牙槽突裂,可以提高植骨成活及成骨量,避免骨吸收,保证上颌牙槽突的完整性,从而改善上颌及鼻底的美观;封闭口鼻瘘。 相似文献
2.
3.
对12例婴儿在行唇腭裂整复术的同时,采用上凳骨粘膜-牙龈瓣修复牙槽突型。结果表明,这种术式实用有效,能有效地达到封闭口鼻瘘的目的,说明一期修复牙槽突裂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及家属在患者住院期间不再单纯满足于传统的护理技术服务,同时还希望护理人员为其介绍疾病的知识,传授护理技术.因此,对住院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也是实行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对自体髂骨骨松质修复牙槽突裂的患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在牙槽突裂植骨修复术中护理因素对植骨效果的影响。方法:从笔者所在医院口腔科的临床病例中选取单侧牙槽突裂患者30例,按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分为很满意(A组)、满意(B组)、一般(C组)三组,每组10例。应用CT扫描及Matlab7.0软件计算植骨前和植骨后3个月的牙槽突裂空隙体积和所植入骨的体积,并计算术前、术后体积比。结果:A、B、C三组植骨后3个月骨桥的体积和植骨前牙槽突裂隙的体积比分别为92.8%、71.4%、57.0%,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护理质量可影响牙槽突裂植骨修复术的植骨效果,优质的护理对植骨成功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唇腭裂中牙槽突裂患者应用牙槽突植骨术治疗后进行临床评价。方法 :利用髂骨松质骨移植于唇腭裂患者所形成的口鼻腔瘘之间。结果 :3年来临床应用该方法 ,治疗 2 3例牙槽突裂患者 ,其中 1 4例术后随诊 6个月以上 ,临床观察牙槽突裂已修复 ,X光显示骨密度同正常骨质。结论 :牙槽突植骨术是唇腭裂序列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 ,为恢复上腭牙弓完整性。保证裂隙临近牙的萌出 ,提供稳固的上颌牙弓 ,增加鼻翼高度 ,改善鼻翼外形 ,均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imics软件在牙槽突裂术前骨缺损量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选择单侧牙槽突裂患者1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名,女性4名。在术前通过CBCT扫描获取患者上颌骨影像数据并导入Mimics软件,在该软件中测量并获得牙槽突裂隙体积。在术中通过注射器测量植入牙槽突裂隙中的骨粉体积,从而获取牙槽突裂隙的真实体积,并与术前测量结果对比分析。(2)统计Mimics20.0重建10名患者所花费的时间,检测上颌骨裂隙的体积与花费时间的相关性。结果术前重建体积与术中实际应用骨粉体积有统计学相关性,Pearson相关性分析P <0.05,可以认为两者存在统计学相关性!;重建花费时间与术前重建体积无线性相关性,Pearson相关性分析P值为0.43,说明两者之间无统计学相关性;术前重建体积(1 737.12±438.12),术中实际所用骨粉体积(1 706.22±464.71),植入骨体积的准确性(98.21±1.25)%,重建花费时间为(39±2.58)。结论Mimics软件在牙槽突裂骨移植术前骨缺损量评估具有精确性及便捷性。 相似文献
9.
唇裂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1.8/万,即1.8:10000。唇裂患者经初期整复术后,几乎所有病例均难以达到满意效果,留有一定的缺陷,常称这种术后畸形为继发性畸形。由于手术操作和生长发育变化而表现出来的一类畸形,较先天性单侧唇裂的畸形特点更加多样和复杂化。因此,二期整复更加灵活多样。牙槽突裂与唇裂具有相同的胚胎发生学基础,属原腭裂的一部分,一般与唇裂或唇腭裂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新生儿期手术修复先天性唇裂及牙槽突裂的可行性。方法 手术时机选择在黄疸消退后的第 2d即可进行 ,在静脉麻醉下 ,对单侧或双侧先天性唇裂或合并有牙槽突裂的 31例新生儿进行手术整复 ,在手术室复苏成功后返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监护治疗 ,术后 6~ 8d拆线出院。结果 31例患儿均麻醉平稳、无麻醉意外及并发症 ,手术顺利 ,平均失血 15ml± 2 5ml,平均手术时间 4 0min± 15min。术后复苏顺利 ;伤口均为一期愈合。结论 在专业小儿麻醉和复苏技术、新生儿ICU监护等技术保障下 ,新生儿期整复先天性唇裂及牙槽突裂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影响齿槽嵴裂髂骨移植修复术效果的临床因素。方法对48例齿槽嵴裂髂骨移植修复的术后X线影像进行分析,评价临床效果。结果齿槽嵴裂的植骨成活率为95.83%,临床成功率为91.62%.结论用髂骨修复唇腭裂患者齿槽嵴裂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恰当处理与骨移植手术相关的环节,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腭裂修复术使用腭护板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骆如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3,15(1):40-41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肾上腺素对出血的影响与腭裂修复术后未加腭护板及加用腭护板不同拆除时间的疗效。方法 不同浓度肾上腺素510例,适当增加肾上腺素浓度由原来的1:100000增加至2:100000,浸润麻醉时和局麻同时注入粘骨膜下。结果 700例中完全愈合占64.43%,不完全愈合占23.86%,形成穿孔占11.71%。术后未加腭护板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为14.29%,使用腭护板5天拆除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为2.73%,12天拆除为8.10%。结论 较早拆除腭护板,便于伤口的愈合,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术后穿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应用改良Millard术式修整先天性单侧唇裂66例,以鼻翼、鼻孔、人中嵴、唇弓及唇珠五个解剖学标志全面评估术后疗效。先天性单侧唇裂的修复应是上唇、鼻的整体修复,才能符合上唇美学的要求,鼻翼软骨的早期潜分对患侧鼻翼发育无明显影响,因此应综合评估先天性单侧唇裂的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骨劈开、牙槽嵴扩张结合GBR技术同期上颌前牙区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11年1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96例上前牙种植区剩余骨量不足的患者采用骨劈开、牙槽嵴扩张结合GBR技术治疗,1年随访后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术后初期、术后3个月、术后1年牙槽骨高度分别为(10.25±1.19)、(9.35±1.24)、(9.15±1.19)mm,ISQ分别为(76.88±4.51)、(91.88±4.91)、(92.98±2.19)。种植前牙槽骨唇腭向平均宽度为(3.2±0.3)mm,、治疗后平均增加骨量、牙槽骨唇腭向平均宽度分别为(4.4±0.1)、(7.5±0.2)mm。修复后1个月、修复后3个月、修复后1年满意度评分分别为(72.2±5.1)分、(90.4±5.3)分、(92.4±7.3)分。术后3个月和术后初期的牙槽骨宽度、牙槽骨高度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与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后牙槽骨唇腭向平均宽度和平均增加骨量与种植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的满意度评分、种植体稳定性评分与术后初期进行统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劈开、牙槽嵴扩张结合GBR技术同期上颌前牙区种植可取的理想的短期治疗效果,但需进一步观察和评定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七氟醚吸入麻醉与氯胺酮全凭静脉麻醉在婴儿唇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评估七氟醚吸入麻醉在婴儿唇裂修复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80例唇腭裂患儿,ASAⅠ-Ⅱ,年龄3-10月,随机分为七氟醚组和氯胺酮组。七氟醚组以7%七氟醚+氧气3 L/min面罩吸入诱导;氯胺酮组静脉注射氯胺酮2.5 mg/kg诱导。患儿入睡后2组分别静脉注射芬太尼2μg/kg,维库溴铵0.1 mg/kg,经口气管插管接麻醉机控制呼吸。七氟醚组持续吸入1%-3%七氟醚,氯胺酮组分单次追加氯胺酮1 mg/kg。2组术中各追加1次芬太尼1μg/kg。记录诱导和苏醒时间;诱导前、诱导后、气管插管后、术中及拔管后的脉搏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全程观察有无咳嗽、屏气、喉痉挛、分泌物增加,术后躁动或嗜睡的发生。结果2组麻醉诱导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苏醒时间七氟醚组明显短于氯胺酮组(P〈0.01)。七氟醚组诱导后HR明显慢于氯胺酮组(P〈0.01),MAP低于氯胺酮组(P〈0.01)。氯胺酮组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七氟醚组(P〈0.01)。结论七氟醚应用于婴幼儿麻醉诱导迅速、苏醒快、无术后躁动和嗜睡现象,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且麻醉效果好,安全可控,明显优于氯胺酮静脉麻醉。 相似文献
18.
概述单侧唇裂修复术发展进程 ,探讨最佳手术时机 ,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手术治疗方案、方法再好也是被动的 ,随着人类基因的不断破解 ,唇裂的特定基因可能被发现 ,从而有可能杜绝唇裂的产生 ,这才是唇裂发展的展望 相似文献